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黨秘密搶運百萬兩黃金去臺始末(下)

2021-02-07 靚仔說史

蔣下野後,俞鴻鈞也隨之去職,接任「央行」總裁的劉攻芸卻認為,「以蔣介石下野之身,委實不宜繼續下令搬移國庫存金」,因此對蔣氏父子一再催辦的黃金密運事宜置之不理、一再拖延。

1月28日,以央行常務理事身份在上海繼續籌劃黃金密運的俞鴻鈞,密電蔣介石「請經國兄催辦」。這催辦對象,指的正是劉攻芸。這時,距離蔣下令全部劃出國庫黃金已18天。

直到2月3日,俞鴻鈞再次致電蔣經國稱「滬存金銀已洽劉總裁迅運,此間事務,大體就緒。」可知俞鴻鈞終於說服了劉攻芸。

此間,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聯勤總部總司令郭懺三人,於1月30日奉命一同抵滬,與軍需署長吳嵩慶一道拜會劉攻芸,配合俞鴻鈞的極力勸說。劉攻芸終於動搖,同意交出國庫剩餘黃金銀元。

但劉攻芸已從此失寵於蔣氏父子,後來雖然也去了臺灣,終究未能立足,只能悄然去新加坡終老。

2月6日,空軍運輸大隊所屬南京、上海機場同步接到緊急動員令。入夜時分,兩地運輸機隊同時起飛,載著55.4萬兩黃金直奔臺灣。

至此,南京國庫已然淨空,上海國庫則只留了20萬兩。而臺灣已有當時國庫黃金總數的十分之六,共300.4萬兩。

剛擺平劉攻芸、如願運出黃金,2月8日,蔣介石又風聞李宗仁正設法控制中央銀行,立即派侍從秘書周宏濤飛赴上海。周宏濤打探到,此時中央銀行存金已大部如期運廈臺,「存滬者僅廿萬兩而已」,蔣介石這才放下心。

等到李宗仁發現國庫黃金被搬空,已是2月17日,距他就職總統近一個月。

解放軍佔領南京總統府

爭奪

1949年4月南京失守,李宗仁黯然離去。

李離去之時,上海街頭也已一派臨戰氣氛。負責守衛上海的湯恩伯,還有一項秘密任務:運出上海金庫剩餘的20萬兩黃金,及22萬上海守軍中的6萬中央軍嫡系。

5月中旬,蔣連續給湯發了五封親筆信,信中明確指示,「除在滬維持金融之必要數之外,行留黃金2萬兩,銀元100萬元。」

時間緊迫,船艦有限,湯決定動用可信賴的軍方艦艇和招商局船隻。

湯調動的黃金船,除了招商局的漢民輪外,還有軍方艦艇「美朋號」和「中基艦」,裝黃金的同時還滿載了軍人和眷屬。等到兩天兩夜後黃金終於裝運完畢,上海城內已出現零星解放軍先頭部隊。

而漢民輪更遲到5月19日黃昏才離港,還沒到吳淞口就挨了一顆炮彈,幸未命中,掉在船旁水裡爆炸了,被迫停止行駛。第二天拂曉,才在兩艘軍艦護航下重新起錨。

此後旅程看似一路風平浪靜,然而負責秘密押運的軍統上校特工江源,卻經歷了驚心動魄。離亂中的黃金船,終究有人經受不住「閃閃發亮」的誘惑,漢民輪船老大竟然向江源提議私分黃金,「江先生,從上海到臺灣有好多小島,我們把這個舵稍微偏一下,大家到這個小島上去做金銀島主怎麼樣?」他只看到江源的招商局職員這一公開身份。

江源趕緊組織船上秘密武裝押運人員,「總共八個還是十二個」,四人一組一路輪班嚴密守護金庫,直至靠港。

同樣的覬覦,也發生在1949年8月從鼓浪嶼運送12.5萬兩黃金前往臺灣的「錫麟輪」上。當年廈門海關署工作人員孟昭年,在船上親眼目睹了一名偷盜黃金的軍人被抓獲。帶兵的軍官特意集合所有船員、軍人到甲板上觀看,並警告「偷黃金就要槍斃」,然後一槍打死了偷盜者。

從大陸偷運的黃金存放進臺北金庫,這只是運臺黃金的一小部分。

臺灣生與死

5月27日,解放軍佔領上海,運輸大隊長張振國率隊直奔上海外灘中國銀行,把人民幣送進了「至少兩三個籃球場那麼大」的遠東第一地下金庫,金圓券時代至此結束。

臺灣那頭,俞鴻鈞於1949年6月15日受蔣介石指示,以80萬兩黃金為準備金,發行了與金圓券沒有任何聯動的新臺幣,並以1:40000兌換舊臺幣,但最初臺灣民眾對於運來大量黃金一事半信半疑。

為了證明政府有足夠的黃金髮行準備,陳誠委由臺灣衡陽路的一眾銀樓開辦黃金儲蓄存款,也就是新臺幣可以換黃金。

「去了就換到,人心就安了。」時任「央行」副總裁徐柏園的女兒徐林秀說。於是,新臺幣幣值穩定了,人心也逐漸安定下來,國民黨政權「一個大烏龜帶了很多小烏龜,漂洋過海光屁股過來」的印象,由此改變。

蔣介石日記校閱者潘邦正進而認為,新臺幣贏得信譽和民心安定之間的良性互動,也為臺灣此後十多年的經濟穩定奠定了基礎。

作為新臺幣發行準備金之外,這批黃金也是國民黨政府初到臺灣時艱難歲月中的支點,據丁雯靜考證,國民黨政府來臺初期幾乎所有的政府支出,都仰賴黃金:軍隊薪餉、每四年的經濟計劃,以及扶持和發展民營企業等。

當時,臺灣一位軍階最低的三等兵,每月只領7塊新臺幣;一位公務人員平均也僅十幾塊新臺幣。拮据度日的另一面是,鼓浪嶼金庫中的100萬兩黃金,九個月後就只剩12.5萬兩了。這讓蔣深感壓力,吳嵩慶也在日記中發愁「老本都吃完了怎麼辦?」

因此,當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灣「復行視事」、對著民眾揮手微笑時,其實正心頭苦澀:一觸即發的兩岸戰事、60萬大軍的給養,正快速吞噬著運臺黃金。周宏濤在回憶錄中稱「消耗存金最大宗為軍費,平均每個月需撥付18萬兩。」到1950年6月,臺灣庫存黃金已經只剩三個月存量。

韓戰卻在此時爆發,美國轉向支持臺灣國民黨政權,第七艦隊加入協防臺灣任務,隨後又恢復了為期15年的對臺經濟援助,援助總額高達15億美元,臺灣的財政窘境終告擺脫,同時也迎來了有雄厚財力支撐的經濟起飛。

臺灣經濟起飛,這批運臺黃金功不可沒

血淚黃金

1950年6月,蔣介石下令將大陸各地運回臺灣、集中在軍需署庫房的黃金,全數繳回「國庫」,總計108萬兩。

此前,由廈門鼓浪嶼秘密戰時金庫運來、存於吳嵩慶個人戶頭的黃金,一直游離於「國庫」之外,成為蔣介石事實上的「小金庫」。吳興鏞從父親吳嵩慶生前日記中看到,蔣常用這筆錢應付一些額外需要,如資助親信留學創業、出訪開支等等——臺灣有名的《聯合報》,其創業資本也是從這筆錢裡劃撥的。

對這個「小金庫」的存在,陳誠也頗為不滿。「從父親日記裡看到,陳誠對他『頗有微詞』,我猜想跟這個小金庫的存在有關。」吳興鏞說。

此外,俞鴻鈞和周宏濤等人也不斷提醒蔣,這筆黃金不是國民黨私產。

隨著「小金庫」撤銷,成功協助臺灣度過艱難歲月的大陸運臺黃金,也終於退出歷史舞臺。2008年5月,四名臺灣「民代」視察臺灣烏來山區文園金庫時發現,當時臺灣「國庫」黃金總數1362萬兩,其中108萬兩為大陸運來,自1950年6月入庫後再未動用。

而黃金密運一事,也便隨著當事人的老去,漸漸步入歷史的塵埃。但無論是蔣經國等策劃者,還是被挑選參與了密運的吳嵩慶等人,都並非沒有心理負擔。蔣經國在其《風雨中的寧靜》一書裡描述道:每一個銅錢敲開來都是血,銅板敲出來都是血,何況是黃金?這或是暗示「這些錢我們拿來是有愧的」。

相關焦點

  • 1949年國民黨往臺灣運了多少黃金?
    這段劇情建立在國民黨政權垮臺前搶運黃金入臺的史實基礎上,又與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 1948年底,決定國共內戰輸贏的三大戰役先後收局,國民黨政權敗局已定、大廈將傾。蔣介石只得將退守臺灣的戰略提上日程。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把國庫中的黃金搶運到臺灣。
  •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靠什麼來維持經濟?這批「撤臺黃金」至今成謎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曾將大量黃金秘密運了過去。雖然,這些財富和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美國給的天量援助比不算多。但是,如果沒有這真金白銀髮下去,國民黨根本熬不到美援重新到來的1952年,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也得被拆了燒火...... 所以,這批「撤臺黃金」就是國民黨和臺灣的「吊命湯」。
  • 1949年三萬國民黨軍隊羈居越南長達3年
    1949年12月,國民黨軍在湖南、廣西、雲南兵敗後,有成建制部隊30000多官兵退入法殖越南,居留長達3年6個月。  李宗仁、白崇禧賴以縱橫神州30年的桂系部隊素號精銳,於1949年下半年遭解放軍全殲灰飛煙滅。桂系殘軍,主要是張淦三兵團126軍張澤湘和徐啟明十兵團46軍譚何易各一部,由龍州逃入越南,兩廣地方團隊跟進,共萬餘人。由法軍遣去萊姆法郎居住。越北該地自然環境好於蒙陽,生活遭遇與黃杰部同。
  • 【遷徙】1949大撤退,究竟有多少人去了臺灣?
    戰爭的失利,引發了近代中國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移民潮,大量人員離開生長的中國大陸南渡臺灣,一去幾十年,也造就了大量人倫悲劇。直到1980年代末,兩岸開放探親之後,當年退守臺灣的大陸籍老兵才得以返鄉探親。幾十年的阻隔,故鄉雖在,但已物是人非。那麼到底有多少大陸軍民跟隨國府前往臺灣呢?     我們都知道國民黨因為在大陸戰場的失利,才南渡海峽,撤退臺灣。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一集:國寶遷臺
    1948年11月10日,南京市一處不尋常的院落中正在召開一個秘密的會議。來開會的一共8個人: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院長翁文灝,這所官邸的主人, 教育部次長杭立武,這次會議的倡導者,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教育部長朱家驊、外交部長王世傑、考古學家李濟、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故宮博物院的古物館館長徐鴻寶。
  • 國民黨運臺黃金究竟去哪了?
    1949年搶運臺灣的央行黃金充滿爭議。一般公認臺灣經濟奇蹟是靠央行黃金開創出來的,沒有黃金就沒有今日的臺灣。
  • 19歲的他,用紙菸卷作引線,炸毀國民黨江灣軍火庫|1949上海解放日誌...
    於是,為了革命的勝利,機智、勇敢的共產黨員便開始了與國民黨之間長期的戰鬥與斡旋……(相關連結:大餅油條每副100萬元?這是一個你不知道的上海|1949上海解放日誌系列)一、炸毀江灣軍火庫1949年2月16日傍晚時分,江灣方向一聲巨響,接著轟隆聲不斷響起,氣勢震動上海。
  • 解放戰爭堪稱戰史奇蹟,3年時間一舉擊潰國民黨百萬大軍
    比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狀況相對比較明朗,僅用三年時間,解放軍就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國民黨的百萬大軍成功壓制。 一開始,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是一片呼籲和平的聲音,在這種環境下,我黨的領導人也在為爭取和平而努力
  • 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存撤始末
    西南解放前夕,雲南、貴州、四川、西康(西康省,今分屬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及其周邊地區,集結了國民黨幾十萬軍隊。蔣介石企圖以西南為依託,抵抗解放軍的進攻,以便爭取時間,伺機反攻。為便於統一指揮,1949年5月1日,國民黨政府將原重慶綏靖公署改組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作為「行政院」和「國防部」在西南地區的派出機構和大戰略區領導機關,統一管理川、康、雲、貴、渝四省一市的軍政事宜。
  • 恐慌與幻想:國民黨在臺灣
    在22個縣市長席位中,國民黨獲得6席,民進黨獲得13席,另外3席花落無黨派人士。其中,在臺北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得票數不敵無黨派人士柯文哲。本文回顧1949年以來臺灣的治理政策與族群融合歷史,以更深邃的眼光觀察選舉背後的身份認同政治。
  • 「太平輪」起航,揭秘1949年太平輪事件始末
    *歷史上真實的太平輪這艘船是一艘二戰期間美國建造的2000噸級貨輪。中聯公司以每月7000美元向美方租借使用。中聯公司是由一群寧波人興辦的輪船公司,臺灣綜藝主持人蔡康永的父親蔡天鐸當時也是股東之一。1948年秋冬時節,國軍方面已經開始把重要物資如故宮國寶開始運往臺灣,而上海也開始有人坐船去臺避難。到淮海戰役國軍數十萬精銳全軍覆滅,開始掀起了國軍軍政教人員和地主階層的逃臺高潮。首先東北和北平的國軍軍政教人員及家屬開始拿起簡單的行李想方設法趴火車逃亡南方港口城市。南下的火車車廂裡擠滿了各色人群,有時連車頂上都蹲滿了人群。
  • 【熱映影片】《太平輪》揭秘:1949年太平輪事件始末
    從當年9月12日開始,至次年1月31日,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相繼結束,短短四個多月時間內,國民黨近200萬主力精銳土崩瓦解,悉數被殲,中國大勢至此已不再有懸念。此時忙碌在臺海之間的所有輪船,無論軍用民用,都在為一個即將覆滅的王朝落荒孤島搬倉積穀、囤金儲銀。故宮的國寶、中央銀行的黃金等分批裝運臺灣,恨不能把整個中國都掖在褲腰帶上帶走才好。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潰敗的國民黨軍隊攜帶家屬渡過海峽,前往臺灣,從此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遠離家鄉的他們在臺灣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的後代又是如何在當地奮鬥成長的? 遠離家鄉的艱辛生活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佔南京,24日凌晨攻佔南京總統府,宣告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覆滅。國民黨軍隊隨之陸續退往臺灣。從此,臺灣海峽將祖國與寶島分隔開來。
  • 1949年之後近20年 《霸王別姬》等劇目在臺灣為何被禁演
    1949年,蔣介石戰敗退守臺灣之後,為了「穩定軍心民心」,採取了文化專制政策,對藝文活動、藝術創作制定了一些審查制度,由「國民教育部」出面審查並下髮禁令,在臺灣一度出現禁戲、禁書、禁歌、禁影等現象,一同敗退至臺灣的眾多京劇團,雖說是由軍政體系翼護,但是也未能避免,一些傳統劇目像《霸王別姬》、《
  • 他1949年加入國民黨軍隊,到臺灣娶了當地人,還成為著名作家
    我們經常調侃說,人生的悲催之一,就是1949年加入國民黨。悲催歸悲催,但是還是有在1949年加入國民黨的人。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不僅在1949年加入了國民黨,而且還在臺灣爆得大名。此人就是朱西寧。朱西寧一家1942年朱西寧赴南京借住親戚家就讀震旦中學,翌年春赴蘇北中學(泰州鄉下遊擊區),暑期返寧就讀南方大學附中,1944年秋跳級高一至市二中,1945年春至皖合肥鄉下遊擊區讀省十三中
  • 1949年,最先佔領南京總統府的是哪支部隊,後來去哪了?
    1949年,最先佔領南京總統府的是哪支部隊,後來去哪了?1949年4月24日的凌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總統府,當時沒有留下任何照片。數天之後,隨軍記者才在領導的組織安排下,擺拍了一組解放軍佔領總統府的照片及其影像,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那張「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照片,解放軍官兵在總統府門樓上歡呼雀躍,慶祝勝利。但是,照片上的解放軍官兵已經不是最先佔領總統府的那支部隊了。那麼,那支部隊在佔領總統府後去哪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