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日軍扔手雷前要嗑一下?特殊的雙保險機制,可作為擲彈筒炮彈

2020-12-22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最早了解日本手雷扔之前要嗑一下才會爆炸這個知識,估計有不少小夥伴都是從抗日喜劇《舉起手來》裡看到才得知的吧。在現在很多的抗日劇當中都會有日軍扔手雷之前都會在鋼盔上磕一下再扔的場景,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操作,其實是因為日本使用的九一式手雷特殊的雙保險機制。所謂的雙保險機制就是拉開拉環後並沒有立即觸發點火裝置,而最後嗑一下的動作才是觸發手雷的點火裝置,而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其實是因九一式手雷可用作擲彈筒的炮彈使用。

在所有手雷武器當中,日本九一式手雷的引信估計是最長的了,其引信延時約為7~8秒,而中國在抗戰時期大量裝備的手榴彈延時大約在5秒左右。而日本的手雷延時這麼長難道不怕扔出去後被撿起扔回來嗎?其實之所以把引信延時搞得這麼長是因為配合擲彈筒使用,使用人力扔的話手雷的拋擲距離其實並不遠,大約只有20多米,但是放在擲彈筒裡打出去的話,其最大發射距離可達175米左右。而擲彈筒的拋射初速其實並不高,所以手雷需要在空中飛行較長的時間,所以為了兼顧最大距離的拋射時間,所以引信延時也就相對較長。

圖中有繩子的那個就是保險,而下方的那個小圓柱體其實就是擲彈筒的發射藥,也可作為槍榴彈使用

其實,在日本步兵的手雷教學方法中,觸發第二保險機制的動作是使用鞋底或者槍託觸發的,但實際的作戰當中用鞋底和槍託的動作其實都不太方便,姿勢和動作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日本士兵發現往腦袋的鋼盔嗑的話是不限動作、姿勢的,而且動作也較快,於是這個方法也在日軍部隊中廣泛使用。而日軍的擲彈筒被普及到班一級作戰單位,而擲彈筒除了特定發射89式榴彈以外,也是可以將手雷當作發射炮彈使用的。

不過九一式手雷一般是作為擲彈筒的備用炮彈使用,因為和正兒八經的炮彈相比,手雷的發射藥較少,發射距離就較近。而89式擲彈筒配套89式榴彈最遠的距離可達670米,妥妥的就一小型迫擊炮。和美軍的M1型60毫米迫擊炮使用的炮彈的裝藥為115克,而50毫米口徑的89式榴彈的裝藥量卻高達150克,而相比之下九一式手雷的裝藥量只有60克。一般日軍在進行戰術穿插的時候都會考慮後勤彈藥的補給問題,所以為了讓武器的彈藥通用化使用,步兵班的歪把子輕機槍可直接使用步兵手中三八大蓋的5發橋夾的彈藥射擊,而步兵身上所攜帶的手雷也可在擲彈筒使用。

而對於這樣的武器配置,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噩夢。因為這種單兵操作的近距火力支援型武器對機槍火力點的威脅是非常大的,而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就沒少吃擲彈筒的虧。不過擲彈筒這種武器的精度全憑射手的使用經驗,和迫擊炮這種有固定標尺相比,其射擊精度就稍微欠缺,但經驗豐富的射手在200米的距離上仍可以做到相對較高的打擊精度。而中國除了繳獲使用日軍的擲彈筒,其實中國也有仿製並使用擲彈筒打擊日軍。

相關焦點

  • 抗日神劇手雷能扔200米?擲彈筒差點沒有用武之地
    說到最廣為人知的「抗日神劇」,那必定要數《抗日奇俠》了,備受人們詬病的「手撕鬼子」便是其中的劇情之一,不過我們今天並不討論這個劇情,我們要說的是其中的一句臺詞——「你手榴彈能扔200米遠」。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部隊中時常能夠見到的擲彈筒一共有兩種,其一是大正十年擲彈筒,這種擲彈筒的口徑只有50毫米,質量也比較輕,可以實現單兵攜帶,由於技術限制其射程稍微近一點,大概是175米;另一種擲彈筒是八九式擲彈筒,這種擲彈筒在大正十年擲彈筒的基礎上做了改進,在精度方面做了調整,所造成的威力也相對要大一些,倘若用它發射只是手榴彈的時候,便會因為閉氣性的局限導致射程縮短,但即使是這種情況其射程都要200
  • 迫擊炮炮彈也能當手雷用麼?
    先來看看為什麼要這麼做,在戰場上每名士兵都會攜帶大量手榴彈作戰,其中基本分為進攻性手雷與防禦性手雷,不過大部分士兵往往只會擇其一種攜帶。例如德軍便大量裝備了進攻性的木柄手雷,在作戰時候手雷還可以集中在一起用於爆破對手坦克以及其他裝甲目標。
  • 抗戰劇中的日本奇葩手榴彈:97式手榴彈使用前為什麼要磕一下?
    但你們發現沒有在大多數的抗日劇裡,日本士兵在進行投擲手榴彈的時候,總是會先在自己的鋼盔上砸一下,然後再扔出去,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呢?聽我給你慢慢講來。日軍這種奇葩的手榴彈叫做97式手榴彈,97式手榴彈並不是日本第一代手榴彈,應該是屬於第三代手榴彈,前面經歷過兩次的改良。日本在現代戰爭之初就研製出了第一代手榴彈:大正10年式手榴彈。
  •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研發60迫擊炮解決問題
    關於槍榴彈的起源,最早可追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並在裝備初期便表現出了它易於攜帶,威力巨大的特點。自此以後,槍榴彈為各國軍隊喜好不已,一直到今天仍作為單兵裝備使用。槍榴彈,顧名思義是要以槍口發射,並且是由單兵步槍座位發射裝置的彈藥。到了二戰時期,隨著技術的改進,槍榴彈在各國軍隊中長盛不衰。槍榴彈最大的優勢,相比於手擲手雷具有射程遠,並且精確度高的顯著優點。
  • 為何二戰時期的日本手雷,使用時必須磕一下?有什麼原因嘛?
    看過一些抗戰電影的朋友,可能都會發現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細節,就例如在很多抗戰電影中,日本兵在投擲手雷的時候,在拔掉保險之後,往往都需要在地上,又或者是在頭盔上磕一下,然後再將手雷投擲出去,而這也讓很多人不理解,難道日本人這樣設計就不怕麻煩嗎?
  • 把日軍膝蓋震碎的「小鋼炮」如何在日軍中代替迫擊炮?
    大家看抗日劇的時候,可能注意到,在日軍進攻時候迫擊炮的出鏡機率可能不是很常見,但是擲彈筒可謂是每次進攻都可以看到,常常是幾個日軍把這個類似桶形的東西放在膝蓋上,然後經常打出炮彈。不過在真實的戰場上,迫擊炮的殺傷力遠遠大於擲彈筒打出的炮彈,舉個例子來說,假如擲彈筒打出的是炮彈,那麼迫擊炮打出來就相當於三發擲彈筒炮彈,而且殺傷力都遠大於擲彈筒。
  • 日軍擲彈筒,一發炮彈報銷一個機槍陣地,為何到了太平洋就沒用了?
    日軍的擲彈筒不僅在中國戰場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在太平洋戰場也近戰中令美軍在吃盡了苦頭,所以並非沒有作用。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憑藉擲彈筒提供的火力支援,在近戰中給予了美軍有效的殺傷。可是,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江河日下,有經驗的擲彈筒手損失慘重,再加上美軍採取了合理的戰術,擲彈筒的作用才開始不斷下降。
  • 侵華日軍優勝於中國陸軍的重要原因是八九式擲彈筒的普遍使用
    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國軍在公路或者城市裡布置機槍陣地以封鎖(伏擊)日軍小隊前進,日軍在發現國軍機槍陣地後,日軍迅速後退,一部尋求支援,另外一部迅速從側翼尋找突破口迂迴前進,之後等待大部隊的時候,使用「手炮」來嘗試掃除火力點,令人難過的是往往日軍都會得手,國軍機槍陣地只要被發現,不用10分鐘就有遭到3-4枚擲彈筒炮彈的光顧,這令國軍傷亡慘重。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迫擊炮|炮彈|陸軍|擲彈筒_網易...
    七七事變前,日本軍隊對迫擊炮的使用採取保留態度。日本陸軍在步兵支援武器上師承德國體系以步兵炮為主。此外日軍的假想戰場大多是視界良好的平原地區,步兵炮的性能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發揮,曲射武器的效益並不明顯。
  • 同為步兵支援神器,日軍擲彈筒與美軍六零炮相遇,誰更狠?
    ■虞師座手裡的"鐵疙瘩"就是美制M2型60毫米迫擊炮的炮彈,而他口中的"手炮"就是日軍獨有的步兵支援火器擲彈筒。 ■日軍八九式重擲彈筒、攜行袋和彈藥,可發射八九式擲榴彈和九一式手榴彈。
  • 二戰時期,日軍自豪的擲彈筒到底有多厲害?老兵:遠比機槍可怕
    二戰時期,日軍的大多數士兵,會攜帶一種裝備,這種裝備的名字叫做擲彈筒。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憑藉著擲彈筒,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即便是實力強橫的美軍都吃了虧,可見擲彈筒的作用有多大了。實際上這種武器,也是日軍引以為傲的一件裝備,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二戰日軍所使用的擲彈筒到底有多厲害。
  • 抗戰中,日軍使用的擲彈筒是否可以算迫擊炮的一種
    旅順戰役期間,日軍挖掘戰壕迫近俄軍陣地再發起進攻。因為普通的大炮和機槍無法威脅到戰壕內的日軍,俄軍就用海軍臼炮大仰角發射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以打擊躲在戰壕裡的日軍,效果極好。這就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一戰時,交戰各國大多在陣地戰中陷入僵持,普遍需要一種能對付戰壕裡的敵人的武器。迫擊炮因此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各國都研製了多種口徑的迫擊炮投入實戰。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日本陸軍窮要看跟誰比。跟美軍比,那全世界其他軍隊都是窮鬼。可要跟中國比,我覺得兵員超過200萬,堪用火炮457門(1935年陳誠發布陸軍整理報告,全國全軍共有炮567門,其中110門老舊不堪需廢棄)的中華民國陸軍是沒有資格笑話日本陸軍窮的。而且,日軍真的沒有迫擊炮嗎?
  • 解放軍單兵榴彈發射器曝光,外形酷似擲彈筒!
    擲彈筒上大腿?這腿骨難道是金剛狼同款?每當提到抗日時期的日軍輕武器,人們的第一印象都是三八大蓋、王八盒子等,但除了這些,還有一種在世界上比較冷門但非常受日軍重視的輕武器——擲彈筒。這種簡便的武器雖然射程不遠、威力不大,但有效填補了手榴彈射程和迫擊炮射程之間的火力空白,有些日本老兵甚至能將擲彈筒擲出的彈藥精確砸在中國軍隊的機槍陣地上。
  • 擲彈筒:配備到戰鬥班的抗戰利器
    仿製,旨在重獲近戰優勢  八路軍組織製造擲彈筒的起因與彭德懷副總司令有關。1940年秋的一天,彭德懷副總司令找到軍工部劉鼎部長,特意提起八路軍在與日軍近距離作戰時日軍所用的擲彈筒,這種武器一度給我軍將士造成不小傷亡,使我軍的近戰優勢無法充分發揮出來。  彭德懷副總司令問劉鼎部長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迫擊炮也能當手雷?關鍵時刻磕一下,效果你絕對想不到!
    可大家知道嗎?在特殊情況下,迫擊炮的炮彈有時候也能當做「手雷」來使用。投擲前,只需要手握迫擊炮炮彈,用力地向硬物上撞擊炮彈底部,使彈頭引信在慣性作用下解脫保險,然後用力地向前上方扔出即可。這種做法雖然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只有在極其特殊且緊急的情況下,我們才可以這樣操作,畢竟這種做法實屬非常規操作,且不說迫擊炮普遍較重,不易投擲,萬一一不留神在自己身邊爆炸了,這可就得不償失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迫擊炮都可以這樣操作的。縱觀迫擊炮的發展史,美國曾在二戰時期研製過一種號稱史上最大的迫擊炮。
  • 二戰日本89式擲彈筒,被美軍稱為膝蓋迫擊炮,曾把士兵大腿骨震碎
    文|老白 570八九式擲彈筒的發展 在上個世紀初期,日本與俄國在進行日俄戰爭中,發現俄國將47毫米海軍炮傾斜裝在一種帶車的炮架上,形成類似於後來迫擊炮的發射方式發射炮彈,這種發射機構發射的炮彈會以彎曲的彈道準確射入日軍隱蔽的工事內
  • 《八佰》橋段解惑:為啥非要搞人肉炸彈,直接丟手雷它不香嗎?
    在電影中,日本人利用厚鐵板作為掩護在挖爆破孔,守衛倉庫的國軍排列成一字縱隊爭先恐後的從倉庫躍出,拉響身上的集束手榴彈……整個場景可謂是盪氣迴腸、催人淚下,八佰壯士沒有瓜慫!很多人會問:為啥非要搞這種有來無回的「人肉炸彈」?直接丟手雷下去它不香嗎?
  • 二戰時期,日本部隊得達到什麼級別,才能使用擲彈筒?
    看過抗日劇的觀眾,對擲彈筒應該不陌生,它和三八大蓋(三八式步槍)、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式手槍)、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一樣,都是擁有高出場率的日軍武器,而且因為擲彈筒的殺傷力較高
  • 簡介日軍最常用的三款武器:92式步兵炮,89式擲彈筒,92式重機槍
    簡而言之:在沒有車輛的情況下,該炮可分解為三大部分或十個小部分,即可用畜力亦可用人力,為日軍施展迂迴穿插的戰術平添了助力。九二式步兵炮後來,為了加強步兵大隊的反戰車火力,日軍又為該炮配備了破甲炮彈,對盟軍的中型坦克構成了很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