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三):教育的本質是真善美

2020-12-21 繆之子聊教育

導讀:

教育,是一個時時代代永恆的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思想家、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教育問題

五、教育的本質是真善美

人類藝術的真諦,發現了真善美,是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創造。

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是一種逼真的真實虛假。虛假的真實,令人難以辨識,魚目混珠,偷梁換柱似的以一個虛幻的世界來替代人類生存的物質世界,確實是人類的又一大傑作,恐怕是上帝也沒有發現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還存在著這個奧秘吧。

藝術虛幻的第二精神世界,可以使人類暫時度過孤獨寂寞的情感斷乳期,激起人類心底對生存的那份眷戀和對渴望想要生存下去的理由。

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再現藝術、挖掘藝術、補救藝術,再造出人類心底渴望需要的第二精神虛幻世界,還原世界的本來真實面目。

人類在教育與藝術的這種相互關聯的鏈條銜接中,苟活著、存活著、殘喘著。一旦截斷了藝術的鏈條,人類的那種絕望真是叫人難以形容。

是教育喚起了人類生存下去的願望與理由。

是教育發現了世界存在著的真善美。

藝術的本質,是真善美。

人的本質,是真善美。

世界的本質,是真善美。

教育的本質,從根本意義上講也是真善美。

教育的奇蹟是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六、教育的作用

對於人類而言,精神、思維、言語、信仰、宗教、思想、感情……是相對自由的,而肉體是相對不自由的。靈與肉、血與火、魂與魄的相對分裂,使人類十分的苦惱和痛苦。

人類對不自由的絕對憎恨、厭惡,上升為對人類自身的猜疑、嫉妒、仇視、敵對、撕毀、迷茫、絕望和殺戮,毀掉這個世界是他們心中的最好夢想。

人類對自由的相對渴望、嚮往,上升為對人類自身的自戀、迷戀和眷戀,以至於迷途知返,想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真正世界,一個伊甸園式的精神家園。

上帝締造了人類的血肉之軀,但是沒有賦予人類於精神與靈魂,這是人類最大的悲哀。

人類對靈與肉、血與火、魂與魄合二為一的有機整合,所做出的巨大犧牲以及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

把靈與肉、血與火、魂與魄合二為一、融為一體,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強制作用來實現,這是一個絕妙的結合,也是人類的「阿基米德點」。

教育的作用

七、現行教育的現狀

每天總是聽到父母、老師、長輩喋喋不休、不厭其煩地教誨我們,這也做的不對那也做的不對,這也做不對那也做不好,說你太笨了,說你太愚蠢了,說你笨手笨腳,說你毛手毛腳,說你為什麼總是不動腦子,說你總是不用心,說你總是不長進……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這樣的教誨,你不知道聽了千百遍還是萬千遍,反正你的耳朵已起了老繭,不想再聽了,你可能真想找點棉花塞住自己的耳孔,防止堤防這樣的信息、聲音再侵染、折磨、騷擾你的耳膜。

當然你聰明的話,最明智最好的辦法是搖搖頭、晃晃身子,不當作一回事,笑著,跑著,走了。

在這裡,請允許我用了一個貶義詞,因為一旦你拒絕別人不領別人的情,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人的行為行動對你都是不同程度的騷擾和傷害。從你的表情、情緒以及行為行動上,可以知曉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對你的說教、教誨是失敗的,也就是說這樣的教育對你來說是空白乏力的,起不了教化你的作用和力量。

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大傷腦筋,頗費周折,最令他們傷心的事是有時你可能大大地傷了他們的心。也就是說你的父母、老師、長輩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手段、方式來規勸、鼓勵、激勵、讚賞你應該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以至於你很惱火,十分痛恨、厭惡自己的父母、老師、長輩,從心底裡認為他們竟是這樣的人,有時候竟會有殺了他們了之的念頭,也有才能解你心頭之恨之惡之憎。

教育,其實是說服、規勸別人去做某種事情,而不是強制別人去做某種事情。

也許你的父母、老師、長輩以長者自居,以知者的姿態趾高氣揚地站在了你的面前,傷了你的自尊心、虛榮心、好勝心,但這都無大礙,不傷大雅。他們的用意是把你從無知的領域拉向一個可知的領域,把一個野蠻、半野蠻、調皮、搗蛋、撒野的你變成一個有教養、有知識、有文化、有氣質、有涵養的文明的你,這是一項多麼偉大的工程呀!

教育周期冗長繁瑣的過程,耗費了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多少心血呀,但你毫不領情,大多時候你認為他們是在白費心血。這就是我們大多數學校、家庭的教育現狀。

當然這都是我們許多的父母、老師、長輩沒有充分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的重要原因和關鍵所在,因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導致造成的。在今天,對大多數的父母、老師、長輩而言,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仍然不是唱高調,那高高的旗幟仍然飄揚在幾千年不倒的教育叢林上。

教育的現狀

八、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在一次國際教育會議上,留美博士黃全愈教授請教一位英國的教育家,卻沒有下文。可見,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教育是生命的延續、文明的階梯、智慧的橋梁、人性的發展、文化的承載、精神的追求

還是教育一項激情燃燒、驚心動魄的事業,一個激發智慧、實現理想的舞臺,一段滋養情愫、圓滿人生的經歷。

關於教育的定義,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語錄」,這裡集粹如下:

在中國,「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篇》,說教育之目的乃在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是以文化觀點解:「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鍾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在西方,人們又是如何看待「教育」呢?「教育」,英文單詞是「educate」。是由拉丁文「educare」引申而出;照字根的解法,「e」原本是「出來」的意思(exout),而「ducate」是「導引、引出」(lead)的意思。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什麼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蒙臺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亞米契斯:教育是「愛的教育」。

教育」亦有「養育,引出」之意。結合中西方的解釋觀點,我們能正確地為「教育」下一個定義;所謂「教育」,就是以至善為終極目標的養育行動,將一個人原始的才能和稟賦「引導出來」(lead out)。

種種釋義,各有千秋,都從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門。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未完待續)

教育的本質(一):教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教育的本質(二):關於教育的各種學說與研究方法

杜威:教育的本質,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認識

約翰·列儂: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了自己

#教育的本質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六):教育藝術的本質是什麼?求真求善求美
    當然,柯領經過靈魂無數次的批判和超越,在他的論文《教育本質的新視角》裡大膽地對當代教育本質的五大學說進行了批判、審視和質疑,破天荒地提出了他關於教育本質的新理論、新發現:學科=學科精神+學科理論+學科技能在他認為,任何一門好的學科教育都是精神、理論、技能三位一體的。
  • 兒童鋼琴教育的本質是音樂素質教育
    鋼琴的普及也是音樂藝術的普及,而音樂藝術的普及,在本質上也是人類文明的普及,我們不能因為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否定目前出現的「鋼琴熱」。 鋼琴教育的本質是素質教育
  • 《教育的本質》|「熊孩子」該這樣教!
    這裡面父母的責任很大,是否教育方式不對,是否沒有做到言傳身教,是否了解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為陳錢林先生所著,從事教育三十多年,悉心研究家庭教育多年,一直追尋教育的本質,本書不失為教師和家長的工具書。
  •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為了創建理想之社會,塑造健全之人格
    身在其中的每一員,優秀的或平庸的,每一個人都不能在這一場戰爭中保持平靜,教育,幾乎成了全民焦慮。然回歸教育的本質,我們思考過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嗎?如何才算是教育嗎?該如何從事教育嗎?也許基於從眾心理、群體效應,我們從未思及此,只是看別人都參與,害怕自己獨自落下到時候分不到一點羹,而不遺餘力的加入戰爭。
  • 中公教育集團CEO王振東:回歸教育本質 築好企業護城河
    談及如何看待疫情對教育行業的影響,中公教育集團CEO王振東認為,機遇與挑戰並存。「今年上半年線上教育風生水起、蓬勃發展,獲得了爆發式的增長。」王振東表示,與此同時,「對於很多內功不紮實的機構,疫情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俞敏洪、朱永新、張丹丹對話: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這次對話的題目叫教育的本質,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到最後就是培養一個幸福的人、完整的人,培養不斷把自己鍛造成一個更好的人的教育。所以我一直提出,要幸福。好像所有的父母都理直氣壯的認為,我是在給孩子幸福呀。但是你想想你把孩子的時間、空間全部填滿了,補習班佔據了他所有的空間,他沒有辦法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怎麼發展、怎麼幸福?
  • 《教育的本質》:孩子是否幸福?從這三個方面找答案
    他出生後日夜不離媽媽,教育專家說,孩子三歲前跟誰時間最長,他就跟誰最親近。所以,媽媽說什麼孩子都信。媽媽說他笨,他信了。於是,他的自信受到打擊,不再願意動腦子。媽媽說他煩,他信了。於是,他的創造力受到打擊,說話前總要先想一想會不會惹媽媽不開心。
  • 在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系 探尋中國的文化精髓與教育本質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使得國內乃至國際上眾多學者對其紛紛展開研究,事實上,中國文化不僅僅在於研究,更在於教育與傳承,對於香港教育大學的中國語言學系而言,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一直是其強項與根基,把優秀的文化、語言、文學等通過特有的教育模式傳授給其他人是使命也是責任,並且,由於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使得它相比其他地區所開設的相關課程更加注重多元化
  • 韋唯三個兒子,兩個考入北大,一個成拳擊冠軍,愛才是教育的本質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沒有愛,就不存在教育。而在很多父母的思想當中,他們可能會認為,給予兒女更多的物質和資源就是愛,但其實不然,愛是教育的本質,也是成長的本質。而三個兒子的成功,也見證了愛才是教育的本質,而這種愛,付出的絕不僅僅是金錢。
  • 《教育的本質》:培養一個學習的機器,還是培養一個幸福的人?
    全國知名校長陳錢林的《教育的本質》中就提到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我們不僅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還要有相應的言傳身教的知識儲備,不盲目打罵指責孩子。本書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講教育的本質,培育人格健全的孩子;第二部分講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育方法;第三部分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分享;第四部分講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和感悟。作者在序言裡提到,這是一本寫給教育工作者的書,同樣也適用於家長朋友們。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的書,同樣也是關於學習教育的書。
  • 「高壓教育」不可取?不見得,關鍵是父母先弄清高壓教育的本質
    作為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高壓教育」確實是存在著一定優勢的,在嚴苛的管教下,既能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又能刺激孩子的上進心,促使孩子獲得成功。成功人士也曾經歷過的「高壓教育」歷史上的一些成功的名人都經歷過「高壓教育」,在成長時期都接受著父母近似苛刻的約束要求。
  • 透過《嗝嗝老師》探討教育的本質
    今天咱介紹一部抨擊教育的影片,名字有點怪,叫做《嗝嗝老師》。故事發生在一個貧民窟的孩子組成的特殊班級——9F班。9F班一共就14個孩子,妥妥的小班授課,但是這個班在這座歷史悠久、氛圍一流的高等學校格格不入。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常德桃源縣第一中學燕立國:追尋教育本質
    追尋教育本質文/ 燕立國(常德桃源縣第一中學)我來自桃源縣一中,自1986年從湖南師大物理系畢業後在桃源一中工作,我在一個單位工作一輩子,幹的只有一件事——教育。學校的「官」我幾乎都當過:班主任、備課組長、年級組長、教導處副主任、副校長、校長。
  • 《物演通論》看世界之七:淺談教育的本質
    (三)教育的本質基於教育於社會與個人應該完成的潛在求存功能,教育的本質對人類整體而言每個人天生的能力總和是相仿的,即人的智商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但每個人的能力傾向是不同的,比如感性思維能力強的人適合從事藝術和技術,理性思維能力強的人適合數學和哲學。故,最好的教育就是針對每個人特有的能力,充分調動其獨特的天分。這是教育的功能。
  • 澎友圈周報|如何看待教育懲戒,脫口秀的本質是冒犯嗎?
    澎友圈周報|如何看待教育懲戒,脫口秀的本質是冒犯嗎?29日,記者從茂名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了解到,事發後三個女生被送往醫院治療,病情比較嚴重。#大連理工學生校內被撞身亡12月30日,遼寧大連。網友爆料,大連理工大學一副校長在校內撞死一名研究生。1日,大連理工大學通報稱,涉事司機為該校教師,事發當日為雨雪天氣,道路積雪結冰。警方已第一時間介入調查。
  • 愛學仕AI+教育,是改變教育還是推動教育?
    疫情的衝擊,加快了在線教育的普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5G、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不斷深入教育領域,AI+教育已經成為新的風口。那麼,AI+教育是改變教育還是推動教育?有的人認為,AI教育徹底改變了教育,技術的發展使延續幾千年的教育形式,發生了徹底改變。有的人認為,AI教育推動了教育發展,技術的使用可以替代很多繁瑣的工作,解決很多基礎的問題,但並沒有改變教育。這個問題,關乎到AI對未來教育的影響,為了探討AI+教育,是改變教育還是推動教育?
  • 《放牛班的春天》:真正洞悉學生的教育本質,老師永遠值得銘記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在2004年的作品是一部口碑頗佳的知名影片。作為導演的長片處女作,本片一上映便獲得大獎無數。時至今日,也常年在各大電影榜單上名列前茅。
  • 「銀杏」枝頭真善美 文化深處教育興
    可以說,銀杏是真善美的化身,銀杏的品格為學校文化奠定了精神底蘊,形成了銀杏小學的文化底色。正是基於此,本著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目標,學校明確提出「銀杏文化」理念,把銀杏的精神、銀杏的品格、銀杏的美融入教育,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學校文化,為銀杏學子奠定了「求真、向善、尚美」的人生基礎。
  • 豆瓣評分9.1《死亡詩社》|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是讓人學會思考
    《死亡詩社》,用光影的語言,深刻地反思了當時教育的弊端,為我刻畫了在一個極其壓抑的環境下,充滿生機的少年們是如何突破禁錮,尋找自我。學生、學校、家長,這是教育體系中一個三角的構成。三者環環相扣,互相影響著彼此,教育的目的最終是什麼?今天我們將從學生、學校、家長這三個角度來解析這部電影的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