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培養一個學習的機器,還是培養一個幸福的人?

2020-12-23 一方靜讀

我小的時候,經常挨打。我媽不識字,只知道黃金棍下出好人,遇事不要慌,先打一頓再說。所以,我的童年充滿了棍棒的硝煙。

從此,一直有一個念頭住在我的腦海——不打孩子。不帶孩子不知道,帶了孩子後,實在忍不住想給他兩巴掌,往往被孩子氣得語無倫次胡言亂語,甚至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了再說。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特別是在孩子做作業、考試成績差的時候。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遇到這些忍無可忍的情況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學習,學習如何做父母,如何和孩子溝通。

全國知名校長陳錢林的《教育的本質》中就提到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我們不僅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還要有相應的言傳身教的知識儲備,不盲目打罵指責孩子。

本書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講教育的本質,培育人格健全的孩子;第二部分講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育方法;第三部分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分享;第四部分講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和感悟。

作者在序言裡提到,這是一本寫給教育工作者的書,同樣也適用於家長朋友們。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的書,同樣也是關於學習教育的書。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孩子的老師,同樣也是孩子的朋友,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吃穿住行,而且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大環境的趨勢下,比如三四歲開始報興趣班,成績不上90分就立馬報補習班,全方面發展,大多數家長是在盲從,以為有了特長,成績優異,孩子的一生就可以輕輕鬆鬆一帆風順,而缺乏關注孩子的生長過程。

以前聽過一句話,是否成功培養一個孩子,就是看他長大後會不會給別人添亂。其實,這也是看這個人與社會的融合度,看他在成年後的幸福感。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就是我們終其一生的教育。

那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呢?一起到書中看看。

一、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做?

教育就是教和育兩個過程。孩子小,啥都不會,從不會到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

在學習中,孩子學得好不好重不重要?大多數人肯定會認為學得好考高分肯定重要,在這裡容易忽略一個問題,把成績看作是唯一標準。跟我們工作類似,沒成績怎麼敢說自己努力了,這是一個評判標準,但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

看待這個問題時,我們應該是多元的去看。書中講到,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格的形成,而人格最重要的就是習慣,習慣培養好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比如做作業,從小就嚴格要求,不陪著寫作業,不認真寫就不給飯吃,養成習慣後,孩子對待做事情自然就會有明確的態度。不以學習成績為唯一標準。學習固然重要,但其他方面也缺一不可。

比如勞動,我小的時候,家裡很多農活,那時候大多數孩子都必須幫大人幹活,力所能及地減輕父母的重擔,而現在的家庭活動,已經微乎其微。但還是應該讓孩子參與其中,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拖地洗碗之類。這是生活的基礎,也是作為人的基本能力。

再比如體育活動,每天有必要讓孩子鍛鍊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了健康才有好的未來。很多家長看到作業多,就趕緊讓孩子做,越是逼迫孩子做,孩子就越磨蹭,有可能一個小時能做完的作業,可以磨蹭幾個小時,浪費時間不說,還耽誤了鍛鍊身體的時間。

對待孩子學習的這件事上,作為家長,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該如何持平,該如何對待,又該怎麼樣抓重點。這是觀念問題,需要家長去掌握的,知識點說得很明白,同樣也需要家長朋友們的認同與實踐,真理背後,更需要的是認真執行的態度。

二、教育孩子的原則

原則很簡單,只有三條:自律、自學、自立。

自律,有規矩,有方法,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做完規定的事情。

自學,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可以自己學習感興趣的知識。

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獨立做力所能及的事。

作者是用這三條原則教育他的孩子,同樣也是把這些原則用在教育事業上,收穫頗豐。

在此之前,我看過一本叫《養活教育》的書,裡面提到的養活教育,就跟作者的教育觀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做教育的前提是教會他們如何做自己,做生活中獨立的自己。如果連自己的基礎生活都解決不了,又如何能夠成為一個王者呢?

在教育中,我們必須看清生活的本質,我們要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是每一個都能成龍成鳳的,很大概率下,我們的孩子會跟我們一樣是普通的人,扔進人海裡,就再也辨別不出來的普通人。

我們得承認自己的普通,同樣又得有不甘於普通的上進心,一方面力求孩子優秀,一方面力求孩子保持平常心。利弊都是兩面性的,不能以一種形式否定孩子存在的多面性。

社會在高速發展,今天不學習,就會明顯感覺到退後,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學習是終身的事情,我們不僅要自己有學習的態度,也要教會孩子有自學的習慣。當一個人,不用別人來督促,就能獨立完成學習的探究,還愁有什麼學不懂的呢?

嚴格要求,遵守規則,自主獨立,對自身有著一個明確的認知,這是內驅力的確定,同時也是一個人的人格初期形成的關鍵時刻。

我最近跟同事聊天,他們多是剛從大學畢業的老師,他們能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有自己的方向與目標,而我在20出頭的時候,竟對自己人生的規劃毫無預見,這可能就是擁有自律與獨立的人與普通人之間的差距。

在很小的時候,能夠養成自律自學自立的習慣,想必在未來的路上也會走得更順暢。為了孩子在以後漫長的道路裡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遵循以上三條原則,就是最基本的方法。毋庸質疑,這不是冠冕堂皇的話,而是經過長期的實踐,以及前人累積的經驗之談。

三、家長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能發揮更重要作用是家長。孩子在學知識之前,都是跟著父母學習慣的。

在家庭裡,時間觀念是養成習慣的重要課題。在學校,孩子會按照課表正常作息,在家裡,也可以做一張作息表,讓孩子照著練習。有了時間概念,做事情自然會有規矩。

一個孩子在寫作業,媽媽坐在旁邊玩手機,美其名曰是在陪孩子寫作業。結果,孩子的作業寫不完,媽媽也非常生氣。對於寫作業這件事,我的意見是不用陪,作業是孩子的事,讓孩子獨立完成。家長以自己的方式陪著,一定程度影響孩子的專注度,甚至還會養成不良習慣。

大家都知道看書是好習慣,於是買了大量的書讓孩子看。家長在幹什麼呢?玩手機打遊戲看電視。如果你是在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孩子又怎麼會對書本愛不釋手呢?

身教是大於言傳的。說,很多時候不管用。做,有實際的行動,孩子自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習慣的養成,不是21天就可以,而是長期的堅持。

不要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乖,也要看到別的家長是如何做的。

在學習如何做的過程中,我們也要不斷的成長,教育觀念的改變,習慣的養成,自立的必要性,都是缺一不可的。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也要適當地從自身出發,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也可以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總結:教育,是一個重大話題。一句兩句話還真說不清楚,我們只能保持宏觀的正確的方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孩子在學習,在成長,我們也是一樣的。互相成長,成為彼此的依靠,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幸福的內心富足的人,足矣。

相關焦點

  • 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
    人的一生有兩個重要的音樂才能發育期 人的一生有兩個重要的音樂才能發育期:一是學前的2~6歲,二是學生期的12—15歲。就學習吉他而言,4~5歲的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手指綜合控制力,是開始學琴的最佳時期。大量事例證明:從幼年開始學習吉他的孩子,入學後,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都顯著高於一般孩子。 在吉他學習中學到的將不止是吉他 實際上,在吉他學習中學到的,將不只是吉他,而是全面提高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思維力。
  • 「動力學的大教育」綱領與大學三種「智慧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動力學的大教育;知識人;智慧人從「約翰·懷特命題」出發引發的對大學教育的思考—大學教育是圍繞「知識人」的培養為中心而高效運轉的巨型機器1.2.大學教育是圍繞著「知識人」的養成實現高效運轉的巨型機器從「約翰·懷特命題」出發引發我們反思大學教育是圍繞著什麼中心來運轉的。一言以蔽之,大學教育是圍繞著「知識人」的養成實現高效運轉的巨型機器。第一,大學專業教育的目標定位助長模式化傾向。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大學生,家長你做了哪些努力
    而要培養一個對社會有用,能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人才,則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這是百年大計,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一個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搞好教育,才能使國家興旺昌盛,民族強大,家庭富裕而幸福。培養好人才是國家和家庭共同的任務,我們應該努力把培養人才這件大事情做好。
  • 《教育的本質》|「熊孩子」該這樣教!
    這裡面父母的責任很大,是否教育方式不對,是否沒有做到言傳身教,是否了解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為陳錢林先生所著,從事教育三十多年,悉心研究家庭教育多年,一直追尋教育的本質,本書不失為教師和家長的工具書。
  • 瞭望|幫人應對變化、培養科技童子功……未來教育是啥樣?
    幫人應對變化的教育《瞭望》:教育天然承擔著為國家未來發展培養人才的重任。在你眼中,新時代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袁振國:人類已越來越變成一個命運共同體,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在全球共同利益視野下,尋找合作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從這個意義上,未來需要培養具有共情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才。
  • 心理學家&教育家: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培養內驅力,自控自律?
    因為孩子感覺學習是家長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歸根到底,是源於孩子的自律性差,而「不自律」的背後,是孩子缺乏「自控力」和「自主感」。怎麼讓孩子主動地去學習?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
  • 拼音都要重頭學習的媽媽,培養了一個學霸,只因做對了這四點
    家長會上,學霸媽媽說:「我跟孩子爸爸都不是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學習方面,我們給不了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一年級的時候,我甚至要重新複習拼音,才能在家裡陪孩子拼讀。孩子成績好,更多的是因為有個輕鬆的家庭氛圍。」培養一個學霸,相信是很多父母的心願。但是很多人認為,培養一個學霸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甚至有人覺得,學霸需要天賦,不是靠培養的。
  • 以教育為基石培養時代新人
    我們黨和國家一直把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部署。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教育之重,亦是時代之託。
  • 俞敏洪、朱永新、張丹丹對話: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這次對話的題目叫教育的本質,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到最後就是培養一個幸福的人、完整的人,培養不斷把自己鍛造成一個更好的人的教育。所以我一直提出,要幸福。好像所有的父母都理直氣壯的認為,我是在給孩子幸福呀。但是你想想你把孩子的時間、空間全部填滿了,補習班佔據了他所有的空間,他沒有辦法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怎麼發展、怎麼幸福?
  • 在重視後輩培養的當代社會,說到教育,你對它的了解有多少
    在現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之中,作為對於已經體會過人生一半的歷程的中年人,或者是在社會中摸爬滾打了很多年,甚至現在還在社會中努力打拼的、已經成家的中年人來說,後輩的培養是非常值得他們重視的一點。對於教育,現在成家之後有孩子的人,只要一說到對於後輩的教育,大多數的人一定會在第一時間說,『對孩子的培養,將來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考大學,考上大學再讀個博士,要是家裡的孩子還想再往上走,那就在供他念個碩士研究生。』就在這樣的觀念的影響下,許多的家長在這樣的基礎中多數都偏向了對於孩子在學習學術方面的全力支持。
  • 培養兒童鋼琴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兒童自身的興趣是學琴的前提  培養孩子首先要重視孩子的個性發展。 音樂是抽象的,是有活力、有激情、有創造力的藝術。 時下,鋼琴是很受人們歡迎的一種樂器,被人們譽為「樂器之王」,是孩子學習音樂的首選樂器。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的動力首先是興趣。
  • 韋唯三個兒子,兩個考入北大,一個成拳擊冠軍,愛才是教育的本質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沒有愛,就不存在教育。而在很多父母的思想當中,他們可能會認為,給予兒女更多的物質和資源就是愛,但其實不然,愛是教育的本質,也是成長的本質。而三個兒子的成功,也見證了愛才是教育的本質,而這種愛,付出的絕不僅僅是金錢。
  • 培養一代又一代高素質勞動者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 王淑娉、李建華   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於勞動、善於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這為大力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培養正確勞動價值觀。一個人只有擁有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才能真正理解勞動的內涵、本質和意義。
  • 教師為何成為海澱教育核心競爭力?答案在這裡:讓優秀的人培養更...
    教研員就是要站在教師身後,走在教育改革前面,紮根一線課堂教學,站位高遠,甘為人梯,能夠為助力師生成長而感到幸福和快樂的人。提到邵文武老師,他更像一位數學教育的思考者、研究者和實踐者。深耕一線教學,引領學生用數學方法思考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數學本質,讓每位學生體會數學學習帶來的成功體驗……學生說「他是鼓勵自己前行、影響自己一生的老師。
  • 如何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如何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老師和家長經常花很多時間,考慮如何激勵學生,並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但通常,最簡單的方法被忽略了,在培養優秀學生方面,老師和父母可能犯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將學習限制在課堂上。通常,學校被認為是主要的教學資源。
  • 劉嘉:多元教育評價助力創新人才培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
    但是長久以來,作為人才培養指南針的傳統高考主要還是基於學業知識的考試。這種單一的考試評價方式不僅不利於培養創新人才,還會帶來諸多不良後果。首先,對知識點進行大量、簡單和重複的練習,本質上是無效的學習。其次,這種基於知識點的反覆訓練不能有效促進處於發展關鍵期的大腦發育。
  • 如何通過少兒編程教育培養孩子的四大科學思維?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迎來了「大機器時代」,人們開始重視「工程思維」,並進一步衍生了設計思維;第三次工業革命電腦程式深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塑造了「計算思維」;現在我們正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之中,「相關思維」和人工智慧技術則能幫助我們在大數據時代更加清晰地認知世界。
  • 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
    學生在高中三年會有較大變化,班主任應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助力他們健康成長和發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採取了如下培養學生積極心態的方法。適時溝通曉實情,引領教化促心明美國作家海明威說:「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布公地談心。一個人儘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
  • 新時代下AI如何賦能人才培養?聽聽學界和業界大佬們怎麼說
    在張浩看來,智慧教育應該把人作為最高關注點,發覺人的潛能,喚醒人的價值,啟發人的智慧。特別是人工智慧時代,要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和服務。商湯科技教育事業部總經理戴娟提到,AI教育的核心是培養AI素養。AI素養教育有四個模塊,包括智能意識、智能計算思維、智能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智能社會責任。
  • 看完《告訴世界我可以》深深的覺得:國外的教育培養的是人,我們培養的勞動力。
    看了第四期才來評論,原本看節目是想看這個節目對於中國教育有沒有圖鑑參考意義,看完發現,有的。第四期中,香芋和甜心兩個孩子讓人太心疼了!香芋變成了媽媽明星夢的工具人,甜心變成了媽媽階級夢的工具人。一個小小年紀沒有正常生活,每日為伍的都是相差幾輪年紀的成年人,學習的是如何「高情商」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