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男性佔主導的社會裡,男性需要有健碩的軀體和陽剛的氣質,才能更好的立足和發展。中小學男生不夠陽剛,體能下降已經成為家長和社會的關注焦點。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去改善?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一、生理原因
性激素的影響,性激素是維持人類第二性徵的激素。如果男生缺乏雄性激素,其第二性徵就會出現女性化的症狀。
所以家長不要亂給孩子夠買一些所謂的健腦補品,這可能會影響到男生的雄性激素分泌;也不要去刻意追求某種食品的營養功效而去大量進食。
做到每日三餐營養均衡,飯菜不同樣,即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二、性別角色發展
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歲左右就有性別意識了,3歲後孩子逐漸意識到「男女有別」並開始以男女自居。隨著孩子的成長,男孩和女孩對衣裝、玩具、行為舉止等就有了全面的認識。
男孩子不能穿裙子,喜歡玩挖掘機和槍等玩具;女孩子開始模仿媽媽化妝,給布娃娃換裝等。這是幼兒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絕大多數孩子在2歲半就具有了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所以在男孩子上幼兒園前,父親的陪伴顯得格外重要。父親的言行舉止和喜好都會影響到男孩對男性性別角色的認知。因為幼兒園和小學的男教師太少,所以父親在男孩子進入青春期前的陪伴,更為緊迫。
三、體育運動時間太少
男性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特點包括:積極陽光、身形矯健、動作敏捷、爆發力強、團隊配合等。這些特點都是需要通過各種體育運動來實現。
但是現在中小學生升學壓力大,大部分課餘時間都被家長們安排到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很少有時間去運動。
所以要想孩子變得陽剛,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趁孩子功課沒那麼多的時候父親多帶孩子去參加各種體育運動,籃球、足球、跆拳道等。
總的來說
提高男孩子的體能,增加男孩子氣概,需要增加男教師加入教師隊伍;一日三餐的營養均衡;青春期前父親的陪伴和體育運動的加強。
很多家長擔心時尚潮流中的中性文化會影響男生的性別角色發展。我認為這倒不必擔心,大多數孩子關注和模仿時尚中性潮流的年齡是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性別角色的發展已趨於穩定狀態。
況且在中國文化裡,自古以中性為美,潘安、宋玉等古代美男子都是中性陰柔美的代表。潮流文化中,在男性的時尚中添加了許多女性柔美的元素。國外發達國家也流行中性文化。
年輕人中的中性裝扮更多是體現了我們這個社會經濟和社會包容發展的積極體現。
比起外表的陽剛之美,我認為男孩子的內在陽剛美更為重要。我們更應該去培養男孩子的負責任、包容、大度、智慧、有禮、有同情心等內在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