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原名張學景,1935年出生,天津人,中國著名影視演員,表演藝術家。
牛犇父母在其六歲離開人世,哥哥帶著他和妹妹到北京,以在中電三廠接送演員化妝拍戲為生。當時和謝添導演住在同一個大院,牛犇常常幫謝添的自行車打氣,謝添也挺喜歡牛犇的這股機靈勁。
等到三廠要拍電影《聖城記》,劇中需要一個村同童,於是謝添就把牛犇推薦給了同是天津人的沈浮導演。這是牛犇第一次「觸電」。
1948年,白楊在香港主演拍攝《火葬》時,又推薦他飾演她的小丈夫。他遂改名「牛犇」奔赴香港,由此步入影壇。之後,參加《海誓》、《大涼山恩仇記》、《春風秋雨》等影片的拍攝,被譽為「童星」。
新中國成立後,牛犇響應恩師謝添的召喚,從香港回到北京,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龍鬚溝》中飾演區政府通信員二嘎子。不久,牛犇正式調入上海電影製片廠,成為一名專業演員。
曾經有人開玩笑說牛犇是被謝添導演「一巴掌打進電影」界的,緣於《聖城記》牛犇演的村童小牛子有一場報信的重場戲。牛犇總也演不好,因為演日本兵的韓濤也是住在三廠大院,他們天天見面,牛犇要表演害怕他,卻老是笑場。
謝導在旁急了,衝進拍攝現場給了他一巴掌,牛犇委屈了,再也笑不出來,這場戲才總算順利通過。拍完謝導一把抱住了牛犇。
牛老對謝添導演的感情很深,牛犇這個藝名就是謝導幫他起的,回憶起這位對他影響很大的前輩,他說:「我這一輩子都感謝謝添對我的關懷」。2003年當謝添去世的噩耗傳來,牛老正在山西拍《白銀谷》。聽到消息牛老直接暈了過去被送當地醫院搶救,用情可見一斑。
70年的影視生涯,可以說牛老從中國電影第二代導演開始,與每一代導演都有合作。牛老演戲認真是出了名的,他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不管角色大小都能出彩。凡是和他合作過的導演總想再找他拍戲,讓他用紮實的演技為影片增色。
別看牛老個子小,拍戲特別拼,拍《風吹風鈴》時,驢子受驚把牛老摔下,肋骨斷了兩根,頸椎骨裂,胸骨錯位,當時就休克。醒來第一句話竟然是:「導演,給你添麻煩了》。」
而拍《真假大俠》時,牛老的手腕也因為兩名戰士無法拉住警犬而摔斷了,僅13天後他帶著傷又參加拍戲了。當時他請了一位骨科醫生跟著,如果手腕再斷了,接上再拍,因為這次牛老的手腕到現在還有點歪。
七十年的演藝生涯,牛老拿過兩次金雞獎,三次百花獎,2017年9月,上影演員牛犇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從1987年10月到2012年末這35年牛老參與拍攝的影視劇就有222部之多,還不包括臨時救場和友情客串。而如果從10歲的《聖城記》數起,牛老的產量就算的上首屈一指了。為了扶持後輩,牛老近年出演了不少學生拍攝的微電影,希望體諒年輕人,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牛老曾經寫到:「從工作量上看我很忙,但究其收入就不是忙能忙出來的。我圖的是樂,有什麼比樂更讓人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