在抗戰時期中國的新聞報導中,經常會在日軍師團番號前面加上師團長的姓名,例如「板垣師團」等。而日本國內的新聞報導在這方面則顯得比較混亂,首先在大部分情況下日本報導不會出現「師團」這類的字眼。
番號不簡單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日軍出於「保密」的考慮。在抗戰爆發前,日軍大本營為防止外國間諜通過分析日本國內的新聞報導,從而推測日軍各部隊的駐地,專門要求媒體進行保密。
當時日本媒體也有一套獨特的番號系統,即用兵團代替「師團」,將聯隊稱為「部隊」,中隊和小隊則稱之為「隊」。更有甚者,日軍的正式文件中,經常將某一師團的番號抹去,直接用一個字代替,如「玉兵團」、「鯉兵團」等。
其實,中國當時以日軍師團長名稱代稱其部隊的方式,日本軍隊早在「九一八」事變期間就在使用。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越來越多的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遭遇重創。為粉飾這一情況,日本的媒體經常將遭遇重創的部隊包裝成「以一當十」的敢死隊。
同時,為突出日軍指揮官的高明,日本記者通常會用大隊指揮官的名字命名某一部隊,如「川崎大隊」等。而在日軍的官方文件中,也採用了這種命名形式,如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聯紅軍重創的日軍第23師團,就以師團長小松原太郎的名字命名,稱為「小松原兵團」。
不過,隨著戰爭形勢的擴大化,日軍大本營很快發現用指揮官的名字來命名麻煩頗多。當時在中國戰場日軍的傷亡很大,許多指揮官或被裁撤或被擊斃,因此部隊的代稱只能跟著變換。面對這種情況,日本陸軍專門出臺了《1940年陸軍動員計劃令細則》,詳細規定了各部隊的代稱編號。
首先,對於師團和旅團級別的部隊,統一授予單一漢字的代稱,即所謂的「兵團文字符」。各聯隊、大隊的番號,則在師團的符號後面加上3—5位數字組成的編碼,作為各部隊的「通用番號」。
「鄉土部隊」體制
時間回到20世紀20年代,當時日軍的兵力一度擴充到76個步兵聯隊的規模。為增強部隊凝聚力,昭和年間的兵役法將日本國內劃為16個師管區,每個師管區負責3—4個聯隊的補充兵員。這樣一來,日軍各聯隊的成員大致來自同一地區,也形成了濃厚的地域風格。
隨著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的節節敗退,「鄉土體制」也遭遇了許多風波。以日軍第34步兵聯為例,它主要由靜岡縣人組成,在1937年9月被送至上海參戰。兩個月後,第34聯隊就有1248人被擊斃。當第一批被擊斃的日軍遺骸運至靜岡縣,引起了當地的極大怨憤。
部隊分層次
國內的媒體在提到日軍番號時經常會稱「某某甲種師團」。實際上,在日軍的具體編制裡,不同時期的「甲種」含義也完全不同。
據資料記載,日本陸軍特別喜歡在部隊中分出三六九等,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國內就分出了「近衛聯隊」和「鄉土聯隊」。到了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的師團規模一度增加到21個,為區分這這一情況,日軍又設置了「常設師團」的番號。
抗戰期間,日軍提出了《1938年度》動員計劃,在計劃中對師團的性質做了區分。計劃提出,將17個常設師團改為「甲種師團」,並以其他師團為骨幹,編成13個「乙種師團」。當然,這時日軍還未明確區別兩種部隊在裝備上的差異。
隨著中國戰況的擴大,日本陸軍的兵力逐漸捉襟見肘,許多裝備也面臨淘汰的問題。因此,1941年11月22日,日本陸軍正式將師團劃為三等,即第一、第八和第十等(丙種)師團。從具體裝備來看,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均裝備齊全,但丙種師團就沒有自己的野炮聯隊和搜索部隊。
雖然「丙種師團」建立的時間較晚,但其並不是日本陸軍戰鬥力最差的部隊。1954年4月,為抵抗盟軍登陸日本,日軍大本營在國內組織了一批本土決戰師團。由於缺乏有效的訓練,這些師團也被戲稱為「急造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