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多家媒體突然大規模報導「歐巴馬拍電影」的消息。
前總統這一跨界行為相當硬核。
起初,以為是他總統退休後想轉行過下導演癮,後來發現是一場誤會。他是轉行影視圈了,但不是要做導演,而是和夫人一起做起了電影製片人,還開了家製片公司。
這事還要從今年2月份說起。當時一些國外媒體就報導過,歐巴馬夫婦新創立的影視製作公司名為「高地製片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望製作能增強「新的和多樣化的聲音」的影視項目。
8月21日,全新的紀錄片電影《美國工廠》正式與全球的觀眾見面,以28種語言上架流媒體網站「網飛」(Netflix),這就是歐巴馬夫婦的製作公司產出的第一個作品。▼
▲歐巴馬夫婦與主創團隊對談《美國工廠》
早在今年1月,在美國影響力最大的獨立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上,《美國工廠》就曾大放異彩,在電影節上斬獲最佳導演獎,被媒體譽為「2019年最重要的一部紀錄片」。
不過,歐巴馬的雄心不止於此。從電影花絮看,歐巴馬希望自己的電影可以給全世界看到,而不是只拍給美國看,所以他選擇「網飛」流媒體形式將旗下電影向全球發行。
這種發行方式與歐巴馬成立公司的理念相統一,即:「希望人們能夠超越自我,體驗和理解他人的生活,這是一個好故事所能起到的作用,如果能通過講述一個真實的好故事解除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恐懼,緩解人們的焦慮,那麼就有助於增進彼此間的團結。」
上線後幾天內,憑藉前總統的名號和過硬的影片質量,《美國工廠》在各國口碑大好,全球知名評分網站「爛番茄」給到96%的大眾新鮮度,幾乎看過的人都說好。▼
國內的B站也在近日上線此片,沒看的可以去搜一搜。截至到8月27日,已有1萬+觀眾在豆瓣標記「看過」,豆瓣評分8.5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相關話題討論度很高。▼
《美國工廠》在國內引發高關注是意料之中,片名雖然是《美國工廠》,實際影片聚焦的是美國一家「中國工廠」,在當下中美貿易戰熱度下,此片可謂生逢其時。▼
▲《美國工廠》正式預告片(附中文字幕)
從成片來看,雖然記錄片整體保持了克制與客觀,但暗戳戳有輸出「反對逆全球化」的價值觀表達,歐巴馬在如今的時間節點拍這個電影,大有暗懟川普的意味。
新京報針對電影發表評論:在經濟上,歐巴馬是全球化的主張者,《美國工廠》的光明結局也在昭示,全球化不是美國經濟的毒藥。選擇這部電影作第一個投資品,是歐巴馬對於他的繼承者川普的「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擊。而且,他找到了一個發出聲音的好路徑。
誰都沒有料到的是,歐巴馬的第一部電影雖沒有提到川普,但隨處可見「川普的影子」。電影的視角很清晰,是在探討川普的經典命題——「讓製造業回流美國」。
選取的敘事主體不陌生,是近年很常見的中國企業家在美國辦廠的成功案例。
故事從位於美國中東部的俄亥俄州代頓市展開,時鐘撥回到2008年,彼時,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當地的通用汽車工廠宣布破產,數千名工人陷入失業狀態。
故事快速推進到2015年,當地失業者的「救星」是一個叫曹德旺的中國知名企業家。他在舊通用工廠基礎上辦起福耀美國公司,就近在美國本土為客戶提供汽車玻璃。▼
一邊是因客戶要求初探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一邊是急需解決就業難題的當地美國人,雙方供需一致,一拍即合,彷佛一對一見鍾情的戀人。但事情並非那麼簡單。中國變資本家,美國變打工仔,這種身份錯置背後的文化衝突在「蜜月期」過後逐漸暴露問題,「工會」的介入將雙方的矛盾推向頂點。▼▲歐巴馬談《美國工廠》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