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嗤大爆娛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最近流量明星備受抨擊,前有著名編劇汪海林批評小鮮肉,後有老戲骨馮遠徵提議降薪。
有個流行詞叫「新文藝群體」,用來定義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歌手演員等。
而馮遠徵就是提出用職評制度來規範、發展這個群體。
要知道,明星片酬高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尤其是流量明星,動輒就上億的報價數不勝數,吳亦凡曾達到1.2億的高片酬。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情況呢?
那就得從市場說起。
「粉絲經濟」近年來很是盛行,隨著00後的進軍,整個粉絲群呈現低齡化的狀態,年輕孩子們對於顏值的追求使得小鮮肉們身價躍升,打榜、應援,層出不窮。
而投資者看到這一商機自然不會放過,賣版權、插廣告這些都是靠播放率來談,他們緊緊抓住粉絲心理,大膽啟用流量明星,打造一部又一部「高收視率」影視劇。而現在的「高收視率」可不是好劇的標杆了。
投資者嘗到甜頭,流量明星也品出味來,虛假數據也就隨之而來。19年央視曾點名批評蔡徐坤團隊的數據造假,一條宣傳新歌的微博轉發量過億,而微博總用戶僅僅3.3億,數據水分相當大。
常言道「福之禍兮所倚 禍兮福之所伏」,這種粉絲經濟正在遭到反噬。
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壘》遭遇滑鐵盧,網友評價《流浪地球》好不容易拉高的國產科幻片水準又被《上海堡壘》拉回來了。
一時間鹿晗收到很多惡評,口碑一落千丈,連導演滕華濤都發聲「用錯了」,雖有甩鍋嫌疑,但也反映出粉絲經濟的脆弱。
無獨有偶,吳亦凡在出演電影《原來你還在這裡》後,被網友嘲笑「只會咆哮」「才發現劉亦菲演技這麼好」「吳亦凡還是好好唱歌吧」。
一個行業雖有偶然因素,但專業過硬才是長遠之道。
「喝口水都被黑」的趙麗穎正是憑藉強大的業務能力洗白進而火爆全網,在《花千骨》中的精湛演技讓網友重新認識了她,也贏得了「演什麼像什麼」的稱讚,現在趙麗穎已經是妥妥的一線女星了。
縱觀近期好評如潮的《都挺好》、《人民的名義》,裡面不見小鮮肉的身影,這似乎是一個信號,摳圖大法、數字小姐的時代將要過去。
觀眾並不是分不清好壞片子,只是缺乏這樣的好劇來洗眼睛。
現如今,壓縮演員片酬,將更多的經費用於影視劇的製作上逐漸成為新趨勢。
2月份,廣電總局印發的《通知》中明確規定,電視劇拍攝製作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
昔日行業明星高片酬等問題,將伴隨劇集的減少得到有效控制。
再加上1月份以來的疫情影響,影視劇行業大約有「60個劇組停拍、100個項目延遲,播出機構各項收入大幅下滑,僅廣告收入平均跌幅就超過了30%以上」,預計「今年電視劇產量將比2019年減少30%」。
為了自救,優愛騰等九家企業向影視業聯合發出倡議:
一、倡導凝心聚力,迎難而上,為關鍵之年書寫關鍵之舉,為偉大時代創作偉大作品。
二、倡導嚴肅、嚴謹的創作風尚,反對內容「注水」,規範集數長度,鼓勵精品劇集。
三、倡導勤儉節約,抵制浪費奢靡之風,反對虛榮攀比。
四、倡導共克時艱,共降成本,共擔風險,共建信心。
五、倡導廉潔從業,糾治「貪腐失信」亂象。
其實一直以來,娛樂圈的高薪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年輕人涉足。
但在危難來臨之際,還是醫生、護士和解放軍等保護著我們,網上一直傳出一個聲音:「真正高薪的人應該是從事高危職業的人」。
沒錯,單靠扣扣圖、耍耍帥就能獲得普通人一輩子也賺不到的錢,他們何德何能呢?是時候對這種不正風氣做出整頓了。
相信廣電《通知》+行業《倡議》,明星高薪的問題會得到緩解。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娛樂,有點有料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