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二戰時期的日本手雷,使用時必須磕一下?有什麼原因嘛?

2020-12-20 前哨迷彩

看過一些抗戰電影的朋友,可能都會發現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細節,就例如在很多抗戰電影中,日本兵在投擲手雷的時候,在拔掉保險之後,往往都需要在地上,又或者是在頭盔上磕一下,然後再將手雷投擲出去,而這也讓很多人不理解,難道日本人這樣設計就不怕麻煩嗎?

事實上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是不太理解的,事實上當初日本人這樣做純粹是為了更加保險,日本人覺得,手雷如果單獨依靠保險拉環並不安全,因為在行軍的過程中這些手雷的拉環,很有可能會意外的被樹枝掛到,從而對幾方的人員造成傷亡,

所以當時的日本在設計91式和97式手雷的時候,除了使用拉環保險外,還採用了撞擊發火式引信,給手雷設計了雙重保險。而這兩款手雷,在使用的時候都需要先將保險拉環拔掉,然後在任務上撞擊一下才能投擲。

事實上,除了除此之外日軍的手雷,之所以這樣設計,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為了方便使用擲彈筒投擲這種手雷,就例如日軍所設計的97式手雷,在手雷的底部就裝有高低壓發射藥筒,能夠通過簡易的擲彈筒進行投擲,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將手榴彈的最大的投擲距離擴大到600米以上。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九九式「海龜」反坦克手雷,號稱10名士兵換一輛坦克
    反坦克作戰在二戰結束前是日本軍隊一大心病,整個大戰期間都沒能獲得可靠的反坦克力量。話雖如此,但不能就此認為日本沒有在相關方面下功夫,只不過因為技術實力實在有限,拿出手的武器裝備很難有優秀產品,九九式反坦克手雷就是其中一款不靠譜的單兵反坦克武器。
  • 迫擊炮也能當手雷?關鍵時刻磕一下,效果你絕對想不到!
    在特殊情況下,迫擊炮的炮彈有時候也能當做「手雷」來使用。投擲前,只需要手握迫擊炮炮彈,用力地向硬物上撞擊炮彈底部,使彈頭引信在慣性作用下解脫保險,然後用力地向前上方扔出即可。這種做法雖然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只有在極其特殊且緊急的情況下,我們才可以這樣操作,畢竟這種做法實屬非常規操作,且不說迫擊炮普遍較重,不易投擲,萬一一不留神在自己身邊爆炸了,這可就得不償失了。
  • 二戰中的奇葩手榴彈,有的靠推有的靠磕,投擲者比敵人還要害怕
    但是,卻有那麼一些武器,不僅沒有在實戰中體現自身應有的價值,反而在複雜混亂的戰場上"將了"己方一局,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樣的武器在二戰期間可謂數不勝數,連小小的手雷也"光榮上榜"。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二戰中那些不靠譜的手雷。
  • 為啥日軍扔手雷前要嗑一下?特殊的雙保險機制,可作為擲彈筒炮彈
    最早了解日本手雷扔之前要嗑一下才會爆炸這個知識,估計有不少小夥伴都是從抗日喜劇《舉起手來》裡看到才得知的吧。在現在很多的抗日劇當中都會有日軍扔手雷之前都會在鋼盔上磕一下再扔的場景,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操作,其實是因為日本使用的九一式手雷特殊的雙保險機制。
  • 一戰美軍步兵排編制情況,手雷分隊地位最高,中士僅有資格指揮三個人
    眾所周知,美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中途入場,1917年2月24日宣布對德國宣戰,加入一戰;1941年12月8日對日本宣戰,加入二戰。 之前我們已經介紹過二戰時期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步兵排編制,那麼今天把時間往前推,說一說一戰時期馬潤步兵排是個什麼狀況。
  • 抗戰劇中的日本奇葩手榴彈:97式手榴彈使用前為什麼要磕一下?
    但你們發現沒有在大多數的抗日劇裡,日本士兵在進行投擲手榴彈的時候,總是會先在自己的鋼盔上砸一下,然後再扔出去,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呢?聽我給你慢慢講來。日軍這種奇葩的手榴彈叫做97式手榴彈,97式手榴彈並不是日本第一代手榴彈,應該是屬於第三代手榴彈,前面經歷過兩次的改良。日本在現代戰爭之初就研製出了第一代手榴彈:大正10年式手榴彈。
  •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但想來想去,哪句話都不能涵蓋。 如果裕仁有他爺爺那樣的機遇和能力,興許也不會帶領日本做錯那麼多事。 但他21歲當權,30歲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他才31歲出頭,他能有什麼經驗、能力、作為? 戰敗時他才44歲,當權20年不到,40歲前,男人歷練的積累期,執政的「初級中學」,連實習的年齡都不具備,日本就這樣在他手裡發瘋死掉了。
  • 二戰各國手榴彈有啥不同?蘇聯展現粗獷本色,美國小巧殺傷力十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蘇、中、日、德等參戰國都有手雷,我們可以從一個小小的手雷,來認識到這個國家的特色。一、美國MK2手雷。其全長11.1釐米,總重0.595千克,發射方式為5秒延遲信管;它是美軍二戰時期使用一款手榴彈,由於外形酷似菠蘿,因此也稱為菠蘿手榴彈,後被M67手榴彈取代。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蘇聯二戰並不中重視單兵反坦克裝備的研發和大量裝備因為,蘇聯作為進攻的一方,使用反坦克火箭筒進行作戰,反而略顯得極樂你,蘇聯有充足的戰爭資源製造出大量性能優異的T34中型坦克出來,而相反德國資源貯備,領土遼闊度都不如蘇聯那樣的充足和遼闊,所以德軍必須大量使用材料節省的反坦克火箭筒來應對資源不足造成的窘境。
  • 美國少年買回一枚二戰時的手雷收藏,半年後發生爆炸他被炸身亡
    如今在世界各地,仍然留存有大量來自於戰爭時期的手雷,這會對民眾的安全帶來威脅。美國一男子購買到一枚來源於二戰時期的手雷並將其珍藏,萬萬沒想到這枚手雷後來竟發生爆炸,導致他被炸身亡。據外媒1月10日報導,這起事件發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阿賓頓,一名青少年因自己購買的手雷發生爆炸,被當場宣告死亡。
  • 二戰時期老照片:小男孩的表情讓人心酸,最後一張有點壓抑!
    今天一不小心看到了些二戰時期的照片,不禁讓我更加珍惜這難得的和平時光。現在就讓魚魚帶你一起去看看那時候留下的老照片,感受一下戰爭年代的人們的心情。小男孩和娃娃這張照片拍攝於1940年,這裡剛剛經歷過一場轟炸,這個地方是如今的繁華的都市倫敦。而此刻這裡只有一片廢墟,小男孩在轟炸下倖存了下來。可是周圍的一切都變了,漂亮的房子變成了瓦礫。
  • 奇葩的反坦克武器:英國有粘性手雷,德國有磁性炸彈,日本靠竹竿
    而平時這個手雷則需要被兩個空心的金屬半球體組合出來的外殼保護,玻璃球就放在裡面,外部則被木製手柄固定住這個玻璃球,外帶裡面還有一個五秒延遲的導火索。木製手柄上有兩支針和一個槓桿,第一支針拉出時,外殼脫落,而第二支針則啟動它的引爆機制,並讓手榴彈進入待爆狀態,與此同時槓桿下墜,確保引信成功啟動。
  • 二戰時巴西為什麼有那麼多日本移民
    不過在巴西很多城市,你會發現巴西有很多日本人,日式的店鋪和建築在街頭隨處可見。據說二戰時期,巴西曾警告日本,如果日本進攻澳門,巴西將驅逐日本在巴西的僑民。日本害怕巴西驅逐其僑民,所以沒有進攻澳門。雖然這種傳聞並不靠譜,不過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至少在二戰時期在巴西就有很多日本人,而且數量很大。據統計,二戰時日本在巴西至少有20萬僑民,當時的巴西是日本在海外僑民最多的國家之一。
  • 二戰時期最爛的5種武器,第四種日本造,最不靠譜,你肯定認識!
    1.OTO手雷:它是二戰時期,義大利軍隊裝備的一款進攻和防禦型手榴彈,因其外表通常塗上了紅色,故而也俗稱紅魔;該手榴彈被稱為二戰中最爛、最不靠譜的武器之一,因其性能極為的任性,故障率極高,在戰場上投擲使用時,經常不爆發;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它突然又爆炸了。
  • 二戰時期,日本部隊得達到什麼級別,才能使用擲彈筒?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編制可以分為十個等級,從大到小分別為總軍、方面軍、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和分隊,對應歐美編制裡的集團軍群、集團軍、軍、師、旅、團、營、連、排和班
  • 二戰時期,蘇聯為何有那麼多「叛徒」呢?其實原因主要是三點
    二戰時期,蘇聯為何有那麼多「漢奸」、「叛徒」呢 ?其實原因主要是三點。現在很多人看到我國近代那麼多漢奸,幫助西方侵略者欺壓百姓,都會說我國出漢奸。甚至很多人擔心,一旦未來再起爭端,可能漢奸還會很多。但是其實這都不必擔心,因為漢奸並不是我國都有,很多國家漢奸都很多。最典型就是蘇聯,那是漢奸遍地。
  • 日本投降時,為何出現了近10萬韓國人自殺的場景?其中原因讓人悲哀!
    日本投降時,為何出現了近10萬韓國人自殺的場景?其中原因讓人悲哀!日本是一個非常變態的國家,而且非常的可怕。
  • 二戰時期各國火炮裝備介紹德軍二戰時期系列火炮最為強勁且實用
    說到了二戰時期各國裝備火炮裝備,首先要必須介紹兩個國家火炮,那就是瑞典和捷克這兩個國家是火炮裝備雖然在二戰中性能不是最突出的但卻是裝備在各國裝備中火炮中最廣泛和實用的,瑞典的福博斯火炮,曾經在二戰中一共裝備了超過50個國家,其中包括福克斯75毫米步兵炮35倍徑和40毫米的福克斯通用高射炮
  • 曾以「擲彈兵」為步兵精銳代名詞:二戰中的木柄手榴彈
    【話說軍世】在單兵常見裝備中,手榴彈是非常重要的單兵手投爆炸性武器,對於多數二戰相關影視作品們,我們可以看到美軍使用的是卵形手雷,而德軍比較常用的木柄手榴彈,很多認為二戰中德軍只有木柄手榴彈,其實並不是這樣,而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手榴彈的擲彈兵,都是步兵精銳代名詞。
  • 二戰時期的武器裝備,有哪些放在現在使用還不過時?
    二戰結束至今已有75年。在這75年裡,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各個領域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早已經將二戰時期的產品替換。不過在這之中總有些「漏網之魚」,有的武器可以說至今也是光環滿滿。最著名的莫過於M2重機槍,自雛形M-1921誕生以來已經將近100年,如果從它服役時算起,也有差不多90年的歷史。而它幾乎適用於二戰時期的任何作戰環境:從地面戰、空戰甚至是海戰,M-2都能拋頭露面。迄今為止,M2的存在感也並沒有下降多少:海軍艦艇仍有裝備,在陸軍的地面車輛上仍然是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