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子剛剛入園適應的不錯,前天送完她上幼兒園就跑去香港產檢了,感慨開始了忙完老大忙老二的節奏。
很多人看到我分享懷上二胎的感受,都覺得我狀態挺積極,好像比孕前還雞血,不過在那之後,我經歷了一段情緒的起伏和低谷,想來,就是傳說中的產前抑鬱吧。
現在已經沒啥了,我把這段分享出來,也希望鼓舞更多的姐妹:沒有中招最好,有也沒啥可怕,我們都會好起來。
回想起來,促使我情緒出現轉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仔細看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這篇長文之後,從頭到尾,而且是兩遍。
這篇文,擊中了我內心脆弱的部分,讀後,我忽然感到非常壓抑和無力。
作者的家庭在北京屬於中產,而且擁有還不錯的社會背景、資源、存款,老家也有人幫襯,可即便是這樣,也禁不起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29天,步步深淵的節奏,後期每天ICU費用高達2萬,而且有錢,也根本救不了人。
雖然這位老人家病情惡化和他對感冒沒太上心、任性有關;他沒上保險,也因為是B肝病毒攜帶者;甚至後來也有消息說,他得的不是未知病毒,而是甲流——整體還是一樁偶然的悲劇。
可它卻是一個導火索,讓我當時陷入了很大的恐慌:
聯想到我家4個老人,除了社保什麼商業保險都沒有;
聯想到我家目前完全不足以支撐大病的現金流、資產、保障力度;
聯想到還有個小生命在肚子裡,未來的可能支出……
我忽然覺得自己折騰了好久,卻沒折騰出什麼不可替代的才華和資本,連我自己都沒有十足的安全感,而且重點是,我根本無法停下來,努力撲騰,還可能失業呢……
加上當時幾件事進展不太順利,我對自己又有一些期待,落差一大,我就感覺,生活好像一下子失控了。
壓力巨大的時候,我本能地打電話給老公,想和他傾訴,特別期待他能給我支撐,安慰安慰我,比如說會和我一起努力,下了班也多拼一拼,但他只是說了這句:
這什麼破話?!聯想到有娃後我主動加工作量、老公卻照樣是睡前悠閒打遊戲的節奏,我頓時怒不可竭,直接噴出一堆斥責的話,比如:
你就是不思進取!不承擔!過分安逸就是慢性自殺!
人越激動,就越會口不擇言;他越不共情,說「你到底要幹嗎」「你怎麼這樣了」,我越是生氣……
後來我乾脆掛了他電話,坐在路邊,然後眼淚就止不住,一連哭了一個多小時,對很多事都提不起興趣,覺得快過年了,人生怎麼這麼沒勁呢?
我好像也知道自己有不對的地方,可就是想發洩;我還很愧疚:這樣哭,對肚子裡的孩子該有多不好的影響,我真不是一個好媽媽……
昏天黑地的時候,我不停地在想:我到底是怎麼了?
一個詞兒突然閃入腦海——產前抑鬱?
不會吧?我好像挺樂觀的一個人,生老大時也沒有過抑鬱和過度的情緒波動,難道……
不管怎樣,查查吧。
百度上,我找到了產前抑鬱的一些症狀,很多條,我都覺得,天哪,說的好像就是當下的我啊:
1、對丈夫產生了一些新的或者不合理的期望,並且內心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
2、怕孩子畸形。雖然做過多次檢查但檢查畢竟是通過機器和各種化驗,有些胎兒存在健康問題不能查出,產婦對此焦慮,怕生個不健康的寶寶。
3、由於行動不便,整日閉門在家,注意力集中到種種消極因素上,加重焦慮。
4、擔心孩子出生後,自己的職業受到影響或家庭經濟壓力加大,而產生焦慮。
5、感覺沒精神,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覺得什麼事都沒意義。
6、做事不能集中精力。
7、不停的吃東西,或對食物毫無食慾。
8、非常容易疲勞,或有持續的疲勞感。
9、情緒起伏很大,喜怒無常,常為一點小事發脾氣。
10、不應該的內疚感,感覺自己沒用,看不到未來。
11、感覺每天有些傷心和沮喪,或者感覺心裡空蕩蕩的,沒有安全感。
……
和一個脾氣特別溫潤、曾得過產後抑鬱的朋友聊天,她說當時自己也是鬼使神差,誰都不相信她會中招。可因為懷孕生子帶來的家庭變化、荷爾蒙的催化,被產前/產後抑鬱擊中,真的可能不分性格、能力、背景。
雖然我不確定我就是,但至少是有先兆了,如果持續的話,可能就會是真的抑鬱。
所以我特別想寫出來,尤其是在這之後,我嘗試做了一些事,目前狀態基本恢復了,我特別期待和可能有同樣狀況的媽媽們說:
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我也想說,我們沒有資格去評判和譴責任何一個可能患上產前/產後抑鬱的人,它並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抑鬱的媽媽,沒有不盼望自己好的、沒有不內疚的,重要的是同理心,請無條件地給她們支持。
想來,這幾件事,對我情緒狀態的恢復,有很大幫助。
我難受那幾天,已經是過年的前夕,看著滿大街的中國結、燈飾,我就是沒啥期待和感覺。
讓我第一次提起精神的,竟然是情人節那天,也就是大年二九,老公請了假,開車載著全家去了深圳一處超級大的農貿批發市場。
啥?這有什麼刺激點,超市、菜市場對主婦來說不是很普通麼?
我之所以燃起精神頭,是在深圳這麼多年,第一次到那麼大的農貿市場,而且竟然有很多個東北年貨攤位,我還看到了在東北老家才有的食物,我小時候的味道:
凍梨、凍柿子、大煎餅、桔梗、天津蒜辣蓉、炸蝦片、東北大豆角……連包裹它們的報紙,都是我老家的《新晚報》、《生活報》……
我的生活熱情一下子就被點燃了:這才是年啊,雖然回不去家,但是竟然可以吃到和老家菜市場同步的所有的新鮮食材,而且以後也能有,實在是太開心了!
後來我還去買了花,特地買了不常買的花,比如紫羅蘭;比如紫色紅色的銀柳、比如一瓶真的很別致小巧的蝴蝶蘭……
突破平常的一畝三分地兒,在日復一日中看到的任何新鮮的東西,都可能是讓我們重燃生活熱情的元素。
我強烈建議大家不要只待在家中,不要重複日常的節奏,做出一點點調整:去髮廊洗個頭再洗個臉啊,請人捏捏肩啊,去影院看個電影啊,去平常不常去的商場啊,這些,都會讓我們看到更多不同的風景,重拾一些微小又確定的幸福。
既然抑鬱、焦慮源自失控,那就找點事兒,讓自己的控制力更強一些。
方法就是——做計劃。
之前分享漫畫大家也知道,我計劃了初一爬山、初二看海、初三去廣州、初四去公園、初五和朋友親子聚會……帶著期待吧,進入了新年。
可後來孩子和婆婆病了,一直病到過年結束,我想的「不一樣」,變成了還是家裡蹲,而且要照顧老小,也是很考驗我的狀態。
我想著那要不有空就趕趕工作量?推進一些拖延的項目?其實也沒做到。
後來我還是會做計劃,但做了一些調整,感覺好多了,未必對所有人有效,但如果你是對自己有所期待,想要有所進步、又能平衡的人,可以參考:
1)啟用了一個時間記錄本:睡前會寫下第二天的計劃,精確到每2-3小時做什麼,留出一定的富餘,然後中間劃分一條線,左邊是計劃,右邊是實際執行,有出入、重要的事卡住了、臨時打亂計劃都沒關係,繼續做下面的事,晚上再總結;這樣的好處是,主動安排更有掌控感,而且總是做了一些事情的,心情會好。
2)重啟21天打卡:我安排了幾個我特別喜歡的輕項目,比如每天走5000步,因為之前太宅了,待在家太久就容易想得多;每天吃3種水果,不能瞎對付;每天聽樊登讀書會或者閱讀,汲取新養料,的確讓我更振奮。
3)做保障的功課:我不是擔心無法負擔未來可能的變故嘛,火速地給公婆安排了體檢,也約了好朋友出了老人消費險的保單計劃,打算用目前有限的資源和能力,儘可能地做一些保障,讓內心的安全感更足一些……
4)睡前記錄感恩事:今天有哪些新鮮有趣的發現,感恩自己擁有什麼,覺得自己哪裡做得好,只記錄正向的,不反思,就會越來越喜歡肯定自己。
在我覺察到老公的一些話非但沒有安慰、反而更刺激到我時,我覺得特別有必要在還是「前兆」的情況下,和他提前溝通,我可能出了什麼狀況、更期待怎樣的回應。
其實老公已經屬於願意帶娃、也能承擔很多家務的爸爸,可我真的會在每晚爬上床看到他在打《王者榮耀》時格外地憤怒,很難放下評判,然後說著說著,就讓對方不爽了。
我們反覆溝通了好多次,我把產前抑鬱的資料發給了他,告訴他我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聽哪些話會覺得不舒服;
我還要深呼N口氣,才能心平氣和地用上正面管教中的一些方法,比如「我句式」(我感到……是因為……我希望……),和他聊聊為什麼看到他回家玩手機的時候,我會特別生氣,因為我特別想要兩個人共同奮鬥的感覺。
我的經驗就是:雖然難,也要努力中正地去表達,是尋求幫助而不是埋怨;帶著好奇去溝通,而不是一上來就評判對方。
即便是孕婦、抑鬱,也沒有理由去過度消耗親密的人對我們的包容與愛,沒有誰「應該」或是「理所當然」地去理解你,表達方式依然很重要。
我很感激在溝通後,老公的覺察能力真的有提升,不但減少了打遊戲的時間,而且:
我們會在家裡用投影儀看電影;他知道我過年憋在家悶,有天哄完娃,臨時買票帶我去看了夜場的《唐人街探案2》;我們還會故意不做飯,去遠一點的館子吃,因為我想要和平時的生活半徑不一樣。
最感動的還是老公給我發的這段話吧,關於他為什麼會在工作時間全力以赴之外,在家選擇相對安逸、不那麼「雞血」的生活方式;關於他為什麼會在看到北京流感那篇文章後,想的是珍惜當下……
感覺結婚這麼久,只有大吵過的時候,我才能逼出一個詩人:
如果產前抑鬱是場可怕的風暴,無疑,我們不僅自己是受害者,也可能會誤傷身邊的人。積極自救,也請求最親密的人來幫助我們吧。
前面還有什麼在等著我呢?不知道,但至少,我搏鬥過,也接納自己可能搏鬥不過。
積極的臣服於生活的所有賜予,好的壞的、高低起伏,每件事的發生,一定有它的正向意義,你看,現在寫產前抑鬱,也有一手素材了吧
謝謝你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