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雨點
隴西社火——財神圖
王 健
《財神圖》是社火玩龍後的第一折。財神民間敬奉的很多,商家多敬奉號稱「陶朱公」的範蠡,一般敬奉關雲長和劉海等。而「財神圖」是依據明代許仲琳的神話小說娃《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姜子牙歸國封神」而改編,它封趙公明為金龍正一龍虎玄壇之神,下有四位正神:一曰招寶天曹蕭升,二日納祥天尊曹寶,三日招財使者陳九公,四日利市仙官姚少司。
在民間習俗上老百姓對招寶、納祥、招財、利市,這四種功能特別崇拜,人人希望在新一年裡,得到他們的恩賜,給自己帶來吉祥,人壽年豐,開張大吉,財源茂盛,吉祥如意。
「財神圖」從字面上講:圖者畫也,標誌也,有古代圖騰之意。古代圖騰是選自己喜愛的動物為伴,作為這一部落或氏族地域血脈相承的標誌。而隴西財神圖是把一個人作為招財,進寶,納祥,利市的象徵,以滿足人們的美好願望。
隴西秧歌中所演《財神圖》,是趙公明在四川峨嵋山浮羅洞修煉時降伏成道的黑虎,並收為自己坐騎的故事,和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情節大有出入。
趙公明上場時,先放一把煙火,說明出場者並非俗人,是人們嚮往和崇拜的神靈。他的臉是黑中帶紅的黑花臉,佩發滿鬢須,眉中心畫一點火焰,上至額頂,中有一紅色寶珠。因為他身藏一粒寶珠名「訂海珠」,可傷人。金箍束髮,耳伴以黃色紙摺疊三角形飛焰,並札兩個抓髻,垂於胸前左右。頭頂白色牡丹花,身穿四開襟青道袍,上披綠馬夾,左右肩上用綠馬夾紮成小花。合稱三花獻頂,表現他已是得道人物。胸前有黃色護心境,腰系黃絲帶,挽有虎豹頭結,飄帶一長一短。背有紅綾挽成的大紅花,下飄一長一短紅綾。下穿丟襠大褲,腳蹬芒鞋,幹散麻利,威武雄健。
趙公明上場後,以民間打擊樂器,鑼、鼓、鈸和嗩吶伴奏,所奏曲牌名為「將軍令」,音調高昂,雄壯。他拿的器械,民間叫「纏海鞭」或「纏海神鞭」,長三尺餘,上扎五色紙作的花三朵,腰二尖一,五彩繽紛,光焰奪目。
趙公明和黑虎,民間又稱「黑虎朝爺」。每晚出場,黑虎裝扮不變,但趙公明的臉色要變,遂漸由黑變紅,說明他已開殺戒,再由黑紅變為黑中有紅,紅中有白,說明他氣數已盡,要歸天了。在每次演完「財神圖」後,主家要把演員請到財神像前招待,並要把他的鞭和鬍鬚供在財神像前,焚香叩拜,還要給扮演者賞錢,以求吉利。但演員從神裝上身便不能和其他人說話聊天,以表示對「神」的敬仰與崇敬。
隴西「財神圖」所演的是趙公明降伏坐騎黑虎的故事,但耍的武術套路是地方上流傳的「二十四路單手、雙手鞭杆」套路中的精華,由地方愛好家自編自演。趙公明是遒家人物,在峨嵋山浮羅洞外,採集天地日月山川光華之氣,吐故納新,煉精化氣,觀星望月,踏罡步鬥。黑虎則用武術中的弓、馬、縱、撲、竭等步法,結合跳、躍、挪、騰和套路鞭杆,融匯貫通,自創一套人們喜聞樂見的武術功法。
開場之時,黑虎是隱藏在草叢中,它也是得道的虎仙,它在詳細觀察動靜,尋找進攻機會。趙公明發覺草叢中有異樣時,停下了踏罡步鬥之勢,以一手拄鞭,一手搭在額前向草叢瞭望,名日:「遮雲望月」。當發現草中有異時,又用「拔草尋蛇」的動作,急掃鋼鞭扑打草叢,想發現什麼,當黑虎突襲後背,他用了武術中的「隔山打虎」式,掃出一鞭,當未擊中時,他用「纏身花兒」護定本身,尋找破綻,經過奮力搏鬥,最後騎上虎背,一把火煙籠罩全場。
「財神圖」的套路是靈活的,因人而異。因接社火人身份、地位、愛好、信仰之不同,隨機應變,才能得到人們推愛和喜歡。比如給官方上演,文官須加「胸前掛印」的姿勢,武官必加「蘇秦背劍」姿勢,在信佛信道的家中,必須要有「朝天一炷香」,「童子拜觀音」、「行者出洞」,「仙人指路」,「湘子吹笛」的姿勢,在武術愛好者家中上演要耍的更多,如:「白鶴亮翅」、「鐵門扇」、「槤枷扇子」、「金雞獨立」、「燕子銜泥」、「古樹盤根」、「二郎擔山」、「夜叉探海」以及「擺莊腿」、「迎門腿」、「背根子」等等腿法,還要講究拳術中的手、眼、身、法、步和器械中的扳、札、扭、扣。這樣才能得到人們的喝彩。
俗話說:「五裡一個地方,十裡一個鄉俗(隨)」,因地方習俗的不同,文化底蘊的差異,隴西城關村、社、街的「財神圖」的套路,雖大同小異,但各有千秋。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確有幾位名冠鞏昌的姣姣者,如北門外的梁明娃和梁志德;北關的何玉堂;西堡園藝社的汪德厚、西大街的劉正卿;他們是隴西扮演「財神圖」的驕子。可惜,有些套路的耍法隨著時代的演進已漸趨消逝。
註:本文節選自《隴西文化》第11、12期,王健《淺談「隴西社火」中的啞劇》一文。
作者簡介:
王健(1935.12--2016.2),號聞雨軒主、隴上散人,甘肅省隴西縣鞏昌鎮西街村人。畢業於隴西師範學校,執教於秦安縣,後回家務農。善書法,以隸書為上。酷愛音樂,以三弦為佳。1985年與其他老藝人一起舉辦了包產到戶以來的第一次朝山會,是隴西縣曲藝家協會的創辦人之一,2005年參與《甘肅民俗總覽》資料收集整理和部分篇目的撰寫,2007年編輯完成《隴西小曲小調集》並出版,2013年被評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隴西民歌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