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不分國界的,世界文壇就像一個大熔爐,煉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家,也熔煉出了各種類目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優秀的文學家及文學作品,是盛開在歷史長河中一朵朵經久不衰的清水芙蓉,是人類歷史上上最寶貴的財富,他們為世界文學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同時,也給全世界廣大讀者帶來了閱讀的樂趣。
說到文壇,就不得不提提享譽世界、被廣大文學家津津樂道的「諾貝爾文學獎」了。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設立以來,除了因戰亂中斷外,每一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一次隆重授獎儀式,在5位提名者中評選出1名摘得桂冠,成為諾獎的得主。這種享譽世界的獎項雖然跟我們無緣,但是卻跟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息息相關。那麼中國到底有誰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呢?
魯迅先生拒絕參與諾貝爾文學獎評選
魯迅是盛開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一九二七年,瑞典有位考古探險家通過劉半農,想擬提名先生為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寫信徵求先生意見,但遺憾的是卻被先生回絕了。
理由是於自己、於國他和梁啓超都不配獲得那批豐厚獎金,中國當時也沒有人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最主要的是當時祖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自己能否堅持創作還不一定,他要獲獎了,後期卻出不了作品會對不起人。關鍵是當時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不高,處處受列強國家的欺壓,他不想得到西方國家的施捨。
和魯迅同時期,包括梁啓超在內,中國同樣有大批優秀的文學家,難道真的沒人享受得起這個盛名嗎?我想不是的。究其原因:其一,政治偏見。當時中國世界地位不高,世界上很少有人關注中國文壇的情況,對絕大多數的作者和作品並不熟知;其二,許多優秀的作品沒有人去翻譯和傳播,流傳不廣,鮮為人知。後來老舍先生與諾獎擦肩而過,或多動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其三,歸結於魯迅先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從先生回信拒絕的理由來看,劉半農先生心中所提更多的是獎金,而且是西方國家給予的,這是文人氣節的逆鱗。朱自清先生就有「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民族氣節,當年因拒絕「美援麵粉」,貧困交加而死。你一邊在掠奪我們的國家,欺辱我們的人民,還讓我接受你們的饋贈,這不是侮辱嘛?
魯迅曾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所以,在回信中推得乾乾淨淨,說:「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先生文人節氣確實令人敬佩,不愧為「中國的脊梁」。
不過,我倒覺得,要不是因為獎金的緣故,堅守民族氣節而據諾貝爾文學獎與千裡之外,魯迅先生完全可以接受這個獎項。對當時提高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中國文學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不過可惜了。
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
1968年,1老舍先生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據老舍兒子舒乙透露,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提名獎前5名中就老舍,而且秘密投票中,第一名就是老舍先生。可以說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幾乎就是老舍。但因當年正值「文革」高峰,謠傳老舍先生已經逝世。瑞典駐華大使館派人調查,但官方沒有消息回應。無奈之下,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真是遺憾。
沈從文與諾貝爾文學獎擦家而過
諾貝爾文學獎是不能頒發給已故之人的。據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透露,1987年和1988年連續兩年,諾貝爾文學獎最後的候選人名單,沈從文先生都名列其中,而且沈從文先生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中最有機會獲獎的。但是,因為那是沈從文先生數月前剛剛逝世,所以無緣諾獎,最終與諾獎擦肩而過。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人認為汪曾祺、梁啓超也具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格,可惜他們生不逢時,都與諾獎擦肩而過。2012年,莫言終於憑藉小說《生死疲勞》問鼎諾貝爾文學獎,打破了百年來中國無緣諾貝爾文學獎的僵局。讓人深感欣慰、倍感自豪,中國的脊梁總要有人堅挺的起來。
你認為近現代還有哪些作家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