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芯安
近日,袁弘的萬字日記登上熱搜。
袁弘在微博上曬出萬字帶娃日記,他精心地記錄了帶娃的瑣碎與日常:「是媽媽第一次離開娃出門,爸爸給媽媽寫了個帶娃日記,請媽媽放心,爸爸能搞定」。
在妻子張歆藝去錄製《妻子的浪漫旅行》的十天時間,袁弘作為爸爸獨自挑起了照顧小孩的重擔,並且把孩子每一天的生活點滴記錄了下來。
四坨第一次吐奶,看到裡面還有中午吃的胡蘿蔔,袁弘爸爸就分析到可能吃太多肉積食了,消化不良,明天要少吃點肉。
在深夜兩點幫孩子換完尿片,觀察到孩子有異常,十分鐘後立馬跳起來又是說抱歉又是立馬換新的尿片,接著趕緊木瓜膏、紅屁屁霜輪番上陣,直到找到一條貼身軟短褲,把尿片包在短褲外面。
到凌晨五點,袁弘爸爸一直陪著四坨一邊說對不起,一邊一遍遍的輕輕撓直到四坨睡踏實。
一個男人去記錄生活中的小事,真的很用心。一個用心的爸爸,在媽媽外出時也可成為帶娃超人。
網友看了直呼:這簡直是爸爸行業的榜樣!
提到陪伴,社會上的認知更多的是把 「陪伴」這個詞,賦予媽媽身上,熟不知孩子也需要爸爸的陪伴。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一個男人最有魅力的時候,不是馳騁沙場的豪情萬丈,不是人在、手機在、心不在的肉體出席,而是願意為孩子停下來陪伴孩子的那一抹柔情。
孩子成長路上,爸爸才是最好的導師扮演者。
1.
爸爸的陪伴是打孩子心鎖的鑰匙
前段時間,也有一位爸爸出位,原來他帶著兩個娃走了兩千多公裡,只為了帶孩子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次次探索和冒險,在由爸爸陪伴的這段旅程中,爸爸給孩子們配備了頭盔、護膝等安全措施。
他們一路去了布達拉宮、羊卓雍措、珠峰紀念碑……每到一個地方,父親就用鏡頭記錄孩子們的點點滴滴。
這段經歷會成為兩個孩子人生中的寶藏經歷。在孩子的眼中,爸爸往往是力量、威望、勇敢的化身。
有了爸爸的陪伴在這段川藏線上進行探索的旅程,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面對困難和挫折,荊棘與坎坷,會有更多的勇氣和擔當。
鄧超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被問到「你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你怎麼看待父親這個角色?」
鄧超直言:「父親就是陪伴,好夥伴。」
鄧超和孫儷這對明星夫妻,一直是娛樂圈裡陪伴孩子的模範父母。
微博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陪孩子在雨中奔跑、在自己頭上扎花瓣、為孩子們摺紙,孩子們用雪把他給「埋」起來。
在與孩子肆無忌憚的玩樂中,大家都看到了一個童心未泯的鄧超,而他說:「我是孩子們的大玩具」。
爸爸的陪伴,能讓孩子站在爸爸的肩膀上,學會藉助自己的力量茁壯成長。孩子的成長,需要媽媽溫柔的懷抱,也離不開爸爸有力的臂彎。
一天,好友加班回到家已經很晚了,又累又有點煩躁的推開家門,才發現兒子靠在門旁等他。
原來孩子聽媽媽說,爸爸上班一個小時可以賺100元,就想向爸爸借20元。好友以為孩子又是要錢去買沒有意義的玩具,就生氣的讓孩子回房間睡覺去。
後來,他平靜下來。才覺得對孩子太兇了——或許孩子真的要買什麼東西,再說他平時很少要過錢。
於是他走進孩子房間,把20元給孩子。孩子接過錢後,高興的從枕頭底下拿出一些弄皺的鈔票,慢慢的數著。
「為什麼你已經有錢了還要?」
「因為原來不夠,現在湊夠了。我現在有100元了,我可以買你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早一點兒下班回家,我想你陪我吃晚飯。」
我們總想著把最好的給孩子,於是努力加班、拼命賺錢。給孩子上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家教。但是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最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
《朗讀者》中有這麼一句話: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世界上有個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在孩子前進的道路上,會有一盞盞的道燈,而父母的陪伴卻是最溫暖最耀眼的那盞,一直支持著孩子前進,給與孩子鼓舞。
2.
不被爸爸陪伴的孩子心裡有個樹洞
心理學家Michael.E.Lamb說:
在我們的社會和文化中,一直更為重視母親作為照料者的角色,而將父親的角色簡單化了。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這一生都在尋找著一個願意愛自己的人,儘管再低三下四委屈求全好像只要能有一個人願意與她在一起就能證明她活著的價值。
可是她一開始就錯了,一個以卑微的姿態去乞求別人的愛的人怎麼可能得到一份平等堅固的真情呢。
從小被父親忽視,被生病的妹妹搶走所有關愛與陪伴的執念讓她不斷陷入自我懷疑,是否自己真的不值得被愛?
正是這份潛藏在內心的恐懼操控了並一步步毀滅了她的整個人生。從小不被爸爸陪伴的她,心裡有個填不滿的黑樹洞。
蒙田說,「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
人們都說,母親是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們賦予了孩子們生命,也在孩子的成長中給他們以無微不至的愛與關懷,而父親,往往是以一個嚴厲的形象存在,是孩子幼年時期的偶像。
那麼,父親這個角色只是母親的替補?還是有其真正意義的所在?
BBC記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用了50年的時間跟蹤調查了11000名嬰兒,重新解讀了「父親」的意義。
最後發現,在幼小的孩子眼中,母親的是養育者,而父親是遊戲夥伴。父親們並不是單一的教孩子生活,而是更重視怎樣把生活的過程變得更有趣,從而教會孩子獨立。
爸爸是威嚴的大山,媽媽是溫柔的海水,孩子就是山海之間自由飛翔的小鳥。
讓孩子從小身邊有陪伴,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富養,和從容面對生活的底氣。
3.
父母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媽媽塑造孩子的脾氣和性格,爸爸的陪伴則是會給孩子勇氣。
對於孩子來說,爸爸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那是樂觀向上的源泉,足以讓孩子化解生活中的困難,讓其內心充實且善良。
與孩子在一起,陪他說說話,陪他聊聊天,關心下他的學習,關心下他的生活。
這樣的日子,平淡無奇,卻充實而幸福。在爸爸的陪伴中成長的孩子,在內心深處會刻上清晰的烙印,一直伴隨著ta的一生。
而陪孩子在一起的快樂童年,好難得好珍惜,一晃眼當ta是個小夥子或大姑娘的時候,爸爸會發現,現在淘氣搗蛋到長大後都是幸福的回憶。
不要用忙碌來推辭孩子的請求,用疲勞來迴避孩子的渴望。物質填充不了孩子情感的空洞。
正如那句話所說:父子、父女一場,就是在擁有的有限的時間裡,共同製造無限的回憶,讓孩子在以後前行的道路上能夠更加堅定有力,走得更踏實。
直到有一天,孩子會長大離開,等不到的陪伴就像生命裡最灰色的記憶,永遠在訴說著曾經的遺憾。
最終,我們也會慢慢明白,陪伴不是給予孩子的施捨,而是此生孩子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作者簡介:筆名芯安,一個愛生活、愛文字的90後。
原創不易,抄襲全網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