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的疫情發展大約有如下的關鍵詞:國際化、復工、醫護保障。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本周病例都有所上升,而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情況也依然不容鬆懈。
鑽石公主號郵輪成為全球除中國以外確診人數最多的地方,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人感染,所幸首批經過14天隔離並通過檢測的多國籍遊客已乘包機離開或下船。院內醫護人員間傳播的情況依然存在,甚至在韓國也已出現,保護好更多在一線的人也是救人。女性醫護人員的需求保障終於開始被正視,生理用品同食物一樣是增援剛需。周末是整休的時機,部分景點和場館恢復開放,無論下周是否要去人流較密集的地鐵站或辦公室,都要利用這兩天充分地休息。以下疫情回顧和在線資源推薦僅供參考。
追疫情:靠近現場日本放送協會(NHK)2月9日出品的專題紀錄片,已由熱心網友翻譯了
字幕並分享。從病毒攻擊細胞的過程還原,到提醒人們特別注意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解釋了為何接下來兩三周仍十分關鍵。「我們人類不是單純的一個數字」,「中國正深陷於這場戰鬥,我們一同戰鬥。」
點擊
這裡在線觀看
地圖|世界和歐洲的圖表顯示,在中國以外的全球範圍內,亞洲和鑽石公主號郵輪(圖表中顯示為「其他Other」)上的確診人數增加得最快。
以內,法國、德國和英國均已在輸入性病例外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本地人際傳播現象,應引起注意。
播客|《故事FM》:武漢癌症患者求助: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這期節目的主角是一群惡性腫瘤的患者和家屬。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這些患者原本已經確診或者開始化療。但在疫情爆發之後,他們的治療都被擱置了。
詳情請關注故事FM微信公眾號收聽
漲知識:運動大腦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將帶領我們以此次疫情為例,對城市管理政策展開思考。他認為,一場疫情根本不會對人類發展和城市發展的大規律產生任何影響。SARS如此、鼠疫如此,這次的疫情也不會改變。
時間:2020年2月22日 14:00-15:30
詳情請關注
JIC書局客微信公眾號
相關書籍:
《大國大城》/陸銘 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們的城市》/阿努克·博伊斯羅伯特 喬伊·索曼 著/方素珍 譯/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城市是怎樣運轉的》/費羅茲 詹姆斯·格列佛·漢考克 著/接力出版社
人大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教授在隔離狀態下搜羅能夠找到的有關瘟疫對人類影響的書籍和訊息,形成《瘟疫與人類發展》兩講,作為他開設的《發展經濟學》本科生課程的公開課,獻給被新冠隔在家裡的同學們。
時間:2020年2月24日 18:00-21:00,2月27日 14:00-17:00
直播方式:
快手直播詳情請關注
村莊與城市微信公眾號
即日起至疫情結束,北京大學出版社將向全社會免費提供100+北大知名教授的500+講座視頻,以及2000+本電子書,內容涵蓋哲學、商業、歷史、科學、經濟、社會、新知、文學、心理等領域。
詳情請關注
北京大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開學延遲,各個高校在線上平臺開始新一學期教學工作的同時,也對社會公眾號開放部分課程。詳情可查閱MOOC平臺及各高校微信公眾號課程預告。
中國大學MOOC網址:
https://www.icourse163.org/MOOC中國網址:
https://www.mooc.cn/清華大學學生會微信公眾號每天上午都會預告當天晚上的課程。
講座將分為三個部分:西方與本土的社會學、當代美國社會學理論、當代美國歷史社會學。
講者:孫宇凡,筆名高行雲,現為臺灣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生,「Sociological理論大缸」創始人。
時間:2020年2月22日 19:30-21:00
詳情請關注
706青年空間微信公眾號
參與式:每個人都是歷史的見證為反思與追問,為守望相助,也為瘟疫時代開啟新的公共生活。706發起避難所計劃,圍繞疫情期間有價值的社會公共議題,每日談論的議題、主持人、發言人由昨日提案投票精選。
第一次討論時間:2020年02月22日 20:00-22:00
詳情請關注
706青年空間微信公眾號
疫情之下,封閉的病毒和流動的剛需似乎在這個特殊的生死時刻顯得矛盾重重,作為中國最基層的勞動女性,家政工們又是怎麼度過她們一年和家人一聚的春節?面對疫情和返城的焦慮,她們的身心如何安放?
徵集對象:家政女工
投稿形式:文章、詩歌、照片、小視頻
截止時間:2020年2月29日
詳情請關注
尖椒部落微信公眾號
此刻,無論你身處何地,只要你身邊有能夠錄音的設備,請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錄製一段你覺得是與這次疫情有關的聲音或是身邊的環境聲。
要求:錄音時長建議為3-5分鐘;要對「發聲體」進行影像記錄;記錄錄音時間、地點和聲音內容。
徵集郵箱:citysound@yeah.net
詳情請關注
聽城市微信公眾號
病毒讓醫院淪陷,卻沒有讓意志淪陷。無論你是在家裡自行隔離認真生活,還是選擇出門幫助別人或堅守崗位。請把這段特別的日子用圖片或者小視頻的形式進行提交
詳情請關注
屏幕間SCREENROOM微信公眾號
城中一角是一個國內外高中生用於記錄城市不為人知點滴的民族志平臺。面對本次疫情,他們在募捐物資和搭建心理平臺後,認為有責任在各國校園內開闢國際對話,傳遞確切信息,消弭偏見。
招募對象:有心理、視頻、宣傳等方面技能或積累,或線下學校代表
詳情請關注
城中一角微信公眾號
因為疫情的封閉,PKN全球舉辦17年以來的首場在線演講,在中國廣州發起。各地的講者和觀眾首次能夠在線加入。演講內容包括:武漢小店如何自救、宅在家中如何用社區連結你我他、作為孩子如何幫助大人度過疫情、如何克服危情時的恐懼等主題。
時間:2020年2月20日20:00-22:20
詳情及加入方式請關注
PKN廣州微信公眾號
深理解:退一步看今天發生的事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歷史時刻,新京報文化頻道採訪了何懷宏、陳嘉映、張怡微等一批作家、學者和藝術家,請他們談談在疫期的閱讀和思考、工作和生活。這是對特殊時期知識群體生活狀態和文化現狀的記錄,也希望能藉此為人們心靈的安頓提供一份有益的參考。
詳情請關注
新京報官網或掃碼閱讀
第一本
《以利為利:財政關係與地方政府行為》從財政視角理解地方政府的行為邏輯。第二本
《轉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員激勵與治理》從地方官員激勵與政府治理視角出發,揭示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所依賴的政經條件和制度基礎。
作者丹尼爾·利伯曼是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在
《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與疾病》中匯集了多年來針對人體進化展開的深入研究,詳細講述了人類如何一步步落入了當前失配性疾病頻發的泥沼。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人的身體來不及適應的變化不僅來自微生物,還有來自環境、飲食和社會的變化。
每次生病,你都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就醫以及如何面對醫生的診斷和建議嗎?
《最好的抉擇:關於看病就醫你要知道的常識》是一本為醫生和患者做出恰當醫療選擇的啟蒙書。是的,看病就醫也需要先了解常識,好的診斷是醫患雙方共同做出決策的過程。
一書最初連載於《紐約書評》(1978年),由於反響巨大,此後數年中兩篇文章被多次集結成冊出版,成為了社會批判的經典之作。本書收錄了桑塔格兩篇重要論文「作為隱喻的疾病」及「愛滋病及其隱喻」,反思並批判了諸如結核病、愛滋病、癌症如何在社會的演繹中隱喻化,從「僅僅是身體的一種病」轉換成了一種道德批判,並進而轉換成一種「壓迫」的過程。
第八集的主角是新華醫院兒科醫生朱月鈕,攝製組不僅展現了兒科醫生的忙碌和困惑,他們更想展現一名都市女性在職場和家庭方面的種種遭遇。第八集從一位剛畢業的實習醫生和一位已成為醫院科室主任的醫生切入,講述培養一名醫生的道路並不簡單。截圖為第八集中朱月鈕醫生在醫院照顧自己女兒的場景。
點擊
這裡在線觀看
紀錄片《中國醫生》將鏡頭對準全國各地六家大型三甲醫院,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醫護人員,聚焦普通人與醫院最常發生交集的場景。在被拍攝到的醫生中,有三位目前正在武漢的一線戰鬥。截圖來自豆瓣。
點擊
這裡在線觀看
2月7日,羅新在微博上寫了八個字,「一生所學,只為此刻。」這是一個怎樣的此刻?有誰同在感受此刻,銘記此刻?一位歷史學家的一生所學可以如何解釋或燭亮此刻?站在這一時刻望向過去和未來,我們能看見什麼,又能相信什麼?在這期節目中,三位主播和羅新聊的是瘟疫、是歷史、是中國,聊的也是社會痼疾、是此時此刻、是我們所有人。
2月18日,在單讀微信公眾號推送的
《歷史學不能再袖手旁觀了》一文中,羅新列出了他疫期所見所聞和讀書清單。
詳情請關注
剩餘價值播客官網
本期節目中的「杭州模式」,特指疫情爆發初期杭州政府的人性化做法(與「河南模式」形成對比):
1月24日10時許,TR188次航班從新加坡到達杭州蕭山機場。機上335名乘客中有武漢客人116名。飛機著陸後,2名發燒人員即送至杭州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其餘武漢乘客在機場賓館就地隔離,219名其他乘客在杭州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
詳情請查看
喜馬拉雅網站
梁文道「道長」用5集節目的時間,回答了為什麼現在這個時機適合重讀《鼠疫》,小說中主要人物所反映出來的愛、想像力、非英雄式的責任感,又能給今天的人怎樣的啟發。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是否終將遺忘這一切。
詳情請關注
看理想網站或App
放輕鬆:心靈休息「尋謠計劃」聯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發起「尋謠計劃上海站·線上接力」公益活動 。每期的線上尋謠,會邀請一位音樂人來選擇徵集到的童謠進行改編,也會邀請一位藝術家以童謠為靈感進行創作。第一回線上接力以「講衛生」為主題,音樂人陸晨和藝術家劉行以童謠為靈感,分別創作。
同時,PSA也公開在線徵集上海老童謠,希望用「童心」的力量來喚醒這遲來的春天。
詳情請關注
煙囪PSA微信公眾號
文化力研究所邀請四位由都市孕育的影像創作者:攝影師Hass Zhang、字體研究者厲致謙、碗店主理人趙銘、藝術家Coca,展現他們眼中2020年「新冠肺炎」籠罩下的城市印象。
詳情及觀展請查看
文化力研究所微信公眾號
第二期「家就是美術館」記錄與分享人們由於長時間居家,對於「家」這個空間理解的變化,以及通過普通人的「創造力」看見背後更為真實的社會圖景。
詳情及觀展請查看
扉FEI微信公眾號
那什麼實驗創作小組發起了在雲劇場中以劇場表演的專注做一件日常之事,可以扮演一個喜歡的角色,可以創造一個奇特的夢境,也可以借用詩歌、小說或劇本中的片段……所有這些嘗試都將成為14天後構成雲劇場的分子、原子或離子。
目前我們已經招募了15位演員,他們中大部分都是沒有劇場經驗的零基礎小夥伴,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表達欲。今晚我們將正式進入創作階段,在經歷線上的創作、排練後,將於2月26日在線上公開呈現。
詳情請關注
那什麼實驗創作小組微信公眾號
上海大劇院將把近五年來多的100多次「藝術課堂」的內容剪輯成15分鐘的音頻節目持續上線,讓無法參與藝術課堂現場活動的藝術愛好者通過在線收聽,近期將先後推出「金牌講師」韓斌、吳潔、王勇的《聲色古典》《音樂的色彩》《古典芭蕾的繽紛世界》《王博士的音樂名城之旅》等系列主題。
詳情請關注
上海大劇院微信公眾號
兵馬司「蝦聽蝦說」趴間茶話會即將開啟,每周都會請到幾組兵馬司旗下的樂隊來暢聊音樂。
詳情請關注
兵馬司唱片微信公眾號
這周,燥眠夜再次邀請音樂人朋友直播在家的練習,同時上傳了上周的練習視頻。
掃描海報中的二維碼收聽
詳情請關注
燥眠夜微信公眾號
【jiǎn繭】是赤瞳音樂在疫情特別時期的項目,錄播部分包括赤瞳近十支樂隊在樂空間展演的精彩演出視頻、Click#15巡演紀錄片、刺蝟、Joyside、Carsick Cars紀錄片。
詳情請關注
赤瞳音樂微信公眾號
「宅草莓」重出江湖,包括2018年-2019年那些你錯過的線下草莓音樂節精彩現場錄播和音樂人分享直播。
詳情請關注
摩登天空微信公眾號
歌德學院從歌德學院電子圖書館館藏中挑選了一系列紀錄片,呈現藝術、電影、音樂等不同文化領域的發展生態。所有影片皆為德語原聲配英文字幕。在歌德學院在線圖書館登記註冊後可免費借閱。
詳情請關注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微信公眾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