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國會宣布大選最後結果時,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上臺就成了既定事實。無論川普再怎麼"折騰",也改變不了敗選的事實。所以,拜登上臺後對亞洲的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也頗受關注。據環球網援引日本《日經亞洲評論》消息,當地時間13日,拜登過渡團隊發言人表示,拜登已挑選歐巴馬政府的資深官員庫爾特·坎貝爾,作為負責亞洲政策包括與中國關係的高級官員。
據了解,庫爾特·坎貝爾在2016年出版的《轉向》一書中,概述了他對亞洲的方針。他主張面對崛起的中國,應加強同盟關係。他認為,美國須展示"樂觀、開放的貿易體系"的願景,與盟友合作,阻止中國進入有必要保持尖端優勢的領域,如人工智慧、機器人和5G。他還主張美國應優先考慮通過巡航飛彈彈道飛彈、潛艇、高速打擊武器等相對廉價和不對稱的能力來威懾中國。不過,他卻一直主張美國兩黨需要在中國問題上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事務主管是拜登上任後將新設立的職位,這意味著拜登將在上臺後重視與中國的關係。要知道,在川普執政時期,美國瘋狂對華發起制裁行動,以貿易摩擦和脫鉤政策對華施壓,讓中美關係不斷惡化。而事實證明,川普的做法是一條死路,如果繼續下去,美國將會承受更多損失。因此,拜登新設立亞洲事務主管一職,可以說是"大勢所趨"。
不過,對華強硬已經是美國兩黨的共識,拜登的上臺,並不會讓美國徹底放棄強硬態度,但不會像川普那樣不顧一切地"扼殺"。如今選擇庫爾特·坎貝爾擔任新設立的職位,是因為其曾在歐巴馬政府時期擔任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在制定"轉向亞洲"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選擇主張"遏制中尋求合作"的庫爾特·坎貝爾擔任此職位,既能避免與中國的關係繼續惡化,又能遏制中國崛起。
實際上,選擇庫爾特·坎貝爾擔任亞洲事務主管,與拜登上檯面臨的挑戰有關。川普在任期間,留下了"疫情"、"氣候變化"、"種族問題"和"經濟"四個"爛攤子"。而拜登上臺後想要解決這些"爛攤子",其中至少有兩個方面不得不與中國合作。不過,在中國與川普"角力"四年之後,中美關係已經發生了長期變化,即使拜登上臺,恐怕也難以改變中美關係的總體方向。所以,新設職位與任命"中國專家",兩者都是拜登對華強硬態度的"2.0"版本。
從拜登宣稱不會立即對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採取任何行動來看,他似乎不打算改變川普時代打壓中企的行動。在保持對華施壓的同時,拜登還準備"拉幫結夥",團結盟友來針對中國。拜登想通過尋求與"其他民主國家"合作,制定有關貿易、網絡安全、數據隱私和人工智慧的所謂"全球規則"。
如今庫爾特·坎貝爾即將"走馬上任",拜登政府對華態度也日益明朗。對於中方來說,只有把自己的經濟實力提升,美國才不敢輕易對華發動打壓與制裁,不敢輕易發動對抗。當然,中國要發展,美國想攔也是攔不住的。這位"中國專家"如果願意對華合作,那麼溝通的大門永遠敞開著;如果想要通過"聯合圍剿"遏制中國發展,無論是拜登還是川普,這種想法無異於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