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汪洋中的一條船》,學習家庭教育中的愛商培養

2021-01-08 滿寶的成長日誌

《汪洋中的一條船》改編自真人事跡,主人公鄭豐喜天生殘疾,且家庭貧困,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磨難,可是他從來沒有放棄,不斷進取,靠自己的能力考上大學,成長為一位教師。

我第一次看鄭豐喜的故事是在高中時,當時就非常受鼓舞,鄭豐喜是一個殘疾人,卻能夠比普通人更能吃苦,那麼作為普通人又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多年後的今天,再一次重溫這部劇,身份的轉變讓我又從劇中發現了很多新的東西。作為母親的我從中又受益匪淺。鄭豐喜堅強不屈的性格和永不放棄的精神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鄭豐喜的一生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爺爺。他剛出生的時候,父母沒有辦法接受他的殘疾,想要把他丟掉,是爺爺堅持把他帶回家撫養。到他長大一點,有乞丐要買走豐喜,爺爺堅決不同意。

爺爺說我們鄭家雖然窮,但是沒有人會做乞丐,將來也不會有。爺爺總是鼓勵豐喜,讚賞豐喜懂事。爺爺的寬厚,包容和愛讓還是一個孩子的豐喜對這個世界有了希望,這也是他後來坎坷的人生的勇氣來源。

其實,爺爺給他的愛就是塑造了豐喜的愛商。讓豐喜知道有人是無條件愛他的,哪怕他是殘疾的,也有人無條件包容他。即使後來爺爺離去,後來他遇到了那麼那麼多的常人無法感受一下的挫折,他也知道要自愛和愛人,他總是有常人難及的勇氣和堅決去處理人生中的困難。

這才是家庭教育中最應該重視的部分吧。

相關焦點

  • 汪洋中的一條船
    再後來,在妻子的支持下,豐喜續寫自傳體小說《汪洋中的一條破船》。發表後,引起轟動,多次再版,就連當時的「總統」蔣經國都高度讚譽,建議他將書名改為《汪洋中的一條船》,並大力褒揚。1974年,豐喜被臺灣評為「十大傑出青年」。可是,不久他便患病,於1975年去世,年僅32歲。
  • 汪洋中的一條船(日記)
    低頭看了看我的運動鞋,再看看那漫到人小腿肚的水,望而卻步。估摸著,這是近20年來,我第一次看到車庫漫水,再次看看我的球鞋,還是不敢趟水進去,於是,打算乘車去媽媽那裡。才走到小區門口,雨便沒頭沒腦地砸了下來,出門的時候,想著騎電動車,故而沒帶傘,如果跑回去拿傘,到媽媽那裡的時間就要耽擱了,二姐來電說,她要早走,家裡沒人……哎,還是去門口超市買傘吧!
  • 《汪洋中的一條船》鄭豐喜留給我們的……
    小的時候,特別愛看電視,現在想起來。最勵志,最感人的,還要數《汪洋中的一條船》這部劇。小鄭豐喜一出生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痺,生時右腳自膝蓋以下 ,前後左右彎曲,左腳自膝蓋以下突然萎縮,腳板翹上,差一點就被家人拋棄。醫生意見判定孩子無法救治。
  • 35mm膠片放映 | 《汪洋中的一條船》
    電影簡介《汪洋中的一條船》改編自鄭豐喜的同名自傳《汪洋中的一條船》,由李行執導,秦漢、林鳳嬌、邵弟、江明主演。影片講述了天生不能行走的殘疾人鄭豐喜通過努力奮鬥成為一名大學生,最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貢獻的中學老師的故事。
  • 逆流成河(《汪洋中的一條船》讀後感)
    且從記憶中升華,升華為一種泰然。 人生是一條不歸路,走上去,就回不了頭,過了就過了……。」《汪洋中的一條船》鄭豐喜自傳,內容描述天生肢障的有為青年鄭豐喜,殘而不廢的奮鬥歷程,作者原本將書名取為《汪洋中的破船》,後因蔣經國建議而改為現名。
  • 《汪洋中的一條船》:努力活著,本身就充滿意義
    《汪洋中的一條船》是這麼多年來,第一部讓我連看三遍的電影,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感動。 電影改編自臺灣殘疾青年鄭豐喜的個人自傳-《汪洋中的破船》,他以真實誠懇的筆觸記錄了自己坎坷的成長經歷。 鄭豐喜出生時因雙腳極度扭曲殘障,險些被家人用胎盤悶死。
  • 電視劇《汪洋中的一條船》的感動了無數人
    電視劇汪洋中的一條船裡面的主人公鄭豐喜,一出生就雙腳畸形,無法走路。由於家庭條件不好,他的父母,也不要他了,他就用手趴在地上向前爬。他爬到一個棚子裡和鴨子一起生活。有一天晚上下暴雨把棚子衝垮了,他差點被淹死。後來遇到一位老爺爺,和這位爺爺給人表演雜耍為生。後來開始上學,每天爬著去學校。他非常的努力,成績非常的好。他通過努力居然學會了騎自行車,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後來考上了大學,結了婚有了孩子。
  • 殘疾人電影 |《汪洋中的一條船》
    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是一部比較古老的電影,根據鄭豐喜的同名自傳小說改編,由秦漢和林鳳嬌分別飾演男女主角。講述的是臺灣青年鄭豐喜的奮鬥故事,他出生便帶著殘疾,這便註定了他百般磨難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影片中淚點與笑點並存,鄭豐喜的故事深刻地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也激勵著我們奮勇向前。
  • 《汪洋中的一條船》:秦漢演臺灣版張海迪,與成龍老婆成夫妻
    《汪洋中的一條船》是1978年上映的臺灣劇情片,由秦漢、林鳳嬌、歐弟、江明主演。影片取材於鄭豐喜的同名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天生腿腳萎縮,不能站立的殘疾人鄭豐喜通用雙手爬行上學,歷盡艱難考上大學,最後成為一名中學老師的故事。
  • 《汪洋中的一條船》繼釗的一句話,讓我相信愛情
    不過,在看完鄭豐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汪洋中的一條船》,我再一次相信了愛情。天生跛腳的主人公鄭豐喜,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遇見自己的另一半吳繼釗。兩人在圖書館相遇,一次次的交談,加快了愛情的萌芽的生長。繼釗喜歡豐喜,不顧他身體的缺陷,因為他努力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感染了她。他們之間的愛情,從相遇開始,就註定會經歷重重磨難。
  • 《教育的本質》:培養一個學習的機器,還是培養一個幸福的人?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特別是在孩子做作業、考試成績差的時候。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遇到這些忍無可忍的情況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學習,學習如何做父母,如何和孩子溝通。全國知名校長陳錢林的《教育的本質》中就提到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
  • 在愛情裡做個明白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這3種愛商你有嗎?
    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愛商」的概念,很快風靡了全世界,成為了一個新的研究熱點。愛商,也就是Love Quotient,與智商、情商屬於類似的概念,只是這種能力,專門指的是一個人愛的能力。有人說,智商決定一個人的才華,情商決定一個人的地位,而愛商,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夠獲得幸福。
  • 迷航中的全球高等教育的「特修斯之船」
    與入學考試成績相比,學習水平與社會經濟背景和家庭地址郵編顯現更強的相關性。3.精英教育。教育和科研排名前列的大學每年僅從合格的申請人中錄取少於10%的學生。大量有潛力的學生被排斥在名牌高校的精英教育之外。4.日益依賴國際學生的學費維持現有模式。英國大學中,外國留學生學費為60億英鎊,佔大學年度預算的17%。
  • 中船重工:學習張進先進事跡掀起"兩學一做"學習高潮
    &nbsp&nbsp&nbsp&nbsp將張進事跡展覽室建為領導幹部學習教育基地,號召集團上下黨員既能埋頭拉車、又能抬頭看路……16萬中船重工人將張進精神轉化為銳意進取的工作動力,通過當先鋒、作表率、比貢獻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推向高潮。
  • 清遠|汪洋中的一條船,乘風破浪的小姐姐,尖叫不斷!
    一個俯衝下去,全身就溼透了,船裡面已經裝滿了水。探險漂河段怪石嶙峋、急流不斷,又一個急流過來,從陡坡俯衝下來很爽,一瞬間失重的感覺讓人既激動又有些恐懼。全長有好幾十個急彎,只能緊緊握住把手,小船拋來拋去,尖叫到底,絕對坐頭到腳溼個透。一路上急流四射,巨大的水浪從小艇兩側鋪天蓋地卷過來,整個人沒入水中,屏息閉氣,唯恐一呼吸水流便湧入鼻腔;短短一瞬,人又從水中凸現出來。
  • 鄭爽張恆:比情商更重要的,是愛商
    1.情商高的人,都懂得包容在綜藝節目《女兒們的戀愛》中,看了幾期鄭爽和張恆的相處,我想很多人是同我一樣的感受就像上一季《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張智霖說的一句話:每一對夫妻都會吵架的,但是吵架後,你要想你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是分開呢,還是繼續在一起?如果還想要在一起的話,那麼你就要去認錯,低頭,男人嘛就是要有這一點認知。深以為然,這就是愛商高的表現。兩個人能夠走到一起往往是因為愛,而怎麼樣經營好愛的關係,這就關係到愛商的高低了。
  • 論二胡學習中固定音高概念的培養
    合奏《掀起你的蓋頭來》點擊查看二胡作為一種民族樂器,使用的是一般五聲民族調式,在我國的二胡教學中,首調概念佔有一定地位,這種狀況從普及性音樂教育角度來看,自然無可非議、然而從較強的專業角度來看,僅僅掌握首調概念,對一些複雜音樂作品的讀譜與視奏時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 分享 | 論二胡學習中固定音高概念的培養
    合奏《掀起你的蓋頭來》點擊查看二胡作為一種民族樂器,使用的是一般五聲民族調式,在我國的二胡教學中,首調概念佔有一定地位,這種狀況從普及性音樂教育角度來看,自然無可非議、然而從較強的專業角度來看,僅僅掌握首調概念,對一些複雜音樂作品的讀譜與視奏時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 金華家長學堂|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角色定位
    本期主題在這樣一個對教育異常關注的時代,社會、學校、家庭、學生等群體對教育提出了更多元、更富有挑戰性的要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任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受教育的權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之後,教育質量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話題。
  • 樹基教育|——如何在閱讀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猴子撈月」外傳- 如何在閱讀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在閱讀中培養幼兒的理解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讓幼兒在理解故事內容、描述事物特徵、表達故事情節中多看、多聽、多說,可促進幼兒語言內容新穎、奇特、表達生動,使幼兒的思維活動呈現多向性、獨特性、變通性,提高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為幼兒奠定良好的語言能力及語言素養,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