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教育,是一個時時代代永恆的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思想家、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五、教育的本質是真善美
人類藝術的真諦,發現了真善美,是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創造。
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是一種逼真的真實虛假。虛假的真實,令人難以辨識,魚目混珠,偷梁換柱似的以一個虛幻的世界來替代人類生存的物質世界,確實是人類的又一大傑作,恐怕是上帝也沒有發現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還存在著這個奧秘吧。
藝術虛幻的第二精神世界,可以使人類暫時度過孤獨寂寞的情感斷乳期,激起人類心底對生存的那份眷戀和對渴望想要生存下去的理由。
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再現藝術、挖掘藝術、補救藝術,再造出人類心底渴望需要的第二精神虛幻世界,還原世界的本來真實面目。
人類在教育與藝術的這種相互關聯的鏈條銜接中,苟活著、存活著、殘喘著。一旦截斷了藝術的鏈條,人類的那種絕望真是叫人難以形容。
是教育喚起了人類生存下去的願望與理由。
是教育發現了世界存在著的真善美。
藝術的本質,是真善美。
人的本質,是真善美。
世界的本質,是真善美。
教育的本質,從根本意義上講也是真善美。
六、教育的作用
對於人類而言,精神、思維、言語、信仰、宗教、思想、感情……是相對自由的,而肉體是相對不自由的。靈與肉、血與火、魂與魄的相對分裂,使人類十分的苦惱和痛苦。
人類對不自由的絕對憎恨、厭惡,上升為對人類自身的猜疑、嫉妒、仇視、敵對、撕毀、迷茫、絕望和殺戮,毀掉這個世界是他們心中的最好夢想。
人類對自由的相對渴望、嚮往,上升為對人類自身的自戀、迷戀和眷戀,以至於迷途知返,想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真正世界,一個伊甸園式的精神家園。
上帝締造了人類的血肉之軀,但是沒有賦予人類於精神與靈魂,這是人類最大的悲哀。
人類對靈與肉、血與火、魂與魄合二為一的有機整合,所做出的巨大犧牲以及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
把靈與肉、血與火、魂與魄合二為一、融為一體,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強制作用來實現,這是一個絕妙的結合,也是人類的「阿基米德點」。
七、現行教育的現狀
每天總是聽到父母、老師、長輩喋喋不休、不厭其煩地教誨我們,這也做的不對那也做的不對,這也做不對那也做不好,說你太笨了,說你太愚蠢了,說你笨手笨腳,說你毛手毛腳,說你為什麼總是不動腦子,說你總是不用心,說你總是不長進……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這樣的教誨,你不知道聽了千百遍還是萬千遍,反正你的耳朵已起了老繭,不想再聽了,你可能真想找點棉花塞住自己的耳孔,防止堤防這樣的信息、聲音再侵染、折磨、騷擾你的耳膜。
當然你聰明的話,最明智最好的辦法是搖搖頭、晃晃身子,不當作一回事,笑著,跑著,走了。
在這裡,請允許我用了一個貶義詞,因為一旦你拒絕別人不領別人的情,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人的行為行動對你都是不同程度的騷擾和傷害。從你的表情、情緒以及行為行動上,可以知曉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對你的說教、教誨是失敗的,也就是說這樣的教育對你來說是空白乏力的,起不了教化你的作用和力量。
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大傷腦筋,頗費周折,最令他們傷心的事是有時你可能大大地傷了他們的心。也就是說你的父母、老師、長輩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手段、方式來規勸、鼓勵、激勵、讚賞你應該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以至於你很惱火,十分痛恨、厭惡自己的父母、老師、長輩,從心底裡認為他們竟是這樣的人,有時候竟會有殺了他們了之的念頭,也有才能解你心頭之恨之惡之憎。
教育,其實是說服、規勸別人去做某種事情,而不是強制別人去做某種事情。
也許你的父母、老師、長輩以長者自居,以知者的姿態趾高氣揚地站在了你的面前,傷了你的自尊心、虛榮心、好勝心,但這都無大礙,不傷大雅。他們的用意是把你從無知的領域拉向一個可知的領域,把一個野蠻、半野蠻、調皮、搗蛋、撒野的你變成一個有教養、有知識、有文化、有氣質、有涵養的文明的你,這是一項多麼偉大的工程呀!
教育周期冗長繁瑣的過程,耗費了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多少心血呀,但你毫不領情,大多時候你認為他們是在白費心血。這就是我們大多數學校、家庭的教育現狀。
當然這都是我們許多的父母、老師、長輩沒有充分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的重要原因和關鍵所在,因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導致造成的。在今天,對大多數的父母、老師、長輩而言,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仍然不是唱高調,那高高的旗幟仍然飄揚在幾千年不倒的教育叢林上。
八、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在一次國際教育會議上,留美博士黃全愈教授請教一位英國的教育家,卻沒有下文。可見,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教育,是生命的延續、文明的階梯、智慧的橋梁、人性的發展、文化的承載、精神的追求。
還是,教育,一項激情燃燒、驚心動魄的事業,一個激發智慧、實現理想的舞臺,一段滋養情愫、圓滿人生的經歷。
關於教育的定義,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語錄」,這裡集粹如下:
在中國,「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篇》,說教育之目的乃在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是以文化觀點解:「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鍾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在西方,人們又是如何看待「教育」呢?「教育」,英文單詞是「educate」。是由拉丁文「educare」引申而出;照字根的解法,「e」原本是「出來」的意思(exout),而「ducate」是「導引、引出」(lead)的意思。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什麼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蒙臺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亞米契斯:教育是「愛的教育」。
教育」亦有「養育,引出」之意。結合中西方的解釋觀點,我們能正確地為「教育」下一個定義;所謂「教育」,就是以至善為終極目標的養育行動,將一個人原始的才能和稟賦「引導出來」(lead out)。
種種釋義,各有千秋,都從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門。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未完待續)
教育的本質(一):教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教育的本質(二):關於教育的各種學說與研究方法
杜威:教育的本質,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認識
約翰·列儂: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了自己
#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