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談到財產的時候,說過這樣一段話:
「當對某一樣東西的要求還沒有進入一個人的意識的時候,這個人完全不會感覺到對它有所欠缺。沒有這樣東西,他照樣心安理得。但一個擁有百倍以上財產的人,只要他對某樣東西產生了要求,而又得不到它,那他就會感到怏怏不樂。」
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是否會因為得到亦或失去某樣東西,而產生遺憾的心情,跟這個人是否對這樣東西有所需求有關。
有了上面的結論,我們在思考題目中的問題的時候,應該先考察一下前提條件,就是我們對某樣東西是否有需求。如果沒有需求,也就無所謂遺憾不遺憾了。在此類情況下,題目中的問題也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
因此,我們只需要考慮有需求的情況。題目中的問題,就轉變為,在對某樣東西有需求的情況下,從未得到和得到後失去,哪個更遺憾?
下面,我將分類討論之。
02
對於從未得到的情況,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自己想要,但是卻沒有付出行動,也就沒有得到;
另一類是自己想要,也努力去爭取了,但是由於現實中各方面因素的阻礙,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最終沒有得到。
比較以上兩類情況,顯然是自己沒有努力爭取,比努力爭取了沒有得到,更加遺憾。因為前者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後者超出了自身能力的範圍。
有人說,寧願做過了後悔,也不要錯過了後悔,就是這個道理。
03
對於得到後失去的情況,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你有這個需求,但是由於自身的失誤,造成得到後又失去了,這種情況就非常遺憾,會非常後悔。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有這個需求,但是失去的原因不在自身,而是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造成的。因為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盛衰興亡,這個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的。
相比較而言,第一種情況更加遺憾,原因還是上邊說過的:前者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後者超出了自身能力的範圍。自身原因造成的失誤,會更加令我們感到遺憾,我們可能很難原諒自己。
04
以上總共討論了四種情況,我們只需要再挑出其中更加遺憾的兩種來比較。
其一,在有需求的情況下,自己沒有付出行動,也就沒有得到。
其二,在有需求的情況下,得到後又由於自身失誤而失去了。
那麼,對於這兩種更加遺憾的情況,究竟哪一種是最為遺憾的呢?
根據我們前邊提到的一個法則:寧願做過了後悔,也不要錯過了後悔。那麼,答案也就水落石出了。
對於想要的,我們要努力爭取;已經擁有的,就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