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的龍門紅軍紀念園。
「前牆彈洞記幹戈,當日東洋卷惡波。大炮千兵騰殺氣,小村三度退狂鼉。犧牲更教人無畏,懦弱何曾史有歌。忠烈可風先輩血,神州禦侮斂長磨。」龍門詩人、書法家李林根一首七律《英雄石墩村》道盡了龍門縣龍江鎮石墩圍村民齊上陣三退侵華日軍進攻的人民抗日鬥爭英雄史,成為龍門兒女同仇敵愾、奮擊日軍的縮影,讀來讓人激動。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這段歷史並不久遠。1938年10月日軍進佔廣州後,在周邊各縣擴張,臨近廣州的龍門縣屢次受到日軍侵擾,縣城、平陵、沙逕、永漢等地屢次遭到轟炸。龍門縣委黨史研究室資料顯示,日軍入侵龍門地面,造成112人死亡、54人受傷;日機轟炸龍門造成44人死亡、56人受傷,房屋損毀770間。
在民族存亡時刻,龍門人民奮起抗敵,特別是在1944年,龍門各地民眾相繼奮起抗日,寫下可歌可泣的故事,與中華熱血兒女一起鑄就偉大抗戰精神。
江廈村
青壯年村民 上陣抗日軍
據《中國共產黨龍門縣地方史(1927~1949)》記載,1944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轉入反攻,但侵華日軍仍作垂死掙扎,為打通湘桂鐵路沿線,部分駐粵日軍北調,北面日軍南下,進行頻繁調動,所到各處,如洪水猛獸,無惡不作,激起我民族義憤,群眾對日軍恨之入骨。當年,日軍路經龍門縣龍華、龍江、平陵以及江廈等地,當地人民與日軍浴血奮戰,其中,江廈的戰鬥尤其激烈。
1944年7月,一隊日軍由增城開往龍門,沿途洗劫,於7月2日下午4時抵達龍門縣城東郊江廈村附近的周田圍。
江廈村群眾意識到日軍經過,必然進村洗劫,遂自發組織村中老幼婦孺上山躲避,青壯年60多人則分為兩個戰鬥隊,利用熟悉的地形地貌,上陣抗擊日軍。其中,一隊潛伏在村內譚仙公廟正面田坎,另一隊埋伏在新莊坳小山側,互相策應。
日軍未料到前方有埋伏,蜿蜒向譚仙公廟而來。潛伏在譚仙公廟前的一隊村民奮起迎頭痛擊,另一隊村民接著開火。時近黃昏,視野不清,日軍不清楚遇上多少武裝,紛紛佔領近處山頭,60多名村民奮力追殺,一個多小時天黑後即撤退上山。這時日軍約有1500人,已佔領村前大小山頭,不敢進村,在山上露營。
次日清晨5時許,日軍在山上向江廈村發射了28發炮彈,炸塌一些民房,村內老幼已走避,青壯年均在山上,村內空無一人,炮擊後無反應,日軍才進村洗劫財物,六畜牲口全被宰光,直到當天下午才離去。
7月4日,村民下山回村打掃戰場,發現7處柴炭灰中夾雜著日軍遺殘骨灰,假如每堆柴炭只焚一屍,至少有7人被擊斃。在山側有一處新墳,斷定是日軍埋葬的,村民立即挖掘,果然是一具用日本國太陽旗裹著的日軍軍官屍體,腳上還穿著皮靴。
龍門江廈村這次戰鬥,村民打死打傷日軍30餘名,村民譚丁貴當場犧牲,譚彩群受重傷後治療無效身亡,另有3人輕傷。江廈村的碉樓被日軍炮彈轟毀,32間村民房屋被燒毀。
此次對日戰鬥後,江廈村民士氣大漲。後在解放戰爭期間,該村不少青壯年毅然投身到革命戰爭中。
石墩圍
血戰日軍留青史
龍門縣龍江鎮石墩村有一座客家圍屋,舊稱石墩圍,是劉姓族人聚集的地方。在抗戰時期,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發生了震驚南粵的「石墩圍血戰」。
據《中國共產黨龍門縣地方史(1927~1949)》記載,1944年7月6日凌晨,由增城向博羅方向調動的日軍,經永漢到達龍華後分3路(黃山水、田背水和大魚潭),取道路溪向博羅橫河方向竄擾,其中從大魚潭上龍江路經石墩圍的有1000餘人。日軍到達石墩圍前一天,愛國鄉紳劉其敬回到石墩家裡與村民開會,議定若日軍侵犯本村則堅決抵抗。該村有高而厚的圍牆,四角有炮樓,既可居高臨下,又可在每一個角度射擊敵人,易守難攻。全村有18支步槍、8支短槍、4支臺槍和1萬多發子彈。村民分守四角炮樓,約定劉其敬指揮槍一響,全村即投入戰鬥。
當年7月6日早晨,住在村前的村民劉珍雲餵馬時發現日軍向石墩圍進迫,他立即叫子女入樓閣向守備人員報告。守在前右炮樓的村民劉全安等人看見7名日本尖刀兵跑到宅前,拼命拍打炮樓大門,並大聲嘶叫。
當時劉其敬在樓上,當即寫了「路過此地,不要騷擾百姓」的字條放了下去。日兵看後,毫不理睬,繼續嚎叫敲打大門。未參加會議的劉全安不知道要待劉其敬指揮槍響後才能開始戰鬥,立即開槍把拍門的一名日本兵擊斃。戰鬥打響了。
遭到打擊的日軍,3次組織兵力進攻石墩村。第一次,一名軍官揮著指揮刀,領著一小隊日軍衝向前左炮樓。村民劉炳光將指揮官擊斃,日軍退回。第二次,日軍改用迫擊炮轟擊,村民憑藉厚牆和射擊孔,進行反擊,日軍再次被擊退。遭重創後的日軍跑到村外竹林扎了許多竹梯,組織了三四百人的部隊,開始了第三次反撲。在劉其敬的指揮下,石墩村男女老少一起參戰,直至將日軍擊退。
激戰持續到當日下午2時,日軍調回已開至路溪黃泥坳的兩門無後座力平射大炮,配合迫擊炮、輕重機槍,組成強大火力,向石墩村發起總攻。日軍三發炮彈把後左樓閣及一側圍牆擊破,從圍牆擊崩處蜂擁而進。劉其敬及助手劉亞煥各持手槍,分別指揮前右炮樓和後左炮樓抗擊日軍。村民們也受其感召,拿起刀、斧、鋤頭與入村日軍進行巷戰,終因寡不敵眾,被日軍血洗全村。劉其敬、劉亞煥先後中彈犧牲,村民劉炳光、劉日魁等也相繼戰死。當天下午3時多,石墩圍失守。
當日傍晚,鄰村六子園村增援的槍聲響起,日軍以為是我方援兵趕來,倉惶離村。此役,日軍被擊斃100多人,石墩村民6人在戰鬥中犧牲,9人中彈死亡,25人慘遭屠殺,9人被捆綁拉夫。其中,劉其敬和劉日槐兩戶被殺絕。全村被毀房屋47間,損失財物難計其數。
1947年2月26日,為了銘記歷史,龍門當局在縣城東較場為石墩圍抗日英烈建立紀念碑,國民黨愛國將領張治中題詞「忠烈可風」。
白芒坑
村民使用土炮 土槍伏擊日軍
地處龍門、博羅、河源三地交界處的平陵白芒坑是革命老區,1927年12月廣州起義後,由葉鏞、徐向前等領導的紅四師到達平陵白芒坑進行休整,播撒紅色革命種子。
1938年10月,日軍入侵華南,對華南的城市、圩鎮進行大肆轟炸,龍門縣城、平陵、龍華、永漢等較大的集鎮均被炸得滿目瘡痍。白芒坑所在的平陵地界,於1943年、1944年、1945年多次遭到日軍飛機轟炸,平陵圩的東門口、大興街、豬肉亭、侯加進、隔水圍等地房屋損毀嚴重,大興街更是全街被燒光,多人被飛機掃射、轟炸而死。白芒坑等村落也未能倖免,飽受日軍踐踏。
保家衛國的熱血男兒,拿起了抵抗外敵的武器。1939年4月,白芒坑村民洪月衝隨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到了河源,接受任務回到故裡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並於當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龍門縣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人員之一。後來,白芒坑村民洪仁古、洪木安也入黨,白芒坑組成了由洪月衝任組長的中共白芒坑黨小組,開展抗日宣傳與鬥爭。
1942年,白芒坑辦起民眾抗日學校,這既是民眾免費讀書的地方,也是黨小組的秘密活動地。當時,洪月衝等人已跟東江縱隊第三支隊領導有聯繫。1944年3月起,在洪月衝等黨員組織下,村裡先成立了41人組成的農會,隨後又成立由43名青壯年組成的民兵自衛隊,進行抗日鬥爭。這期間,東江縱隊第三支隊隊長彭沃、政委陳一明和東縱新豐大隊隊長龍景山、古嶺獨立大隊隊長鍾景秀等帶領隊伍多次來到白芒坑,指導村民抗日。
1944年6月25日,白芒坑民兵隊在村口茶水店設崗放哨時,抓獲了一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在對其審訊時,查獲對方身上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人滿腔義憤,用亂棍當場將其擊斃。
1944年10月的一天,白芒坑村民兵自衛隊在隊長洪月明和農會會長洪月衝率領下,配合平陵鄉聯防隊隊長劉少長(中共地下黨員),在白芒坑剷頭坳伏擊在平陵巡迴騷擾的一隊數十人日軍。
當日,日軍進入白芒坑剷頭坳伏擊圈時,洪月明一聲令下,民兵用土炮、土槍集中轟擊。日軍陣勢大亂,很快又組織反擊。由於日軍的火力強大,為了減少傷亡,聯防隊、民兵自衛隊迅速撤退。日軍見山高林密,也不敢貿然追擊,遂抬了兩具屍體和傷兵退回營地。這次戰鬥,斃敵兩人,傷敵十多人,繳槍兩支。遺憾的是,洪月衝受槍傷,最後犧牲。
第二天,日軍進行報復性打擊,掃蕩白芒坑,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焚燒房屋30多間,強姦了一名正在坐月子的婦女,並將全村洗劫一空。
在此期間,白芒坑村民兵自衛隊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採取遊擊戰術,把日軍攪得暈頭轉向。白芒坑雖受損失,但也打擊了日軍的氣焰,保護了平陵山下以北古嶺鄉、洪溪鄉、鯉魚鄉等幾萬群眾免受日軍騷亂和踐踏。
精神傳承
銘記歷史汲取力量開創新局
鑑往事,知來者。銘記歷史,不是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在留下了讓後人敬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的江廈村,龍門縣人民政府豎起「江廈村民抗擊日軍遺址」紀念碑,緬懷先烈,激勵後人。
「近年來,江廈村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用3年時間建設惠州市『三美』示範村,並計劃通過村企合作的方式發展紅色旅遊、特色農業觀光旅遊等項目,提高村集體和村民經濟收入。」江廈村黨支部書記譚桂友表示,江廈村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先烈把紅色文化這顆種子埋在這片熱土上。作為後人,江廈村村民繼承先烈遺志,更加珍視和平,建設美麗江廈村。
時光流逝,當年經歷血戰的前輩大多已遠去,龍江石墩圍劉其敬及一群保家衛國的英雄們堅強不屈的抗戰精神讓後輩銘記。2015年,龍門縣相關部門在石墩圍豎立村民抗擊日軍遺址碑,此後,確定石墩圍為「龍門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石墩圍還相繼開展了抗日遺址的修整、復原工作。
當地村幹部介紹,石墩圍希望與政府一起,把抗日遺址打造成教育後代、感化後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場所。石墩圍所在的龍江村已在扶貧單位的指導下開展石墩圍紅色教育基地旅遊發展方案,希望以這處遺址為基礎,村民以土地入股,統一流轉土地,發展「紅色+」鄉村旅遊產業,打造美麗新農村。目前已有80畝土地可供流轉,村民們期待社會資金注入,引入發展項目,活化石墩圍抗日鬥爭遺址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而在紅四師駐紮地、村民曾經伏擊日軍的白芒坑,正在建設龍門紅軍紀念園,由以紅軍廣場為核心的景觀區、幹部學院及綠道等組成。該紀念園佔地42畝,包括紅軍廣場、茶店(接待中心)、紅軍革命歷史陳列館、紅軍橋等核心建築,用環園路串聯白芒坑革命舊址松齡圍,逐步整合周邊紅色文化資源和革命遺址資源,形成一個集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建活動、紅色旅遊於一體的新型紅色景區,使其成為珠三角乃至廣東知名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傳承紅四師紅色基因的龍門,成為江北地區第一個全境解放的縣區,打開了廣州北大門,為解放軍南下解放廣州和華南奠定了基礎。如今,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龍門兒女,在龍門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奮力開創「大山經濟」發展新局面,加快推動龍門走在全省山區縣域發展前列,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扛起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龍門擔當。
延伸閱讀
鐵扇關抗擊日軍:英勇奮戰保家園
龍門縣永漢鎮黃牛冚西南隔著一道矮矮的山梁,對面就是廣州增城的正果鎮,毗鄰鐵扇關,因此被稱為「雞鳴兩市」之地。
在黃牛冚村委會的門口,有一塊2013年12月由龍門縣政府立的石碑,上面鐫刻著「鐵扇關隘口,共產黨抗日武裝截擊日軍戰場遺址」,講述著黃牛冚人保家衛國的歷史。
1939年底,佔領廣州一年後的日軍大規模北上,發動粵北戰役,意圖攻佔韶關。當時中共廣東省委、中共粵北省委機關也在韶關。黃牛冚所屬的永漢也處在戰爭一線。1938年在廣州讀書的永漢人王達宏在家鄉成立了龍門縣第一個抗日武裝組織「大眾救國會」,並於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帶領會員在群眾中宣傳抗日主張,在這一帶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日軍北進之後,為了牽制敵人,中共地下黨員林道行等和大眾救國會一道,組織200多人的隊伍,與一五一師並肩作戰,在鐵扇關、黃牛冚截擊敵人。與此同時,龍門縣第一個中共組織——中共永漢特別支部的書記梁永思,沿著增龍古道一線發動群眾,組織民兵綑紮稻草人,並給稻草人穿上破衣服,沿山坳處擺設,以作疑兵。為此進犯粵北的日軍,不敢停留也不敢進村騷擾,只是開炮轟擊。
面對敵眾我寡的形勢,遊擊隊員們十分英勇,毫不怯戰。其中有一位李姓青年,剛剛年滿20歲,被任為抗日自衛隊小隊長,駐紮永漢鎮。隨後率部參加鐵扇關抗日阻擊戰,鏖戰中他身先士卒,在與敵人肉搏時壯烈犧牲。
為了提振人心,旌表忠烈,龍門各界代表在縣城東較廣場舉行隆重的追悼會。
黃牛冚鐵扇關阻擊日軍的戰鬥,是當時粵北戰役中國共合作抗日的一個縮影和典型。
來源:惠州日報
版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龍門宣
整理:龍門融媒體中心
原標題:《【龍門視點】人文: 銘記抗戰歷史 凝聚奮進力量 龍門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奮力開創「大山經濟」發展新局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