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高檢:今年前三季度,1.5萬人因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被起訴)
11月9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最高檢獲悉,今年1至9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15154人,同比上升66.2%。據介紹,高利潤讓犯罪分子鋌而走險,把獵捕、買賣野生動物作為職業,長期從事非法交易。一些犯罪分子在獵捕野生動物後,將其販賣到農貿市場、野味餐館。
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案件增長趨勢明顯
「從前三季度情況看,檢察機關起訴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增長趨勢明顯。」最高檢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第一季度起訴2181人,第二季度起訴5235人,第三季度起訴7738人。
從罪名看,該類犯罪主要集中在非法捕撈水產品罪、非法狩獵罪和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罪,前三季度起訴這三類犯罪人數佔整個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人數的90.7%。
從犯罪發生地分布看,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案件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從司法辦案情況看,此類案件的犯罪對象有活體、死體,也有動物製品。有虎皮、犀牛角、穿山甲片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白腹錦雞、獼猴、巖羊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還有畫眉、麻雀等具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三有動物」。
一些人獵奇或「收藏愛好」,購買野生動物欣賞或飼養
最高檢上述負責人說,隨著電商、微商平臺以及快遞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網絡交易逐步成為野生動物地下交易產業鏈的重要環節。一些網店披著合法外衣,私下銷售鸚鵡、黃金蟒等違禁野生動物及製品,還有商家通過微信朋友圈等發布野生動物銷售信息等。
「如北京市西城區檢察院辦理的一起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案,犯罪嫌疑人通過微信購買象牙製品,對方通過快遞發貨,收貨地址選擇公共場所的快遞代收點,收件人為虛構的假名。」
據介紹,隨著「異寵」熱流行,一些人出於獵奇心理或「收藏愛好」,購買野生動物、野生動物製品用于欣賞或飼養。涉案人員既有以販賣野生動物為業的走私商、進口商、源頭經銷商、分銷商,也有串聯上下家抽傭漁利的中介、代理人,以及單純的「異寵」愛好者,形成龐大的地下交易網絡。如四川省崇州市檢察院辦理的一起「異寵」案,涉案動物達615隻,售向除西藏外的全國各省份。
有人藉助水族館運營做掩護,換購珍稀動物豬鼻龜
對於該類犯罪數量增多原因,最高檢上述負責人分析,首先,今年以來,執法司法機關認真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切實加大打擊查處力度,開展一系列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專項行動,辦理了一批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案件。
其次,非法利益誘惑。有犯罪分子「巧借」社會職業,謀取非法利益。如,福建省長興縣檢察院辦理的一起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犯罪嫌疑人系個體水族館老闆,藉助水族館運營做掩護,通過金魚等物品交換的方式,從他人手中換購珍稀動物豬鼻龜。
豬鼻龜
再次,該類犯罪上升也反映了一些人法治觀念淡薄,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山區,有的人尚未轉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陳舊觀念,對獵捕野生動物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不到位,容易觸碰法律紅線。
「在雲南省怒江州蘭坪縣檢察院辦理的一起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中,犯罪嫌疑人獵捕高山兀鷲長達十幾年,數量上百隻,卻不知道高山兀鷲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最高檢上述負責人表示,檢察機關重拳出擊,對此類犯罪堅持從嚴從快懲治。對構成犯罪,符合批捕、起訴條件的,檢察機關依法快捕、快訴,堅決打擊。特別是嚴懲非法獵捕、殺害、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等「源頭」犯罪,形成強大威懾。加強對行政執法機關查處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案件的監督,防止有案不移、有罪不究、以罰代刑。
紅星新聞記者 高鑫 北京報導
編輯 劉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