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抗戰史,得先弄清日軍番號

2020-12-24 歷史小博主

在抗戰時期中國的新聞報導中,經常會在日軍師團番號前面加上師團長的姓名,例如「板垣師團」等。而日本國內的新聞報導在這方面則顯得比較混亂,首先在大部分情況下日本報導不會出現「師團」這類的字眼。

番號不簡單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日軍出於「保密」的考慮。在抗戰爆發前,日軍大本營為防止外國間諜通過分析日本國內的新聞報導,從而推測日軍各部隊的駐地,專門要求媒體進行保密。

當時日本媒體也有一套獨特的番號系統,即用兵團代替「師團」,將聯隊稱為「部隊」,中隊和小隊則稱之為「隊」。更有甚者,日軍的正式文件中,經常將某一師團的番號抹去,直接用一個字代替,如「玉兵團」、「鯉兵團」等。

其實,中國當時以日軍師團長名稱代稱其部隊的方式,日本軍隊早在「九一八」事變期間就在使用。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越來越多的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遭遇重創。為粉飾這一情況,日本的媒體經常將遭遇重創的部隊包裝成「以一當十」的敢死隊。

同時,為突出日軍指揮官的高明,日本記者通常會用大隊指揮官的名字命名某一部隊,如「川崎大隊」等。而在日軍的官方文件中,也採用了這種命名形式,如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聯紅軍重創的日軍第23師團,就以師團長小松原太郎的名字命名,稱為「小松原兵團」。

不過,隨著戰爭形勢的擴大化,日軍大本營很快發現用指揮官的名字來命名麻煩頗多。當時在中國戰場日軍的傷亡很大,許多指揮官或被裁撤或被擊斃,因此部隊的代稱只能跟著變換。面對這種情況,日本陸軍專門出臺了《1940年陸軍動員計劃令細則》,詳細規定了各部隊的代稱編號。

首先,對於師團和旅團級別的部隊,統一授予單一漢字的代稱,即所謂的「兵團文字符」。各聯隊、大隊的番號,則在師團的符號後面加上3—5位數字組成的編碼,作為各部隊的「通用番號」。

「鄉土部隊」體制

時間回到20世紀20年代,當時日軍的兵力一度擴充到76個步兵聯隊的規模。為增強部隊凝聚力,昭和年間的兵役法將日本國內劃為16個師管區,每個師管區負責3—4個聯隊的補充兵員。這樣一來,日軍各聯隊的成員大致來自同一地區,也形成了濃厚的地域風格。

隨著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的節節敗退,「鄉土體制」也遭遇了許多風波。以日軍第34步兵聯為例,它主要由靜岡縣人組成,在1937年9月被送至上海參戰。兩個月後,第34聯隊就有1248人被擊斃。當第一批被擊斃的日軍遺骸運至靜岡縣,引起了當地的極大怨憤。

部隊分層次

國內的媒體在提到日軍番號時經常會稱「某某甲種師團」。實際上,在日軍的具體編制裡,不同時期的「甲種」含義也完全不同。

據資料記載,日本陸軍特別喜歡在部隊中分出三六九等,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國內就分出了「近衛聯隊」和「鄉土聯隊」。到了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的師團規模一度增加到21個,為區分這這一情況,日軍又設置了「常設師團」的番號。

抗戰期間,日軍提出了《1938年度》動員計劃,在計劃中對師團的性質做了區分。計劃提出,將17個常設師團改為「甲種師團」,並以其他師團為骨幹,編成13個「乙種師團」。當然,這時日軍還未明確區別兩種部隊在裝備上的差異。

隨著中國戰況的擴大,日本陸軍的兵力逐漸捉襟見肘,許多裝備也面臨淘汰的問題。因此,1941年11月22日,日本陸軍正式將師團劃為三等,即第一、第八和第十等(丙種)師團。從具體裝備來看,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均裝備齊全,但丙種師團就沒有自己的野炮聯隊和搜索部隊。

雖然「丙種師團」建立的時間較晚,但其並不是日本陸軍戰鬥力最差的部隊。1954年4月,為抵抗盟軍登陸日本,日軍大本營在國內組織了一批本土決戰師團。由於缺乏有效的訓練,這些師團也被戲稱為「急造師團」。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日軍為何用軍旗開路?
    紅色旭日:日本陸軍軍旗的樣式變遷日本陸軍的軍旗歷史先得從日軍的士兵補充和編制講起,因為日本陸軍的軍旗只授予步兵和騎兵聯隊,沒有給師團和大隊,這是因為日本實行的是徵兵制,適齡男性都得服兵役,一個市的男人編成一個聯隊,這個聯隊的補充兵都來自這個市。而聯隊所在地是幾乎不會換的,但是師團下屬的聯隊經常會換,所以日本把全國劃分成了幾十個聯隊管區。
  • 要想看懂《八佰》,你得先了解這些
    一、淞滬會戰要想了解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就得先明白淞滬會戰1937年的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國軍打得最悲壯,最激烈的一場會戰中日雙方在上海這座城市裡共投入100多萬兵力廝殺(國軍投入約75萬,當時國軍正規軍的總兵力202萬,日軍投入約25萬,日軍總兵力200多萬,抗戰後期,日本國內可以動員到400萬)。雙方精銳傾巢而出,這場戰役打了足足三個月,國軍傷亡約30萬,日軍傷亡約4萬。
  • 淮陰:一座城的抗戰史
    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花導很帥,優質中年男人該有的品質他都具備。接著就是花導的低調,與他作品頻頻獲獎形成反差,網上能夠找到的關於花導的報導寥寥可數,他每一次接受採訪,都與新劇有關。即使接受採訪,他的話也很少,更沒有什麼雷人的語句。也因此,此前我一直不知道《順溜》的導演是花導,更不知道花導是淮安人。
  • 經典抗戰片《永不磨滅的番號》:前半是喜劇,後半是悲劇
    說起抗戰劇的經典之作大家首先想起的肯定會是《亮劍》。沒有繁華的都市,沒有華麗的軍裝,也沒有打著髮膠的帥哥軍官,但這部劇讓觀眾知道了戰爭的艱難和殘酷。不過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另一部經典抗戰片——《永不磨滅的番號》。《永不磨滅的番號》是一部由徐紀周執導,黃海波、王雷、姚芊羽等人主演的抗戰劇。
  • 《太行之脊》再現八路軍第129師抗戰史,既不弱化日軍也不神化我軍
    再現八路軍第129師抗戰史的電視劇《太行之脊》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太行之脊》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經典戰例,以及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歷史。
  • 不朽的老番號:10個英模部隊的番號背後含義
    這些老番號背後有什麼含義?見證了抗戰歲月中的何種情懷和氣節?又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769團第10連和第11連兩個步兵連組成突擊隊,利用黑夜秘密潛入日軍機場。夜襲陽明堡一舉擊毀敵機24架,重創了日軍在晉北戰場上的空中突擊力量,創造了步兵擊毀飛機的戰鬥範例。「劉老莊連」英模部隊
  •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的十幾張中國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存有十幾幅日軍侵華前及侵華後的中國地圖,從中可以看出,日本覬覦我國富饒的資源,憑藉手中盜、搶、測的中國各地地形圖,為發動侵華戰爭作準備。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 揭秘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師團編制,中國步兵師與日本師團差距幾何
    一組驚人的數字我們先看看中日軍隊在正面戰場幾場重要會戰中雙方投入兵力對比:淞滬會戰,日軍11個師團,中國軍隊79.5個師;太原會戰,日軍6個師團,中國軍隊6個集團軍、40個師;徐州會戰,日軍8.5個師團,中國軍隊12個集團軍、64個師;武漢會戰,日軍10.5個師團,中國軍隊50個軍、129個師;第一次長沙會戰
  • 8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八路搞得我們要自殺!
    82年前,盧溝橋頭的炮聲,讓中華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奮起全面抗戰,八年浴血,犧牲無數,終於趕跑侵略者,取得了偉大的抗戰勝利。如今,回首這段歷史,國人仍然熱血沸騰。只是,網上有些雜音,嘲諷八路軍「遊而不擊」,此前甚至還有人編造出八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的惡毒謊言。歷史真相如何?
  • 14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八路搞得我們要自殺!
    82年前,盧溝橋頭的炮聲,讓中華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奮起全面抗戰,14年浴血,犧牲無數,終於趕跑侵略者,取得了偉大的抗戰勝利。如今,回首這段歷史,國人仍然熱血沸騰。只是,網上有些雜音,嘲諷八路軍「遊而不擊」,此前甚至還有人編造出14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的惡毒謊言。歷史真相如何?
  • 揭秘臺兒莊大捷的抗戰史,戰役的結局有著怎樣的意義?
    還有電視劇《臺兒莊保衛戰》等都講述了這段抗戰史,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這段歷史。臺兒莊大捷,又稱臺兒莊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臺兒莊。臺兒莊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鬥、臨沂附近戰鬥、臺兒莊戰鬥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
  • 紅軍改編一波三折,八路軍番號只用了20天,3個師的番號各有來頭
    在抗日戰爭初期,國共達成第二次合作,雙方商定,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就是在這個時候,國民黨把「八路軍」以及115師、120師、129師的番號找了出來,讓接受改編的紅軍部隊使用這幾個已經裁撤了的部隊番號。 後來有人猜測,國民黨在部隊番號問題上別有用心,可是,就算那樣,比起紅軍改編過程中的一波三折,番號的事根本就不算什麼事。
  • 抗戰中的日本陸軍軍服到底什麼樣子?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閒來無事看了幾部關於抗戰的老電影,發現老電影中日軍軍裝的考究竟然比現今絕大多數的抗戰題材影視劇裡都要好的多,有感而發寫一篇關於抗戰中日軍軍裝的文章,給票友做一個簡單的小教程,以後就知道哪些是神劇,哪些是花了心思的好作品了。
  • 四行倉庫之戰,只打死了一個日軍?這是真的嗎?
    當然不能說日軍戰報就一定絕對準確,但在研究抗戰史的圈子裡,日軍戰報的可信度肯定是超過中方資料的,這是一個基本共識。其次,和四行倉庫同一時間,日軍在滬西蘇州河一線和88師——也就是四行倉庫守軍所在的部隊傷亡情況,日軍戰報的數字是這樣的:僅僅是第3師團第5旅團第68步兵聯隊——就是電影《八佰》中和謝晉元在陣前騎馬對話的日軍軍官所在部隊,戰死379人,傷667人。
  • 8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
    82年前,盧溝橋頭的炮聲,讓中華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奮起全面抗戰,八年浴血,犧牲無數,終於趕跑侵略者,取得了偉大的抗戰勝利。如今,回首這段歷史,國人仍然熱血沸騰。 只是,網上有些雜音,嘲諷八路軍「遊而不擊」,此前甚至還有人編造出八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的惡毒謊言。 歷史真相如何?讀一讀日本人自己寫的史料,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 【關注】永不磨滅的番號
    據悉,此次參閱是曾經老番號的首次集中展示,而安排50多名將軍領隊受閱,無疑也是本次閱兵的亮點之一。見證了抗戰歲月中的何種情懷和氣節?又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們為你揭曉。一、狼牙山五壯士精英部隊打得漂亮!戰後,由於官兵在戰鬥中表現英勇,10連被八路軍129師授予「戰鬥模範連」榮譽稱號。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英模部隊方隊隊員魯冀,父親病逝未能守靈,他說:「自古忠孝難兩全,等受閱完,再到父親墳上磕幾個頭。」四、「劉老莊連」英模部隊
  • 冷門諜戰劇《懸紅》一部草根平民的抗戰史!
    鄉下大少爺平天下意外捲入中共華中局與日軍的交鋒中,自此「求財」心切的平天下過上了「假特工」、真抗日、妻「妾」同城的「忙碌」生活,也正是在一次次驚心動魄、「焦頭爛額」的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平天下被共產黨員的犧牲、奉獻、人道主義及「黨人」精神所感動,逐漸激發了自己堅忍、擔當、血性、永不放棄等可貴品質,成為一名為日軍所忌憚、懸紅捉拿的共產黨抗日中堅力量。
  • 《永不磨滅的番號》主演現狀,有人被封殺,有人離世,更多已沉寂
    《永不磨滅的番號》主演現狀,有人被封殺,有人離世,更多已沉寂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起當年的那一部《永不磨滅的番號》這部抗戰劇呢?這部劇講述了李大本事帶領著被他忽悠來的戰友們組成了一支沒有正規番號的縣大隊央敵佔區浴血抗擊日軍的悲壯故事。
  • 《太行之脊》再現真實抗戰史
    該劇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市委宣傳部、中視線集團等聯合出品,樊文彬擔任總製片人和出品人,傅建文編劇,張玉中導演,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以及建立和加強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歷史。
  • 評《永不磨滅的番號》獨立團「五虎上將」,詮釋演技「五原色」
    也正因如此,中國影視行業出現了很多戰爭題材的經典作品,並且經典從未停止,之前,我為戰爭題材的電視劇作設定一個排名(純屬個人意見),那麼今天我要說的就是在這份名單中排名第一的《永不磨滅的番號》。《永不磨滅的番號》這部劇講述了抗日時期,一個縣大隊隊長「李大本事」帶領自己的隊伍英勇抗擊日寇,最後被任命為獨立團團長,他的願望就是希望上級給自己的隊伍一個正規的主力部隊番號,不為別的,只為了自己的兄弟在戰死沙場之後,有名可循,不會被歷史永遠遺忘,最後為了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全軍覆沒,軍區給予了獨立團一個永不磨滅的番號——新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