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11月15日晚,張一山主演的電視劇《鹿鼎記》突然開播,給觀眾來了個措手不及,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前8集播出後,《鹿鼎記》的豆瓣評分只有2.6,刷新了今年國產劇豆瓣評分的新低。
按照常理說,《鹿鼎記》有金庸的小說打底,文本不會差到哪兒去,張一山在《餘罪》後走的又是演技派路線,導演馬進是國家一級導演,代表作有《幸福來敲門》《營盤鎮警事》《春風十裡不如你》,編劇申捷又擔任過《白鹿原》《重案六組》的編劇。出品方新麗傳媒又是業內的實力保證,《如懿傳》《我的前半生》《慶餘年》都是該公司旗下的作品。那麼讓網友「想給黃曉明道歉」的《鹿鼎記》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張一山把「韋小寶」演成了宋小寶
國內觀眾對《鹿鼎記》已經很熟悉,螢屏銀幕上都不缺「韋小寶」,梁朝偉、周星馳、陳小春、黃曉明等給我們帶來了多個版本的《鹿鼎記》,在此之前,《鹿鼎記》評分最低的是于敏執導,黃曉明主演的《鹿鼎記》,豆瓣評分為5.6。
但與張一山版的「韋小寶」相比,黃曉明飾演的「韋小寶」也成了經典,在新版《鹿鼎記》開場三分鐘,觀眾看到一個頭戴綠帽、滿臉褶子的韋小寶在用面部表情努力詮釋韋小寶的油嘴滑舌,能看到張一山的努力,但通過簡單的擠眉弄眼、做怪表情、翻白眼似乎是對韋小寶存在著某種誤會,有網友評價,「這到底是韋小寶,還是宋小寶?」
再加上飾演茅十八的演員之前演過「豬八戒」,好好一部《鹿鼎記》硬是讓觀眾看出了《西遊記》的既視感。在豆瓣上點讚最多的一條評論是:「讓你演的是韋小寶,不是猴」。在知乎「如何評價張一山版《鹿鼎記》?」一問題下,排在首位的高贊回答是,「只要把這部劇當《貓和老鼠》看,還是可以看下去的。從配樂到動作到劇情邏輯,真的神似貓和老鼠,或者熊大熊二和光頭強那種感覺。」
是張一山的演技不到位嗎?從《家有兒女》出道,通過《餘罪》再度走紅,能看出張一山演技是在線的,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對「韋小寶」的理解上,張一山或導演是出了偏差的,韋小寶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在妓院這種人性複雜的地方長大,性格圓滑卻本性真誠,對母親韋春花孝順有加,了解康熙的真實一面後對他忠肝義膽;他四處逢源,看似油滑卻很仗義,對康熙、陳近南都有很深的感情;他看似花心,娶了7個老婆,但最愛的還是「阿珂」;他見錢如命,卻把錢看作是辦事的工具。
置景敷衍,鰲拜官邸直接寫「鰲府」?
爛成張一山這個版本的《鹿鼎記》,觀眾還是第一次看到。這個鍋並不能讓張一山自己來背,是整個主創努力的成果。現在觀眾經常吐槽國產電視劇注水嚴重,但《鹿鼎記》恰恰相反,第一集開場五分鐘,韋小寶就和茅十八來到了京城,15分鐘海大富眼睛就瞎了,25分鐘韋小寶就和皇帝見了面,「照著這速度,估計《鹿鼎記》十集就能演完了吧?」網友說。也許是《鹿鼎記》的劇情深入人心,導演和編劇想省下一些非必要的劇情,讓觀眾自行腦補,但這樣處理卻違背了影視劇敘事結構的基本邏輯。
劇中的剪輯之生硬也讓觀眾嘆為觀止,往往這個鏡頭和下個鏡頭之間毫無邏輯,有觀眾能看到明顯的刪減痕跡,再加上不走心的背景音樂,讓演員們的表演看起來像一個個小品串聯起來的舞臺情景劇。
至於把「鰲拜府邸」直接寫成「鰲府」,有網友認為充分表現了主創的不走心,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瓜爾佳氏,根據當時的官職,他的府邸應該叫少保府或中堂府更為合理,但之前也有直接寫成「鰲府」的影視劇,有網友透露在陳小春版《鹿鼎記》裡也寫的是「鰲府」。
在拍攝方面主創也有苦衷,業內人士介紹,拍清朝戲是最頭疼的,因為官員都有滿族名字,和珅是鈕鈷祿氏,本名善保,結果還不是一口一個「和大人」,「在歷史正劇裡都這麼表述,稱索額圖為索大人,可以讓觀眾迅速對應上這個人物,如果嚴格按照清朝傳統寫地名和人名,劇組裡的美術、道具、統籌、場記、演員、副導演都會蒙了,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哪兒,這是誰?他們對歷史和劇本都沒那麼熟,也沒有時間補習相關知識。總是為了照顧觀眾的習慣,方便劇組工作和成本問題。」
「翻拍戲怎麼拍」成了業內難題
一位專業影視宣發人員告訴記者,抱著職業病的心態看了前幾集《鹿鼎記》,「本來想著做口碑宣傳時肯定要安撫原著黨,又看了一會兒,算了,啥也不是!」
在翻拍領域裡,原著和影視劇之間的橫亙,一直是原著黨和觀眾之間的天塹,但張一山版的《鹿鼎記》跨越了這道鴻溝,讓雙方均達成了「爛劇」的默契。
如何在影視劇中傳達原著精髓?以《鹿鼎記》為例,金庸生前曾如此評價韋小寶,這是人性豐富多變的集大成者,「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中國人性格上好和壞,有自省的意義」。
事實上,從早期的梁朝偉,再到最新的張一山,從來沒有一個版本的「韋小寶」讓所有觀眾都滿意,即使現在被很多85、90後稱為經典的陳小春版《鹿鼎記》,在開播時也被觀眾評價「最老最醜的韋小寶」,2008年,黃曉明主演的《鹿鼎記》開播後,更是遭遇了全網吐槽,也是黃曉明「油膩」的開端。
金庸也說,韋小寶能飛黃騰達,因為他處在在一個封建專制、不講法律的時代中,寫韋小寶這個人,也是在批判當時的社會問題,但歷代《鹿鼎記》都拍成了喜劇,在批判方面都體現不足,只有周星馳的電影版《鹿鼎記》中,細心的觀眾都體會到癲狂的韋小寶內心隱藏著憂傷,能從無釐頭中體會到對當時社會的批判,但它的導演恰恰是我們現在不齒的香港導演王晶。
李誠儒在綜藝節目中懟郭敬明的那句「如芒在背、如鯁在喉、如坐針氈」正是觀眾對張一山版《鹿鼎記》的評價,經歷過古裝玄幻劇、仙俠劇、女主戲的嘗試後,翻拍戲依然是古裝劇較為穩妥的類型,但我們的影視創作者在最為穩妥的類型遭遇了史詩級翻車,以後國產古裝劇還有希望嗎?(編輯 袁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