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支紀月中的月支本為北鬥七星之鬥柄——搖光星所指方位而立建,即鬥綱所建,因而月支當初具有天文意義,後世因此也將幹支紀月稱為「月建」,如正月鬥柄指寅,稱為正月建寅。先秦之歷有「三正」之別,即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商曆以建醜之月為正月,周曆以建子之月為正月。漢武帝太初曆正式通用建寅制,即以建寅之月為正月,一直沿用至今。在幹支紀月中,各月的月支是固定的,按正月建寅的農曆推算,一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十一月子,十二月醜。每一個月支都有相應的太陽周年視運動位置,因此,即使由於歲差的緣故導致後世的月支與鬥柄實際指向不符,但月份仍有其天文學意義。月幹與月份的配屬不固定,隨年而異,五年一周期,月幹本身不具備天文意義。月幹可依據年幹推得,具體方法依據「五虎建元歌」:「甲己丙寅首,乙庚戊寅頭,丙辛從庚起,丁壬壬寅居,戊癸甲寅求,周而復始行。」如甲年正月幹支為丙寅,二月為丁卯,依次類推。
地支的正常次序是始於子而終於亥,其建月以後的次序則是始於寅終於醜。對此,張介賓《類經圖翼·氣數統論》做了闡釋:「朱子曰:冬至前四十五日屬今年,後四十五日屬明年。子時前四刻屬今日,後四刻屬明日……然而一歲之氣始於子,四季之春始於寅者何也?蓋以建子之月,陽氣雖始於黃鐘,然猶潛伏於地下,未見發生之功,及其歷醜轉寅,三陽始備,於是和風至而萬物生,萌芽動而蟄藏振,遍滿寰區,無非生意。故陽雖始於子,而春必起於寅,是以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醜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根據陰陽消長轉化的道理,陰陽可以互為消長轉化,十一月為陰消陽長之始,即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開始發生,陽生於陰中,故以子為始。月建以寅為始,是因為陽氣從子開始發生,而至寅乃臻完備,正月為三陽始備、純陽主事之時,故正月建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