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楚水(資深心理諮詢師)
圖片:攝圖網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經常有網友發來留言,問自己的婚姻,還有挽回的必要嗎?還有救嗎?有救沒救,真的不是一兩句話能簡單說清楚。沒有經過全面的了解,沒有細緻體察到雙方長期相處的模式和背後問題的深層原因,誰又能下論斷呢?可是,就沒有別的方法能幫到大家嗎?
為此,小婚家特推出【婚姻有救嗎】欄目,在取得來訪者同意後,將真實案例還原給大家看,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今天,由資深心理諮詢師 #楚水#老師帶來的分享。
——小婚家
經濟條件優越,工作穩定,有兒有女,有保姆和老人幫忙帶孩子……
在這樣的婚姻中,她為什麼感受不到幸福?
01
妻子自述:
夫妻都不做家務,為何家人只攻擊我
口述者:晶晶 公務員
我已經記不清楚,第一次產生離婚的念頭是在什麼時候了。每當別人用羨慕的語氣說「晶晶你多幸福呀」,我就想從這個家逃離。我現在保持每兩天加班一次的頻率,工作成了我的避風港。
二寶出生時,我媽剛好退休,我就請父母幫忙帶孩子。我以為有親媽幫忙可以鬆口氣,沒想到卻要承受另一重壓力。
我不擅長做飯,每次吃飯時我媽都嘮叨:「什麼時候你能做一頓現成的!」
我想叫外賣,老公又會跳出來說:「孩子們就想吃媽媽做的菜。」這兩個人一唱一和,擠對我不做飯。
前幾天,婆婆還對我媽說:「你得讓晶晶幹活兒,因為她什麼都不做,阿濤才越來越懶,孩子們也照樣兒學……」
家裡誰都對我不滿意!
論工作強度,我和老公一樣;論收入,我比他更多。
明明在家裡,我倆都不幹活兒,大家對他什麼話都沒有,對我卻百般挑剔,這太不公平了!
家務活兒我是做得不多,但我也沒有置身事外。
平時,我爸負責接送孩子,一旦他有事,我就隨叫隨到。
我偶爾讓老公去接孩子,他就覺得自己的健身計劃被打亂了。偶爾讓他幫忙預約看病掛號,他就反問:「你自己約不行嗎?我打遊戲沒時間!」
我和我媽吵架那天,他一直在屋裡打遊戲,也不出來勸一下。
我哭著和他傾訴,他一邊看手機一邊說:「你媽嫌你不幹活兒,那你以後就多幹點兒活唄!」
我感覺很絕望,這不僅僅是幹活兒多少的問題,我是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也不被尊重。
家裡人都說我懶,老公也不關心、理解我,我覺得自己在家裡真是多餘。
要不是捨不得兩個孩子,我真想躲在單位裡一直不回家,至少,工作需要我!
02
丈夫自述:
她就是個不知足又不肯付出的人
口述者:阿濤 公務員
晶晶向我提出離婚後,就一直躲在單位加班,每天深夜才回家。其實,我真的不覺得我們的婚姻有什麼問題,她是不惜福、不知足!
我們的經濟條件很好,兩個孩子一個保姆帶,一個老人帶,都沒累著她,可她還是抱怨,總是不開心。
你不幹活兒,脾氣好點兒也行啊,別人說什麼她還總頂嘴。所以,不僅和我媽總鬧彆扭,和她自己的媽媽也相處不來。
隨便一件小事,就能知道她多不會做人。
全家人去泡溫泉,她覺得二寶太小,出門不方便。孩子奶奶說:「沒事兒,帶她去吧,我來照顧!」結果,她還真的當甩手掌柜了。
這種時候,我會幫著打圓場,但她總覺得我幫著家裡人。
後來,無論她和誰吵架,我都不管了,可又落下個不關心她的罪名。
不是我挑剔她,她真的什麼都做不好。
工作晉升,她比同時入職的同事晚;
家庭關係也搞得一團糟。
老二出生後,她胖了30斤不止,天天嚷著減肥沒有行動。
一個不知足又不肯努力的人,確實很難幸福吧!
03
我們不需要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在晶晶身上,我們看到了多重角色的衝突。
比如,她希望讓家人滿意,希望自己是一個好妻子、好媽媽、好女兒,符合傳統文化中對女性的定義和角色期待。
可是作為職業女性,她又希望擺脫傳統的家務束縛,通過保姆、鐘點工、外賣等補充角色替代自己的部分功能,令自己獲得精神的放鬆。
她雖然有足夠強的經濟實力,卻無法滿足母親、婆婆、丈夫對她的期待。
當晶晶在家庭生活中需要支持時,丈夫的回應並不積極。她感到失望,這種不公平的感覺無法化解。於是,她懶得溝通,選擇用工作逃避,只會印證家人對她「什麼都不會做」的評價,生活陷入惡性循環。
客觀地講,家庭生活中對男性和女性的區別化期待,的確導致了不公平的現象。
如果一個人無法建立有效的價值感,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攻擊別人的怪圈兒,很可能把婚姻一同拖垮。
從性別差異來講,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更期待讓所有人都滿意,男性更期待家庭系統能夠正常運作。
也就是說,當家庭沒有出現明顯的功能缺失、造成運轉失敗時,男性認為不需要改變。
夫妻諮詢給了晶晶一個機會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不希望失去婚姻,可是,我很害怕對周圍人提要求,尤其是你!」她含淚看著阿濤。
我鼓勵阿濤說點兒什麼,試著回應一下,然後讓晶晶根據丈夫的回應內容做出反應。
阿濤解釋「咱們的條件挺不錯的」,晶晶很排斥,背過身去。阿濤把話題轉向安慰,說:「你不要想那麼多……」晶晶覺得阿濤的話沒有安慰到自己,不想多說。
這樣試了幾次,阿濤最終說:「我承認,我不知道你怎麼想,那能不能告訴我,你為什麼會流淚?」這一次,晶晶回應了很多,夫妻開始恢復交流。
阿濤不知道,諸如帶女兒去泡溫泉卻撒手不管的深層原因是妻子價值感的缺失。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依賴、被需要,付出後得到感激和回饋才能付出得更多。
晶晶雖然也在付出,但得到正面的回饋和激勵都很少。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晶晶,阿濤要明白她的行為是一種防禦——她先覺得自己不被需要,然後才什麼都不做。
同樣,家務分工的界限不清楚,所以晶晶被拉去替補還要被埋怨懶。
想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夫妻共同行動,晶晶要放下防禦,阿濤不要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他們重新劃分了家務分工,比如:
媽媽承擔的家務最多,晶晶要分擔她的工作,負責每周洗兩次衣服,清理一次冰箱。
阿濤負責在不健身的日子裡,帶孩子去外面玩兒,讓晶晶和媽媽可以在家裡放鬆。
雖然,夫妻倆只是承擔了少量的家務,但是,整個家庭的氛圍變得不一樣了。
晶晶說:「我很希望看到所有人都動起來,這樣,我們才像一家人!」
家庭生活就是如此簡單,總要有人先做出改變,帶動和觸動另一些人。
除了阿濤參與家庭生活外,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孩子們開始主動收拾自己的玩具。
阿濤和晶晶約定,
每周會留出夫妻單獨交流的時間。
現在晶晶已經不害怕向丈夫提要求了。
當然,阿濤的支持只是撬動晶晶改變的槓桿,她必須完成更多的成長,才能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對於角色定位,我對她說:「你期待你的女兒成為怎樣的女性?」
她想了想,回答說:「我始終覺得,女人要有自己的工作。我希望她不要經歷我的矛盾,更堅定一些,喜歡工作就拼命付出,喜歡家庭生活可以回歸家庭!」
通過這次選擇,晶晶看到最令她痛苦的並非是選擇工作還是家庭,而是矛盾的心情。
晶晶想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反而失去了自我,其實她不需要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諮詢中,我們重構了晶晶的擔憂,讓她看到每種選擇中值得期待的部分:工作帶給她收入和自信,家庭帶給她愛和滿足,雖然平衡起來很難,但如果把被動的矛盾理解成主動地付出,並努力尋找積極的意義,心情就會平和很多。
最後,晶晶仍然選擇承擔一部分家務,以固定的方式參與到家務中,但是,她不再試圖討好所有人,只是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相比之下,她更喜歡這樣的自己。
最後,我們一起談論了晶晶對自己身材的擔憂。
晶晶曾經身材苗條,這也加重了她現在的失落。她覺得,自己需要一些小成就來提高內在的力量感,恢復自信和自尊,決定找一位營養師來幫助自己開始新的生活。
這對夫妻的婚姻,也向著美好的方向轉變。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中國情感幫助全媒體平臺,關注女性自我成長、親密關係維護。溫暖風趣,與你聊聊愛情婚姻那些事兒;專業理性,力邀眾多心理諮詢師,為你解答情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