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了解日本手雷扔之前要嗑一下才會爆炸這個知識,估計有不少小夥伴都是從抗日喜劇《舉起手來》裡看到才得知的吧。在現在很多的抗日劇當中都會有日軍扔手雷之前都會在鋼盔上磕一下再扔的場景,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操作,其實是因為日本使用的九一式手雷特殊的雙保險機制。所謂的雙保險機制就是拉開拉環後並沒有立即觸發點火裝置,而最後嗑一下的動作才是觸發手雷的點火裝置,而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其實是因九一式手雷可用作擲彈筒的炮彈使用。
在所有手雷武器當中,日本九一式手雷的引信估計是最長的了,其引信延時約為7~8秒,而中國在抗戰時期大量裝備的手榴彈延時大約在5秒左右。而日本的手雷延時這麼長難道不怕扔出去後被撿起扔回來嗎?其實之所以把引信延時搞得這麼長是因為配合擲彈筒使用,使用人力扔的話手雷的拋擲距離其實並不遠,大約只有20多米,但是放在擲彈筒裡打出去的話,其最大發射距離可達175米左右。而擲彈筒的拋射初速其實並不高,所以手雷需要在空中飛行較長的時間,所以為了兼顧最大距離的拋射時間,所以引信延時也就相對較長。
圖中有繩子的那個就是保險,而下方的那個小圓柱體其實就是擲彈筒的發射藥,也可作為槍榴彈使用
其實,在日本步兵的手雷教學方法中,觸發第二保險機制的動作是使用鞋底或者槍託觸發的,但實際的作戰當中用鞋底和槍託的動作其實都不太方便,姿勢和動作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日本士兵發現往腦袋的鋼盔嗑的話是不限動作、姿勢的,而且動作也較快,於是這個方法也在日軍部隊中廣泛使用。而日軍的擲彈筒被普及到班一級作戰單位,而擲彈筒除了特定發射89式榴彈以外,也是可以將手雷當作發射炮彈使用的。
不過九一式手雷一般是作為擲彈筒的備用炮彈使用,因為和正兒八經的炮彈相比,手雷的發射藥較少,發射距離就較近。而89式擲彈筒配套89式榴彈最遠的距離可達670米,妥妥的就一小型迫擊炮。和美軍的M1型60毫米迫擊炮使用的炮彈的裝藥為115克,而50毫米口徑的89式榴彈的裝藥量卻高達150克,而相比之下九一式手雷的裝藥量只有60克。一般日軍在進行戰術穿插的時候都會考慮後勤彈藥的補給問題,所以為了讓武器的彈藥通用化使用,步兵班的歪把子輕機槍可直接使用步兵手中三八大蓋的5發橋夾的彈藥射擊,而步兵身上所攜帶的手雷也可在擲彈筒使用。
而對於這樣的武器配置,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噩夢。因為這種單兵操作的近距火力支援型武器對機槍火力點的威脅是非常大的,而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就沒少吃擲彈筒的虧。不過擲彈筒這種武器的精度全憑射手的使用經驗,和迫擊炮這種有固定標尺相比,其射擊精度就稍微欠缺,但經驗豐富的射手在200米的距離上仍可以做到相對較高的打擊精度。而中國除了繳獲使用日軍的擲彈筒,其實中國也有仿製並使用擲彈筒打擊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