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關注 美術報,分享美的一切
行穰帖
我們評價王羲之的書法,經常使用的成語就是「龍跳天門,虎臥鳳閣」,關於這兩個詞彙到底所指為何,倒是引發過不少的討論。
在《趙孟頫文集》中,題跋文字中有這樣一則:
梁武評書至右軍,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此帖是已。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間神物,豈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濫傳耶?將好事尤未至也?有能礱片石刻以傳遠,僕願供摩拓之役屬。奔走南北,此事殆廢,不知何時果此緣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題。
很可惜的是,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確認趙子昂到底題的哪一件作品,讓他確切地講出「此帖是已」。不過,還有一則題跋如下:
大德二年廿三日,與周公謹集於鮮于伯幾池上。郭右出右軍《思想帖》真跡,有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之勢,觀者無不嗟嘆賞神物之難遇也。
王羲之 思想帖
《思想帖》的真跡沒有保留下來,但是刻本卻幸運地保存著。從圖像的角度,我們也較為直觀地觀察到了「龍跳、虎臥」這對詞的對應所指。
那麼問題在於,如何用語言來描述這種書法的特點呢,或者說「龍跳、虎臥」這個對應詞到底該怎樣解釋呢?
雨後帖 紙本 25.7×14.9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龍跳天門,虎臥鳳閣」的講法,最初不一定只是用來形容王羲之的書法,而是形容此一類風格的書法。如梁朝的袁昂,也用這個詞彙來形容蕭思話的行書,「走墨連綿,字勢屈強,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不過,這個詞彙如何轉化為專指王羲之書法則是另一問題,此處不作展開。
龍雖然是想像中的動物,但是卻不是沒有形象與特性的。《說文》中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徐鉉註:「象宛轉飛動之貌」。
天門,指的是天宮之門,也指帝王宮殿的門,此處當指前者。龍跳,並非只是指向上跳躍,而是講龍的運動方式是高而復下,逶迤而行,所以才會有跳擲的感受。
寒切帖 紙本章草 25.6×21.5cm
天津博物館藏
龍跳天門,包含的應該是健動、跳擲、多變而軌跡宛轉之象。虎臥鳳閣,虎字我覺得有必要補充些解釋,此處不是指我們一般意義的一種猛獸。因為我們要考慮他在文學中的指向。
漢代潘勖《冊魏公九錫文》中有句曰「龍驤虎視,旁眺八維」。虎一般只取其雄強的意象。至於《文心雕龍》的《原道》,更是把龍、虎、豹、鳳諸形象並用,「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鳳閣,皇宮裡面綺麗的樓閣,江淹《齊王謝冕旒諸法物表》:「鳳閣因此而神,瓊都由茲而麗」。也有文本作「鳳闕」二字的,意思相同。
上虞帖 草書,唐代摹本,現藏上海博物館
硬黃紙本 縱23.5釐米 橫26釐米
虎臥鳳閣四字,從字面直解是得不到意義的,這也是一種取象的方式,這種解讀方法,系統的源頭就是《周易》。此處,應該取的是雄強而華麗的象,稍為引申的解讀就是雄強而節制合度,進退有儀。
有趣的是,這裡面綜合了一對矛盾,就如《論語 述而第七》中的表達方式:「夫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從某種角度上講,虎臥鳳閣除體現了藝術的形象,也可能包含了價值的評價,即中庸之美。
快雪時晴帖,紙本,四行,二十八字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如此,我們也就基本算是解開了「龍跳、虎臥」短語的意思,並且,在對應圖像信息時能夠充分合拍。也可知給王羲之帶來聲譽的草書,正是此種類型的,而非《遠宦帖》一類嚴密、古質的草書類型。
宋代的米元章在《海嶽名言》裡譏誚道「歷觀前賢論書,徵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是何等語?或遣詞求工,去法逾遠,無益學者,故吾所論,要在入人,不為溢詞」。
米芾未必不知這些詞彙本來是可解的,但是可能也發現到了語言的所指與能指之間的問題。而趙孟頫則在見到王羲之書法實物後,即辨認出了這種精妙的意味,他本人也正是這種意味的追求者。
大報帖 (摹本) 25.7×10.1cm
日本私人藏
難怪王鐸在趙氏行書《洛神賦》後跋道:「此卷審觀數日,鸞飛蛟舞,得二王神機者,文敏一人耳」。
而「好事者」乾隆皇帝,儘管他的鑑賞能力並不如他自信的那樣可靠,但他在王羲之《行穰帖》上題「龍跳天門,虎臥鳳閣」,而非題在其他法帖,也算是對這一概念真是心有所會吧。
— ✚ —
文 | 王冬亮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美術學院見習基地教學總執事
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