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陶寶篇-24#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伊朗、中國一直走到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以及亞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現在,世界博物館陶器瑰寶系列——陶寶篇正在進行中……速度圍觀啦!
(青釉褐斑羊形燭臺,東晉)
前面說到:中國先民從商周時期創燒出原始瓷,直到東漢中晚期燒制出質量上乘的真正瓷器,時間跨越了千餘年。這期間瓷器一直都是青釉單色瓷。到了兩晉時期,陶匠們創新出在瓷胎上塗繪褐彩的「點彩裝飾技法」,用此法燒制出了帶有「褐斑」效果的雙色瓷(上圖),自此有了彩色瓷的雛影。點彩技法也因此成為「釉下彩工藝」的前身,後代的彩色瓷皆是在此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唐代的長沙窯是採用「釉下彩」工藝製作彩瓷的先驅,儘管此時的「釉下彩」在工藝上還不夠成熟,但卻首開了中國彩色瓷器之先河,長沙窯也因此成為唐代的名窯。
今天,咱們繼續說長沙窯。說說長沙窯的「青釉褐斑模印貼花瓷」,通過具體實物來了解單色瓷在邁向彩瓷過程中的美術歷程。
(本文圖片由M·辰拍攝,版權所有)
(青釉褐斑「何」字模印貼花瓷壺,唐)
長沙窯位於今湖南長沙望城縣銅官鎮,是我國最早燒制釉下彩瓷的名窯。除出品青釉褐斑以及紅綠彩紋的釉下彩瓷外,其所生產的青釉褐斑模印貼花瓷壺也頗具特色,成為一代名品。下面咱們就通過上圖所示的這件唐代長沙窯青釉褐斑「何」字模印貼花瓷壺(下稱「何字壺」)上的紋飾,來說說早期瓷器裝飾中所使用的裝飾技法。
1.釉下彩:由圖可見在該壺青釉壺體上有三塊褐色斑塊(兩側及短流下各一塊),其裝飾技法即是採用了「釉下彩」工藝——先在瓷胎上塗繪一塊褐彩,然後再整體覆蓋一層釉,入窯高溫燒制所得。
(「何字壺」局部)
模印與貼花
模印貼花,陶瓷裝飾技法中的一種。是以胎泥為原料,用模印、模塑等方法製成各種花紋,再用泥漿粘貼在器物胎面,然後施釉入窯燒制的裝飾技法。多見於西晉至隋唐的青瓷裝飾。
模印:指先將裝飾圖案雕刻成印模,然後再用模印模壓出紋樣的技法。生活中有很多模印的例子,如月餅製作中,月餅表面的花紋就是用事先刻好的印模模印出來的。這件「何字壺」上的束葉紋與獅子紋就是模印紋樣。
貼花:指將模印出來的紋樣粘貼在瓷胎上的技法。即先將瓷胎上要貼花的部位塗抹上泥漿,然後將模印紋樣粘貼上去(你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先以月餅模具模壓出一塊月餅,然後把這塊月餅以泥漿為粘貼劑粘到瓷胎上的操作方法),經入窯燒制後,這塊「月餅」就成了模印貼花紋樣裝飾在器物表面了。
具體到何字壺,就是將帶有何字與束葉紋、獅子紋的模印紋樣粘貼在了塗有褐彩的瓷胎上,然後上青釉入窯燒制,其成品就變成了青釉褐斑「何」字貼花瓷壺。
長沙窯燒制了很多帶有青釉褐斑模印貼花風的瓷器,這些瓷器的紋樣中常夾裹著一個漢字,如:何、張等,可能是器物作者的姓。早在秦兵馬俑時期,就已出現了在作品上署名(姓)的現象,說明彼時工匠們已經有了作品的權屬意識。除此之外,在管理上亦可以通過署名而直接找到製作者,便於落實產品責任。
青釉褐斑「張」字模印貼花瓷壺,唐代(圖源湖南省博,下同)。
(青釉模印貼花人物紋壺,唐)
此壺短流下的紋飾圖案為一女子站於蒲團上,正袒胸披紗、扭動身體、婆娑起舞,此舞可能是唐代風行於全國的胡騰舞。這類紋飾有別於國內常見的長沙窯青釉詩文瓷壺和青釉褐綠彩紋瓷壺,應是專供外銷的瓷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長沙窯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第一座彩瓷窯;是唐代生產外銷瓷的重要窯口之一,也是第一批由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絢彩之窯。長沙窯大致興起於「安史之亂」後,至中晚唐發展到鼎盛,衰敗於五代,以彩瓷揚名。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百家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