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孩子本來如天使般,如何一步步進化成神獸。這裡面父母的責任很大,是否教育方式不對,是否沒有做到言傳身教,是否了解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為陳錢林先生所著,從事教育三十多年,悉心研究家庭教育多年,一直追尋教育的本質,本書不失為教師和家長的工具書。
我們從未經過任何培訓,突然有一天就榮升為父母,沒有人是天生的好的父母,無人教我們如何養育孩子,如何與孩子相處,我們本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可畢竟育兒不是遊戲,沒有從新從頭再來練號的機會。
我們不得不在育兒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如何才能培養出一個快樂、幸福、優秀的孩子。對此從未停止過思考和學習。
讀完本書,從作者培養兩個雙胞胎孩子的過程,也有不小的收穫。以下總結了書中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幾點觀點。
一、給孩子最大的財富——培養孩子的健康生活好習慣。
飲食均衡,營養搭配,不挑食。
遠離電子產品,避開「視力殺手」。
做好動的「跑男跑女」,養成運動習慣,擁有強健的體魄。
健康是一切的基礎,丟了健康,一切都是空談。培養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論飲食還是運動,慢慢的培養潛意識,能長久保持健康,才有資本去打造自己的未來。
二、在玩耍中寓教於樂——給予玩耍的機會
不都依託於培訓班,尋找家長孩子共同參與的活動,讓孩子在玩耍中動腦、思考,會玩才會創造。文中的下棋、過家家、演歷史劇、兒童劇,都非常不錯。
孩子的提問,既要表揚她的好奇心,也不能全盤託出答案,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自己探索。
力所能及陪孩子做遊戲,只要不是安全文明的遊戲,都應該支持。
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鼓勵多支持
爺爺奶奶的溺愛,爸爸媽媽的過分管制,不如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培訓好奇心,質疑是個好習慣,質疑能激發創新的欲望,家長要鼓勵和支持孩子。
四、民主平等,共同制定「動態家規」
家規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且家中的規則紀律,一視同仁。
規則教育以激勵為主,違反規則必須受批評和懲罰
五、高情商、有涵養
知識可通過後天學習獲得,而情商和涵養都是日積月累逐漸養成,對於孩子,高情商和涵養,將是對一生都有助益。
寫在最後
曾經看過一則漫畫,講到教育是什麼?
教育就是,隨你的節奏,我認真打call.
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著。
教育就是,把我小時候的糗事,講給他聽。
教育就是,即使你是小刺蝟,我也有辦法擁抱你。
從呱呱墜地的嬰孩,到可愛的小小的人,我們能給予你的就是親情陪伴,耐心鼓勵,堅強的後盾。一起成長為更好的父母和更好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