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專家:想學好中文?最好用粵語教學!

2021-02-19 金句王

一位廣州本地人說:「廣州外來人越來越多,不知從何時開始,既不知哪人說粵語,哪人說普通話,所以乾脆一開腔就說普通話算了。」久而久之,廣州年輕一輩的粵語水平急劇下降,甚至有些土生土長廣州兒童竟然只會說普通話。

觀乎香港,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漢語中心兼職講師劉擇明說:「我替女兒選playgroup,區內十間playgroup只有一間以說廣東話為主。支持粵語行動的組織港語學,年初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全港約500間小學,近八成採用普通話教中國語文(下稱普教中)。」教育作為保護語文的最後防線,我們失守了,十年後香港會否成為深圳的寫照?粵語淪為方言,最後會像圍村話般消失殆盡,我們香港人的傳統文化和身份還可往哪裡竄?學好中文,一定要用普通話?不!不妨參考以下十種方法。


1.學朗誦:增強閱讀理解和創作力

橄欖研習中心是一間非牟利學習機構,提倡透過朗誦提升學生語文能力,三位高小學生翁敬皓、林瀚思和呂浩鋒是最佳例子,中心創辦人陳詠家說:「這三個學生堪稱最怕中文,但亦是進步最大的。」

他們仨對中文的印象都是「好煩」,林瀚思:「閱讀理解,翻看多遍仍未找到答案,所以覺得煩囉!」呂浩鋒在校更要接受語言治療,他囂張地說:「職業治療師叫我閱讀生字,再解釋,說了等於沒說,唓,冇用嘅。」但學習朗誦卻像別闢蹊徑,抑揚頓挫的聲音提起他們對中文的興趣。翁敬皓自滿地說:「我學習了朗誦一年,第一個學期中文考試70分,第二學期就90分了。」有了興趣和成功感,腦袋就能輕鬆裝滿散文、宋詞古詩等誦材,隨意點誦,甚麼《憶江南》、《慈烏夜啼》,他們都倒背如流。呂浩鋒剛朗誦完《遊子吟》,我考他:「哪句是全詩重點?」他頓時緊張得握實拳頭,聳聳肩,露出兩隻大板牙,苦笑:「……應該是最尾一句『報得三春暉』囉!兒子想報答母親,又不知何時可以……」分析誦材果然是很好的閱讀理解訓練。陳詠家:「我們會引導發問,如張曉風《我喜歡》一文,你覺得作者開心抑或不開心?哪樣物件最喜歡?哪裡是高潮位?這由你自己設定。久而久之,他們自會懂得分析文章,還會批評其他同學的朗誦表現:『你想表達甚麼?好像沒有高潮位?』」

朗讀《遊子吟》年紀最小的是一位幼兒園學生,陳詠家說:「為讓學生體會母親偉大,恩情無法回報,我請他訪問母親,小朋友才知母親為養活自己在公司受氣。」朗誦比賽當天,那幼兒園學生在臺上淚盈滿眶,觀眾感動流涕。此外,因著朗誦關係,學生把文章圖像化,寫作時會加強想像力,林瀚思:「今早我寫了一句『我一腳把波踢進龍門』,朗誦一遍覺得不妥,將『波』改為『球』,再朗誦出來,又覺得平日學習的誦材不會這樣寫,之後再加上形容詞『猛烈』。咦?這樣寫也蠻不錯!」


2.Rap聖經:學深字

今天參與橄欖研習中心的《聖經》讀講課,有幼兒園級的小朋友這樣閱讀:「有一天,咩咩咩咩咩咩,有一大咩人到祂跟前來……」學生遇到不懂的字詞,都以「咩咩咩」來頂檔,陳詠家對著他們幾隻「小羔羊」,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小朋友怕中文,因為他們認為中文字很複雜,這種讀咩咩咩的方法令他們沒有挫敗感。」陳詠家又問小朋友:「好!今天學一個字,這個字有耳字部首,猜猜是甚麼字?」可愛男同學即答:「聽!」陳詠家大讚:「對了!很聰明。」陳詠家說閱讀《聖經》故事既有助記認艱深詞語,又可學習故事寫作方法,一舉兩得,「我更會教導小學生rap《聖經》,增加他們學習興趣之餘,也增強語文節奏感。」


3.聽金曲:文白夾雜

聽歌絕對可提升中文水平,當然要聽就得聽金曲,單黃沾的歌詞文學分析,已厚過一本《辭海》。《滄海一聲笑》歌詞:「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短短數字真言已道盡人生,悟透滄海一場空,留下豪邁嘲笑。

再回味許冠傑名曲《夜夜念奴嬌》:「夜夜念奴嬌,即刻陰陰笑,心中一諗起,火般香吻妙……」甜蜜熱戀躍然紙上。前句源自宋詞《念奴嬌》,接下竟來個「陰陰笑」和「火般香吻」,文白夾雜,押韻又抵死。


4.看電影:領略詩意

我預科那年修讀中國文學,老師第一堂課就說文字的味道來自詩意,他教我們寫詩前,先讓我們看電影,從電影的側寫畫面、近攝遠攝、色調,令我們明白寫詩和故事的方法。我最深刻的是巖井俊二的《煙花》,還記得電影裡煙花散落的一幕,有小學生們問:「煙花,是扁,還是圓?」到現在我還在思索。


5.看港漫:學句子結構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謝錫金教授,曾公開表示擔憂港漫會令小朋友更少機會接觸文字,但一竹篙可不能打一船人。以繪本《Dustykid塵話過──100個生活基本》為例,作者Rap Chan將生活哲學化成金句與漫畫,讓學生輕鬆反思,也能學習中文句子結構。


6.讀報紙:簡潔文句

還記得在大學修讀新聞寫作,被老師刪掉「的的了了」的多餘字不下數十,所以多閱讀報章可學習簡潔文句,連編輯前輩都說:「那些年,老師都教我讀報紙。」不過識看報紙嘅,一定睇……


7.唱大戲:打好中國文化根底

我問:「有誰討厭中國語文請舉手?」想不到舉手的兩位粵劇學徒,中文成績卻很優越,三年級生莫皓怡說:「作文錯用標點符號就扣五分,我覺得很挫敗。」二年級生黃卓嵐接口:「就是了,作文時老師改我用詞,明明開心寫到變成不開心。」他們誤以為自己討厭中文,其實只討厭教導中文的制度。

查篤撐兒童粵劇協會創辦人馬曼霞,將原來的曲目改編成兒童故事,《帝女花》唱完一段「遞過金杯慢咽輕嘗,將砒霜帶淚放落葡萄上」,結局畫面一轉,變成幾兄妹在房裡練唱的惹笑對白:「睡房變了劇坊,吊嗓子學唱仙腔,被單反轉,作駙馬裝……」笑得兩位小師妹人仰馬翻。黃卓嵐媽媽說:「她爸爸極愛向她講歷史故事,以前她例必搖頭擺手,自從學了粵劇,這方面的興趣大了。」小小年紀,師姐妹閒談內容不是卡通片,而是──你有否看過《紫釵記》?提起此曲,卓嵐眼瞪得快要跌出來,曲目文白夾雜,背記毫無難道。莫皓怡分享:「我通常在廁所裡閉關練習,愛其有回音,好快就背好。」她媽媽沒好氣地補充:「劇本一拿上手她就不會停,我反而要強制她。」看到了吧,如此愛粵劇,怎能說她們不愛中國語文呢?

馬曼霞老師點出:「粵劇可以訓練他們的正音、文字節奏感,可以學到一些生字,但粵劇最重要的影響是打好文化基礎,對提升語文水平的效用難以量化,他們才會有興趣。」她本身就是好例子,「我中學時修讀英國文學,兄弟姊妹間,誰猜輸就被迫陪媽媽看粵劇,到上大學學習過中國文學,我視好多歷史典故如寶藏。我學習古箏,那似實似虛的琴音相當吸引,粵劇正是集文學於音樂,中國文化精神讓我愛研究中文。」對老師而言,學生劉少傑是她的奇蹟,劉少傑喜歡中文,卻有語言障礙,連接詞較弱,「所以我先讓他擔當獨唱角色,現在學習對唱,目的是令他滿有信心地應接。」


8.多背書:語文自然好

作家鄭政恆自豪地說:「我幼兒園、小學、中學都讀培正。」他認為培正學生中國語文出色,全因強調粵語教學。

得知培正小學轉為普教中,他失望搖頭:「廣東話比普通話簡潔,培正竟推翻自己招牌。」他那個年代重背記,「每課都要背,默書只有背默,沒有讀默。」背得多,自然語文好,還能養出一副風骨與情懷。他說:「我很深刻,當年背孟子《性善論》,然後分組討論,獲益良多。香港既有本土,亦有南來作家,洛夫、昆南、董橋、小思等等,我們已有很多好文本學習語文,又何須普教中?語文關乎生活,用廣東話思考最直接和貼身。評定語文能力,內容思想比措詞造句更重要。」


9.寫status表達自己

港大兼職講師劉擇明:「在facebook發表近況,不論口語或書面語,養成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習慣,有助改善寫作能力。」


10.刨高登:粵語精警

初入行做記者,讀過前輩以廣東話撰寫的飲食文章,生動傳神,才知粵語入文,要句句精警,比書面語更難,惟有刨高登惡補。那些高登術語更滲入香港人生活,如「李氏力場」、「重口味」,簡直是最貼切和具體的比喻。


普教中學生:唔知「水皮」點解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是其中一間以英普教學的學校,校長劉筱玲於北京師範大學時曾撰寫博士論文,認為普通話有助提升學生中國語文水平,她說:「360位學生,各半以廣東話或普通話修讀中文,以五年時間觀察學習情況,我發現中文水平一般甚至較弱的學生,用普通話學習中文後,他們水平提高了。」校長所謂的水平提高,就是能全用書面語寫作。


邵芷欣是該校小五生,父親邵海祥表示:「家長選擇學校時先考慮學校教育理念,用甚麼語言教學不重要。女兒幼兒園時已在校外補習普通話,所以升小學普教中,絕對適應。」不過他早預料女兒就讀此校後,會不認識部份廣東話俚語,跟芷欣以廣東話對談,她回應較慢,顯然以普通話思考,再翻譯,例如問及粵普詞語對照,她第一時間以普通話回答,想了想,再用粵語說一遍。


男拔:粵普並行教中文

邵芷欣還有一門「奇異神功」,她說:「作文時不懂寫的字,我會寫拼音,老師批改時會填上字詞。」因為上課聽老師說過的詞語,知道意思,卻不認字。我考她常用廣東話用詞:「如果我說一個人好『水皮』,你明白嗎?」她搖搖頭說:「皮上有很多水嗎?」爸爸顯得很驚訝:「嚇?『水皮』都不懂?」更莫論近來的「每日一鳩嗚」、「厚多士」等熱門用詞。不認識這些廣東話用詞,芷欣認為沒所謂:「與同學溝通多用英語,這些詞語同學都不會說。」爸爸亦不擔心:「這些廣東話俗語多說幾遍,或多看幾齣電視劇就會學曉。」事實是她平日一套也不看。

事實上,上述言及的是廣東話常用詞語,而非俗語。港大謝錫金教授激氣了:「廣東話是正統,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以『核突』為例,在《紅樓夢》也出現過,有幾俗?」雅言重修養而非書面與口語之分,他舉例:「北京的官話說得最正統,但內地中文水平最高的卻是浙江一帶,因其藏書好,出版書籍最多。」雖然香港文學風氣不及臺灣和內地,但閱讀理解的能力卻是全球之冠,他指出:「根據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2011年香港居首,臺灣只排第七,因為臺灣學生八歲前還在學拼音,我們已經讀文章了。」以最短時間學懂最多字,幫助閱讀,才能提高語文能力,「懂2,500字可讀金庸小說,懂3,500字可讀《蘋果日報》。普教中反過來先學拼音,你估鬼佬學英文?形音最難學,中文應由字詞意義帶動學習。」他極度反對香港學校推行普教中,所謂我手寫我口,謝教授:「書本上教『你好嗎?』現實生活幾時會這樣說?只會問:『你今日食咗飯未?』」

男拔書院附屬小學與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同樣著重英語,但男拔卻粵普並行,謝教授贊:「聰明!」一周九堂中文課,七堂粵教中,兩堂普教中,普教中的課堂內容是粵教中課文的延伸。校長羅錦麗:「八年前開家長會,家長認同用粵語教中文,因為學校著重英文,不希望抹煞學生說母語的機會。」

相關焦點

  • 語言|粵語和普通話:香港的語言政治化
    即便香港人對普通話的憤恨不滿不斷加深,卻也不得不咬牙承認一個事實:全世界說普通話的人數接近10億。在香港,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許是通往財富和成功之路的關鍵。在香港,最受歡迎的學校不是用英語教學,就是用普通話教學,沒有一所學校用粵語教學。可是,粵語幾乎是所有香港人的第一語言。
  • 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學習重點不含拼音
    原標題: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學習重點不含拼音  從「知識傳授」到「技能培養」,從「灌輸」到「引導」,從「注入式教學」到「探究式教學」,近年來,中國的語文教學一直在探尋一條貼近語文學習本質的道路。放眼全球,世界各地在語文教學上又有何「奇招」能引導孩子們樂享真正代表本民族文化精髓的語言文化?
  • 應採兒教育兒子要學好中文,採兒「爆」自己學習中文也很「痛苦」
    11月10日,應採兒發了個兒子Jasper(小小春)學中文的視頻,視頻中應採兒在和兒子jasper玩中文拼字遊戲時發現jasper不認識的漢字實在是太多了,應採兒當場就「黑下臉來」氣得上樓冷靜一下。Jasper潸然淚下後姥姥丁媽想帶小孫子去洗手吃葡萄,但Jasper還堅持繼續學漢字,小小年紀就有一股子不輕易言敗的勁兒,簡直未來可期大有前途啊!媽媽應採兒在調整好心情後,下樓快步走向Jasper所在房間,用英文向Jasper解釋了為什麼要學習中文以及中文的重要性。
  • 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學習重點不含拼音【2】
    原標題: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學習重點不含拼音   從學校實踐來看,拼音的教學也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是從小一入學就開始,有的要到三年級才學拼音。好在我家小朋友上的學校是一開始就教拼音,學會拼音對小朋友認字還是很有幫助。
  • 粵語是不是香港的官方語言?
    香港在英美文化與國語文化的衝擊下,粵語的文化產業一度頗為低迷1971年香港只拍了一出粵語片,72年完全停拍,73年也只有一出《七十二家房客》是粵語的,誰知道該片成為票房冠軍,粵語片一下子復活,港產片在原產地香港從此是說粵語的。粵語只是諸多方言中的一種,人數雖然較多,但並未有取得主導地位。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
  • 昆明粵語培訓班,只需付出時間和努力零基礎也可以快速學會
    粵語培訓速成班去到香港的小鹿很想念當時在昆明佩文教育速成學習粵語的那段時光,帥氣的李老師一口流利標準的粵語口語,同學發音糾正不過來,急得溫柔的李老師都開始敲黑板了,也很感謝李老師的悉心教學,讓每一個學員打開了粵語新天地的大門
  • 想要把粵語學好 就要把這兩種東西學好
    想要把粵語學好,就要把這兩種東西學好很多人都說學習粵語很困難,但是其實只要你把這兩種東西學好了,那你想要把粵語學好是非常輕鬆的。第一種,拼音。拼音是粵語裡面相當難學的一種知識,因為粵語的拼音體系比較大,而且很多字的讀音都差不多,所以,粵語的拼音其實很難學。不過,粵語的拼音是粵語的基礎,所以如果你能夠把粵語的拼音都學會了的話,那你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也會比較容易的。第二種,語法。粵語的語法也是比較難學的,因為粵語裡面的很多語法都是比較偏的,而且不好理解。所以,粵語的語法其實不好學。
  • 玖 粵語是一條永不回頭的套路
    能把廣東話說得出神入化的,香港人敢認第二,沒有人認第一。曾經試過同兩個香港客人暢談一小時,期間腦容量一路處於緊縮狀態,因為跟不上中英夾雜蜜汁語序以及機關槍般的說話速度,完!全!斷!片!是的,正是那種喝了失身酒,大腦完全無法理解一句話的斷片狀態。
  • 粵語是如何成為香港人「身份證」的?
    尤其是在香港這樣的,無時無刻不在被身外更大的政治力量拉扯的角力場,粵語地位果真是一成不變的嗎?用客家話來說,香港語言環境從豐富多元,到粵語獨大的變遷,其實是「坐風挨、隨海飄」。用客家話唱的漁歌圖片來源香港電臺《香港風物誌:漁歌餘韻》1945年二戰結束後,英國從日本手中接收香港,另一廂,內地隨即爆發國共內戰,難民從內地湧入香港避難,英國決定開發新界。為了統一管理,港英政府把教育語言設為英語與標準粵語。這是各個語言在香港的地位,首次基於政府意志被塑造。更大的塑造語言的力量,現身於1949年後。
  • 一起來看看香港哪些學校教簡體中文吧!
    作為新香港人,生活在今天的香港,「粵語聽說」不靈其實沒給我們帶來太大的日常麻煩。因為,電視字幕早就成了標配,我們大人只需稍稍「繁轉簡」地模糊轉換一下就能無障礙地接收信息了。但如果遇到家裡正在讀一年級的小朋友拿著日記本來問:「小烏龜的「龜」字用繁體字怎麼寫?」,這種需要「輸出而非接收」信息的時候,由繁體字帶來的障礙是不是就沒法視而不見了呢?
  • 王寧老師丨語言文字與文化認同——談港澳中文教育的重大意義
    1986年到香港回歸的10年間,我又有兩次到港澳:一次是參加章太炎、黃季剛先生的紀念會,一次是跟隨啟功先生來作書法作品的義展。這兩次去認識了更多同門和同行的朋友,了解了香港的中文教育現狀。我才知道,香港高校的課程多半用英語講授,包括文科的歷史課。中小學課程包括語文一律用粵語,只有少數臺灣的學校是用國語的。
  • 一位前香港老師的普通話教學
    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普通話課成為香港中小學核心課程之一,特區政府也開始培養普通話師資。2009年,香港高中學制改革,普通話課程涵蓋小一至中三(相當於內地的初三——記者注)。公立院校是教授普通話課程的主力軍。2014年,中文教育專業碩士畢業後,徐麗進入母校下屬的大專院校中文科擔任老師,主要教授實用普通話、普通話溝通與交流、中文閱讀與寫作三門課。
  • 15位國際教育專家到訪VIPKID 學習中文,課堂氛圍極其活躍
    近日,位於達美中心的VIPKID來了一批有趣的學生——15位來自來全球教育領域專家,共同上了一堂有趣的中文課。國際教育專家們對VIPKID在全球英語教育與中文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表示認可,並表示VIPKID已經成為改變全球教育的重要力量。
  • 選讀香港教育大學國際漢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的理想就業前景
    學習中文的人很多,從國際漢語教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漢語教育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從香港教育大學畢業可以獲得國際漢語教學文學碩士學位,對將來不管是在內地、香港、乃至外國就業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現在不少中文教育都走向國際化了,外國對中文教學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中文教育成為國際上熱門的一個專業。
  • 70國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學好漢語已成大勢所趨?
    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漢字更是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本月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70國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語言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文化傳承的載體,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球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當中,4000多所國外大學開設中文課程,學習中文的人數約為2500萬,且人數還會隨著時間不斷上漲,學好漢語已成大勢所趨。
  • 學粵語太慢?這幾個方法讓你更快學好粵語
    很多人都覺得粵語學起來非常慢,畢竟粵語是一門非常難學的語言。下面,我就和大家說幾個能夠更快學好粵語的方法。第一,找到規律。想要把粵語快速學好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找到學習粵語的規律。如果你能夠把粵語裡面的那些規律找到的話,那你學起粵語的時候就會非常的方便。
  • 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之路
    來源:海外網(本文配圖均來自網絡)第13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全球總冠軍甜甜是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但她從小有一個中文夢,3歲起便開始在中文學校學習,至今已堅持了12年。她是自己所讀中文學校不斷壯大的親歷者,用她的話說,「現在,我們的中文學校可是當地響噹噹的知名品牌」。
  • 華語粵語首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你聽過幾首?
    十大中文金曲十大中文金曲自1978年起舉行,由香港惟一的政府電臺"香港電臺"主辦,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國際唱片協會香港會、香港唱片商會協辦 。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是香港本土流行音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時期,香港流行音樂及其所形成的商業運作體系,包裝制度在整個粵語流行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中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香不香港ⅹB站人氣粵語老師線下教你速成粵語,快來報名啦
    從來不敢坐小巴從來不敢自己去茶餐廳從來不敢在街上問路就連去個7仔便利店連腳都用上了收銀員都唔知你up乜(不知道你在表達什麼)來香港一年學會的唯一粵語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講>007老師地球最強粵語老師bilibili網站播放量超50萬次,自創《零基礎粵語教程》課程,顛覆傳統粵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