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大作幸福思想的幾個支點 ——兼談幸福的本質

2020-12-24 澎湃新聞

來源:現代哲學2020第五期

作者 | 從曉波

文中內容不代表東亞評論觀點和立場

東亞評論特約發布

作者簡介:叢曉波

日本創價大學教授,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日本廣島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主持囯家社科及省各橫縱項課題,在《新華文摘》《教育研究》等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近40餘篇,著有《自尊的本質—基於生命和諧視域下的思考》、《走向和諧:轉型期幸福論》等。

【摘要】: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甚至是同一個人的不同時期,對幸福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源自佛教思想卻不局限於佛教,基於生命質量關愛和生活境遇的關照,池田大作在豐繁廣泛的著作中著力論述了其幸福思想。幸福是池田大作思想理論的支點和社會實踐的指導原則,也是連結其思想理論與社會實踐最重要的理念。池田大作幸福思想由相互支撐的哲學原點、心理指向、社會理念及倫理精神四個系統構成,是其和平主義、文化主義及教育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對於幸福本質的現代詮釋頗具啟示。

【關鍵詞】:池田大作;池田思想;幸福;本質

【中圖分類號】:B313.5

與愛、死亡一樣,幸福是人類最普遍和持久的話題。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甚至是同一個人的不同時期,對幸福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幸福仿佛是很簡單的事,古代中國沒有幸福一詞,中國人的幸福主要與民眾的福與典籍的樂有關,除了《尚書·洪範》的「五福」記載了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一般評價,儒家和道家都以樂的方式(如安貧樂道、知足常樂)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而伊壁鳩魯追求「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

近年來,村上春樹提出風靡一時、備受國人關注的「小確幸」,即生活中那些細小而真實的幸福。然而,究竟什麼是幸福、如何獲得更持久的幸福,至今仍是極為深刻奧妙的話題,是中外思想史上眾多賢哲思想的問題,也是池田大作思想及實踐最為重要的關鍵詞。池田大作的理論著述豐繁、涉及廣泛,其社會活動活躍、影響深遠,廣布於教育、人文及共生和平諸多領域的池田思想源自佛教或佛家。顯然,池田思想的精髓在於對人的生命的關愛和對人的生活的關照。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基於創價教育的理念還是創價學會的宗旨,無論是基於對生命的關愛或是生活的關照,幸福是池田大作思想繞不開的關鍵詞。池田大作思想的魅力不僅在於單純的佛教或佛教理論,或是單一學科的理論闡述,更在於他對現實世界改造的熱情,在於實踐,即實踐本身對實踐的指導和升華。

那麼,如何理解池田大作豐富多樣的思想理論的內在一致性,及其思想理論與社會實踐的關係?又如何理解自亞里斯多德以來幸福即對「何為美好生活」的追求?全面探討池田大作關於幸福的思想論述,不僅有利於理解他豐富深刻的人文思想理論體系、思想理論和社會實踐活動間的內在關聯,也有利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幸福問題。

01

池田幸福思想的哲學原點

人是幸福的出發點和終點,是目的也是手段。可以說,人是池田幸福思想的哲學原點和核心。人應該像人那樣有尊嚴和價值,在實踐中改善德性進而實現生活世界的和諧,是池田大作幸福思想的哲學理念。池田幸福思想的哲學原點包括相互關聯和支撐的三個方面:

第一,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池田大作關注人,在他看來,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幸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是幸福。佛法也好、信心也好,目的都是幸福。」幸福是人對自我人生的自覺與把握,而對於幸福的思考就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人生是為了什麼?——能回答這種終極性問題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自覺自己的使命,認真活著,執著奮鬥。」不僅如此,池田大作把人類各種文化形式,包括一切有意義的實踐活動都看作是追求幸福的結果,各種文化形式及人的活動的意義在於使人獲得美好的生活,幸福是各種文化形式及人的活動的目的。

人生如何過,怎樣才能過最好的人生——對所有人來說這是根本性問題,只要活著就無法迴避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探究是諸哲學、思想和宗教,而政治、經濟和科學等歸根結蒂也離不開這個問題,無一例外地無非都是人謀求幸福生活的手段。

雖然人們對何為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理解不同,但恰恰是這些不同理解形成人類不同的文化形式,也因不同的回答而產生人們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甚至宗教也不過是人追求幸福的一部分,宗教不是對人的束縛,相反它深化了人對自身的理解,推動人類的自我反思,因此「宗教是為了人的幸福,決不是人為了宗教」。為尋求這一人類制高點的現實化,池田大作選擇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變人,來實踐追求幸福的人生理想,不僅秉承「學生第一」的教育方針,而且「創價大學教育的理念是實現自我的成長與完善,自他共的幸福及社會的和諧」。追求幸福,為實現人生的幸福而教育,是遍及世界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在內的「創價教育」的核心。正因這一核心理念,「創價教育」才獨樹一幟、獨具魅力。

第二,幸福源自生命的內在本質。關於生命的本質,斯賓諾莎(Baruch deSpinoza)在《倫理學》中提出,每一個自在的事物莫不努力保持其存在;一物竭力保持其存在的努力不是別的,即是那物的現實本質;法國哲學家伯格森(Henri Bergson)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了類似觀點,認為生命的本質就是「綿延」,「是入侵將來和在前進中擴展的過去的持續推進」。池田大作的幸福思想內在於生命的本質,認為「不探究深奧的生命觀,就不能確立從容悠然的生活觀和真正的幸福觀」。在他看來,並非所有的幸福都值得追求,只有從人的生命本質出發理解幸福才能夠使人獲得真正的幸福,並區分了兩種不幸福:

「人生的幸福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兩種:基於欲望滿足感受的幸福和基於生命本身的蓬勃躍動而獲得的充實的幸福。前者經常依存其他為他者所左右,可稱之為相對幸福。如想吃好吃的東西、想要好車或大房子等願望得到滿足時,人們會感覺幸福。但那是由對象決定的幸福,而且不會持久」。「我決不是說那些基於欲望的追求不好。因為那是人的本性的同時也是推動人類文化進步和發展的原動力。不過,如果將其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則肯定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與之相對,回歸自我,立足於自我的成長和內在生命的充實,由生命深處洋溢幸福卻不會為他者所左右,這種幸福可稱之為絕對幸福」。

由生命深處、立足於自我成長和內在生命的充實是生命綿延最根本的力量,是生命本質的象徵,生命因此而生生不息。生命的本質規定了幸福的本質,生命的綿延不僅使真正的幸福關乎人的生成,而且與人的價值、與人內在的生命需要相聯繫。綿延不是裹足不前或固步自封,而是不斷地向前、不間斷地創造和改變。生命本來就像奔騰不息的河水,「沒有比明明活著卻已經死了再不幸的了」。

第三,幸福的本質是對生命境遇的超越。人是理想性的存在,人的生命只有在對現實的不斷超越中才能完成綿延。但是,人的現實的生命境遇如何?為什麼要超越現實的生命境遇?如何才能超越生命境遇?為什麼超越現實的生命境遇就會獲得幸福?中國古人總有對人生境遇的慨嘆,比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或者「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慨嘆並非情緒單純的心血來潮,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真實的客觀性。深入理解人生境遇需要從兩個真實的前提出發:一是任何人只要活著就要面臨死亡,自然決定個體無法避免死亡,生命不能永恆存在,這是生命的悲哀,卻成就人通過對死亡的超越完成自我生命的意義;

二是只要活著就必須面對隨時隨處存在的挫折和挑戰。從人類產生的那一刻起,無論是因為客觀環境還是來自主觀需求,人註定無法衣食完美、十全百順,也無法完全擺脫無知和痛苦。在這樣的生存境遇中,「萬事如意」「美夢成真」只是人們基於「不如意、沒成真」的人生現實的一種美好理想和祝福。所以不僅「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中的」,而且這個世界本來就不美好。「某種意義上,無論什麼時代都有深刻的苦。」「不斷向前,哪怕是一釐米、兩釐米也好掙扎著向前堅持下去的話,之後回頭看就會明白自己已穿過荊棘叢林。而且,正是苦成就著人生。

」《聖經》說,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為偷吃智慧果而被趕出伊甸園,從此不得不開始辛苦地勞作。智慧的獲得使人生活的世界看上去不再可愛,因此人獲得改造世界的必然性與可能性。這種改造既彰顯了人的智慧和獨特的價值,也生成了人自己。「如同草木經由陽光和水被潤育的自然法則,人也在經歷冷與暖、安穩與苦難的反覆中完成自我。」人生註定無法逃避負累,唯一可以避免的只有正視並享受它;只有正視並享受了它,通過自己的力量實現自我不斷的生成,人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毋寧說,自由是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獲得自我的成長的人生態度。正如杜威所講:「沒有永遠不變的規則,而成長是唯一得到的目標。既然沒有外在的目標可供追求,那麼衡量我們個人價值和我們相互之愛的就只有內部標準,只有成長和不斷的改變。」成長是維持人的存在的唯一原則,人必須在挫折中成長自己,因為挫折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是人不能迴避的人的生存境遇,不能在生成自我的過程中獲得新的力量,人就無法在根本上擺脫生命境遇中的困厄。在人生多種境遇中選擇、發展、成就自我,人才能夠賦予自己以生命的意義。

對此,池田大作提出了其思想理論中最核心和重要的概念:人間革命。什麼是人間革命?

「人間革命」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不過是從平凡處睜大雙眼向著更高、更深、更廣努力和全力以赴地行動……革命有很多種,如政治革命、經濟革命、產業革命、科學革命、藝術革命、流通及信息革命等等,各有各的意義,各有各的必要性。不過,無論是改變什麼,作為運轉一切的人如果缺乏慈悲或陷入利己主義的話,世界就不可能變好。所以人間革命才是最為根本的革命,是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革命。

按自己的方式活,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是「人間革命」的精髓……一個人的偉大的人間革命可以推動一個國家的改變,進而可以改變全人類的命運——這是「人間革命」這部小說的主題。即,一念之間首先可以改變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更健康、有力量和智慧,而自我生命的改變又可以給周圍人帶來幸福,進而改變社會和自然界,轉向豐富與和諧。

在池田大作看來,幸福與人生命的意義相關,而人生命的意義在於成長,在於超越「自然生長」的不斷的自我改變,自我改變是改變世界的根本途徑,自我改變的成長標誌著生命的尊嚴、是獲得幸福的根本方式:

只有人能夠思考向上和成長,不僅僅是隨波逐流地活著,而是能夠思考更深入地作為人的方向性轉變。所謂的「偉大」無非是社會評價,人間革命則是更深層的內在自我,是更永久的東西,是比社會評價性的「偉大」更偉大的事。人只是人,人不是超人,所以改變「作為人」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02

池田幸福思想的心理指向

基於人的生命本質的對於「何為美好生活」的詮釋,不僅局限於哲學式懸置,池田大作也重視日常生活實踐,尤其在生活實踐中實現幸福的方式和方法。幸福不僅是目標和理想,也是現實的生活實踐過程,所以實踐以及基於實踐的智慧很重要。池田大作指出人間革命的標誌,也就明確個體心理狀態對於幸福的重要意義,心理指向釐清了個體獲得幸福的現實路徑。

所謂的人間革命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呢,或者說人間革命的標誌和證明有哪些呢?第一是健康;第二是青春;第三是增加福運;第四則是知性;第五是熱情;第六是信念;最後是勝利和成功。

幸福並不在遙遠的、不可企及的地方。它就存在於自己的生活當中,存在於自己的生活道路當中,存在於自己的心中。

幸福的主體是自我。「幸福並不是夢幻,不是隨風而來,也不是由誰賜予。它存在於你自身堅定的心靈的耀眼的光芒中。打開你自己的心扉,幸福由你自己去創造。」東方文化強調關係、合作、和諧,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自我總是與一定的關係相聯繫,人們經常幸福著對方的幸福或為別人而幸福,往往不覺得幸福很重要,甚至不經常意識到自己是否幸福;人們強調奉獻,為周圍人活著,甚至壓抑自我而討好別人,認為那些能夠很好地控制自我滿足他人需要的人是善和美。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也經常走向反面,我們經常以別人的努力代替自己的努力,過分依靠他人的力量,最遺憾的是,我們可能把自己的幸福抑或是不幸歸結為外因。池田大作認為,幸福是個體自我感受,由自己決定。只有承認幸福由自己決定,自己對自己負責,自我才可能獲得他人無法替代的個體生命的獨特意義。直面現實,改變現實是池田大作作為思想者的勇氣,也是其幸福思想直指人心之處。池田大作人為,從根本上來說,幸福決不是簡單地由別人給與的東西。真實的幸福建立於自己內在生命裡、生活中,由社會做出反映。

當然,為實現這種內在與自我並最終反映在社會中的幸福須要不懈地、不斷地努力,以及格外的辛勞和不輕易妥協。而為了實現真正的幸福,就必須弄清自我與社會的關係,池田大作主張,作為社會的個體要保持生命的獨立,不對他人依存,也不能自我孤立和高傲,但是,人作為人的深刻和榮耀的地方也正在此。本來,人是基於各種人和物的關係而存在的,離開了他人他物,自我固然不可能實現生命的現實存在。不過另一方面,從同樣本質的和深刻的角度來說,自我終究是一個人、是單獨存在的個體,是以自身的獨立為前提的。

如果總是被父母、兄弟姊妹、朋友、戀人或丈夫圍繞關照或呵護,如果一個人的年輕時代過的是沒有他人就無法過的生活,那麼一旦遭遇意外的不幸或走到人生結束時,才會開始明白過來,可以說作為人的真正的幸福正是由年輕時決定。

幸福即在當下。大抵是基於自尊,生活中的我們經常陷入對往事的回憶,也喜歡憧憬和幻想未來,卻唯獨想不起當下: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家日子平淡,別人家的飯菜香,別人的孩子更優秀,別人生活更美好;也常常以為近處無非是習以為常的安靜無奇,遠處才有宜人的風景。對此,池田大作敏銳地提三個問題並給出明確回答:

最重要的時候是什麼時候?最重要的人是誰?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最重要的不是什麼其他時候,而是現在這一瞬間、今天,全身心貫注於現在、此時,現在包含著成功的未來。而且,不是在某處、遙遠或特別的人,不是權威的人、有知識的人、名人或者有錢人最重要,自己現在遇到的人才最應該珍惜。

幸福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不在別人也不在他處。只有當下才是真實的,當下的人是最寶貴的,當下的努力才能成就未來,當下的把握才會獲得幸福。看似極其簡單的道理,卻最不容易做到,幻想和驕縱使當下變成片刻須臾,人生稍縱即逝,因而恪守當下格外重要。每個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承擔不同的責任,可能我們容易想像與現在不同的生活和環境,但是最重要的則是下定決心紮根於當下,把現有的一切當成自我生命的一部分,無論是家庭、工作,還是周圍的人和環境,都是磨練自我使自己不斷成長的營養,只有著眼於當下,善於改變現實,「挖掘腳下腳底之泉」,「自己讓自己生機勃勃」,個體才能獲得自我真正的幸福。

自我調節是獲得幸福的根本力量。池田大作極為強調自我作為幸福主體的重要性,鮮明指出「自己是人生的編劇,同時也是主人公」。幸福因人而異,而且有時很短暫,會因為時間和場所情境而變化,「世界上有財產、名聲及地位等因人而異各種各樣的宮殿,然而,只有打開人自身生命中的宮殿才能構築現實人生的物質與精神共存的幸福」。人自身生命中的宮殿即自我調節,自我調節是一切現實人生物質與精神共存的幸福的唯一渠道。

歸根結蒂,何為幸福、如何幸福都由個體內在的自我決定,幸福要靠心靈感受、詮釋和創造。以太陽為喻,池田大作細緻分析了苦與樂以及自我調節與幸福的關係:「若我心如太陽般閃耀,則無物不閃耀,甚至整個世界都會充滿光。自己若是太陽,就不再有陰影。如果有太陽那樣的光輝,就不會有悲哀、悲傷和不幸。」如李漁所言:「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心外無苦,心外無樂,苦樂不過是一念之間;而且苦樂相依,苦樂無二,所以「心靈才更關鍵。就算是做同一件事,是覺得『怎麼又是這個、好煩啊』還是『哦,又可以讓我成長了』只是一念之間」。

為什麼幸福與苦相關?因為,只要活著人就無法擺脫煩惱,人生總會有煩惱,總會有各種問題。然而苦惱和煩惱並不等於不幸,苦惱和煩惱可以成為幸福、甚至就是幸福的一部分,苦惱和煩惱是幸還是不幸,根本在於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如何因各種挑戰而成就精彩的人生。在生活中,人們經常把幸福與快樂混為一談,往往認為幸福就是沒有苦和煩惱的狀態,煩惱與幸福正相反。其實,正是燃燒煩惱之柴,才能獲得幸福之火,獲得幸福之光。

越是有苦惱,就越會拓展信心,使苦惱成為幸福的食糧,讓一切變毒為藥。

對於同樣的事物,不同的心境會有不同的解釋,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在散漫甚至汙濁的空氣中,把自己當成哪怕是一朵花,哪怕是一點點,也可以讓散漫的空氣為之一新,也可以讓汙濁的空氣得到改善,這「一點點」的決心和醒悟,正是改變環境和自我的力量源泉。「不應該因為玫瑰有刺就不高興,不如因刺上帶花而感到欣喜。」「同樣的事,卻可能因為想法完全不同而變得明亮、美好、寬闊。」心靈不僅可以把毒變為藥,而且可以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改變客觀的自己。

自我調節意味著個體的自我成長與生命成熟。在自我調節的過程中,在經歷和超越痛苦及煩惱以後,個體重新詮釋了苦與樂,不斷地變得強大並獲得人格的成長。「人,只要是活著就必然會有煩惱,必然有問題。如何克服問題,正是由於挑戰才能生成為更豐富的人。」毋寧說,對於那些真正偉大的人、能夠獲得真正幸福的人來說,煩惱是轉變為幸福的能源,是推動人前進的燃料。因此越是經歷痛苦的人越會成為幸福的人,越是體驗煩惱的人越會成為出色的人。在這個意義上,幸福的實現過程就是自我人格完善、自我的生成過程。

實現幸福的過程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即「真正的人的確立與完成」過程。 「人其實是脆弱的,一般很容易發牢騷、嘴硬、嫉妒或氣餒,不過有信心的人不會發牢騷也不會抱怨,他可以自己獲得強大的生命力,那樣的人往往懷有感恩之心……漫長的人生裡總會有成功,也總是會有失敗。一時的失敗不必覺得可恥,重要的是最後的成功,無論何時,都不要失去戰鬥的勇氣。」豐富的人與明亮的人、寬闊的人、堅強的人等具備了積極品質,不斷成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對於幸福的追求就是錘鍊和鑄造自我,「沒有信念的人將一事無成。我們都是『幸福的鐵匠』。我相信意志堅強的人,在命運的轉折點上也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一定的影響」。

自我成長意味著不斷的自我超越、自我實現以及自我和諧,意味著個體不斷脫離小我、轉向大我。所謂小我,是當下的、私自的個體;「大我」與人的精神境界相關,是未來的、人類的和永恆的自我。池田大作的幸福是個體超越小我不斷升華和完善的大我的實現,因此所謂的絕對幸福就是大我的幸福,是人的確立與生成。當然,小我的幸福也很重要,人們有時會滿足於小我的欲求;然而只滿足於小我的幸福短暫的、狹隘的,這樣的幸福會使個體自私自利,使個體的幸福經常以犧牲他人為前提或者根本不顧及他人。

在這個意義上,幸福(Well-being)絕不僅僅是快樂(Happiness)。如果幸福是快樂(Happiness),那麼幸福感就不完全與美好生活相聯繫,西方積極心理學遇到困擾和質疑就是理所當然的。對「大我」幸福的追求和詮釋恰恰是池田大作幸福思想對現代西方心理學幸福研究閾限的理論超越。「大我」的幸福在根本上擯棄了僅僅局限於個人狹小的一己私慾,因而生成道德,成就個體成為道德的人。「大我」也是私、是自我滿足,但基於大我的「私」遠遠超出個體當下私自的欲望,因為立足於更寬闊恆久和未來的精神世界,自我滿足變得崇高,幸福變成美德。

小我並不是沒有合理性,然而人是社會的存在,個人小我的實現不能真正實現生命的綿延甚至會傷害他者,所以在社會的意義上,大我才是生命綿延的本質,社會須要個體擯棄狹隘單一的小我而實現大我。在池田大作看來,超越狹隘的小我轉向高遠、寬闊的大我需要四德,所謂四德(即「常樂我淨」)就是人作為人的最高境界,是實現絕對的自由和幸福境界。

03

池田幸福思想的社會理念

亞里斯多德指出,「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就缺少社會性的個體,要麼是低級動物,要麼就是超人」。馬克思把人的本質簡明界說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任何個人都無法孤立存在,任何單獨的個人都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人,不僅社會性是幸福的一部分,社會性規定著個體的幸福,幸福具有社會性差異,而且社會保障、傳遞著個體的幸福,脫離了社會性,人就無法真正實現幸福。雖然很多西方學者經常把幸福定義為人們積極情緒下的滿足感,幸福是個體的內在感受,仿佛幸福與他人無關,導致積極心理學經常遭到與「美好生活」相去甚遠的質疑。但無論是基於人的社會性本質,還是對現實生活的美好慕求,要想說清楚幸福的本質,都必須認真說明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人與社會的關係:自他共的精神原則。「自他共」是池田大作幸福思想非常有獨特性、也是令人格外著迷的地方,「自他共」幸福表達了池田大作對人與社會關係的理解及其社會理念。關於幸福,池田大作開宗明義,非常清晰地指出「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上」。雖然幸福的主體是個人,但池田大作同時強調社會他人,不贊成只有自己的「私自」的幸福。

「私自」的幸福是短暫的甚至是危險的,因為僅僅為了私自的幸福就把別人放在一邊,可能會損害別人的幸福。人是社會的,幸福的本質也是社會的,如果一個社會所有人都追求私自的幸福而不顧及他人,那麼每個人都無法幸福,每個人的幸福都無法得到保障。在這個意義上,池田大作超越了西方積極心理學僅僅把幸福看作個體積極情緒的主張。對於幸福的內容,他進一步指出確立人的自我完成的真正的幸福是「自他共」,也就是個體自我與他人同時實現的幸福:「只有自己的話是利己主義,只有他人的話則是偽善,只有自己與他人都獲得幸福才是真正的歡喜……個人的幸福必須與社會的繁榮保持一致……

相信對方生命中的善、由衷尊重和珍惜時,對方也會回贈自己,這樣就會開啟『相互尊重』和『共生』的大道。」池田大作也不贊成僅僅為了社會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對于格外強調人的關係性的東方文化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超越,如果是偽善,就等於沒有,等於不幸福。「既沒有僅僅為了自己的幸福,也沒有只是為了他人的幸福。不顧他人、只追求自己幸福的利己主義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而為了別人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為什麼提倡「自他共的幸福」?池田大作提出他對人與社會本質的基本觀點:

其一,個體無法單獨存在,所有的個人都往復循環連接在一起。個體的生命不僅是個人的,更是相互影響的整體,個人的生命不可避免地靠他人維繫也維繫他人。「人本來是利己的存在,可以說是為了生存的本能使然,就算是要消除,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不能完全實現。重要的是『利於己即利於社會、貢獻於社會即守護自己』這一想法最為難得……不只是自然界,這個社會也由於人的聯繫而構成。無論如何設置屏障、製造隔閡,都無法改變循環之輪。以為自己一個人給社會潑髒水無所謂,那髒水勢必反向其身」。自他共,即自我與他人的共生,個人不能脫離他人而單獨存在,在任何社會中都沒有誰是局外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所有個人都是命運共同體的組成部分。

其二,社會是個體延續生命的方式,個體因為社會而走出自我狹小的空間,進而擁有人的屬性。利己是人的本能,而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除了利己,利他對於個體來說具有生存的價值,利他甚至就是人生命本性的一部分。「由於利他的實踐,禁錮於『利己』、汲汲於自己狹小空間的束縛被打破,自我生命的境遇被大大拓展。正是這『利他』一念,是推動境遇改變、成就生命的人間革命的迴轉軸。」

其三,個體的利他及對社會的付出行為可以提升個體自身的幸福感。

「為別人做什麼的話自己就會精神煥發,雙方都受益。為別人點燃燈火,自己面前也會明亮。不是『做給別人什麼』的傲慢,而是『請讓我做什麼』的謙虛對行動者來說是必要的。」威爾遜認為,人類利他精神的任何一種持續的表現形式,都不是顯而易見的完全毀滅自己靈與肉的行為。最崇高的英雄奉獻自己的生命時也期望得到巨大的回報,其中還有永生的信念。漢密爾頓指出,一生物個體可望做出有利另一生物個體的行動,這種行動甚至可以明顯地以犧牲自己的生存為代價,只要不等式K>1∕r,K為獲益(接受者)和損失(利他者)的比率,r為利他者和接受的基因比率。

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利他是生命「本能」自然而然的事,是出自人延續自我生命的內在要求。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提出了人們利他行動背後的幾個原因,證明池田大作「自他共」的幸福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1)移情-利他主義假設,即人們之所以提供幫助是因為那些具有移情能力的人幫助別人會使自己感覺良好,如果不成功就會經歷消極情緒;

(2)消極狀態緩解模型,即親社會行為是由於旁觀者試圖消除自身的消極情緒而引發的,沮喪導致了親社會行為(移情並不是必要的成分);

(3)移情喜悅假設,即幫助行為對受助者產生積極影響,幫助者預期體驗這種積極情感而引發親社會行為,對幫助者來說,知道自己的行為將會對受害者產生積極影響是非常關鍵的。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利他行為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這種行為會增加積極情感或減少消極情感,也就是說利他行動在本質上具有「自私的成分」,它源自人們對積極情感的欲求。

這樣看來,「為別人點燃燈火,自己面前也會明亮」,換個說法就是「為自己點燈,也照亮別人」。利他行動會提升個體的幸福感,是人的心理本能,具有生存的價值。對於利他的這種功能,池田大作早在現代社會心理學之前就已明確提出,認為「走向正經歷著痛苦的人、幫助他們脫離痛苦的話自己也會恢復生機,對他人的同情行動也會治癒自己……沒有比幫助別人獲得幸福更崇高的了」,而且幫助別人並不僅僅是給困難的人以食物或錢財,「最高的布施是授之以漁,也就是說,使之獲得新的強大的生命力,積極投入工作中,憑藉自己的力量健康地生活。

這種力量就像噴湧的泉水綿綿不絕」。在諸多利他行為中最具有親社會性,因而備受關注的是慈善和自願者行動,池田大作不僅詮釋了自願者行動的內涵,而且洞察利他行動的本質,進一步明確「自他共」的生命境界。他認為,「所謂的自願者活動就是要滿足自主性、社會性以及無償性、先驅性這四個條件被定義的」,而「志願者並不是要去特別的場所、做特別的事,在自己身邊才是志願者真正的出發點」。

文化:生命的力量與傳承。如果把幸福界說為「美好人生」,那麼幸福就註定與為什麼活著以及如何活著相關聯,就一定涉及文化問題。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存在的方式,也是一定社會的存在方式。文化是人的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及結果,是包含生活樣式和行為方式的象徵性符號,人以文化的方式存在;同時,文化維繫著社會,並使一定的社會呈現出特殊性。池田大作認為,個體的成長和生命過程就是擁有文化的過程,「英語的文化(culture)一詞源自拉丁文的耕作(cultura),耕耘人所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大地、讓才能萌芽成長的過程與文化如出一轍。

文化就是耕耘自我、鍛鍊自我」。文化不僅是個體的生命力,而且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國與國交流的紐帶,因此文化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幸福需要以文化作為載體,鍛鍊自我的過程是成為文化人的過程,也是獲得幸福的過程。文化賦予人以精神氣質,對人的影響經常是潛移默化地完成;文化具有規範和控制功能,使成員形成相似的思想和觀念,並由於這些相似的思想和觀念,成員間的聯繫變得緊密而容易辨認;文化形式多樣,廣泛表現於人們生活世界的各個領域,賦予社會以精神力量。

文化是幸福的人以及幸福的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幸福的獲得就是文化的獲得。從傳統與現代的關係角度,從文化的傳承角度去理解幸福的本質是池田大作幸福思想極具洞見和意義深遠的部分。因此,池田大作在字數有限的《幸福抄》中特別闡述了仿佛與幸福無關的文化的傳承問題:

我對「風(風貌、風採)之心」這一看似平淡的說法中,把雖無色無形卻儼然存在、支配一切行動的心的奇妙只用風這一字來表現的日本文化傳統興味盎然。即便說日本的「心」,也絕不僅僅是被儒教道德所束縛的那種形式,而夫妻間的體諒、對孩子的愛、對老者照拂、對朋友的禮貌以及對生命的仁慈等都是人作為人的本真體現。如果不是那樣,日本的「心」就肯定不會開拓新的時代,以富有創造性的活力復興。我此時聚焦「幸福是什麼」、「人生如何過」這一基本問題並思考下去是最為重要的,而且,我相信正是立足於這一人的原點,才是在變化迅速的現代社會把日本傳統傳承下去的鑰匙。行遠之風是不會有國界的,身具優美的『日本之心』正是在國際社會生存擁有最重要根本的人。

04

池田幸福思想的倫理精神

人成為社會性存在的前提是倫理,當個體以倫理的方式存在時,他就具有社會性,也才是人。倫理是社會的精神內核,連結個體與社會,是指導和規範人們行動的社會邏輯。無論對於個體還是社會,倫理都具有生存的價值。一方面,倫理連結了無法單獨存在的個體,使個體按照一定標準行動;另一方面,倫理是社會的DNA,維繫著社會的秩序,使個體以不同於其他社會的社會成員的方式存在,使社會以「特殊」的方式延綿。池田大作以「大我」完成個體自我與社會的連結,「大我」是個體修養的目標,也是社會的倫理標準,由此個體與社會、道德與倫理實現現實的統一。池田大作的「大我」包含三個方面:

智慧:開啟美好生活的鑰匙。與知識相對,智慧是現代人及現代教育繞不過的問題。知識是人類認識和經驗的結果,其增長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其傳遞依靠的是接受的準確性。智慧是指思考自然、社會以及思維規律的能力和方式,是人類認識和經驗的過程。「究其本源,在生存的過程中,智慧表現於對問題的處理。對危難的應付,對實質的思考以及實驗的技巧等。」智慧的增長是一個體悟的過程,其傳遞依靠的是接受者自身的思考。智慧在本質上並不依賴於知識的多少,而是對知識的獨特理解、運用。智慧是體驗並創造生活的過程,其豐富性與深刻性都來自生活,生活是智慧的源泉。

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在追求公平與效率和以物質佔有力為目標的傳統社會,知識的獲得就是美德。在現代社會,一方面,人的能動性和主體性獲得歷史上從沒有過的自覺,知識的積累使人的地位獲得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從對象化的自然及對神的信仰到現實的生活世界回歸,使知識不再滿足人的需要。智慧對現代人具有更深刻的意義,現代教育面臨著知識向智慧的轉型。池田大作非常重視智慧的獲得,認為教育絕不是單純的獲得知識,強調「大學科」教育,智慧的教育和教育的智慧是現代教育的根本,而且智慧是美好生活的關鍵,是獲得幸福的源泉。「如果有了智慧,就如同因為波濤而乘風破浪、因為險峰而感覺無限風光那樣,強大的生命力會因為人生所有的苦難而快樂地超越。」智慧是池田大作人本教育(即創價教育)的核心旨趣,是實現自他共幸福的人格保障,也是獲得美好生活的倫理基礎。

德性:在實踐中獲得的生命力。並非所有人都會獲得真正的幸福。池田大作認為,幸福來自個體內在的自我,而真正的幸福來自德性。德性是在實踐中獲得的積極品質。「人類朝著改善而努力的收穫(結果),只能存在于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好的人類善行之中,也就是存在於人類道德品質的現象之中。」康德認為德性分為「值得讚賞的、單純盡責的和無辜的三種類型」,德性並非生來就有,「那麼人就其天性而言在道德上是善還是惡呢?都不是,因為就天性而言,他還完全不是一個道德性的存在」。德性來源於後天實踐,池田大作認為真正的幸福必然與德性相關聯,而且德性會使人在實踐中改善和超越自我。

幸福由什麼決定是人生的根本問題。歸根結底,幸福最關鍵的要素是個人內在的自我。

池田大作所強調的對於自我的改善和超越的德性並不是「單純盡責的」或「無辜的」,而是康德所說的第一種,即「值得讚賞的」。那麼究竟幸福在哪裡,如何實現幸福呢?池田大作認為這是人生的根本問題,是人們永遠應該追問的課題,歸根結底,幸福由自身確立。幸福不是外表看上去,不是給別人看,而是自己實際感受到什麼,是其生命本身的實際感受問題。要想獲得幸福,需要具備六個前提性德性,這六個德性也可以看成是幸福的六把鑰匙,即充實,深刻的哲學,執著的信念,開朗,勇氣及包容力。這些德性來自自我克制、自我鍛造,自我克制、自我鍛造的結果。池田大作所強調的德性是個體自我不斷成長、自我否定和超越的結果,而幸福是通過小我不斷地改善並逐漸實現大我獲得的。基於這些德性,個體不再拘泥於自我的道德,越來越擯棄自我狹小的空間而與更廣闊的世界相連結。個體的道德成為社會倫理的一部分,獲得自我實現和幸福的同時,社會秩序也為之一新,道德和倫理相互建構,自我與社會相互生成。

和諧:關係世界的秩序。池田大作認為,人是一種關係性的存在,這種關係不僅是日本文化中普遍強調的人與人(社會或人際)關係,而是包含著更寬廣的內容。「人不單是以一個國家為基礎的社會存在,而是一種與人類社會、整個地球的自然界,甚至是整個宇宙具有連鎖關係的生命存在。」什麼是不幸?為什麼不幸?幸福是什麼?在《選擇生命——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談錄》中,池田大作以對話的方式並借用佛教理論和概念詳細闡述了其幸福思想,認為幸福或不幸無非是人的關係世界的和諧抑或是失衡狀態。

接下來我們改變一下話題,來談談人類的幸福問題。佛法中有「十界論」這樣的生命觀。所謂「十界論」指的是從人們的幸福感狀態或對幸福感的態度的角度將生命分為十種範疇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原本就是以各種生物的姿態,在不同的條件下,在不同的生命瞬間會出現十界的生命形態。當然,這與其是動物、植物,還是具有知性能力的生物等類別完全無關,是通過生命整體的「生命感」來進行分類的。「十界」並不是人們死後進入的世界,而是生命在其活動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狀態或者境界。

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都來自自我的不和諧,不幸或幸福的程度取決於關係世界的和諧程度,真正的幸福是人的關係世界的和諧,和諧的關係世界的建構是個體自我成長的結果,擁有和諧的關係世界的自我就是「大我」,是個體與關係世界的創造性融合。個體在什麼境界上實現和諧,也就在什麼境界上完成自我。真正的自我即「大我」,是個體與包括社會、自然等在內自我的關係世界的和諧統一。從佛教思想出發,但絕不僅局限於佛教,落腳於人的關係世界,關注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狀態使池田大作的幸福思想獲得現代性和現實生命力。正是這種基於生命的關愛和生活的關照,使池田大作的幸福思想不局限於單一學科、單一文化而別開生面。

總的來說,有關幸福的思想涵蓋了池田大作豐繁理論與廣泛實踐的基本理念,是撬動其教育、文化、和平等諸思想及實踐的阿基米德支點,在更深層次上體現了他對人和社會本質的理解,並在很大程度上推敲並回應了幸福本質中「目的性與手段性」「個性與社會文化性」「過程性與結果性」「共性與個性」「生理性與心理性」「物質性與精神性」「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相互影響與對立統一,通過哲學原點、心理指向、社會理念與倫理精神詮釋了現代人對「何為美好生活」的理解,對於提升現代人的生命質量、改善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具有獨特而深遠的啟示。

【責任編輯 巳 未】

*文中未標明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責 編 | 東評君

編 輯 | 大玉子

END

原標題:《池田大作幸福思想的幾個支點 ——兼談幸福的本質》

相關焦點

  • 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生平簡介
  • 池田大作:萬代和平、世界繁榮,中國擔有莫大使命
    1968年,池田大作提出中日邦交正常化倡議,表現出超凡的政治勇氣和遠見卓識。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他獲頒「中日友好貢獻獎」,讓我們再度憶及這一彪炳中日關係史冊的功績。在池田大作心中,日中兩國建立更加緊密的友好合作關係,對維護亞洲乃至世界穩定與繁榮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 身為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扮演什麼角色?
  • 湯因比後人印象中的池田大作
    〈祖父形象的價值〉(The Value of a  Grandfather Figure)一文原載1984年5月19日英國《衛報》,由湯氏孫女撰寫,披露了關於池田大作其人以及該次對談的一些內幕。雖已是30多年前的文章,但池田大作的相關資料(扣除創價學會宣傳品)在中文網絡上似乎仍不多見,故我譯出供諸君參考。
  • 靜·夜思「找到幸福人生的支點」
    #靜·夜思#【找到幸福人生的支點】找到一個支點,可以翹起地球。快樂人生,獲得幸福,也需要支點。  近日,雲南一位農民大叔跳孔雀舞的視頻走紅網絡。「舞姿靈動,身段了得」「高手在民間,值得上春晚」「快樂其實很簡單」「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大叔的舞姿和網友的讚美之詞,不難讀出,大叔享受跳舞,觀者亦替他幸福。  跳舞時的大叔為何看起來像擁有了全世界似的幸福快樂?因他找到了幸福人生的支點:興趣。跳舞是他的興趣,能給他源源不斷的快樂。這個興趣也讓他歸真返璞,獲得內心的富足與安寧。不信,你看他臉上的笑容。  甚至能不能上春晚,都與他無涉。
  • 影展預告 | 池田大作攝影展-與自然對話就要開始啦!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1928年1月2日-),日本東京人,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創價大學創辦人,是一位著名宗教家、作家、攝影師。曾任日本創價學會會長(1960年—1979年)。
  • 【每日勵志】池田大作《青年》
  • 他畫一幅《南京大屠殺》,令日本人為之震撼,池田大作:感動哭了
    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南京大屠殺」是無法忘卻的痛,而古人文人墨士在記錄與表達難以言表的思想時,難免會用書畫詩賦來展現,作為近代史上無法忘卻的「南京大屠殺」事件,畫家也有「畫」要說,著名旅美畫家李自建的畫作,便用畫作講述了這件事背後真正的痛!
  • 《當幸福來敲門》:苦難過後,才窺見幸福的本質
    我們似乎感覺不到與幸福有什麼關係,但是,好的作品就是這樣,形散神不散。所以其中的韻味,更值得我們去咀嚼。通過這部電影不一樣的表現形式,我們更加能夠窺見幸福的本質。擁有夢想,並且用堅定的信念去追求夢想在這個世界上,有夢想的人是最幸福的,我認為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窮盡一生去追求的。
  • 40年前,湯因比和池田從佛法、禪、宇宙的角度探討什麼是「愛」
    湯因比和池田大作,這兩個人的名氣進入21世紀後都急劇下降,如今已很難想像,他們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知名度不亞於今天任何一個「網紅」。湯因比是因為他實打實的巨著《歷史研究》,以及其中讓中國知識界覺得非常對症、非常切中時弊的「挑戰-應戰」史觀。池田則是因為滿世界跟最頂級的名人「對話」,其中也包括湯因比。商務印書館不久前出版了湯因比和池田的對話錄《選擇生命》。
  • 《教育的本質》:孩子是否幸福?從這三個方面找答案
    《教育的本質》這本書裡說:「幸福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吳軍博士在《見識》中提到,幸福是目的,成功只是手段。我們來捋一捋這兩句話:教育是為了學習好,學習是為了成功,成功是為了幸福,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幸福。怎麼才能讓孩子擁有幸福感,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 《當幸福來敲門》:幸福本質是受罪,苦難方顯幸福可貴
    所以說,《當幸福來敲門》的成功,是可以預見的。再來談談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整部影片,正如男主克裡斯(威爾史密斯飾演)所劃分的,由六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等公交車」、「冒傻氣」、「追趕」、「實習」、「付稅」以及「幸福」。克裡斯就像所有底層掙扎的普通人,貧窮寒酸,以為自己打贏了生活,結果又總是被生活按在地板上摩擦。
  • 幸福來自於感受還是判斷?幸福的雞與蛋問題
    一個朋友在研究一個關於幸福的問題,大概意思可能是,幸福作為一種人的感受來說,是客觀實在的,但很多時候,幸福與否卻取決於主觀的判斷。比如買了輛新車應該會很高興,可以增加幸福感,但如果那天發現鄰居家也買了個車,而且自己的是寶來而他們的是寶馬,這時幸福感可能瞬間就會喪失在比較之中。
  • 浙江省慈谿市「幸福巴士」傳播思想凝聚共識
    慈谿市「幸福巴士」傳播思想、凝聚共識  慈谿市突出群眾主體、聚焦群眾需求、吸引群眾參與,創新推出的「幸福巴士」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載體,精心打造幸福體驗點並串聯成線,讓群眾乘坐「幸福巴士」在體驗中感受幸福、凝聚共識、傳播文明。
  • 《當幸福來敲門》:幸福的秘訣,只有12個字
    《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是我從學生時代開始,每年都會看一遍甚至幾遍的電影,也是電腦中永遠不捨得刪掉的電影。這部電影取材於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著名的美國黑人投資專家克裡斯·加德納。他曾是一個瀕臨破產、婚姻失敗的落魄業務員,通過他頑強的毅力、樂觀的態度、超高的情商,成為了一位成功的投資專家。
  • 《當幸福來敲門》:幸福的秘訣,只有12個字
    《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是我從學生時代開始,每年都會看一遍甚至幾遍的電影,也是電腦中永遠不捨得刪掉的電影。 這部電影取材於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著名的美國黑人投資專家克裡斯·加德納。 這部電影傳遞給我的力量,是有力而幸福的12個字——滿懷希望、永不放棄、過好當下。
  • 紅塵男女幸福的4個密碼
    紅塵男女幸福的4個密碼戴浩然 2020年9月9日幸福之家密碼③家溫馨 家是身體的住處,心靈的港灣。女人主要負責當家,男人主要負責養家。事業有成密碼④業有成 事業是男人自信的一大支點所謂好女旺三代
  • 幸福是什麼意思 人生幸福的四個標準
    幸福這個詞語是從小學開始就會讀的,但對於它的意思和含義,即便是長大了還是會感到有些不解和懵懂,那麼幸福的意思究竟是什麼?對於人生幸福又有什麼標準呢?  人生幸福的四個標準  1.從事喜愛的工作  若是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自己所喜歡的,能夠給自己帶來成就感並實現人生的意義
  • 對話一汽馬自達 池田保之:潮奢新主張,打造品牌年輕化
    2019廣州車展如期開幕,牛車網現場展臺對話一汽馬自達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池田保之,他表示對於一汽馬自達的目標用戶來說,他們是追求潮流和質感的一群年輕人,汽車的屬性已經不再是一個代步工具,也是他們在生活中彰顯個性的象徵。因此,一汽馬自達推出了潮奢的主張,為年輕人打造符合他們品位和價值觀的產品。
  • 伊能靜的大媽思想:跟你選擇不一樣的人生就不幸福?
    所以她們想當然認為對方慘嘞、可憐嘞……所謂大媽就是思想僵硬,以己度人,無時無刻不炫耀自己可憐的一點優越感。她告訴小小:這些金子值好幾萬,女人這輩子找個好人家結婚最重要,你去上海那個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太辛苦了,還要租房住,每天擠地鐵,賺的錢一輩子也別想在上海買房子,就算在那邊找一個和你一樣上班拿工資的男人,摳摳搜搜過一輩子還有什麼幸福可言,你看我住200多平方的房子,不用上班有錢花……小小有些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