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藝圈中,有著許多的具有相當藝術表演才華的人,尤其是現如今,出現了不少年紀小但卻在表演上有著極為出色的人,但也有著不少直到較大年紀的時候才正式在表演行業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人,他們的共同點都是通過了自己的努力才獲得了他人的讚譽以及在該行業的巨大成功。
其中,有著一位名為遊本昌的表演藝術家更是被世人所知曉,在他的一生中,與佛有著很深的緣分,他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表演中,一開始的他一直不溫不火,直到他飾演了《濟公》才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角色,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無論是在影視劇還是在話劇上都是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
出生於1933年的遊本昌,從小家裡的生活就是非常的普通的,唯一特殊的就是他的父母都是深受佛教影響的人,對於佛教的事一直非常注意,平日裡也會經常的上香拜佛,由此可以就可以看出,遊本昌出生在一個佛教信仰的家庭,佛教因素對他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
特別是在他很小的時候,有一位路過他家的和尚在見到他的時,就對他的父母說道,遊本昌這個孩子,命裡有劫數,很可能在十幾歲的時候出意外去世,唯一可以解決的方法就是讓他前往佛門寺院生活。
就這樣,他的父母將尚且幼小的遊本昌送到了上海的一家名為法藏寺的寺廟中,也是在那個時候,他就註定了與佛門有著不解之緣,他也有了自己的專屬法號,名為乘培,就此開始了他在佛門中的清修生活。
直到他到了讀書的年紀的時候才出了家,在他小學的時候,他就經常跟隨著父親前往學校附近的戲館聽戲,也是在那個時候,表演的夢想就在他的心底生根發芽了。
每次聽完戲劇之後,他都會在家中自己一邊回想一邊自己模仿著記憶中的動作,而他也為此付出了長時間的努力,首先他在學習上一直很努力,最終進入了上海戲劇學院學習著表演。
他原以為在學得一身本領畢業後可以實現自己的表演夢,但因為時代的影響,他被迫開始了下鄉幹農活,直到四十多歲才正式恢復了自由,人到中年的遊本昌仍然懷揣著自己的表演夢。
為此,他不惜前往了一個話劇團從龍套角色開始做起,雖然角色小到十分的不起眼,但他對此仍非常的用心,經常對劇本研究到深夜,揣摩著角色的內心活動,將每一處動作都拿捏的十分到位,因此每一個角色在他的飾演下都變得十分的活靈活現。
也正是他的這種對表演的精益求精精神,才讓他在後面擁有了更多的機會,才讓他有機會登入了春晚的舞臺,也讓他得到了「濟公」這個角色的飾演機會,這讓他非常珍惜這第一次的影視劇表演機會。
而在拍攝《濟公》的時候,還發生過三件非常「奇怪」的事,這讓有過親身經歷的人都認為遊本昌實在是活佛,其中有兩件跟天氣都是有著很大的聯繫,第一件是在拍攝期間的某一場戲中,是需要下雨的天氣的。
但當時上午的天氣是大晴天,加上那時拍攝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無法採用人工降雨或者是大型灑水之類的方式來形成降雨天氣,沒想到一到下午的時候天氣就開始飄起了合適的雨。
第二件事正好相反,是連續了好幾天的陰雨天,但拍攝需要的是晴朗的天氣,不過好運的是,到了要拍攝的日期時,天氣突然放晴了,並且這兩場戲還都是有關遊本昌的,當時在現場的時候,遊本昌也抱怨過天氣,結果都順了他的心願。
第三件事是劇組人員偶然間發現的,那時的遊本昌還身穿著濟公的服飾,手裡拿的是那把破扇子,這時候飛來了一隻蝴蝶,遊本昌看見後,念了一句「來,來」,蝴蝶就真的朝著他飛去了,停在了他的扇子上。
這部電視劇一經播出後,就瞬間火爆了起來,也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遊本昌「濟公」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他也因此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演員,可以說,濟公成就了遊本昌,遊本昌也成就了濟公。
但成名之後的遊本昌並沒有就此驕傲自大起來,他並沒有去追求名利,時刻將佛家的理念放在心間,並且因為當初拍戲的時候所經歷過的神奇的事,使得他對佛祖越發的相信,拍完《濟公》後也是皈依了佛門,將佛教的精神時刻銘記,並且將之傳遞給了更多的人,給予了他們前進的力量。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不少的人都被名利迷失了雙眼,有的人在稍微有點名氣的時候就開始認為自己很厲害了,一味的只想去追求那些物質上的利益,這樣的成功是不會長久的,這樣的人也不會被人們所銘記,只會被時間給衝刷掉。
在我看來,遊本昌是眾多有著專業追求的藝術表演者之一,在他的身上,看不出絲毫的浮躁氣息,有的只是對藝術表演的認真刻苦,對自身理想的不斷追求,這樣的人生是十分令人欽佩的。
尤其是在飾演濟公一角後取得的巨大成功,他並沒有被眼前的名利所蒙蔽,在飾演活佛的時候,佛的精神也影響到了他,使得他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義,皈依了佛門,遵從了自己的內心,過上了平淡但有意義的生活,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為我國的文化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一點值得他人為之學習。
在我們各自的人生中,不一定是要出家才能算成功,但凡事都一定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做到最真實的自己,不能夠被外界的事物影響了自己的前進時的方向,進而選擇了錯誤的人生道路,那時候就為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