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惜,好評不斷的《三十而已》沒能守住它的口碑,前期觀眾對它有多褒獎,現在就對它有多失望,顧佳人設崩塌,結局爛尾,是最大的爭議點。
評分直線下降
編劇對此的回應是:
「我一直說這不是爽劇,我所有的人物立體,細節飽滿,是為了真實探討兩性情感關係,這對夫妻有很多現實的映照。
一開始,我也認為結局只是在反應現實,但編劇的回應讓我深信,它確實是一部「爛」劇。
編劇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讓我們在細枝末節中,感受到女人30方方面面的壓力,感受到夫妻生活瑣碎而複雜的難堪,感受到事業與家庭兩全的艱辛,從戲劇照進現實,進而探討兩性關係,探索女性獨立的意義。
可惜的是,編劇確實讓我們照見了生活的「苦「,窺見了內心的無奈,但後續的意義,似乎並不明確。
01 、梁正賢:「一個把我的真心踩在腳底的人」
昨天,有個朋友突然問我看了《三十而已》沒,她說梁正賢讓她十分有共鳴,我才突然意識到,她的前任是如同梁正賢一般的人物,帥氣,多情,喜歡潛水,滿世界飛,完全比不上梁正賢多金,但在現實生活裡條件不算差。
在某一次他們吵架後,前任短暫失聯,再回國時前任變得異常殷勤,最後終於受不住內心的煎熬告訴她,自己在國外結了婚,還請求她能和妻子平和相處。
這簡直和梁正賢「一南一北」的要求如出一轍,只可惜,現實生活中的劇情不能像電視中那樣大快人心,前任總是不顧朋友的警告不停地「騷擾」她,而前任的妻子卻時不時地在她面前宣示主權,朋友甩不掉,也躲不開,只能慢慢消化變得不在乎,連她都感嘆自己「弱爆了」。
很多觀眾,無論男女,也曾在感情裡受過傷,或多或少能從王曼妮和梁正賢這段感情中找到共鳴,他們毫無保留付諸信任和真心,卻發現對方只是玩弄而已,這種痛,刻骨銘心。
02、「陳嶼,簡直和我家那位一樣」
有網友說,陳嶼最貼近生活中大部分男人的樣子,很多女人都在陳嶼身上看到了他們老公的影子,他們在感情裡沉默、不表露情緒,不表達想法,遇事就躲,怕麻煩,他們想找個省事的人結婚,日子能夠勉勉強強過就行。
可是,感情裡最承受不起的就是冷暴力,即使你很愛我,可是你不告訴我,不表達出來,在我看來,你就是不關心我。
如果一段感情,要變成猜測遊戲,再恩愛的兩人也會變得陌生,最可怕的是,冷暴力的那一方往往卻不認為自己是在冷暴力。
就像鍾曉芹感受不到陳嶼的關心和愛護,許多的妻子也從自己老公身上感受不到感情和溫暖,時刻懷疑這段感情存在的意義,滿滿都是心寒和失望,難道堅持下去的理由就只剩下孩子和面子?
03,顧佳:「為這個家我披荊斬棘,你看不見我的付出,還怪我不給你尊嚴」
顧佳就像是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她似乎有著遇山開山,遇水架橋的能耐,最關鍵的是,如此優秀的女人,她卻甘當幕後,全心全意對待自己的老公和兒子。
可到頭來,老公出軌,說了一番話最讓顧佳心碎,他質問顧佳:
「為什麼你總是咄咄逼人,從戀愛到結婚到創業,我們之間每一件事每一步,都是你做的決定,那我是什麼,是你的附屬品嗎?萬年配角?你為什麼總拿餘光看我,高高在上,這些年你別說仰視我了,我不敢奢望,我連個平視都沒有。」
所以,顧佳為家庭做了這麼多,他都沒有看到,最後卻還抱怨顧佳沒給過他仰視,這難道可以成為他出軌的理由嗎?
顧佳真的太難了,現在的女人也真的太難了,在家裡做的大大小小的事物,因為太過平常,總被當成是理所應當,沒有感激,甚至還有諸多抱怨。
懷孕生子、日夜不眠的心酸,兼顧家庭和工作,兩頭奔波的勞累,她們心裡隱忍的苦澀,比表現出來多得多,所以,顧佳的苦,也是很多女人的苦。
戲劇源於生活,這部劇給了觀眾落入凡間的苦,讓我們切身體會,看戲中人就像看自己,但即使有著強烈的情緒共鳴,也並不能掩蓋它爛尾和價值觀不對的事實。
01 一宗罪:大女主時代,迎合流量,樹立偽獨立假象
電視劇為了製造戲劇衝突,自然會營造主角前後境遇的起伏,甚至是大轉折,進而來升華主題,觀看全劇,《三十而已》想表達的是女性自我獨立意識覺醒的過程,在女性自我力量面前,年齡不過是浮雲,30也只是一串數字。
但是,她們的獨立是真的獨立嗎?
鍾曉芹和陳嶼離婚,談了一段過份熱情的姐弟戀,開始在網上寫作,並且意識到自己前段感情有很多不足,反省自我,繼而復婚,寫的第一部作品,就被影視劇買斷,賺到了156萬的版權費。這很戲劇,也很成功,但運氣大過努力,算現實意義的獨立嗎?
王漫妮以前是個虛榮的奢侈品銷售,被財富自由「海王」欺騙感情,回老家洗滌一番後幡然醒悟,繼續回到上海奮鬥,卻一連遇見兩大富豪貴人,3個月內開始逆襲之路,這也很成功,但是現實嗎?
顧佳美麗、多金、果敢、智慧向上能攪翻富豪太太圈,下能深扎貧困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人設,像極了《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可她的結局卻略帶苦澀,強行給一個爽劇人設安排了現實主義的結局,是想表達什麼,越努力越不幸運?還是生活總不會一直盡如人意?
只能說,這部劇三位女性的走向撐不起編劇想要表達的獨立意識,和現實主義,迎合了流量想要的「爽」後,只能算作偽獨立,和偽現實。
02 二宗罪:激化兩性矛盾,弱化甚至醜化男性形象
《三十而已》這部劇,初看很爽,再看會覺得隱隱不對,在我一篇文章的評論區有位讀者似乎說出問題,他說這劇引戰太嚴重,三女主沒一個遇見好男人(備註:當時鐘曉芹還沒復婚),黑男人黑得太嚴重。
現在女權意識在覺醒沒錯,觀眾大部分是女性群體沒錯,確實很多「渣男」也沒錯,但是《三十而已》確實太過刻意強調男性的惡,梁正賢腳踏幾條船,陳嶼冷暴力,鍾曉陽幼稚,張志目光短淺大男人主義,許幻山出軌……這幾個男人可沒把三女人折騰得夠嗆。
難道生活中女人所有的不幸都要來源於男人嗎?這是在誇大男性,在貶低女性,還是刻意製造衝突?
劇中唯一一個靠譜的好男人就是咖啡館的老闆,王曼妮前男友,卻被設置得最沒存在感,好男人就不該有鏡頭?
雖然小編我也是女性,每天聽到的,看到的關於「渣男」的事跡非常非常多,但這也只是我們所看到的冰山一角,並非事實全部,而且電視劇大張旗鼓的藉由男性的惡來突出女性危機,實在無法認同。
現在年輕女性「恐男症」已經很嚴重了,實在不需要再來煽風點火。
03三宗罪:給爽劇人設加上現實苦澀結局,觀眾吃糖吃得正甜,卻馬上被「扇一巴掌」
觀眾吐槽得最多的就是顧佳的結局,遲遲發現不了老公出軌,及時發現後又遲遲不離婚,好不容易離婚了,煙花廠又炸了,小三全身而退,許幻山坐牢兩袖清,所有的事情還是得有顧佳來解決。
要知道顧佳是一個多麼敏銳、精明、睿智的女人,這樣的劇情發展實在不符合她的人設,她不是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嗎?為了這樣一個結局就要強行讓人設變得拖沓了,於情於理實在說不通。
前面你給我看爽文,後面卻讓我去咀嚼爽劇人設被生活戲弄的苦,也難怪觀眾到後面不買帳。
其實劇情說不通的地方太多了,要知道人性最難改變,陳嶼怎麼就幡然醒悟,像完全變了個人,成為了會玩浪漫嘴甜的暖男。
鍾曉芹隨意一寫的第一部作品就賣出了一百多萬的價格,王漫妮是普通的滬漂一族,卻有不斷遇見貴人的命。
明明就是瑪麗蘇偶像劇情節,編劇卻偏說不是爽劇,既想要流量和話題,又不想丟棄的現實題材的真實,最終就只能變成「四不像」。
所以說它爛尾不冤枉,說它價值觀不對更加不冤枉,一部稱得上優秀的作品,至少在價值觀引導上是正確的,其次,人設不崩塌,邏輯要自洽。
但除此之外,《三十而已》整部劇,演員演技帶入感極強,電視劇製作也精良,給整部劇還是加分了不少。
你喜歡《三十而已》的結局嗎?歡迎評論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