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牛犢」的答卷何以如此耀眼?

2020-12-27 中國軍網

難以想像,這是一個組建才兩年時間、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教研室的成績單——

近兩年來,發表一區期刊論文16篇,ESI高被引論文3篇。僅2020年上半年,就發表了5篇一區期刊論文。在這個以6名年輕博士教員為主的新團隊中,有軍事領域青年託舉人才1人、湖南省傑青1人、學校卓越青年人才培養對象1人、學校領軍人才培養對象1人。1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人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人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初生牛犢」的答卷,何以如此耀眼?記者走進國防科大前沿交叉學科學院某教研室,試圖探尋和破解其中的奧秘。

1+1>2

「要麼就活下去,要麼就淘汰。」這句話已成為團隊成員的共識,年輕的他們正在體驗非同一般的感覺:徜徉在競爭激烈的科學新領域的刺激,堪比創業的跌宕起伏,每一天都過得很「帶勁兒」。

日曆翻回至2018年初,一篇國外的論文進入團隊成員的視線,傳統電磁信號處理是基於電,轉換效率有限。這篇文章卻開創性地指出,利用光同樣也可以處理信息,此舉能將寬頻信號識別和傳輸合二為一,高效、快速、便攜。「如果能突破這項新技術,將不再是以往的小修小補,對於未來的智能光電認知,可能產生裡程碑式的意義。」一番暢想讓團隊上下欣喜若狂。

高興過後,團隊成員又冷靜下來,認知光子學是全新的領域,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該如何做好?

認知光子學研究具有高度學科交叉特點,需做的工作紛繁複雜,不僅有光學、信號處理,還有高性能計算、系統工程設計與實現等;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包括光學、通信、量子、無人機、納米材料等,要將他們統一起來,握指成拳聚合力,談何容易?

一天,團隊教員劉博和幾名學員經過實驗樓,指著大樓上赫然立著的「學科交叉中心」,說道:「你們看,我們學院名中的『交叉』二字,正提醒了大家,開展科研攻關時就是需要通過跨學院、跨專業、跨領域的協同合作,才能更加自如地馳騁在前沿科技世界。」

「既然每個人都是一塊長板,那我們何不試試『積木理論』?」一次業務討論會上,教研室平日愛看管理學書籍的江主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人擅長做基礎理論研究,有的人搞工程更在行,那就讓他們在各自領域繼續發光發熱,然後強強聯合,在共贏中激發合作動力,最終實現1+1>2。

2018級碩士研究生陶梓隆之前在計算機學院就讀神經網絡專業,在光學領域就是一個「小白」。2019年10月,因為做微波光子器件設計研究的需要,他幾乎是懵懵懂懂被帶進教研室,教員的點撥,同學的幫助,讓他在團隊中逐步找回自信。如今,陶梓隆已在一流期刊《Optics Letters》和《Nano Photonics》發表2篇論文;

研究生張峻,碩士學習光學專業,博士就讀於計算機專業,現從事智能微波光子技術研究,學科交叉專業知識讓他在研究中「如魚得水」,已以第一作者發表1篇一區論文,2篇二區論文;

碩士研究生劉煜的研究方向是光學,卻在學科交叉創新中激發出新的火花,發表了題為《人工智慧高光譜目標識別》的頂刊論文。

一個又一個事實說明,「交叉融合,我們是專業的!」這是團隊成員引以為豪的心聲,也是先進的密碼之一。無論是教員還是學員,不僅積極推動前沿科技融合創新,還自覺傳承和弘揚團結協作、合作共贏的團隊文化,並在無形中營造出人人樂於分享、主動協作的氛圍,這對於一個新興的科研創新團隊尤其珍貴。

把論文寫在裝備上

「光做實驗就做了2年,數不清到底做了多少次」「製備一個樣品就要2個星期」「一篇論文的數據量達5個G,前後改了27稿」……博士研究生韋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做基礎研究的滋味竟是如此「酸爽」。

2017年底的一天,國外一篇講傳感器的論文引起了江副研究員的注意,「傳感器好比軍事裝備的眼睛,傳統產品都是依賴購買,要是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設計出新型高性能光電傳感器,軍事裝備就能看得更遠、更清楚,我軍的裝備戰鬥力也將得到有力提升。」他作出敏銳判斷後,立馬拉上博士生韋可交流討論,一場漫長而無聲的「戰鬥」,在實驗室打響了。

白天,在實驗室做實驗,晚上,沉浸在深入思考、科學分析和撰寫論文中,日復一日,忙得昏天黑地,走出實驗室,常常已是夜深人靜。700多個日夜,韋可和同學在實驗室撕材料、建立模型、製備樣品、分析數據、交流討論……那一晚又一晚亮至深夜的燈光,見證了團隊在煎熬中的不斷強大。

「又發現新信號啦!」一天,一直在驗證原文中已有現象的韋可,意外發現一個「驚喜」——儀器上出現一串重複出現、有規律的信號,這說明除了有電子激發過程,也存在聲子激發的過程,當回收利用這部分聲子後,就能有效提升傳感器的探測能力,實現從「看不見」到「看得見」的飛躍。這次「無心插柳柳成蔭」讓韋可心裡的底氣更足了。

完成論文不易,獲得認可成功發表更難。一趟趟和專業知識深厚的國際審稿專家「鬥智鬥勇」下來,一篇10頁的論文,硬是整出了近40頁的回覆內容,最後終於贏得「洋」專家們一致認可,成功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審稿專家為了表示對這個年輕團隊工作的欣賞,特意實名支持該論文發表。「這就是對團隊實力最好的褒獎。」談起那段經歷,韋可依然難掩激動。

論文成功發表後,韋可的電話很快被打爆了,同行看到他們所做的工作,連連感嘆不容易,「你們一個團隊真是做出了四個團隊的工作量啊!」美國同行也發來郵件:「雖然研究成果在理論上是存在的,但你們是首個通過實驗成功驗證的團隊。」

研究太赫茲方向的博士生胡瑜澤也在前沿基礎研究中「快樂並煎熬」著:看文獻,做調研、寫報告,做實驗……兩年時間裡,看著周圍同學都在陸陸續續寫論文、投論文,自己一個字都沒寫,卻毫無怨言,他一直記得導師程湘愛教授的話:「做基礎研究的人要沉下心來,把冷板凳坐熱。」厚積才能薄發,前不久,他的論文在一區期刊《Advanced Science》《NanoEnergy》《Laser&Photonics Reviews》上相繼發表。

通過一篇篇源於裝備又融於裝備的論文,「韋可、胡瑜澤們」在智能微波光子新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也加深了對軍人職業、部隊使命的認同。目前,團隊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部隊官兵的關注,他們也在為部隊打勝仗提供新的技術支撐而努力探索。從實驗室到戰場,看似很近,有時卻很遠。他們說,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這是一群狂熱於學術科研的年輕人,因為對強軍事業的熱愛,他們願意在實驗室裡持續忍受寂寞。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他們對國防科技創新的無比堅持、努力和團結。」該系主任朱志宏欣慰地說。

讓裝備性能戰力滿格

實驗室裡幾乎看不到一張空桌子,目之所及,都是電腦、顯微鏡、各種儀器、材料和各色交織的電線,牆壁上掛鐘的滴答聲與空調的氣流聲都被淹沒在鍵盤的敲擊聲裡,這裡,就是該團隊的智能信息微波光子實驗室。

研究生張馨和趙躍已經在實驗室坐了一整天,面前的電腦裡,近百幅用軟體設計的樣圖、密密麻麻的器件參數數據,光看著就令人發暈,他們正在為成功調試「微波光子寬帶接收機」樣機不懈努力。

「當時感覺自己全身上下都在想問題,就像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包圍住一樣。」這種專注做一件事的過程,讓張馨不禁想起高考前奮力刷題的場景,她喜歡這種感覺,緊張、帶勁。

作為軍校科研團隊,關注一線部隊,從官兵「需求側」出發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為讓部隊裝備瞄得穩、防得準、打得狠,增強核心戰鬥力,2019年初,團隊開始攻關微波光子學應用。

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還是給團隊成員澆了個「透心涼」,看似不起眼的小疏忽卻能成為實踐中的「攔路虎」。一次實驗中,張馨意外發現,通過放大器將光放大後,得出的並不是理想中的信號,而是噪聲,她和夥伴一處處查找,一點點排除,終於發現是對接的光纖頭不乾淨,問題解決後,實驗結果得到明顯優化。

此外,為增強儀器的「魯棒性」,使其更加適應戰場的複雜惡劣環境,團隊成員仔細斟酌「功率放大器放在哪裡合適」,反覆優化放置位置和參數設置,直到檢測性能明顯提升。

一個個難題被攻克,一項項技術被突破。從演示系統,到演示樣機,再到給部隊試用,成功測出所需信號,團隊只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引得一線部隊連連豎起大拇指,直呼沒想到。

緊接著,一線部隊又發來了新的需求,團隊成員迅速響應,又行進在為部隊研製提供好用、有用、管用的裝備之路上……

這次,當記者走進學術交叉中心負一樓採訪,除了人來人往,多得快放不下的儀器裝備十分引人注目。然而,在光鮮的背後,團隊的科研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成立之初,團隊沒有專屬實驗室,成員們只能借用其他學院的場地,幾個人合用一臺電腦,輪用一個儀器,進行實際操練。「小到每一個鏡片和螺絲,我們都要聯繫設備商、採購,再搭建調試。有為才能有位,相比過去,現在的一切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團隊成員們感慨道。

格拉德韋爾曾在《異類》中提到:「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這也是對這個年輕團隊最好的詮釋。

站在新的科技強軍起點上,在「搞應用引導的基礎研究,做基礎支撐的系統研製」理念引領下,還有更多的學術科研難題等待著這群年輕人去挑戰、去攻堅,還有更多的科研寶藏等著他們去挖掘、去發現。

作者 | 方姝陽、楊彥青

圖片 | 何書遠

責任編輯:張思遠

相關焦點

  • 「初生牛犢,兩面PICK」 安踏兒童2021新年系列精彩上市
    在農曆辛丑牛年到來之際,安踏兒童(anta kids)火熱推出2021「初生牛犢」新年童裝系列,為孩子們迎接新一年的成長做好準備。「牛」,在中國文化中是力量與忠厚,堅韌與踏實的象徵。而「初生牛犢」,則充滿了銳氣和闖勁,這也正是我們對孩子的期許。將這份美好祝福融入到服裝中,既煥然一新又能與孩童活潑天真的本性相匹配,安踏兒童這份「牛年新裝禮」可是下足了功夫。
  •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藍盈瑩
    導演被她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給驚到了,竟然也答應讓她試試
  • 種牛痘 | 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當時麻子很不吃香的年代,找到如此美顏,倒也是例外了,難不成是「知識改變命運」的例證?也許。當時,還有一首婦孺皆知的兒歌,讀起來很有快板樣的節奏感「今天我出門,看見一個人,滿臉的麻子,笑呀笑死人,大的像毛豆,小的像芝麻,最小最小的還有兩斤半……」出天花而夭折的故事也常聽說。我舅舅鄰居家生了三個女孩,家長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卻個個很活潑健康。
  • 這位初生牛犢會給騎士帶來幫助,不論詹姆斯是否留在這裡
    由於各種原因,阿拉巴馬的場上只剩下3名球員,塞克斯頓一個人砍下40分,最後遺憾落敗,真是和他的綽號一樣,初生牛犢,啥也不怕啊。他最出色的就是他的衝擊力,轉換進攻在他的進攻比例裡佔了20%以上,轉換進攻他場均能得5.1分。
  • 初生牛犢不怕虎 MLB棒球中心球員登板澳洲聯盟
    初生牛犢不怕虎,MLB棒球發展中心球員登板澳大利亞棒球聯盟  1月的華夏大地已經是冰天雪地,而萬裡之外的澳大利亞卻是炎炎夏日。澳大利亞棒球聯盟(簡稱:ABL)激戰正酣,幾支強隊這個在為爭奪季後賽的最後兩個席位奮勇廝殺。
  • 初生牛犢不畏虎 不要對我尖叫奶茶勇往直前
    初生牛犢不畏虎,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要對我尖叫奶茶正以昂揚的姿態,向著成功不斷挺進。
  • 《戈德曼家族 第一季》初生牛犢不怕虎
    再往後,他從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或者說,不知道虎有多麼可怕的人,成長成親手結果十五年前把自己一家趕出俄國的對手的性命的年輕的boss,新的故事大幕就此開啟,新一代家族興衰交替的輪迴也初見端倪。現在他的Godman,但不久以後,又會成為下一個Vadim。劇裡其他人表演也很到位。媽媽的演技了得,鬥小三那段大快人心。
  • 初生牛犢不怕虎?布朗尼點讚皮蓬前妻動態,詹姆斯不緊張嗎?
    因為,布朗尼給人的感覺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但其實,布朗尼比皮蓬前妻可是小30歲的。而且,皮蓬前妻比詹姆斯還要大10歲。這樣的現實,的確能帶來很多的想像空間。也因為這樣,許多人對布朗尼的放飛自我,還是比較擔心的,紛紛呼籲詹姆斯過來管管自己的孩子。初生牛犢不怕虎?布朗尼點讚皮蓬前妻動態,詹姆斯不緊張嗎?實話說,或許還是應該管一管的。
  • 肖戰:不管這一場難不難拍,難不難演,我就先上,初生牛犢不怕虎
    眼睛被高原的紫外線照射到發炎,自己的精神一度緊繃著幾個月,有一場哭戲死活哭不出來記到現在,但是肖戰還是感恩那個青澀的自己,形容自己「特別的生澀,然後又一股勁兒在身上,就是我管它,我不管這一場難不難拍,難不難演,我就先上,初生牛犢不怕虎
  • 足球小將出馬,初生牛犢不怕虎!
    足球小將出馬,初生牛犢不怕虎!11月24日-26日,2018年鹽城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小足球」聯賽在大豐區實驗小學和城東實驗小學舉行。參加此次比賽的代表隊都來自足球特色學校,他們訓練有素,技藝嫻熟,可謂高手如林。建軍路小學代表隊也參加了此次比賽,並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取得了0910男子組第四名的好成績。
  • 純伴奏:大年 初生牛犢不怕虎 沙一汀 踩死螞蟻 李榮浩 邊走邊唱
    純伴奏:大年 初生牛犢不怕虎 沙一汀 踩死螞蟻 李榮浩 邊走邊唱伴奏來自:趙偲旖 - 鳳與凰作詞:趙偲旖作曲:趙偲旖編曲:林峰、小柴混音:何世渝吉他:吳建敏和聲:皎月和聲編寫
  • 這支棒球隊初生牛犢不怕虎,敢和全國冠軍「掰手腕」
    這支棒球隊初生牛犢不怕虎,敢和全國冠軍「掰手腕」 2020-11-04 14:29:38
  • 《奇葩說7》:新人「初生牛犢不怕虎」挑戰小黑,結局出人意料
    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覺得這個程式設計師真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畢竟小黑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大家在上一季都已經感受到了,所以對於這個新人一來就挑戰上了一個很知名的高手,很多人都覺得他很勇了,對他也表示了敬佩和讚賞的聲音,但是更多的人卻也不是很看好這位新人的實力,畢竟小黑的實力,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很多人都會想這次的新人要淘汰了,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 程帥澎:21歲後衛化身開路先鋒,「初生牛犢」已成中國籃球希望
    程帥澎的最大優勢,是他的年輕,他就是劉維偉指導說的「初生牛犢」,他可以「肆無忌憚」,教練組也對他足夠包容,本來是後衛的他,可以大殺四方,他一條龍殺入籃下、單騎闖關的氣勢,像極了古戰場的「開路先鋒」——擋我者死,這一點,和郭艾倫無比相似。和郭艾倫一樣,程帥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中國航油武漢航空加油站:初生牛犢不怕虎 90後鐵軍戰疫情
    他們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傳承著中國航油「青年鐵軍」的責任和擔當。
  • 【聽歌】Beautiful Now | 我們如此耀眼,我們美在當下
    for staring, forgive me for breathing原諒我的不住凝視,原諒我的短暫窒息We might not know why, we might not know how我們可能不知道為何,亦不知道如何But baby, tonight, we're beautiful now但是我的愛人,今晚,我們如此絢爛
  • 母牛一年生1個牛犢,怎麼才能讓母牛一年生2個牛犢?答案來了
    一頭母牛一年生一個牛犢,如果你養兩頭母牛,豈不是一年妥妥地生兩頭小牛犢?我知道這並不是你想要的答案,就當剛開始的開心一笑好啦。當我再次確認這個說法既不是腦筋急轉彎,也不是繞口令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是想讓一頭母牛一年生兩個牛犢呀。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除非生雙胞胎。
  • 《西南聯大》蒼天何以如此對中國也
    第二集講到,日軍佔領北平時,85歲的陳三立大放悲聲:「蒼天何以如此對中國也!」遂絕食以死明志,看到這段,聽到那沉痛的呼喚,我的眼淚撲簌簌掉個不停。中國,中國,多少前輩曾因你的沉淪和不幸而終生痛苦!他們中有學者之英,儒者之秀,他們生斯長斯,愛家愛國,他們給歷史留下了正義,對這些充滿愛國精神的前輩,我永遠感激,永遠追慕,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