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章成:目不識丁屢建奇功,用三炮挽救長徵,墓前放著迫擊炮模型

2020-12-24 騰訊網

"我們的隊伍像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懷仁堂授銜會場軍歌嘹亮。

從1927年算起,經歷了28年血與火的考驗的人民軍隊迎來了第一次大授銜。

這一天由國家主席毛澤東主持典禮,共授銜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中將175名、少將802名。(實際上有數名將帥因故未能到場)

無數的有名的或無名的先烈犧牲在了革命路上,"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1955年授銜儀式現場

而站在會場裡的將帥們更是徵戰南北,每一個都為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犧牲。

他們有的從井岡山開始就參加革命,有的國共第一次內戰時就在敵後遊擊,有的抗日戰爭時打出了威名,有的解放戰爭中立下了戰功,還有的剛從寒冷的朝鮮戰場上回來,其中大半都落下終身殘疾。

這不同的軍功,相同的信念鑄就了共和國的鋼鐵長城!

其中有個將軍,極其特別。他一在指揮上沒有大的建樹,二在軍事理論上幾無貢獻,三在資歷上也不是黨、軍元老,但他卻獲得了少將軍銜。在場將軍無人不服,他是誰?

他就是影響了歷史進程的開國少將——趙章成

空白的童年,動蕩的國家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從1840年開始,廣大的中國就逐漸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絕大部分的底層老百姓也生活在忍飢挨餓、動蕩不安中。

趙章成就是舊中國絕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縮影。

1905年,趙章成出生於河南洛陽,比起現今兒童的幸福快樂來說,童年的趙章成大概是吃盡了苦頭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現在沒有任何資料記錄了1905年到1927年之間,這個洛陽古都的男孩的生平。

而趙章成本人也沒有留下自傳。

他第一次登上歷史的舞臺,為人所知,要等到1927年,他加入馮玉祥第二集團軍才開始。

但我們可以推測他的童年過的並不順暢。

首先,趙章成不識字,他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1949年新中國建國之初曾統計過文盲率,文盲率高達80%以上。絕大部分人接受不到教育,這就包括貧困人家出身的趙章成。

其次,趙章成參軍了。當時的軍人和我們現在解放軍在老百姓心中光輝的形象可有著天壤之別。在戰亂年代"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說法曾在民間廣為流傳。

首先是因為舊軍閥的部隊動輒劫掠、燒殺普通百姓,這讓老百姓情感上厭惡當兵的。其次,底層士兵的日子也很不好過,絕大部分人僅能餬口,甚至不如在家種田。

由這兩點來看,趙章成是舊社會吃盡了苦頭的老百姓的縮影,他也見證了那個時候國家的積貧積弱、動蕩不安。

列強妄圖瓜分中國

注入紅色思想,成為革命戰士

1927年時,大革命表面上正鮮花著錦,烈火油烹,中國人的國家、民族意識也隨著多次新思潮逐漸覺醒。趙章成也是如此。

雖然趙章成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不願意再像過去的祖祖輩輩們一樣,世代依附於地主,他想在部隊裡有一番作為。於是他加入馮玉祥所部之後,成為了一個炮兵,在當時炮兵是技術性較強的兵種。

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內戰開始了。

1931年初,貧苦出身的趙章成隨軍圍剿江西蘇區。當了3年兵的他,對舊軍閥部隊看得透徹。車子、票子、女子是這些軍官幹部們天天想的東西,手下士兵的死活國家的命運與他們何幹?

於是接觸到紅軍思想的趙章成在4月的江西白沙戰場,"自動參加紅軍"。並於同年11月,寧都起義前入黨。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王明、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下,被迫轉移。趙章成也隨中央紅軍轉移,開始了兩萬五千裡的長徵。

從此開始,他拉開了自己傳奇一生的大幕。

長徵路線圖

三炮救長徵,留名神炮手

途徑14個省,18座山,24條河,大半個中國。

這就是長徵,中國共產黨的普羅米修斯之火。

一場可歌可泣、光榮而悲壯的人類之歌,從人類歷史上來看也幾乎沒有經歷這樣困苦條件的部隊能走完這樣艱難的道路。

以一方面軍為例,出發時有88000餘名指戰員,路上還有數次修整補充兵員,到陝北時僅餘7000人

天上有敵人飛機,地上有敵人坦克,弱小的紅軍無數次遊走於鬼門關前。這時的戰場上,可能一顆子彈就會改變後來新中國的命運。

比如說趙章成,他就挽救了紅軍

1935年5月,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劉伯承與小葉丹"彝海結盟"紅軍順利通過彝區。

5月24日晚,楊得志率前鋒紅一團連夜佔領曾經葬送過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安順場。面對洶湧的湍流,此時的紅軍手上僅有一條木船,數艘臨時紮起來的木筏。

而大渡河北岸有敵人一個團的防守兵力,屁股後面國民黨追兵薛嶽等人的部隊離紅軍主力位置不足三天腳程。情勢萬分火急。

蔣介石知道紅軍到達大渡河邊後大笑:"共匪可剿,要朱、毛成石達開第二吧"。

為得一線生機,在劉伯承指揮下,楊得志決定組織敢死隊,強攻大渡河!

強攻大渡河

1935年5月25日,今天天氣很好,萬裡無雲,春風拂面,可楊得志卻心急如焚。

"噠噠噠噠","譁譁譁"。

子彈聲密集、河水聲澎湃。

強渡大渡河的第一船17個敢死隊員登陸後,被敵人火力壓制在對岸灘頭寸步難行,第二波支援的敢死隊拼命想要靠近灘頭,卻差點被化雪後的急流衝走。

時間在悄悄溜走,團指揮所的通信兵不知第幾次帶來了劉伯承首長的命令。

"報告團長,全團還有三發炮彈,請指示。"一個年輕的炮兵扛著炮彈跑向楊得志行禮報告。

"好,家當清點出來了就行,給我把對岸的火力點打掉!"楊得志下意識地右手用力向下一砸。

"三發都打掉嗎?那以後我們就沒炮彈了。"炮兵愣了一下。

"這一關過不去就沒以後了,我相信你能打掉他們。"楊得志沉聲說。

"是!"炮兵堅定地回應著團長的期待。

這異常冷靜沉著的炮兵正是趙章成,此時他是紅軍的一名炮兵連長。憑藉著出色的射擊技術,趙章成在之前的多次戰鬥中,屢立戰功。

他拿著長徵途中連炮架都跑掉了的一隻老破迫擊炮,迅速在岸邊找好了一快巖石抵住僅剩的炮管底部。

他左手穩穩地扶住炮管,右手成立掌與炮管平行,指尖指向炮口所指之處。口中念念有詞,計算著距離和彈著點,不明就裡的戰友看他這樣還以為他在拜佛。

趙章成此時說不緊張是假的,他作為連長開過大會,知道情勢危急,敵人緊緊咬在屁股後面。

全團甚至可能全軍也就自己這三發炮彈,和往日不同,如果不中,過不去敵人陣地,那部隊可能就再也沒有了。

一路走來,一大半戰友犧牲了,一部分人不見了,甚至還有一小部分人當了叛徒,但只要紅軍還在,革命就一定會勝利。

趙章成不再多想,穩穩心神,連開三炮

建國後的趙章成示範跳眼測距法

"影隨流水急,光帶落星飛!"

三發三中,敵人的火力點全部被消滅了。

對岸的敵人,沒想到紅軍還有重武器。這三炮不僅把對岸敵人地堡組成的交叉火力打掉了,更一炮炮的轟在了敵人的心頭上,打掉了他們防禦反擊的信心。

敵人的防禦崩潰了。

"同志們,衝啊!"

楊得志親自帶著第三波敢死隊衝向對岸,迅速拿下了對岸陣地。為之後飛奪瀘定橋打下了鋪墊。

趙章成三炮救長徵的傳奇故事就這樣在軍中為上下各級領導知曉。

毛主席事後親自嘉獎趙章成"神炮手"稱號。

就連一向寡言少語、治軍極嚴的林彪後來也說:"要像趙章成同志那樣,使技術達到了藝術的標準"。

之後的飛奪瀘定橋戰鬥中,全軍一發炮彈也找不出來了。

不然的話,有趙章成在,或許飛奪瀘定橋就不用那麼兇險的戰鬥了。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部隊於會寧成功會師,標誌著我軍長徵的勝利結束。

趙章成也走完了長徵之路,活著到達甘肅會寧。

此時只有7000餘人的中央紅軍比起出發時的88000多人,可謂是十不存一

部分犧牲的烈士之墓

辣椒炮彈巧滅敵,改造平射立大功

1937年"七七事變",日寇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開始了可歌可泣的全面抗日。

紅軍主力被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又稱"八路軍"。

缺彈少糧的八路軍活躍在日寇及偽軍後方,牽制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妨礙了日寇對我領土的實質佔領。

但同時,八路軍也面臨著一次次的掃蕩和圍剿。

抗戰期間,作為老紅軍裡少有的技術人才,趙章成先後擔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營長、第129師司令部炮兵主任等職務。

雖然職務不斷上升,但趙章成更喜歡自己上前線,開炮打敵人。

1940年9月,當時八路軍正在華北敵後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和反"掃蕩"戰役,這就是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劇照

9月23日,百團大戰進入第二階段。八路軍129師發動了榆遼戰役。打算拔除沿線所有的敵人據點。但其中有個難啃的"硬骨頭"——管頭據點。

日寇在此據點設置了大量的堅固工事,暗堡、塔樓一應俱全,算是武裝到了牙齒。

我軍從23日夜開始,與敵鏖戰三晝夜,期間敵人還使用毒氣反擊,仍未能打下管頭據點。

攻克堅固據點這個大難題,自然擺在了時任八路軍炮兵主任的趙章成面前。

趙章成很清楚,想要打下據點其實也簡單,給他幾門重炮,幾十發炮彈就成。

但是整個抗戰期間,八路軍連人手一隻步槍都做不到,何況是配齊足夠攻堅的火炮、彈藥呢。趙章成犯了難。

趙章成長時間對迫擊炮的研究與熱愛讓他有了主意。他和周圍的同志們準備好了秘密武器。

此後,我軍先行另一方向的石匣據點,29日再殺個回馬槍,回攻管頭據點。

前來助陣的趙章成也拿出了他的秘密武器,"辣椒炮彈"

趙章成和戰士們一起改裝了迫擊炮的炮彈,把炮彈中的一部分炸藥倒出改換成辣椒麵,裝上引信之後,就變成了"辣椒炮彈"。

同時,趙章成親自率隊將發射陣地抵近至距敵150米處。他獨自設定射擊諸元,4門迫擊炮同時射擊,20發"辣椒炮彈"準確落到日軍據點。

常用毒氣攻擊的日軍聞到濃烈的辛辣氣味,自然以為是毒氣。加上辣椒的刺激性氣味也讓日軍涕泗橫流,紛紛跑出掩體工事,潰不成軍。

"硬骨頭"據點,在趙章成的幫助下,被打碎了。

辣椒炮彈顯神威

雖然趙章成沒有上過學,但是他對迫擊炮的理解正應了毛主席的名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形式,循環往復以致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趙章成對迫擊炮的認知程度就從實踐到認知到無比透徹。

眾所周知迫擊炮是一種曲射火炮。

百團大戰後,日軍用築堡挖壕的戰術,層層封鎖八路軍,讓我軍損失慘重。

為了打破曲射炮難以威脅敵人堡壘的現實情況,趙章成憑藉著自己對迫擊炮的理解和認識。

帶著周圍的戰士們,一遍遍地實驗、改裝現有迫擊炮,他們把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

終於,趙章成他們在迫擊炮的尾部增加了一節400毫米長的尾管,並採用拉火擊發裝置,將底盤傾斜著地,使炮筒與地平線的傾角保持在5度以下。這樣就達成了迫擊炮的平射。

有了能平射的迫擊炮之後,炮兵的同志們經常帶著迫擊炮,一下子就打到敵人據點正面的機槍眼裡去,一發炮彈就能消滅敵人一個堅固碉堡。

趙章成親身教學

一生愛炮,逝後極榮

抗戰八年結束,中國人民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但緊接著,國民黨反動派假和平、真內戰。蔣介石政府撕毀雙十協定,向我軍發起進攻。

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內戰開始。

解放戰爭期間,趙章成先後擔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炮兵主任,炮兵旅旅長,第二野戰軍炮兵第3師師長等職務。

與趙章成職務上升同樣快的,還有我軍的火力。

紅軍時期、抗日時期的小口徑迫擊炮和山炮逐漸被大口徑的重炮所代替,並且大規模的炮兵運用也對指揮者理論要求很高。

在淮海戰役時,我軍每天發炮不下三萬發。

趙章成操作炮彈現場

趙章成厚重少文,對重炮的理解沒有陪了他前半生的小口徑火炮透徹。

對大規模、大兵團的炮兵指揮、運用他更是不懂了。

於是,他把工作重心漸漸地從一線戰鬥轉移到了組織、教育新炮手上。

工作職責變了,不變的是趙章成對於火炮的熱愛。

建國之後的50年代,隨著韓戰的落幕,剿匪和一化三改造的逐漸完成完成。

一小部分進城做了大官的軍事幹部覺得革命勝利了,到時候要休息下了。

可趙章成不!

在一次炮兵演習中,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的趙章成正在主席臺上觀看炮兵演習。

由於剛下過雨,土地溼滑,一門大炮的底盤不穩,旁邊的小戰士去調整了好幾次,這門大炮依然打不中標的。

在主席臺上的趙章成見狀二話不說跑到演訓場上,他沒有像年輕戰士們那樣去調整底盤。而是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墊住大炮的底盤。墊了鞋子的大炮穩穩噹噹。

趙章成在指導動作

此時的趙章成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

隨後,該炮百發百中,再沒有失誤。

同行的一位首長有感而發:"要是都像趙章成這樣,世上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對鏡不須嘆白髮,白髮猶能再揮鞭"

這是粟裕大將晚年所做的詩。

趙章成或許無法寫出精妙的詩句,可他用行動踐行了這句話。

1964年,全軍"大比武"運動中,趙章成已經年近60了。

年近花甲可趙章成的"神炮手"之姿絲毫不減,在大比武中,趙章成用他成名的"單手操炮"技術,百發百中,每一顆炮彈都能命中靶子。

時任國防部長的林彪在全軍幹部大會上說:"練兵的標準就是像趙章成同志那樣,使技術達到藝術的標準。"

他還配合"八一電影製片廠",用當時珍貴的膠片,把自己操炮的技術動作完完全全的拍攝下來,供全軍學習。

1969年11月,趙章成將軍不幸因心臟病突發,病逝於北京。

八寶山革命公墓

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室分一、二、三、四……室,其中一號室安放的是中央領導、革命元勳,比如朱德、董必武等人。

而趙章成的骨灰就放在一號室,供後人祭奠,老將軍的革命功績不言而喻。

正如魯迅所說:"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老將軍的一生就是發光發熱的一生,在自己的專長上做到了極致,他見證了中國人站起來了。

也正是因為有無數像他這樣的革命功臣,或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或黃沙裡,隱姓埋名甘願無聞;或者普通崗位上兢兢業業。才讓新中國從此傲立於世界之林。

擺在老將軍骨灰前的,

還有兩座他一生最喜歡的迫擊炮的模型。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神炮將軍」趙章成:一個大老粗進階成「技術流」
    長徵中大渡河3發炮彈破風雷,他被稱為「神炮手」。抗戰時「花式」打鬼子屢創紀錄,他「使技術達到了藝術的程度」。解放後,他以將軍之身親手教戰士操炮,百發百中,受到毛主席的讚揚。
  • 曾三炮救下紅軍,毛主席親自授勳
    他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是身強力壯,扛起迫擊炮健步如飛身體素質極佳。使用迫擊炮堪稱一絕,一瞄一瞥,速射快攻,百發百中,速度準度兼有!三炮攻下大渡河,拯救紅軍功不可沒!到了1931年趙章成跟隨其所屬的西北軍加入紅軍,趙章成參加紅軍後,作戰勇敢,屢建奇功。1935年,紅軍撤退來到了大渡河,此時的紅軍前有堵截後有追軍,可謂是到了生死存亡之時,危機之時紅軍派出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
  • 八路軍的「神炮」——趙章成將軍掠影
    紅軍長徵中突破烏江天險時,趙章成將軍之「神炮」當立首功。當時,首批一營官兵乘三竹筏神速抵達對岸,並佔領敵高地。由於敵預備隊進攻凌厲,一營被逼至江邊。我第二批渡江官兵尚在中流。時任炮兵連連長的趙章成迅速架起一門「八二」迫擊炮,無瞄準鏡。約片刻,忽見對岸一道光亮閃過,「轟」得一聲巨響,炮彈於敵群後爆炸。炮兵連指導員王東保急提醒曰:「老趙,炮彈不多啊!」趙對曰:「這是試彈,重頭在後頭!」
  • 開國少將趙章成:被譽為共和國炮神,能一人操縱三門迫擊炮
    神炮將軍」趙章成:他是紅軍炮神,指哪打哪,抗日戰爭時期,他一個人操作三門炮轟擊日軍,打得日軍誤以為遭到八路軍主力。趙章成,開國少將,是河南洛陽人。趙章成原是西北軍的迫擊炮手。西北軍在馮玉祥的帶領下,非常重視訓練,早年的趙章成並不識字,沒念過書,但馮玉祥規定,士兵每天都要識字,否則就不給飯吃,而趙章成便是在部隊裡識的字。寧都起義後,趙章成便成為紅軍一員。紅軍時期,趙章成三發炮彈,就打掉了敵人三個機槍火力點,讓紅軍安全度過大渡河。
  • 少將趙章成:如何在最困難的環境下開炮
    每逢開炮,旁人發現趙章成總有一個奇怪的習慣,那就是「拜佛」,他右臂前伸,肘部略微彎曲,手掌五指併攏拇指稍微彎曲掌心向左,有時還會俯身下拜。因此有人傳言,趙章成雖然在1931年入了黨,卻仍保持著農民樸素的佛教信仰。有些幹部還以訛傳訛,說趙章成每次發炮前都會念念有詞:「阿彌陀佛,不怨天不怨地,我是奉命射擊,冤鬼不要找我。」
  • 他把炮彈從槍眼打進碉堡,大渡河立奇功,主席親自授予「神炮手」
    「三炮救長徵」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準備渡過大渡河。怎麼渡河呢?安順場一帶水深流急,而且此時此刻的國民黨的老蔣派重兵把守。老蔣派企圖憑藉天險大渡河一舉圍殲中央紅軍,讓我們的軍隊成為「石達開第二」。
  • 被日寇圍困太行山,趙章成帶10人一起研究迫擊炮,增加使用率
    八路軍彈藥少,想打掉對方的封鎖,只能另想辦法,所以劉伯承對炮兵主任趙章成下達了一個命令,要他儘快想出辦法用小炮代替大炮,迫擊炮代替平射炮打碉堡,打破敵人用碉堡戰術對我根據地的封鎖。不是專業的科學家,甚至趙章成的文化不高,想要做這種創新,還在這種條件下,可以說要比尋常科學家研究時難上上百倍。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聚集一群人的智慧總是能想到辦法的,所趙章成從各部隊指名調回十名迫擊炮幹部組成研究班,他擔任班長。
  • 迫擊炮:抗戰中屢創傳奇
    事實上,迫擊炮在抗日戰爭中還曾屢立奇功。那麼,這種著名的兵器有著怎樣的來歷呢? 1.戰壕戰催生迫擊炮 在20世紀的幾場戰爭中,迫擊炮伴隨步兵徵戰沙場,一直被各國視為步兵極為重要的常規兵器而廣泛裝備。直至在兵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迫擊炮依然是陸軍必不可少之裝備。
  • 迫擊炮的威力你難以想像
    迫擊炮的威力你難以想像!■羅奧迪 李彬 王佳寅攝影報導迫擊炮,曾在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鬥中屢建奇功,特別是能為步兵提供及時而強大的火力支援,被譽為步兵的「守護神」。7月7日,在嶺南某實彈射擊場,陸軍第74集團軍某合成旅火力連,在模擬實戰的複雜環境下,將迫擊炮「快、準、狠、猛」的火力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準備實彈射擊。
  • 中印步兵重武器比較之迫擊炮
    該炮射擊小組有兩人,一人負責通過目測的方式裝定射擊諸元,一人負責裝彈並發射(必要時也可一人操縱發射),特別適合於在步兵班排衝鋒時對敵戰壕等露天工事或敵集團目標造成殺傷或壓制;且全炮質量輕,彈藥攜帶量較大,可以很方便的伴隨步兵衝鋒以及持續性壓制敵軍。印軍51毫米迫擊炮而印軍在步兵營一級配備的是英制81毫米迫擊炮,則是在輕武器中相對來說火力比較強勁的武器之一了。
  • 迫擊炮改裝平射炮
    迫擊炮的名稱源於兩方面:一是操作簡便,彈道彎曲,可迫近目標射擊,幾乎不存在射擊死角;二是炮彈從炮口裝填後,依靠自身質量下滑而強迫擊發,使炮彈發射出去。 迫擊炮 但迫擊炮也有天生的弱點,最大的弱點是不能平射。例如,普通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能打中的目標,例如山洞、碉堡、火力點,一般迫擊炮就是無能為力。為什麼?
  • 我空降兵的60迫擊炮,曝光了一個奇怪設備,讓各國炮兵驚呆了!
    迫擊炮技術也在中國軍隊手裡也玩出了多種花樣,從解放前的平射迫擊炮,無炮架簡便射擊,上刺刀式的抵近射擊,到解放後至今中國軍隊發展的長炮榴彈、套筒緩衝器、速射迫擊炮、迫榴炮等等,都標誌著中國是世界迫擊炮領域的強者。 這種新型超輕型60迫擊炮,在必要時可以取消三腳架,單人單炮就能射擊。迫擊炮的單人操炮是解放軍以前的拿手項目。
  • 國家榮光 馬本齋|他創建回民支隊,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
    抗日戰爭時期,一支回民支隊在華北平原英勇殺敵,屢建奇功,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毛澤東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這支回民支隊的創建者,名叫馬本齋。
  • 快、準、狠、猛,迫擊炮的威力你難以想像!
    不過今天兵哥要說的是另一款同樣威力十足的武器,這就是快打快撤,來去如風的迫擊炮。一般而言,迫擊炮從外形上看來比較容易區分,大致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的火炮裝置,是發射口裝置帶有尾翼彈的曲射滑膛火炮。這種武器較大型的坦克而言比較的輕便靈活,炮身短,方便使用和搬運,幾乎任何的戰場都可以使用,並且還可以射擊遮蔽物後方的目標。
  • 李曇墓遺址公園
    李曇墓遺址公園位於柏人城城西,2012-2014年,經文物部門勘探,在柏人城遺址西800米處,雙碑鄉裡王街村北耕地中,發現一處戰國時期墓葬群。結合史料記載,專家推斷主墓為柏人侯李曇的墓葬,其餘27座為李曇子孫墓葬。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研發中雖然要求該炮具有野戰重炮的機動性,但最後的形制基本就是一門攻城臼炮。該炮放列重量12噸,裝上炮車後重量為20.5噸。從射程上也能看出該炮幾乎無法在野戰中使用。海軍也索取了九七式曲射步兵炮圖紙,命名為三式8釐米迫擊炮,安裝在艦艇上作為輔助反潛武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