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一提到七夕,就想到情人節。其實在閩南七夕叫做「七娘媽生」,跟情侶關係不大,反而跟小朋友關係密切呢。不知道了吧?那就一起看下去吧。
七月初七是七夕,千百年來,牛郎織女故事無疑地是最重要的話題。人們相信織女是天帝的孫女,賢慧秀麗,善於紡紗織布;牛郎是位精於耕種的俊秀青年。民間流傳諸多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故事版本,共同結局都是分隔兩地,期待每年七夕夜的鵲橋會,所以七夕那天所下的雨,傳說就是織女的眼淚。
▲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
如此悽美而浪漫的神話,人們從中汲取積極意義,惕厲世間男女。這天晚上,人家女孩在中庭擺香案,案上放針線和瓜果,向織女祭拜,祈求智慧和巧藝,稱為「乞巧會」。至於男子活動,稱為「魁星會」,私塾學生準備祭品祭拜魁星(古代神話中的主文運、文章的奎星),設佳餚宴請老師。無論乞巧會或是魁星會,看來,古代七夕的精神頗貼合教師節呢。
織女,閩南人稱為七娘媽。七娘媽,也有說法是織女的七仙女姐妹,因為庇佑牛郎與織女所生的小孩,遂亦成為,保護兒童的神明。早期醫療不發達,小孩子容易夭折,父母為了祈求子女平安長大,每逢七夕就會祭拜七娘媽,或將子女送給七娘媽做「契子」。
▲七夕敬奉「七娘媽」
在閩南,按照傳統習俗,七夕敬奉「七娘媽」,具有濃鬱的民間色彩,而且因為人們認為「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其餘陳列的果蔬、糖粿(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為數。另外,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紅髻繩等。
▲敬奉「七娘媽」的供品
在臺灣的七夕祭裡,人們在門口擺供桌,麻油雞飯、牲禮、軟粿(即糖粿)、針線、胭脂水粉、鮮花、婆姐衣、刈金等,以及清水一盆和新毛巾,讓七娘媽洗手洗臉。祭拜後,將部分胭脂水粉、鮮花、紅紗線等拋上屋頂給七娘媽使用,一部分則留給自己;相傳女孩子如果用供奉給七娘媽的毛巾洗臉,就會變得像七娘媽一樣漂亮,並獲得七娘媽庇佑。此外,也會準備銅錢或者銀幣並繫上紅絲線,掛在小孩的脖子上,乞求小孩順利長大,稱「捾(wo4)絭(juan4)」。每年七夕擺七娘媽時會更換紅絲線,稱「換絭」;滿十六歲即成年,不用再掛,稱「脫絭」。
▲七夕吃「糖粿」
古人滿十六歲即為成年,為了答謝七娘媽長年的護佑,通常七夕會舉行成年祭祀儀式,「脫絭」是簡單而普遍的做法。
▲「脫絭」儀式
「做十六歲」,則是比較隆重的方式,如今仍然盛行與臺灣臺南。由雙親捧著七娘媽亭(又稱七星亭),立於神案前,年滿十六歲的子女由亮下匍卜穿過,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圈,稱「出鳥母宮」,女孩則往右繞三圈,表示「出婆媽」,如此便表示孩子在七娘媽的佑護下,已經長大成人。然後再將七娘媽亭投入火中,奉獻給七娘媽。
▲臺南「做十六歲」
床母原指守護床的神明,祭祀床母源於古人的五祀崇拜。人在一生中,有許多時間是在床上睡覺,尤其是不會走動的嬰兒;嬰兒長時間在床上,與床的關係密切,所以民間一般將床母視為兒童的保護神。因此,家中若有未滿十六歲的小孩,七夕這天也要拜床母。
傳說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私下凡間與牛郎相戀後,立即派天神將織女捉回天庭,並畫出一條銀河,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僅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王母娘娘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不意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牛郎高興萬分,每天都盼著七月七日快點到來,而不知情的織女,卻每隔七天就到銀河邊苦苦等待。直到七月初七日那天,一家四口才真正相會,這時織女才知道原來是喜鵲把時間報錯了。萬分生氣的織女把喜鵲痛罵了一頓,竟然把喜鵲罵成了「臭頭」。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世人用這句俗語來比喻某些人由於粗心大意把喜訊報錯了,從而造成不良後果。
廈門手繪地圖 整理
部分文字、圖片摘自厝內網
往期精彩點擊標題後可閱讀
廈門在哪裡?引發網友熱議
在廈門做過這些事,證明你老了……
封神榜 | 保生大帝(祖廟漳州白礁慈濟宮)
一起來吐槽 | 廈門最奇(è)葩(sú)10景
老廈門50棟最經典建築
來聽聽臺灣閩南語與馬來閩南語的差異!
乾隆年間保留至今的老街也就剩這5條了
廈禾路1993 霎時間大片騎樓灰飛煙滅
究竟有沒有「廈門肉食公司」這家店?
哇塞,96年的鷺江道原來是這個樣,好多騎樓
探尋老市區中唯一的八卦型小廟(視頻)
《廈門手繪地圖》及《尋找老廈門》微信公眾平臺由廈門映派傳媒有限公司運營、維護。除特別說明外,文章版權歸映派傳媒所有。歡迎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