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撐開效應的臨床意義及進釘點的選擇 | 楔形撐開效應

2021-02-23 髖款而行

作者 | 衛禛,熊文峰,張世民

單位 | 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

在髖部骨折髓內釘治療中,「楔形撐開效應」得到越來越多骨科專業醫師的關注。

本次專輯中,我們邀請到張世民主任團隊,以專題形式,通過系列文章,向大家介紹「楔形撐開效應」及其機制、臨床意義和進釘點選擇、預防的手術經驗和技巧等。今天是第二部分——臨床意義和進釘點的選擇。

經股骨大轉子插入髓內釘(頭髓釘)已經成為臨床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主流。髓內釘的大量使用,出現了一種特有的操作技術併發症——即「楔形撐開效應」,導致股骨幹向外移位和頭頸骨塊內翻旋轉。楔形效應的存在,可能改變正常的髖關節生物力學和功能效果。

我們已經介紹了「楔形撐開效應」的提出及其產生機制【點擊閱讀】,今天是關於「楔形撐開效應」的臨床意義及進釘點的選擇。

 楔形撐開效應的臨床意義

臨床研究發現,不論骨折類型和復位質量如何,不佳的入釘點開口,均會導致「楔形撐開效應」的出現。

2015年,張世民等報導,應對「楔形撐開效應」分開看待。

——撐開效應在一個皮質的厚度(或4-5mm)是可以接受甚至可能是更好的。

因為,輕微的撐開效應為獲得內側皮質的正性支撐復位提供了前提,留出了滑動空間,允許頭頸骨塊沿著拉力螺釘/螺旋刀片的軸向向外滑動,達到內側皮質對皮質的接觸而獲得二次穩定。

撐開效應也增加了髖關節的外展偏距(offset)和外展肌的力臂,完成同樣的下肢外展功能所需要的肌力則相應的降低,這在經大轉子插釘、損害臀中肌結構的情況下,可以作為一種補償機制。

當然,過度的撐開將增加頭頸骨塊與股骨幹之間的間隙距離,需要更多的滑動和更長的癒合時間。

——楔形效應導致的頭頸骨塊的旋轉內翻卻是不可接受的。

超過5°的內翻,可能預示著較高的失敗率(拉力螺釘切出等)和功能不佳(無力、跛行等)。

內翻畸形與一系列的併發症有密切關係,包括器械失敗、骨折不癒合、功能恢復差、肢體短縮、步態失衡,也是拉力螺釘切出的重要危險因素。

——髖關節幾何力學分析發現,頸幹角每減少5°,骨折端的剪切分力即增加8%。

當頸幹角為135°時,剪切分力為髖關節受力的40.7%,頸幹角為130°時剪切分力為48.5%,頸幹角為125°時剪切分力為55.9%。

——內固定器械所承受的負荷在內翻位時顯著高於中立位,在外翻位時顯著低於中立位。

2016年,Marmor等採用6根股骨,製作完全不穩定的骨折模型(頭頸骨塊與股骨幹沒有任何皮質接觸),頭頸骨塊僅通過拉力螺釘與股骨幹相連。用頭髓釘固定,分別在中立位,外翻5°、10°、15°,和內翻5°、10°、15°位逐漸施加壓力(非損毀性壓力,最大1050N),測定內固定器械所分擔的負荷大小。

結果發現,內固定器械所承受的負荷在內翻位時顯著高於中立位,在外翻位時顯著低於中立位。在頭髓釘, 如以中立位的負荷為100%,則內翻5°時為106.3%,內翻10°時為115.5%,內翻15°時為118.5%;外翻5°時為84.3%,外翻10°時為73.4%,外翻15°時為59.8%。

可見,骨折處於內翻位,將使內固定器械承擔更多的應力,容易導致器械相關併發症和內固定失敗。

▲ 圖1 楔形撐開效應一例

那麼,應該如何選擇進釘點呢?結合楔形撐開效應,我們再來談一下大轉子進釘點的選擇。

 大轉子進釘點的選擇

股骨近端髓內釘已廣泛應用於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與側方釘板固定相比,髓內固定的優點是:

——閉合插釘,不顯露骨折端,對軟組織和骨的血供損傷小;

——髓內固定,中心負荷,力學性能好。

目前,這類髓內釘的設計中,近端多帶有4-7°的外偏角,適合從大轉子處開口進釘。近端進釘點的位置,將直接影響髓內釘主釘的安放位置和方向,是決定手術成敗的起始關鍵因素。

不恰當的進釘點將會造成術中、術後的一系列併發症,如:醫源性骨折、髖內翻畸形、股骨頭缺血壞死、異位骨化、髖關節外展功能障礙、髖股部疼痛、大粗隆疼痛症候群等。

因此選擇正確的進釘點,對順利插釘、恢復正常解剖和力學結構、減少對骨和軟組織的醫源性損傷等,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2005年

Ostrum等針對股骨近端髓內釘進釘點位置進行解剖學研究,分別從大轉子頂點、大轉子頂點偏內2-3mm及偏外2-3mm三個位置進釘。

結果發現:從大轉子頂點進針會有輕度的髖內翻;從大轉子頂點偏外進釘會造成髖外翻,並且在操作過程中會加大骨折端間隙。因此,認為以大轉子頂點偏內側為最佳進釘點。

——2009年

Haidukewych認為,股骨近端髓內釘進釘點應在大轉子頂點稍偏內側。

由於臀部較大體積的軟組織和手術者偏外的操作軌跡,大轉子開口在擴髓插釘過程中往往逐漸向外側擴大成橢圓形,這就可能導致髓內釘的放置位置偏外,相應的就會引起頭頸骨塊內翻、在股骨頭內打入的拉力螺釘位置偏上、髓內釘擠壓外側壁、出現撐開效應等。

——2011年

Streubel等應用股骨近端髓內釘模板,在50例健康人的髖關節正位片上定位進釘點。測量結果為:進釘點距大轉子頂點平均偏內3mm(內16mm~外8mm),其中70%的進釘點位於大轉子頂點偏內。

——2013年

Tao等認為,在大轉子頂點偏內(約5mm)進釘,即使形成逐漸向外擴大的橢圓形骨洞,也與髓內釘的外偏角比較適合(圖2)。

▲ 圖2 在大轉子內側壁進釘(頂點偏內5mm)

參考文獻:

[1] Azer E, Sands SS, Siska PA, et al. The 「wedge effect」 after intramedullary hip screw fixation for osteoporotic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Proceedings of OTA-2010, scientific poster #28, p270.

[2] ButlerB A, Selley RS, Summers HD, et al. Preventing wedge deformities when treating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s with intramedullary devices: A technicaltip.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2018; 32(3):e112–e116.

[3] Chang SM, ZhangYQ, MaZ, LiQ, Dargel J, Eysel P. Fracture reduction with positive medial cortical support: a key element in stability reconstruction for the unstable pertrochanterichip fractures. Arch Orthop TraumaSurg., 2015, 135(6): 811–818.

[4] Chon CS, Kang B, Kim HS, et al. Implications of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the proximal femur for cephalomedullary nailing: An Asian cadaver study. Injury, 2017, 48(10): 2060–2067.

[5] Hak DJ, Bilat C. Avoiding varus malreduction during cephalomedullary nailing of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Archives of Orthopaedic & TraumaSurgery, 2011, 131(5): 709-10.

[6] Hu SJ, Yu GR, Zhang SM. Surgical treatment of basicervic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femur with cephalomeduallary hip nails. Orthop Surg., 2013, 5(2): 124–9.

[7] LiS, Yao XZ, Chang SM. Comments on: Does the PFNA™ nail limit impaction in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A 115 case-control series, published by M. Hélin A. et al.  Orthop Trauma Surg Res.,2016, 102(4): 533–534.

[8] Linke B, Ansari MC, Bösl O, et al. Lateral insertion points in antegrade femoral nailing and their influence on femoral bone strains. Journal of OrthopaedicTrauma, 2008, 22(10): 716-722.

[9] Marmor M, Liddle K, Buckley J, et al. Effect of varus and valgus alignment on implant loading after proximal femur fracture fix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 Traumatology, 2016, 26(4): 379-383.

[9] O'Malley MJ, Kang KK, Azer E, Siska PA, Farrell DJ, Tarkin IS. Wedge effect following intramedullary hip screw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proximal femur fracture.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15, 135: 1343-7.

[10] Parker MJ. Valgus reduction of 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jury, 1993, 24: 313–6.

[11] Prasarn ML, Cattaneo MD, Achor T, et al. The effect of entry point on malalignment and iatrogenic fracture with the Synthes lateral entry femoral nail.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2010, 24(4): 224.

[12] Tao YL, Ma Z, Chang SM. Does PFNA II Avoid Lateral Cortex Impingement for Unstable Peritrochanteric Fractures? CORR, 2013, 471: 1393-4,

[13] 馬卓, 張世民. 股骨順向髓內釘大轉子進釘點研究進展. 國際骨科學雜誌, 2013, (3): 171-174.

[14] 張世民, 張英琪, 李清, 等. 內側皮質正性支撐復位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效果的影響. 中國矯形外科雜誌, 2014, 22(14): 1256-1261.

— END 

楔形撐開效應專輯回顧

楔形撐開效應及其產生機制

作者簡介

歡迎您加入「老年髖部骨折研究小組」!


相關焦點

  • 楔形破位
    最近幾個月上證50一直在做一個大的楔形整理:這個楔形是從8月初開始,到現在3個多月,楔形裡面完整的走了五浪,510050最後五浪的頸線位就是2.982,今天無情跌破,當然跌破2.982也就攻擊了我們昨天提到的510050的2.979,楔形正式破位。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什麼是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詳解
    修發賢課題組想了一個辦法,他們創新性地利用楔形樣品實現可控的厚度變化。「屋頂被傾斜了,房子內部上下表面的距離就會發生變化。」修發賢比劃出一個「橫倒的梯形」。  通過測量量子霍爾平臺出現的磁場,可以用公式推算出量子霍爾臺階。實驗發現,電子在其中的運動軌道能量直接受到樣品厚度的影響。這說明,隨著樣品厚度的變化,電子的運動時間也在變。
  • 【古代歷史百科】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一種最早由美索不達米亞的古代蘇美爾人發展起來的書寫系統,它的使用大約在公元前3500-3000年。它的名字來自拉丁語cuneus,意為「楔形」,因為它的書寫風格是楔形的。楔形文字是一種被稱為手寫筆的精心切割工具所書寫,它被壓在軟粘土上產生類似楔形的痕跡,這些痕跡代表文字符號(象形文字),後來又代表語音或「單詞概念」(更接近現代對「英語單詞」的理解)。
  • 楔形文字是表音文字嗎?_澎湃新聞-ThePaper
    > X 楔形文字是表音文字嗎
  • 三論漢字: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都滅絕了,漢字為何流傳至今?
    而埃及文字做不到這點,它基本全是名詞,看上去全是雞鴨鵝狗,是牛羊走獸,是山川河流,是日月星辰,它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我今天抓了幾條魚,我狩獵了幾頭豬,我吃了幾隻羊,僅此而已!太複雜的事情表達不出來!西方所謂的古埃及史,三分真七分假,大部分是推測出來的。埃及象形文字,嚴格來說根本不是文字系統,稱之為「文字的萌芽」更為恰當!
  • 【物理探秘】物理老師騎著小電驢帶你揭秘都卜勒效應
    其實,我們很多小夥伴可能不知道,這個現象和醫院彩超是同屬於一個原理,那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都卜勒效應」。都卜勒效應的公式還能適用嗎?在給同學們充分的思考時間後,老師揭曉了答案:若小電驢的速度超過音速,會發生音爆(Sonic Boom),都卜勒效應的公式不再適用。音爆(Sonic Boom)是指在空氣中運動的物體速度超過音速時,產生衝擊波而伴隨產生的巨大響聲。
  • 最早的城邦文明,隱藏在楔形文字背後中堪稱恐怖的蘇美爾文明
    其中在人類文明早期,兩河流域中也就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平原上就誕生了一種神秘的楔形文字。這種文字不同於如今的通用語系,至今讓許多學者無法破譯其文字背後的歷史。而就是蘇美爾人創造了這種文字文明,而且不只是楔形文字,蘇美爾文明之下許多的創造無一不是令現今的人們震撼的,那到底是怎樣一個偉大的文明中有著這樣的創造呢?
  • 大學生「楔形」字體走紅,每一筆都是直的,老師表示腦殼疼
    大學生「楔形」字體走紅,老師看後表示:腦殼疼進入到大學之後,學生們終於可以放鬆很多,不用每天辛辛苦苦地背書學習;所以很多學生都會開始追求自己的喜好,逐漸學習一些新鮮的東西;其中更換字體就是很多人常做的一件事情。
  • 學生「楔形」字體走紅網絡,一筆一划都是直的,閱卷老師表示頭疼
    學生「楔形」字體走紅網絡,一筆一划都是直的學生們在上了大學之後,對學習的興趣也沒有在高中時期強了,畢竟在大學期間的考試不再是為了升學,學生們認為,只要自己不掛科就行,畢業照樣會有畢業證書,所以就會有許多的大學生在考試的時候,不注意自己的字體,甚至有的學生還認為自己的字體非常有個性,但卻不受閱卷老師喜歡。
  • 大學生楔形字體走紅網絡,一筆一划橫平豎直,老師看完想給0分
    文/宸媽說教育你知道什麼是楔形字體嗎?你知道楔形字體長什麼樣嗎?楔形文字最早是由古蘇美爾人創造的,屬於象形文字的一種。文科生一般更了解,理科生基本上一無所知。是源自於拉丁語楔子和形狀兩個單詞的複合詞。隨著歷史的演變,這種文字從創建之初就一直被使用,直到公元元年前後,後來便失傳了。到了19世紀,才陸續被破譯出來。
  • 有一種字體叫「楔形」,大學生寫出來沒有一筆是彎的,老師很討厭
    有一種字體叫「楔形」,大學生寫出來沒有一筆是彎的,老師很討厭從小老師和家長就告訴我們,上大學就可以輕鬆了,所以我們每天都盼著可以考上大學,這樣就再也不用為學習而勞累了。可是直到上了大學,才發現原來並沒有那麼輕鬆,每天還是需要學習,而且期末還是有考試的。
  • 【雅慧說家事】人身保護令 撐開保護傘
    【雅慧說家事】人身保護令 撐開保護傘 2020-03-31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鄰近效應對高頻直縫焊管生產的意義
    除了趨膚效應,鄰近效應是電流的另一個特徵,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交流電通過兩個相鄰的導體時,電流會流過兩個導體相鄰的內側表面層,而當兩導體通過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交流電時,電流會流過兩個導體的外側表面層,電流的鄰近效應使得導體中的電流進一步不均勻,正是這種不均勻成就了高頻焊管。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然而,在推廣垃圾分類「樓層撤桶」過程中,最怕遇到家家戶戶都反對垃圾投放點設在居民家附近。因此,他希望政府部門多參與,走進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鄰避效應,是橫亙在居民和生活垃圾投放點之間的難題。許多居民不希望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在自家附近,但建遠了又擔心颳風下雨天撐傘扔垃圾太費心。
  • 場效應管原理
    它的外型也是一個三極體,因此又稱場效應三極體。它只有一種載流子參與導電的半導體器件,是一種用輸入電壓控制輸出電流的半導體器件。從參與導電的載流子來劃分,它有電子作為載流子的N溝道器件和空穴作為載流子的P溝道器件。從場效應三極體的結構來劃分,它有結型場效應三極體和絕緣柵型場效應三極體之分。
  • 黃賓:徒手舉電纜 「撐開」暢通路
    (資料圖)或許沒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一定會記住那張照片:雨中,一位身著警服的警務人員站在隔離欄上,徒手撐起電纜線,為過往車輛「撐開」一條通道。今年6月9日,突如其來的暴雨致城區部分道路發生內澇。在柳來路與北二路交叉路口,一處電纜線因樹木被風吹倒而掉落在地,攔住車輛的去路。
  • 橡皮障的臨床運用
    選擇橡皮布打孔:打孔的位置安裝方法雙手撐開橡皮布,將孔套入隔離牙齒並推向牙頸部,若有兩個以上的牙和孔,應從遠中向近中一一套入。選擇合適的橡皮障夾,用夾鉗將其固定到牙頸部。用橡皮障支架將橡皮布游離部分在口外撐開。
  • 大學生「楔形」字體走紅,沒有一筆是彎的,令閱卷老師頭疼不已
    一大學生手寫了「楔形文字」,令改卷老師頭暈網上一位高校老師,分享了一位學生的思想報告,配文是:「上天是覺得老師還不夠累嗎?為什麼還要派這麼一個學生折磨我?」大家沒有點開圖以為是熊孩子,等看完後,大家紛紛安慰起了這位老師。網友A: 我教書5年,第一次見到寫這種字的學生,平時改卷字跡不清楚都很難受,你這個學生直接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