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害孩子的話你說過幾句?走開,別煩我!你怎麼這麼笨?你看你同學學習多好,再看看你,只知道玩!發脾氣,嚇唬人,貼標籤,作比較,你無非是想讓他更好的成長。但是,這些挫折,不應該來自父母。武漢有位初中生,因為犯錯,在學校被媽媽打耳光、掐脖子。媽媽發洩完跟著老師離開,孩子猶豫了一會,轉身跳樓。有句話說,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是感受不到媽媽的溫度,心無所依,沒了退路。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有多大?他在媽媽肚子裡十個月,已經習慣了在感情上依賴那個女人。他出生後日夜不離媽媽,教育專家說,孩子三歲前跟誰時間最長,他就跟誰最親近。所以,媽媽說什麼孩子都信。媽媽說他笨,他信了。於是,他的自信受到打擊,不再願意動腦子。媽媽說他煩,他信了。於是,他的創造力受到打擊,說話前總要先想一想會不會惹媽媽不開心。《教育的本質》這本書裡說:「幸福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吳軍博士在《見識》中提到,幸福是目的,成功只是手段。我們來捋一捋這兩句話:教育是為了學習好,學習是為了成功,成功是為了幸福,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幸福。怎麼才能讓孩子擁有幸福感,達到教育的目的呢?要注意三個方面:第一:幸福感來自認同,要注重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幸福感與成人不同,而父母總是將自己認為的幸福施加在孩子身上。比方說,有的父母小時候生活不是很好,他就認為讓孩子吃好喝好,就是孩子的幸福。有的父母為了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讓孩子上很多補習班,興趣班,他們認為讓孩子學很多東西,成長為很厲害的人就是孩子的幸福。豈不知,這樣的「幸福」孩子不僅體會不到,還會覺得有壓力。幸福來自認同,孩子考試沒考好,怕爸爸媽媽批評他,這時候你說一句:「孩子你很聰,我相信這次是失誤了。」老師和父母,這三個角色是孩子最崇拜的人,他們的認同是孩子幸福感的來源,是上進的動力。第二:幸福感來自溫度,關心孩子的成長需要。孩子感情細膩,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他很容易能捕捉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裡面,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比方說:吃飯、睡覺、喝水、呼吸。這些東西不一定會讓人感到幸福,但是如果沒有它們,一定會感覺痛苦。因此,就要留意那些容易被忽略掉的細節問題。有時候一句貼心的話,會讓他開心好久。幾乎所有成人提起童年都會有這樣一個版本:「我上學的時候某某課老師很親切,結果那門課我特別喜歡學。」或者是:「我某某家人對我特別好,從來不會因為我犯錯誤不喜歡我,所以他說什麼我都願意聽。」絕大多數生物的生長環境離不開溫度,孩子也一樣。你無條件的信任,喜歡,都會讓他的心靈如沐春風。
第三:幸福來自學習的進步。
「幸福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也可以這樣說: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孩子也就獲得了幸福。什麼是教育呢?
《說文解字》中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簡單的說,就是有沒有帶來學習上的進步,如果有,孩子也是幸福的。這點要建立在前兩點的基礎上。一個感受到溫暖,被認同的孩子,人格是相對完整的,這樣的孩子自律,獨立,怎麼會不進步呢?
全國知名校長陳錢林撰寫的《教育的本質》,分別從學校,家庭角度寫了如何教育孩子。
不僅適合教師閱讀,也適合家長閱讀。都說父母是門檻最低的職業,你的一個不走心就可能扼殺掉一個孩子的前途。
父母是要給孩子託底的人,讓他有後路可退,心有所依,才是最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