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與臺灣,如何正確的過七夕?

2021-02-28 廈門手繪地圖

現在的年輕人,一提到七夕,就想到情人節。其實在閩南七夕叫做「七娘媽生」,跟情侶關係不大,反而跟小朋友關係密切呢。不知道了吧?那就一起看下去吧。

七月初七是七夕,千百年來,牛郎織女故事無疑地是最重要的話題。人們相信織女是天帝的孫女,賢慧秀麗,善於紡紗織布;牛郎是位精於耕種的俊秀青年。民間流傳諸多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故事版本,共同結局都是分隔兩地,期待每年七夕夜的鵲橋會,所以七夕那天所下的雨,傳說就是織女的眼淚。


▲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

如此悽美而浪漫的神話,人們從中汲取積極意義,惕厲世間男女。這天晚上,人家女孩在中庭擺香案,案上放針線和瓜果,向織女祭拜,祈求智慧和巧藝,稱為「乞巧會」。至於男子活動,稱為「魁星會」,私塾學生準備祭品祭拜魁星(古代神話中的主文運、文章的奎星),設佳餚宴請老師。無論乞巧會或是魁星會,看來,古代七夕的精神頗貼合教師節呢。

織女,閩南人稱為七娘媽。七娘媽,也有說法是織女的七仙女姐妹,因為庇佑牛郎與織女所生的小孩,遂亦成為,保護兒童的神明。早期醫療不發達,小孩子容易夭折,父母為了祈求子女平安長大,每逢七夕就會祭拜七娘媽,或將子女送給七娘媽做「契子」。

▲七夕敬奉「七娘媽」

在閩南,按照傳統習俗,七夕敬奉「七娘媽」,具有濃鬱的民間色彩,而且因為人們認為「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其餘陳列的果蔬、糖粿(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為數。另外,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紅髻繩等。


▲敬奉「七娘媽」的供品

在臺灣的七夕祭裡,人們在門口擺供桌,麻油雞飯、牲禮、軟粿(即糖粿)、針線、胭脂水粉、鮮花、婆姐衣、刈金等,以及清水一盆和新毛巾,讓七娘媽洗手洗臉。祭拜後,將部分胭脂水粉、鮮花、紅紗線等拋上屋頂給七娘媽使用,一部分則留給自己;相傳女孩子如果用供奉給七娘媽的毛巾洗臉,就會變得像七娘媽一樣漂亮,並獲得七娘媽庇佑。此外,也會準備銅錢或者銀幣並繫上紅絲線,掛在小孩的脖子上,乞求小孩順利長大,稱「捾(wo4)絭(juan4)」。每年七夕擺七娘媽時會更換紅絲線,稱「換絭」;滿十六歲即成年,不用再掛,稱「脫絭」。

▲七夕吃「糖粿」



古人滿十六歲即為成年,為了答謝七娘媽長年的護佑,通常七夕會舉行成年祭祀儀式,「脫絭」是簡單而普遍的做法。


▲「脫絭」儀式

「做十六歲」,則是比較隆重的方式,如今仍然盛行與臺灣臺南。由雙親捧著七娘媽亭(又稱七星亭),立於神案前,年滿十六歲的子女由亮下匍卜穿過,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圈,稱「出鳥母宮」,女孩則往右繞三圈,表示「出婆媽」,如此便表示孩子在七娘媽的佑護下,已經長大成人。然後再將七娘媽亭投入火中,奉獻給七娘媽。


▲臺南「做十六歲」


床母原指守護床的神明,祭祀床母源於古人的五祀崇拜。人在一生中,有許多時間是在床上睡覺,尤其是不會走動的嬰兒;嬰兒長時間在床上,與床的關係密切,所以民間一般將床母視為兒童的保護神。因此,家中若有未滿十六歲的小孩,七夕這天也要拜床母。



傳說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私下凡間與牛郎相戀後,立即派天神將織女捉回天庭,並畫出一條銀河,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僅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王母娘娘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不意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牛郎高興萬分,每天都盼著七月七日快點到來,而不知情的織女,卻每隔七天就到銀河邊苦苦等待。直到七月初七日那天,一家四口才真正相會,這時織女才知道原來是喜鵲把時間報錯了。萬分生氣的織女把喜鵲痛罵了一頓,竟然把喜鵲罵成了「臭頭」。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世人用這句俗語來比喻某些人由於粗心大意把喜訊報錯了,從而造成不良後果。

廈門手繪地圖 整理

部分文字、圖片摘自厝內網

往期精彩點擊標題後可閱讀


廈門在哪裡?引發網友熱議

在廈門做過這些事,證明你老了……

封神榜 | 保生大帝(祖廟漳州白礁慈濟宮)

一起來吐槽 | 廈門最奇(è)葩(sú)10景

老廈門50棟最經典建築

來聽聽臺灣閩南語與馬來閩南語的差異!

乾隆年間保留至今的老街也就剩這5條了

廈禾路1993 霎時間大片騎樓灰飛煙滅

究竟有沒有「廈門肉食公司」這家店?

哇塞,96年的鷺江道原來是這個樣,好多騎樓

探尋老市區中唯一的八卦型小廟(視頻)

《廈門手繪地圖》及《尋找老廈門》微信公眾平臺由廈門映派傳媒有限公司運營、維護。除特別說明外,文章版權歸映派傳媒所有。歡迎合作與交流。

相關焦點

  • 【七夕】閩南人的七夕關鍵詞,是什麼呢?
    農曆七月初七為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據傳七月初七,也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奉管天下文字,功名科舉的天神,是閩南地區,非常受崇敬的一位神明。有供奉魁星的廟宇總是香火鼎盛。每年的高考,中考,公務員等大小考試,皆是人潮湧動。在七夕這天,家中長輩會備花果和文房四寶。扶小兒拜魁星爺,祈求「賜子聰明」。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漳州人的七夕美食關鍵詞,是——甜。
  • 臺灣七夕習俗 祭七娘媽辦成年禮拜月老
    因七夕節的故事大多流傳於中國內地一些地區,故大多數人認為七夕只有內地才有,其實,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關非中國內地所獨有,臺灣地區也一樣有自己的七夕節。在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 福建閩南與臺灣閩南族裔,除了語言相通外,還有什麼歷史淵源?
    漳州長泰文廟裡有首閩南民謠《天烏烏》,與臺灣閩南民謠《天黑黑》,它們相互之間有一種相融的文化氣息,和一股相承相脈的閩南風韻。,然後,再看看臺灣民謠。福建閩南和臺灣閩南族裔,除了文化相同,語言相通外,它們還有什麼歷史淵源呢?閩南人是晉漢人一個支系族群,可以追溯到晉朝時期,從河南一帶遷徙入閩,就是現在福建泉州,隨後的發展,主要分布於漳州、廈門、莆田和臺灣。如今,臺灣有八成人是閩南族裔,會說閩南話。
  • 剛剛過去的七夕節,你知道閩臺兩地民眾是怎麼過的嗎?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因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是我們極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浪漫七夕節,也帶來了不少甜蜜商機,兩岸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推出"七夕新花樣"。想過一個古香古色的七夕?
  • 閩南俚語得到臺灣各界的讚賞
    共同為咱們寶貴的閩南文化作宣傳。。。。。 近日,從臺灣方面傳下來佳音,臺灣各界人士都對這部《閩南俚語》都非常讚賞,紛紛表示願意收藏以及作為閩南文化宣傳題材來教育傳承一代!臺灣霧峰林家的後代傳人臺灣明臺高中董事長林芳瑛女士,臺灣省政府林政則以及南投嘉和國小,紛紛對《閩南俚語》給予相當高的評價!
  • 閩南,藏著比臺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懂吃、會吃的閩南先民們,帶著一大波傳統美食,瞬間豐富了臺灣土著的菜單,還奠定了現代臺灣人的口味基調。 所以當你炫耀起去臺灣吃過的美食,福建人總會略帶高傲地說:「噢就這個啊,我們那裡也有,幹嘛跑臺灣去吃?」
  • 臺灣電影《陣頭》——消失中的閩南傳統技藝
    陣頭陣頭是閩南民俗技藝,是閩南地區及臺灣地區民間廟會喜慶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藝之一。臺灣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武陣有宋江陣、八家將、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
  • 七夕十大開運傳統習俗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節日主要參與者是少女,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相傳,這天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乞求智慧和巧藝,或求賜美滿姻緣,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節開運習俗有以下幾項。
  • 地道 | 閩南,藏著比臺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懂吃、會吃的閩南先民們,帶著一大波傳統美食,瞬間豐富了臺灣土著的菜單,還奠定了現代臺灣人的口味基調。 所以當你炫耀起去臺灣吃過的美食,福建人總會略帶高傲地說:「噢就這個啊,我們那裡也有,幹嘛跑臺灣去吃?」
  • 閩南人和臺灣人有很多親戚關係,那麼閩南人是怎麼看臺灣人的?
    閩南人和臺灣人有很多親戚關係,那麼閩南人是怎麼看臺灣人的?其實我本人對臺灣人印象不太好!我1983年出生,老家是漳州東山縣。東山縣跟臺灣島算是很有淵源的兩個地方,從明朝到民國,一直不斷的有東山人遷徙到臺灣,比如著名的謝長廷祖上就是從東山過去的;明末鄭成功從銅山(銅山守御千戶所–東山縣銅陵鎮的古地名)出發去臺灣;施琅從銅山出發打鄭經;清朝時澎湖駐守軍人一半來自是東山;1951年東山保衛戰,敗退的國民黨從東山縣抓走了很多壯丁,我們家就有親人被抓走。
  • 如何過一個浪漫的七夕節?
    明天是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今年的七夕怎麼過?如何過的更加浪漫呢?方案二,如果你是已婚人士,七夕節這一天,千萬不要忘記哦。也不要不在意地敷衍彼此,即便是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也該利用好這個一年一度的節日,給平淡的生活增添樂趣。例如,兩人一起做幾道美味的菜餚,拿出平時不捨得喝、只給客人留著的好酒,放上兩人戀愛時候流行的歌,在自己的「愛巢」小家裡度過一個浪漫的七夕。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臺灣原住民閩南人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閩南人或閩南裔等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以前移民來臺的閩南人後裔。
  • 傳統七夕佳節,全國都在過情人節,浙江這個地方卻在過「成人節」
    在中國民間,老百姓過情人節一般都是一年兩次,一次是2月14日西方的情人節,另一次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情人節,據說每年的那一天,天上的牛郎和織女會在鵲橋相會,所以在國內很多地方,七夕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最具傳統的情人節,不過在浙江台州,當地人過七夕節卻有點特別,因為那裡的七夕節跟
  • 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七夕農曆時間什麼時候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那麼,2020年七夕是哪一天呢?七夕的農曆時間是什麼時候呢?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2020年8月25日,星期二。
  • 給閩南音樂創作一個家 ——記閩南樂府沙龍首次活動
    歌仔戲、南音、北管三大音樂體系精彩紛呈,也是廈、漳、泉、臺灣、南洋等地區音樂人從事創作的重要音樂素材。然而,長期以來音樂創作人員之間鮮有創作交流,使得所創作的作品缺乏深度探討、修改、提煉等打造成文藝精品的良好契機。尤其是,閩南傳統的音樂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歷史擔當。
  • 閩南美食「海蠣煎」,你嘗過嗎?
    海蠣煎又稱蠔仔煎,是閩南地區特有的小吃。香鮮細膩、美味可口。海蠣味道有點腥,如何去腥並保持鮮味,海蠣的新鮮程度至關重要。通常,為了去除腥味,有些廚師會在海蠣裡拌入雞蛋。在蓋掉海蠣腥味的同時,海蠣煎也喪失了靈魂。這道海蠣煎的做法是把蛋圍在海蠣煎的周圍,保持了海蠣的原味。
  • 【驚喜】派對預告:『華碩MUSE酒吧』攜手『皇家新娘』【穿越時空的愛戀】8月20七夕情人節主題!!
    閩南在閩南,當地人把織女稱為「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在坪洲及西貢,分別有兩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 老北京是如何過七夕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凌洲業話,ID:lingzhouyehua】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個2020年發生了太多的事兒,就這麼不平凡、不消停的日子、偏偏覺得過得飛快,一轉眼多半年過去了,甭管是按陽曆算還是陰曆,都已經過半了
  • 小南幫轉 | 古人如何過七夕?
    七夕節的背後,是中國人民充滿智慧與浪漫的體現。一風一俗,一詩一詞,我們的節日背後,是悠悠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傳承。今天,南小青和你一起走進七夕,看看古人在七夕這天如何度過,感受在愛情之外,七夕背後的文化內涵。
  • 閩南歌曲集錦
    這首歌,體現了臺灣人、閩南人熱愛拼搏的精神,告訴我們面對迎面而來的每一個困難,必須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不低頭,努力拼搏。《愛拼才會贏》是有其深刻社會背景的,從臺灣社會來說,社會剛剛開放,就是所謂的「解嚴」,人們就好象放飛的鳥,一下能自由自在的在天空翱翔,人們都有在事業上奮鬥一翻的想法,所以在開放初期與人們的心態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