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2月18日電(李慶招)從國貿大廈的160米,到地王大廈的383.95米,再到京基100的441.8米和平安金融中心的600米……一幢幢聳立的高樓,是現代科技的成果,亦是城市發展的象徵。這些巍峨高樓,從籌劃、搭建、直到完工,傾注了無數勞動者的心血。
在不斷刷新中國建築高度的背後,全國勞動模範、中建科工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用切身的經歷和敬業的勞模精神,書寫著一段于堅守中不斷銳意創新的感人故事。
全國勞動模範、中建科工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新華網發
36年的一線現場工作崗位、2年的管理崗位,總計38年的項目工程履歷……故事起源於1982年,陸建新剛來深圳,彼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的高層建築施工技術並不成熟。陸建新到崗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參與建設高達160米的深圳國貿大廈,並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此後,從地王大廈到廣州國際金融中心,陸建新踏上了鑽研、創新的建築之路。從「滑模」到「爬模」再到「頂模」,模架體系不斷更新,廣州西塔 「兩天一層樓」的施工速度應運而生。
技術的先進與創新為建築團隊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通過合作與交流促進工藝的不斷完善。「當時,我們從國外進口了一批大型設備,學習一些國際友人帶來的先進施工技術和管理經驗,在雙方多少次的交流後,不斷總結提高和發展。」陸建新說。
如今,中國超高層大樓的數量約佔據了全世界總數的50%,國內的超高層建築、高速公路和大橋,其施工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正是依靠技術創新,才使得我們創造了『深圳速度』,如今深圳取得的成績就像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陸建新感嘆道。
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圳速度」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2020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市委市政府按照「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要求,加快建設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二期工程應急院區項目。
收到通知後,陸建新主動請纓奔赴施工現場。面對時間緊、任務重、工序交叉難度大的問題,他與團隊嚴格把關,確保施工組織設計、疫情防控等方案一次成型,三天三夜便完成應急醫院建造圖紙。
「我曾經有三次值夜班,每次都是兩天內連續工作40小時,儘管條件有限,困難重重,但團隊每個人都堅持了下來,僅用20天時間,就建出了一個擁有一千張病床的高標準應急院區。」回顧過往,陸建新表示,在每一個崗位,都需要堅持與堅守,需要不斷創新、勇於奉獻的精神,他也會用這份能力去帶動更多的人。
一路走來,陸建新是城市的建設者,亦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2020年,陸建新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展望未來,他寄語年輕人:成為工匠,成為勞模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只要認真付出,堅持並堅守,就已經走上了勞模工匠的第一步。(參與 盧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