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其實是多方無心插柳的一部片子。該紀錄片的導演是一對夫妻,在老的通用汽車廠(即福耀玻璃美國工廠的舊址)倒閉的時候他們拍了《最後一部卡車》。那是一個員工大哭的悲劇。如今福耀玻璃駕臨,他們想拍一個喜劇。僅此而已。
該片拍攝耗時四年半,跨越了歐巴馬時代和川普時代。也就是說最初與貿易戰、川普沒有關係。
但是在這四年半的時間中,世界風雲變幻,中美貿易戰牽動全球。
後來歐巴馬夫婦的介入,徹底成就了這部片子的意義。《美國工廠》是「高地」的處女作,而「高地」的創始人正是歐巴馬夫婦。
歐巴馬有話要說
歐巴馬夫婦為何選擇該片作為他們的處女作?
歐巴馬主政美國時可謂風光無限,但卸任時卻「心中滿是惆悵」——接任者是任何人他都可以平靜接受,但偏偏是他認為最不配擔任總統的川普。
▲淚別白宮
更令歐巴馬耿耿於懷的是,川普堅持「逢歐巴馬必反」,幾乎徹底掃蕩了歐巴馬的歷史遺產:
• 退出歐巴馬為之嘔心瀝血的TPP,代之以貿易戰
• 修改歐巴馬在次貸危機後力推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個人消費者保護法案》
• 退出巴黎氣候公約
• 推翻歐巴馬醫改(未遂)
• 將 G7 變成「 非常 6+1 」
• 撕裂族群,排斥新移民
……
歐巴馬沒有理由不恨的牙根發癢。
但是歐巴馬比較是有涵養的人。再說比賽罵街可是川普的強項。
於是,《美國工廠》成為歐巴馬反擊川普的有力武器。
《美國工廠》與 TPP
▲筆者與邵宇博士侃《美國工廠》
歐巴馬透過這部片子究竟想表達什麼?
第一,有話好好說,中美雙方需要更好的認識對方、消除誤解。誰也不會否認全球化遇到了問題,但是一味地抹黑對方,無助於事情的解決。這部電影是中美雙方加深彼此理解的一次值得讚賞的嘗試。在影片中,美國工人覺得中國工人彆扭,中國工人看美國工人不順眼。這其實深刻體現了中美兩國的體制、文化、價值觀差異。由於這兩個國家都太大了,任何一方希望同化另一方註定都是不切實際的。
▲巴別塔與人類的分裂
歐巴馬在解釋「高地」的意義和拍攝這部影片初衷時,表示:
希望人們能夠超越自我,體驗和理解他人的生活,這是一個好故事所能起到的作用,如果能通過講述一個真實的好故事解除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恐懼,緩解人們的焦慮,那麼就有助於增進彼此間的團結。
第二,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複雜性,遠遠超出川普的理解與認知能力。《美國工廠》反映出一個現實:中國製造業的強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政府補貼、資助,而是源於「工人競爭力的落差」。中國工人富有集體精神,吃苦耐勞,不覺得加班加點難以忍受;美國工人雖然珍惜「飛來」的工作機會,但本能地關注工作環境、福利、工資、安全……不願意加班。尤其是美國的工會制度,被曹德旺視為「洪水猛獸」。福耀玻璃幸運地通過投票抵制了工會介入的企圖,但通用汽車就沒那麼幸運了。不知道通用汽車工人是不是受到《美國工廠》啟發,9 月 16 日 UAW(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組織了近 5 萬名在美國的通用汽車的員工罷工。這是 12 年來通用汽車首次發生罷工,也是 12 年來美國規模最大的一次罷工。這次罷工會導致通用汽車在美國 10 個州的 33 個製造廠以及 22 個零件配送倉庫關閉。
聽好了!歐巴馬的意思是說:如果不解決員工競爭力與工會制度方面的中美差異,即使川普「命令美國工廠撤離中國回到美國」,也缺乏全球競爭力,那將無異於「自殺」。
怎麼解決這一難題?答案是 TPP 。
在 TPP 的談判中,勞工標準是重要內容,首輪就被納入。TPP 勞工標準包括消除一切形式的強迫勞動、承認集體談判權、廢除職業與就業歧視、工時、最低工資標準等。
聯想到中國不久前圍繞「996」發生的激烈社會討論,或許中美雙方都已經到了需要作出改變的時候。
第三,歐巴馬這部片子無意中還提示了中美貿易失衡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企業大多在中國擁有工廠,而中國企業在美國建廠的很罕見,福耀是特例。因此,美國企業將 iphone 之類的「美國產品」賣給中國消費者,主要體現為在中國的「國內貿易」而非「美國對華出口」。因此,要準確衡量「美國賣了多少產品給中國消費者」,不能只看「美國對華出口」,大頭是「美國在華工廠的本地銷售額」。事實上,數據表明,如果用「總銷售差額」替代「貿易差額」來衡量,中美之間的相互銷售是大體平衡的。可見,川普聲稱中國佔便宜的說法是何等的誇大其詞。
「全球化」的命門
這部片子給我帶來很強烈的衝擊。雖然讀了《鄉下人的悲歌》之後,對美國的「鏽帶」工人失業有了深入了解,但電影以視覺形式呈現,更令人震撼。而這些人正是川普的核心支持者。
以往,全球化對視為人類的福音。經濟學家對此深信不疑:全球化提升了商品、資金與信息的全球流動,資源優化配置,交換讓所有國家效用得以增進。
▲筆者與《世界是平的》作者弗裡德曼
但今天看來,全球化有一個致命的命門:
• 商品、資本、信息等要素可以全球流動,唯有勞動力卻無法全球流動。其直接後果就是,高福利國家的工人被取代,而這些工人的技能又不足以實現「職業轉型」,於是這些「被全球化車輪碾壓的人群」推動了民粹主義和川普的崛起。
▲《鄉下人的悲歌》深刻揭示了「鏽帶工人」的悲慘世界
在全球化的時代,如何拯救哪些高福利國家被取代的工人?這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
• 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這既不現實也不符合全球化的經濟邏輯。
• 像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建議的「每人每月發 1000 美元」?這只會讓這些人多一些收入,但不會改變他們的心理狀態:只有工作機會,才能讓他們找回尊嚴。
• 美國政府強化對這些人的「再培訓」,幫助其實現「職業轉換」重新上崗?值得嘗試,但效果未必如意。
美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若干年後,隨著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國製造也會流失到越南、印度這樣的成本窪地,中國也會出現「鏽帶」。
這是全球化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