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出於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的需要,2020年這個春天,人們宅在屋裡的時間多了。居家下廚讓人們與食物的製作過程更親近,也更明白一日三餐的珍貴。飲食從來都不僅僅是吃喝。《舌尖上的中國》中有一段經典臺詞:「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宅居不僅能練就大廚的手藝,不僅僅是對胃的犒勞,還應該充實精神的空間,閱讀好書以便給靈魂滋養。
《山家清供》
作者:林洪
出版社:中華書局
南宋紹興年間進士林洪,生逢亂世,工於詩文,著有奇書一本,便是《山家清供》。清供者,文人清雅之用度是也。古時候文人也有戀物癖,案頭總講究擺點與辦公無關的小東西,諸如盆景、香爐、古董、奇石、花果等。《山家清供》中的「清供」,指的並不是器物層面。而是指一百零四品菜、羹、飯、粥、面、糕、點的佳味雅意,這些飲食材料易得,製作方法也簡單樸素。
書中主要收錄了山野所產的蔬菜、水果、動物為主要原料的食品,記其名稱、用料、烹製方法以及涉及的掌故、詩文。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山家清供》中記錄的100多種食物,食材簡單,口味也比較清淡,但是從書中可以找到現代少見的食材組合方法,還能看看宋代士人如何風雅地吃。
書中講吃,其實是在講詩。書中講詩,其實是在講人。作者用一個典故的形式來記錄一道食譜,被網友稱為中國古代版的《深夜食堂》。
《養小錄》
作者:顧仲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顧仲是清代醫學家,浙江嘉興人,號浙西饕士。他採錄楊子建輯《食憲》中有關飲食方面的內容,結合自身的體驗編撰了《養小錄》。全書分「飲之屬」「醬之屬」「餌之屬」「蔬之屬」「餐芳譜」「果之屬」「嘉餚篇」七部分,記載了飲料、調料、蔬菜、糕點、菜餚一百九十多種,以浙江風味為主,兼收中原及北方風味。顧仲提倡飲食養生,不追求山珍海味,取尋常食物,只求鮮、潔、熟,烹飪得法。
書中特別提到飲食的衛生極其重要,「飲食以衛生也,粗率無法,或致損人,誠失於講求耳。苟請求矣,專工滋味,不審利害,如吳人丁騭,因食河豚死,而好味者必謂其中風,非因食魚,可笑也。窮極口腹,反覺多累。」
書中有關於「暗香湯」、「茉莉湯」的做法,讀之頰齒生香。比如「暗香湯」的做法是:「臘月早梅,清晨摘半開花朵,連蒂入瓷瓶。每一兩,用炒鹽一兩灑入。勿用手抄壞,箬葉厚紙密封。入夏取開,先置蜜少許於盞內,加花三四朵,滾水注入,花開如生。充茶,香甚可愛。」「茉莉湯」則是「厚白蜜塗碗中心,不令旁掛,每早晚摘茉莉置別碗,將蜜碗蓋上,午間取碗注湯,香甚。」
《美食家》
作者: 陸文夫
出版社: 古吳軒出版社
蘇州至少兩個文人在中國文壇和廣大讀者中非常出名,一個是鴛鴦蝴蝶派的周瘦鵑,另外一個就是「貪吃」的美食家陸文夫。陸文夫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中篇小說《美食家》是陸文夫的巔峰之作,1983年發表於《收穫》,享譽全球,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顯示出某種永恆的魅力。《美食家》裡的朱自冶一生忙著的就是如何吃,如何讓自己一天吃得稱心如意。舊時代他靠祖上留下的房產生活,時代變了,他也只能謀求吃飽,吃出點意思來。後來竟也能由一個渾渾噩噩的吃客變成了社會名流「美食家」。作者從「宏觀」著眼而在「微觀」落筆,這篇小說表面上大講「吃經」 的小說,在一大堆有關吃喝的有聲有色的描繪中寄寓了深刻的思想,在「吃」中發現一部人的歷史、社會的歷史。
《美食家》中關於蘇州菜的製作及吃法的敘寫筆調從容疏朗、語氣輕鬆閒適、意趣細微瑣碎,渲染出一種輕靈幽默的氣氛。
《雅舍談吃》
作者:梁實秋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在現代中國文學史群雄錄上,梁實秋的散文是數得著的大家。他的散文集文人散文和學者散文為一體,信手拈來,清雅簡潔,旁徵博引,內蘊豐盈,妙趣橫生,追求「絢爛之極趨於平淡」的藝術境界。梁實秋的散文中有不少是關於吃的。無論是寫記憶中故鄉的味道,還是四方美食、異域食色,無論是有名的酒莊茶樓,還是農家小菜、地方小吃,都能娓娓道來,無貴無賤,無偏無頗,各有千秋。最難得的是,看似談吃,卻信口說來,旁徵博引,融匯了古今中外各階層的生活和文化、歷史、淵源,在味道日常中,窺見一個時代的雲煙雅事和四方風情。這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和記憶的味道。
《尋味》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汪曾祺是文章高手,也是一個資深吃貨。汪曾祺不光理論上或者文章裡談吃,他的實操能力也很強,廚藝也是一流。在汪曾祺看來,做菜跟寫文章相同,要有想像力,要愛揣摩,如蘇東坡所說「忽出新意」;更要多實踐,學做相同菜總得要失利幾回,才能把握其方法;有時也需要翻翻食譜。在他的做菜經歷裡,總結的金玉良言有二:一是粗菜細做,這是制家常菜的不二法門;一是葷菜素油炒,素菜葷油炒。無論是春天的蘿蔔、秋天的糖炒慄子,還是新採的枸杞頭、缸醃的臭莧菜;不管是江南的馬蘭頭、朔方的手把肉,還是故鄉的野菜、昆明的菜餚,所有的吃食,在汪曾祺的筆下,都是人間的至味。因為曾在西南聯大上學,汪曾祺在昆明住了好幾年,留下不少關於雲南美食的記錄。多年後,他仍記得離開昆明前吃的一盤肉炒菠菜,「當時叫絕,至今不忘」。
《知堂談吃》
作者:鍾叔河
出版社:中華書局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周作人1924年寫的這段話,至今依然有很高的提及率。周作人對喝茶也有獨到的領悟。「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舊夢。」讀來令人神思暢旺。
作為百科全書式的文人,周作人不愧是小品散文之王。談起紹興的吃食———臭豆腐、薺菜、紹興酒、烤越雞、燒鵝、鯗凍肉———他於筆尖紙上揮毫潑墨,毫不吝惜。甚至興趣盎然地說起「做老酒的技巧」,「凡做酒都是一樣,在於審定煮酒的時候,早了沒有熟,遲了酒就要酸了。」在故鄉面前,他開始變得像孩童一樣,充滿了俏皮與歡樂。他在《吃燒鵝》裡說:「小時候掃墓採杜鵑花的樂趣到了成年便已消失,至今還記憶著的只有燒鵝的味道。」
《中國食譜》
作者:楊步偉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這是一本寫給外國人看的書籍,意在向外國人講授如何用現有食材做出好吃中國菜的方法。作者楊步偉是中國第一個留日醫學女博士,也是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的妻子。1938年,楊步偉隨丈夫趙元任定居美國,她放棄了熱愛的醫生本行,成為低調的家庭主婦。她寫了《中國食譜》,向西方人介紹中國菜與飲食文化,由女兒趙如蘭譯成英文,趙元任作注。她從中餐烹飪原理、用餐禮儀寫到東西方文化差異,兼介紹中國各地的傳統習俗。出版後被紐約時報報導,廣受歡迎,再版二十多次。後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歐美持續暢銷數十年。
在《中國食譜》中,楊步偉對中國食材、作料、炊具餐具、備菜、烹調方式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講解,介紹了中國有名的菜系菜式,並附上家常菜的做法。楊步偉採用說明書式的語言,淺顯易懂,言語間不乏幽默,如同閒坐家常一般,又能看到民國時中國流行的菜譜與食物。
《米,面,魚:日本大眾飲食之魂》
作者:馬特·古爾丁(美)
譯者:謝孟宗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飲食作家馬特·古爾丁看來,西方世界的美食大多以量取勝,餐廳會儘可能提供多樣的菜色來滿足各種顧客的需求,但日本則是以質稱霸。這種質量上的優勢體現在廚師對用料的執著、精細的技巧,以及數千年來的一絲不苟與精益求精,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本所謂的「職人」精神。
古爾丁以一個美食發現家的敏銳視角,詳細記錄了他探訪東京、大阪、京都、福岡、廣島、北海道、能登七座日本飲食重鎮的經歷。難得的是,古爾丁不僅鮮活地還原了他在品嘗每個城市代表性食物時的真實感受,還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當地民眾的飲食生活融入到自己的觀察中。
《元氣糖》
作者: 殳俏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
殳俏自稱「美食工作者」和「煮婦」,最好吃的女人,最會吃的作家,最吃不胖的美食家。
殳俏寫東京的菜市,西班牙的小飯館,冬天的韓國菜,香港的大排檔,阿拉伯的飯店,既有日式的清淡滋味和簡約趣味,又帶著濃鬱的畫面感和故事感。她愛海膽,愛春筍,愛烤肉,愛湯糰,愛烤鴨,愛鵝肝……愛做菜,愛下廚。說到底,愛美食就是愛生活,愛吃就是愛生命。
殳俏畢業於復旦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取得史學碩士,她熱愛美食,寫作美食,出版有雜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煮婦日記》,《吃,吃的笑》,譯著《帶著蛙魚去旅行》,短篇小說《雙食記》曾被改編為電影。
《媽媽的柴火灶》
作者: 二毛
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二毛是詩人,美食家,也是一個動手能力很強的大廚。二毛被不少人認為「我認識的文人中做菜做得最好的,又是我所認識的廚子中,文字最好的。」
在《媽媽的柴火灶》中,二毛以溫暖輕鬆的筆調,講述了幼時母親為貪吃的孩兒做的一道道動人的菜餚。全書瀰漫著親切的市井氣息和淡淡的人間煙火味。「有柴火灶的年代,才有嫋嫋升起的炊煙,有了炊煙的天空,才有隨風飄散的詩和撲鼻的菜飯之香。」
二毛1960年代生於長於重慶酉陽,一個安安靜靜鑲嵌在武陵山區的小縣城。作者的童年缺肉少油,好在母親的柴火灶,每每化腐朽為神奇,用最自然與淳樸的材料,烹製出一道道溫暖人生的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