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很喜歡用一句話自嘲:
我的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現在的人,也很喜歡用自嘲的方式自我保護。
也許自嘲的背後,正是自己的心聲。
人生低谷,應該如何定義?
我理解為,那些找不到方向的苦悶時光。
處在人生低谷之時,應該怎麼辦呢?
02
承認自己的脆弱,讓自己流流眼淚
2017年,39歲的京劇演員王珮瑜,通過《奇葩大會》走入大眾視野。
從那以後,瑜老闆成為了一個行走的IP,開始了京劇藝術的傳播之路。
2008年,是她生命中最難忘的一年。
30歲生日,恩師去世,汶川地震。
王珮瑜小的時候,父母離開過她一段時間,雖然後來又回來了,但這段經歷給她造成了一生的傷痛。
正如《兒童恐懼心理學》中所說,如果在童年時期父母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恐懼心理,不加以引導,這種恐懼就容易延續至成年。
小時候,父母離開,她的天塌了;長大後,恩師去世,她的天又塌了。
兩個月後的汶川地震,讓她不得不再次直面死亡。每天看著新聞報導,淚流不止。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難的不是生活的苦難。
最難的,是生活又苦又難,自己的背後又沒有支撐。
一個沒有支撐的人,當生活的苦難向他砸來的時候,哪怕只有一點點,他可能也會感到地動山搖、失去方向,甚至支離破碎、無比絕望。
這是一種想逃又無路可退的感覺。
當這種感覺襲來的時候,不必故作堅強,不妨就讓自己躲在那個黑暗的角落,崩潰一會兒。
告訴自己,沒關係,就讓自己做一個30歲的孩子、40歲的孩子、50歲的孩子。
哭夠了,再擦乾眼淚做一個大人。
給自己找一些支撐,繼續面對生活的苦難。
03
改變生活習慣,尋找一些突破
對脆弱適度的允許是必須的,但是時間太久會帶來問題,讓人沉迷於此。
外在的傷害的確可以避免,但是拒絕溝通和改變,會造成內傷。
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改變,但只要改變了,就有變好的可能。
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一切都跟平時反著來。
如果平時作息、三餐不規律,那麼試著調整作息、規範飲食;
如果平時不怎麼運動,那麼試著開始鍛鍊;
如果太久沒出門了,那麼試著出門走走;
如果遇到一件事時本能的反應是抗拒,那麼試著換種心態去對待,反正都要做的嘛,不如開心一點……
特倫斯·謝諾夫斯基本來是個物理學家,在四五十歲的時候,陷入瓶頸。
他要做的研究需要很貴的儀器,學校買不起,於是一年又一年,研究無法推進,毫無出頭之日。
這個時候,他沒有喪、沒有宅,反而開始參加大量的社交活動。
參加社交,我們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人,自然也就隱藏著很多機會和驚喜。
終於,特倫斯·謝諾夫斯基參加一個生物學聚會的時候,發現了自己職業生涯的轉機,進入到了生物學的行列,後來成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其實杜康解不了憂,只能在某一個時間段麻痺自己、欺騙自己。
所以,解憂還是要聽實用菌的,「何以解憂,唯有改變。」
表面上只是一些小小的改變,但當自己能夠堅持這一個個小改變的時候,整個人可能就會發生大大的改變。
生活習慣的調整會讓自己的身體狀態變好,面對外界的開放態度也會增加自己的認知。
當一切都在改變的時候,看看會發生什麼吧。
我想,一定會好起來的。
04
電影《八部半》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說得對,我並不開心。」
「為什麼,你不需要這樣的。我們並不是生來就快樂的。」
人生若苦,就不必做無謂的掙扎。
接受它,然後改變自己。去尋找那稀有的甜。
互動話題:
你有過崩潰的時刻嗎?
你是如何走出來的呢?
你正在經歷崩潰嗎?
你打算如何與自己、與世界和解呢?
快在留言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