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入門之道

2021-02-19 越劇之家

越劇《還魂記·遊園驚夢》精彩片段 

楊文蔚 周雅琴

湯顯祖的經典劇作《牡丹亭》在戲曲舞臺上的演繹,筆者看過四個版本,分別是崑曲精華版(石小梅、孔愛萍)、崑曲青春版(沈豐英、俞玖林)、越劇電視劇版(王君安、金靜)、越劇舞臺版(廖琪瑛、謝莉莉);據說越劇舞臺上早年還有楊文蔚和周雅琴老師的《還魂記》。事先聲明,不同劇種之於同一個劇作的不同演繹,本就沒有可比性,此文也無意做比較,純屬戲說,不喜勿噴~

崑曲精華版(石小梅、孔愛萍)

崑曲青春版(沈豐英、俞玖林)

越劇電視劇版(王君安、金靜)

越劇舞臺版(廖琪瑛、謝莉莉)

視頻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

越劇電視劇《牡丹亭還魂記》王君安 金靜

不知道湯老爺子的筆下怎會有如此美到傳神的人物,美到幾乎所有的男性都為之傾倒,美到顧影自憐般愛上了自己。開場遊園一折中有一段麗娘為自己的美而可惜的唱詞: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她笑得輕輕淺淺,羞得清純嫵媚,古戲文裡那麼多美麗的女性角色,誰也沒有她這般風情到骨子裡的優雅當然,誰也沒有她這般的才情和浪漫,竟會在彌留之際給自己畫了一幅絕美的春榮圖,還配上了明顯在意境上要好過柳夢梅的詩句:

近睹分明似儼然,

遠觀自在若飛仙。

他年得傍蟾宮客,

不在梅邊在柳邊。

(此處應有掌聲~)

一個女人,把所有的風情和魅力都放入了不動聲色的舉手投足,就像是調香師把所有珍貴美好的味道都融入到了一瓶香水中。這才叫,美滿幽香不可言……

杜麗娘的美,非但美在容顏和體態,還美在她經常不記得自己的身份,只是一個真的人。劇本中有一些細節(比如她第一次面對柳夢梅的挑逗,她的尋夢和描容,她獨自去叩柳夢梅的房門),出挑到讓我們忘記了她原來應是久居深閨的大家閨秀,更像是果敢獨立、敢愛敢恨的現代女性。這種真實,完全跳脫了杜麗娘原本的刻板印象,也唯有《紅樓夢》裡對林黛玉的刻畫可以與之媲美了。

浙越《牡丹亭》選段 廖琪瑛 謝莉莉

柳秀才是個十足又皮又果敢的瘋魔酸丁。他和家中老園丁的那一折出走的戲份其實很過癮,讓觀眾直呼這個傢伙怎麼可以這樣調皮任性到像個有點妖孽的頑童?但是到了杜麗娘這,立馬身子板也端正了,言語也不乖張了,也不調皮搗蛋了,變成了酸倒牙根的痴情種。無論崑曲還是越劇版本中的「叫畫」一折,那一聲聲「小娘子」、「姐姐」,叫得觀眾心尖兒一顫一顫的,我們不會覺得這個秀才傻,而只覺很可愛。他拿到杜麗娘自畫像之後,一度誤認為那畫中之人美若天仙,不是觀音定是嫦娥,一定不是人間之女時,我們也不會覺得他呆,而只覺得很痴情。他得知真相後毅然決絕地敢冒生命之險去掘墳,連掘墳之時都不捨得用鋤頭,生生用自己的十指溫柔地刨開墳頭時,我們不覺得他酸,而只覺得他愛得深沉。他越是對麗娘無比疼惜,觀眾和他的共鳴就越多,戲劇效果就越突顯。

崑曲版一般演出時長較長,都有上、中、下或上、下本,分兩到三天才能觀演完整,因而情節也更完整一些。崑曲版基本呈現了湯老爺子原劇本的主要情節,大致分為鬧學、遊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幽媾、冥誓、還魂等10折。整體說來,越劇版本的《牡丹亭》因為表演時長的關係,不得不刪除了一些非主線的情節,或者以2倍速快進了情節,讓劇情發展更緊湊,同時也更克制、更收斂,少了些崑曲原版的戲劇性和完整性,多了些唯美。

崑曲中的很多唱詞都儘量尊重原著,沒文化的我每次都是配著英文看才能大概齊看懂;但是在越劇版本中的唱詞因為改寫得更為通俗,看不懂?沒那回事~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在崑曲中保留得非常完整的唱段,尤其是偏曖昧或情色一些的,越劇版本的基本都刪除或改寫了。比如類似「和你把領口松,衣帶寬,豔軟香嬌,做意兒耍」之類的唱詞。所以,越劇編劇在改編時顯然多少考慮到了傳統越劇觀眾的感受和接受度。

故而崑曲和越劇在唱詞和身段上的差別,給觀眾帶來觀感上很大的差異。崑曲的演繹如果可謂雅俗共賞,更體現劇種人物的「人性」; 而越劇的演繹更注重人物的端莊雅致, 劇中人的「神性」更為凸顯。在這裡還得提一下另一個改編劇本,茅威濤茅茅的新編實驗越劇《寇流蘭與杜麗娘》,茅茅飾演的穿越時空的柳夢梅和杜麗娘的遊園驚夢一折,也是極致浪漫的,身段動作不同於另外兩部越劇,保留了崑曲的曖昧,甚至出現了親吻的身段。

圖片:上官雅韻

《寇流蘭與杜麗娘》劇照 

幽默是深情的天敵,是對深情的阻隔,《牡丹亭》也是如此。但凡是非主線的人物刻畫,無論是春香和教書先生,還是判官與小鬼,亦或是柳生與老園丁,還有石道姑與花童,他們的互動皆是嬉笑怒罵,喜感無處不在。

比如大家都喜歡的頗有喜感的「冥判」,這一折雖短,卻也道出了人間百態。判官雖為地獄之官,卻為官清廉(也許也是因為新官上任哈~),憤然拒絕了小鬼們向杜麗娘索賄的「鬼」主意。雖不貪財,卻也難免俗,看到如此不可方物的杜麗娘,也不免動情,只是迫於泉臺地府的宮規,不敢造次。而周圍的小鬼呢,也是一群可愛的舔狗,隨時隨地都不忘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到了拼爹的環節,判官們也是看人吃飯,前面色眯眯兇巴巴,後面聽說麗娘的老爸已升任平章,老公是新科狀元之後,態度立馬變友好了,這種幽默和戲劇衝突,恰巧是湯老在語言拿捏上相當老道的處理,佩服~

而這些人物之間的相互疏離,恰好襯託了柳夢梅和杜麗娘的親密。

深情到有了同理心(比如柳夢梅無論對生前還是死後的杜麗娘都是無比心疼和珍視)已經很不易,你儂我儂到彼此竟然都沒有分別心就更浪漫了~

在別處,男女主的性情都難免孤僻淡漠一些;但沉溺在二人世界時,卻是排山倒海般的感情,柳生的激蕩,澎湃,奔放,麗娘最懂其中滋味,也最樂於背負。真是一對尤雲滯雨俏冤家,兩人都為彼此的肉身和靈魂相互吸引,沒有欲情故縱,沒有欲罷還休,情感顆粒度高度同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柳與杜對彼此的毫無保留和情感上的不節制,恰是牡丹亭和湯老爺子最感性的地方。然而這樣濃鬱的情感,也只能在戲曲中用超現實的生命的終結和重生來換取,有那麼一丟丟警世的說教感,也是湯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局限。

麗娘捨得為情而死,柳生願意為愛捨生。

因性生情,因情生愛。這正是,應了廖一梅老師的那句:遇到性,遇到愛,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了解。最後,當畫中人、夢中人、眼前人和心中人合為一人時,我們才會覺得這嬌恰恰、羞答答的《牡丹亭》過癮、好看。

圖片:司馬力

那麼,作為觀眾,索性也把這浪漫得要死的牡丹亭,做意兒耍。是那處,曾相見,相看成儼然。《牡丹亭》的深刻就在於,在湯顯祖的世界裡,不是時間修剪了欲望,而是欲望修剪了時間。

— END —

本文由黃慧授權發布

本期編輯:東方笑

☞ 官方QQ群:208896494

☞ 投稿郵箱:iyueju@126.com

☞ 合作諮詢:0571-58121705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崑曲 | 賞析《牡丹亭之遊園驚夢》
    「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是當年湯顯祖寫成《牡丹亭》後的心情寫照。紫釵記當日《牡丹亭》一出,就「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而《牡丹亭》的評價甚至凌駕於《西廂記》之上!《牡丹亭》共有戲五十五出,《驚夢》是第十齣。在舞臺上演出將其(指《驚夢》)分成《遊園》和《驚夢》兩折。
  • 《牡丹亭》:奼紫嫣紅的夢
    本篇文章來自於「崑曲入門:細讀《牡丹亭》」的結課展示。夢永遠是絢爛的。夢中的世界,總是充滿著令人欣喜的巧合,它契合著欲望,表達著情愫,蘊含著真真切切的感受。而感受,是唯一真實的。在高度社會化的文明裡,表達是被壓抑的,被加工的,被壓縮進經典的框架下刻意解讀的。如果是這樣,那或許,夢的確比現實更真。去期待虛假變成真實,也就必定是一場枉然。
  • 《牡丹亭》之《驚夢·皂羅袍》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皂羅袍是崑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遊園驚夢》就是用該曲牌演唱的,皂羅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畫了杜麗娘千迴百轉的心態變化。鬱鬱寡歡的杜麗娘到了繁花似錦的花園中,花園中的勃勃生機激發了杜麗娘心中被壓抑的人生欲望。
  • 400年前的湯顯祖寫下《牡丹亭》,至今仍讓我們受用不盡!
    四百年前的湯顯祖寫下《牡丹亭》,至今仍讓我們受用不盡!說起湯顯祖,不得不提代表作《牡丹亭》,在許多人眼裡,《牡丹亭》不僅是欣賞崑曲的入門,甚至成了所有崑曲的代稱。而另一方面,從當代流行歌曲到影視作品,借用牡丹亭的情節故事、化用其中唱段詞句的也數不勝數,今天先來簡單盤點下。
  • 人間至情《牡丹亭》:一場四百年的愛情幻夢
    寥寥幾語,聽得黛玉心動神搖、如痴如醉、自憐自惜,其中的滋味,《葬花吟》已道盡。為之心顫的,還有白先勇先生。九歲時,在上海看了梅蘭芳與俞振飛聯袂出演的《牡丹亭》後,無言可喻的美,無處言說的夢就種在他心中。而這《牡丹亭》之夢,白先勇足足沉醉了一生。
  • 一部青春版《牡丹亭》,道不盡湯顯祖的至情至性,美醉千年!
    我國現存歷史較長的地方劇種,幾乎都受過崑曲藝術的影響,所以崑曲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2001年,崑曲成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很多人開始去關注和探究中國古老的崑曲藝術。可不得不承認,此時崑曲也是寂寞和凋零的。和中國很多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一樣,崑曲仿佛是博物館裡活化石般的存在,價值珍貴,卻顯得久遠不接地氣。由於觀眾的「斷層」,崑曲面臨著劇團沒有演出,演員發不出工資的困境。
  • 脂硯齋為什麼說《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她們之間有何關係?
    孫溫手繪讀紅樓|第104講賈元春省親點的四出劇目,最後一出是《離魂》,出自《牡丹亭》,與《仙緣》的《邯鄲記》一樣,都出自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紅樓夢》中涉及了非常多的戲曲,大都對情節有伏筆和影射的促進作用。脂硯齋批語就提及《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
  • 崑曲牡丹亭 | 靈魂的復歸
    崑曲以「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形態,演遍世間百態悲歡離合,極盡悅目怡情之能。而其豐厚的藝術積澱,又逐步滋養了眾多地方劇種,被稱為「百戲之祖」。 曲唱是崑曲的核心,以精妙的聲腔音樂表現詩體韻語;念白是重要組成,日常口語連接著吟詠歌唱。於是,雅致與世俗這兩種審美方向得以在一種藝術形式裡和諧共生。發展到清代,從宮廷宅院到市鎮街頭,都推崑曲為雅部正聲。
  • 《尋夢牡丹亭》收官啦!
    《尋夢牡丹亭》收官啦!只要你到尋夢牡丹亭 分分鐘感受紮實人潮~》《金榜題名》《瑤臺之戰》,雜技《疊羅漢》《鑽地圈 》《草帽舞》《大飛輪》等精彩絕倫的節目演出,參與戲曲學演學唱、戲服換裝及變妝等趣味互動體驗~晚上則實地感受美輪美奐的沉浸式實景演出通過「白+黑」旅遊模式創新,讓文旅產業產生價值裂變,
  • 戲外話|周育德說牡丹亭•肆
    劇情拖沓、文詞過雅、場子鬆散、缺乏戲劇性等成了文人傳奇的通病,《牡丹亭》也不例外。正如馮夢龍評《牡丹亭》所說:「識者以為此案頭之書,非當場之譜,欲付當場敷演,即欲不稍加改篡而不可得也。3」清雍正以後,崑曲家班急遽衰落,崑曲被推上了市場。江湖昆班的藝人面向公眾演出,為營業計不能不講究戲劇效果。他們把《牡丹亭》中的某些場子如《閨塾》《驚夢》《尋夢》等打造成精彩的折子戲,至於一些冷閒場子則大膽地捨棄。
  • 早鳥倒計時 | 此生必看青春版《牡丹亭》!
    傳世經典  青春演繹此生必看的精品演出崑曲入坑首選之作一曲《牡丹亭》道不盡的「情」和「美」今年12月,邀你入夢事實證明這是有效的,在青春版《牡丹亭》的幾百場演出中,青年觀眾佔了五六成,是一大主力軍,甚至有學生觀眾看後感概:寧願醉「死」在《牡丹亭》中,永遠不要醒過來。然而,青春版並不只是指演員的青春靚麗,在白先勇看來,以為起用了年輕演員就是青春版是一種誤解,《牡丹亭》裡的「青春」還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
    杜寶為了使女兒成為識書達理的女中楷模,為她請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陳最良。因陳上《詩經•關雎》惹動了麗娘的情思。伴讀的使女春香,偶而發現了杜府後的花園,並引領麗娘偷偷遊了花園。久困閨房的麗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麗娘回屋後,忽作一夢。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麗娘醒來後,懨懨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園,尋找夢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漸消瘦下去。
  • 《牡丹亭》,美醉了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李小託,關注我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明代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是一個愛情絕唱,許多人在自己青春懵懂的時候讀到了《牡丹亭》,這是一場柔情萬千、卻又不失那一份情意堅持的崑曲之旅。《為情而死,為情而生》作者李小託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杜麗娘為情而死,為情而生,一片至情在生死之際迸發感天動地的千古絕唱。
  • 名家名劇,崑曲精華版《牡丹亭》3月廣州上演!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感時傷春時仍然喜歡輕嘆一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說的是戲中詞,道的是人間情。南昆經典,口碑之作豆瓣9.2高分好評,此生不可錯過的崑曲演出《牡丹亭》誕生至今,已逾四百多年。自問世以來,《牡丹亭》以其至情至性和至誠至美,風靡世界。
  • 傳世經典,青春演繹,全本青春版《牡丹亭》即將上演!
    青春版《牡丹亭》與以往的版本不太相同,是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帶著對湯顯祖之作深刻雋永的愛,年近古稀殫精竭慮打造,他將原本五十五折的戲縮其精華刪減為二十七折。選角均已後起之秀為主,他們用年輕人的方式演繹表達對崑曲藝術的熱愛與傳承;白先勇先生組織了兩岸音樂人將西方歌劇的音樂創作技法用到了戲曲音樂之中,
  • 《牡丹亭》真的是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愛情劇嗎?
    《夫婦之愚……所憾》篇,其題來自《中庸》,朱熹點明,《中庸》的這段話,強調的是:「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但湯顯祖則把朱熹所說的「君子之道,近自夫婦居室之間」的意思加以放大,把「夫婦居室」與「百姓日用」聯繫起來。他說:「聖人慮善,反有借知於匹夫匹婦者。……聖人立事,反有借能於匹夫匹婦者。」援佛入儒、三教合一,這本是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共同特點。
  • 湯顯祖的牡丹亭,是對人性的批判
    而且,先性後愛這一點也完全不影響牡丹亭的思想性吧?反而我覺得這一點才是牡丹亭最打動人的地方啊。所有的閨門旦都說得出的,而她對愛情的追求都出於人的本性,「它春歸怎佔的先」到「甚良緣」,杜麗娘唱了兩大支的曲子,不成想一入夢,被柳夢梅一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給點破了,這換誰誰受得了,情就這麼起的。可這裡的柳夢梅說白了是杜麗娘夢出來的,就是她理想的書生形象,跟柳夢梅還對不起來。
  • 《牡丹亭》故事梗概及短小的書評
    一篇關於《牡丹亭》的小小短評和故事梗概。                 故事背景是南宋。
  • 崑曲丨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衝突」這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裡,「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儘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
  • 湯顯祖筆下的《牡丹亭》,女主籍貫是南雄?
    根據相關學者近年來的考證,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嶺南之行直接促成了戲劇《牡丹亭》的創作,從現存古代文獻看,《牡丹亭》的故事原型發生於「廣東南雄府」,而柳夢梅、杜麗娘的人物形象與韶關、南雄和梅關淵源深厚,南雄堪稱這部名著的「故事現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