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縣民俗文化之——社火秧歌

2021-02-17 掌上漳縣

「社火」起源較早,《辭海》解釋「社火」:「①舊時在節日扮演的各種雜戲。李鬥《揚州畫舫錄·卷九》:『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於城東蕃釐觀,令官妓扮社火:春夢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隸二、春官一。』範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輕薄行歌過,顛狂社舞呈。』自註:『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②猶言同夥。《水滸傳》第五十八回:『但是來尋山寨頭領,必然是社火中人故舊交友」。《辭海》所解釋的社火為「舊時在節日扮演的各種雜戲」,恐怕指的是中古以來的情況,至於範成大說為民間鼓樂更不能成立,因為春官、春婆、春吏已為神,且有人物怎能單以鼓樂來解釋。其②「猶言同夥」。社火中有群體意義,也僅是一方面;《水滸傳》也有社火詞,但也是中古之事,恐怕與本意相去較遠。所以《辭海》的解釋是流不是源。

「社火」之「社」,是土地神,因此社火的產生原因就必須從「社」中去尋找。《辭海》「社:①古指土地神。《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②祀社神之所。如:裡社。《白虎通·社稷》:『封土立社,示有土也。』③祀社神。《禮記·月令》:『命民社』。引申為祀社神的節日。如春社、秋社」。至此則知「社火」是古代祭祀社神后土時的一種祭神活動。「社火」之「火」,有同夥之意,但它不是本意,本意應是上古祭祀時用火祭祀之「火」。上古時的祀天祀地祀山川時,都要上供品玉帛、犧牲等等。祭祀時為了使上天諸神知道,都要燃薪焚祭品,使其氣味上達於天。    既然社火是祭神活動,那麼祭社在什麼時候進行?同是《辭海》社字條下的「社日」說:「古時春、秋兩次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歲時廣記·二社日》:『《統天萬年曆》曰:立春後五戊為春社,立秋後五戊為秋社。』《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根據上述情況,社火是古代祭祀土地神時的祭祀活動,後來這種祭社的民間活動與祭社神逐漸脫離,專門成為群眾性娛樂活動。西北各地的社火主要在正月進行,原因是春社時農閒,搞群眾性活動不違農時。若放在秋天進行,正處於農忙季節,群眾無暇顧及,也組織不好,所以就以春社為主。社火同樣是漳縣民間廣為流傳的文化娛樂活動,在漳縣人的心裡,春節不耍社火就等於沒有過年,不論是長年在外打工的、做生意的,還是幹公事的,都要在臘月三十日前趕回老家,扎綁裝扮上鬧喝一陣子,敲鑼打鼓,扭秧歌、耍社火,為自己,為家人,為莊上,為神靈,祝願平安吉祥、幸福安康。鹽川社火如同汩汩流淌的鹽泉一樣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在周邊獨領風騷,民國初年曾到岷縣、宕昌等地演出,時達一年之久。1954年赴天水會演,受到好評。鹽川社火的表現形式複雜多樣,大體可分三類,第一類以打擊樂(鼓、鑼、鈸)伴奏的如走散燈、舞龍燈、耍獅子、跑紙馬、跑旱船、跳四老、扭大頭等。1、走散燈:多在山區表演,根據村莊的大小,大莊一戶一燈,小莊一男一燈,燈為主體式梯形,下邊安裝木棍。最有意思的是燈的面式,按「牌九」搭配,有天九(四天、四紅九、四黑九配合),地八(四地、四平八、四彎八),人七(四人、四紅七、四黑七),鵝五(四鵝、四紅五、四黑五),三常(四梅十、四常三、四常二),四騷(四虎、四花十、四么七、四捶六)等組合。另外狗三、毛六配合成喜,表示三十六天罡吉神之光普照大地,吉祥降臨。表演時燈隊列兩排,一人執紅旗為前導,以示新年各項事業旗開得勝。次後一人敲鑼開道,燈隊按天、地、人、鵝、常、喜、騷排列,隊形齊整,變化多端,配以鼓鈸,在黑夜演出,氣勢十分壯觀。

2、耍龍燈:一般在川區表演,龍燈多為十二節,代表十二將星。也有九節、七節的,九節代表九遙星官,七節表示七星高照。玩法有風調雨順,龍戲珠,龍出水,龍抬頭,行雲布雨等。

3、跳獅子:有啃繡球、登泰山(上桌子)、踏四門等形式,口語講:獅子上場,萬事吉祥;獅子啃繡球,好日子在後頭;獅子一跳,百邪遁逃;獅子一跑,八路進寶;獅子一輪,五福臨門。

4、跑紙馬:表演時,四個扮美女的騎,四個扮勇士的引,一會兒來個飛腿,一會兒又一個鐙裡藏身,技藝嫻熟,表演逼真。取馬到成功之意。

5、跑旱船:由三人表演,白髮老翁執舢板引船,年青姑娘坐船,還有一位丑角「搖船婆」。船翁首先整理渡船和查看船是否有漏洞,然後表演起錨、開船、搖船、順風、逆風等動作,三人配合恰當,真象在江內行船一般,尤其是「搖船婆」滑稽可笑。

6、跳驢:騎驢者扮年青媳婦,作抱小孩狀,扮丈夫的在後一手執鞭,一手拿著禮品,表演時兩人不唱不言,跟著樂器,做牽、打、跑、跳、踏、踢、咬、叫、上山、下山、過河等動作。當男子作滑倒狀撒禮品時,媳婦戲打丈夫,活脫一副夫妻回娘家。7、跳四老:出場者為四位白袍老道,代表東南西北四方吉星,四老隨著緊張而富有節奏的樂聲,從四面一躍而起跳到場子中央,四頭相碰,以示四方相聚之勢,然後隨樂調由靜到動,猛的作散播狀。8、耍大頭:也稱「月理和尚戲柳翠」,男扮和尚,女扮柳翠,各戴面具。表演時和尚作開山門,打掃廟院,燒香磕頭,敲鼓、撞鐘、擊磬等動作,然後在院中仰臥大睡。柳翠隨著鼓樂扭步上場,用紙扇敲打和尚腦袋,和尚起身,兩人相戲,最後攜手離寺而去。

要說第一類社火形式以表演為主的話,第二類則是說唱佔主角,在板胡、二胡、三弦、幹鼓的伴奏下,男女數人,或聯唱,或分唱,也有對唱,形式多樣。有以傳統固定曲調演唱的節目,以唱為主,配以簡單的動作和少量的道白。如表現生產生活的《摘豆角》、《摘棉花》、《摘花椒》、《織手巾》、《戲鞦韆》、《摘葡萄》、《鬧五更》、《四季歌》等;表現愛情的《花亭相會》、《南橋擔水》、《放風箏》等;敘事的《十裡亭》、《揚州觀燈》、《下四川》、《擺嫁妝》;歷史題材、故事傳說的有《走南陽》、《十盞燈》、《孟姜女》、《劉海打柴》、《放狐》、《包爺插花》等。有以秧歌調表演的歌舞小唱,以十字花步且扭且走,舞之蹈之,歌之詠之,逗人發笑,類似活話劇。如《拾金簪》、《十月懷胎》、《轉娘家》、《釘缸》、《十杯酒》等。有特色濃鬱的地方小調,音調與方言緊密結合,鄉土氣息濃厚。邊說邊唱,配以相關動作即興表演,如《十道黑》、《看情人》、《鼠與狗》、《賣瓜》、《怕老婆頂燈臺》、《小放牛》。

來源:漳縣人,版權歸於原作者,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掌上漳縣廣告合作電話/微信:18693213267

相關焦點

  • 漳縣特色——鹽川社火
    自註:『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②猶言同夥。《水滸傳》第五十八回:『但是來尋山寨頭領,必然是社火中人故舊交友」。《辭海》所解釋的社火為「舊時在節日扮演的各種雜戲」,恐怕指的是中古以來的情況,至於範成大說為民間鼓樂更不能成立,因為春官、春婆、春吏已為神,且有人物怎能單以鼓樂來解釋。其②「猶言同夥」。
  • 賞民俗 逛廟會 晉源區「兩節」文化活動「年味」十足
    1月17日,晉源區消息,春節、元宵「兩節」期間,該區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一場場文化大餐,一處處視覺盛宴,為人民群眾獻上一道最有「年味」的文化盛宴。今年晉源區「兩節」文化活動以「我們的節日」為載體,通過「賞晉陽民俗,逛蒙山廟會,過盛世大年」系列活動,充分展示晉源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和晉源人民人心向上、朝氣蓬勃的良好精神風貌。
  • 令人讚嘆的臨清民俗文化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城市,你了解它,你習慣它……你固守它,或離開它,只是為了更好的愛它……  有人說,看一座城的底蘊,要看這個城市的民俗文化
  • 神秘的民間祭祀——血社火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社火表演是陝西隴縣必不可少的一道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扭秧歌,踩高蹺,耍獅子……每天不重樣,熱鬧非凡。而融技巧與驚險於一體的「血社火」更是迎春遊演中的壓軸好戲。只見,在一片歡天喜地鑼鼓聲聲裡,一個頭上插著斧子,流了滿臉血的血葫蘆……哦不,的人,正笑容可掬地向你走來。一個血葫蘆身後,還跟著一排血葫蘆。
  • 「民俗年˙樂韓城」主題活動來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每天活動展演...
    活動安排: 1、1月25日(初一11;00--12:00隍廟巷口):天地社火 天地社火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韓城行鼓及旱船、竹馬高蹺、花杆等組成的民間社火。
  • 「小」城市,「大」文化,韓城民間藝術之鄉名不虛傳!
    韓城圍鼓當之無愧為古戰場軍樂的典範之作。它經過了時間的傳承和創新,形成了今天集戰爭鼓樂與節日喜慶、宗廟祭祀於一身的鼓樂文化。韓城秧歌韓城秧歌是一種融民歌、說唱、舞蹈為一體,並向戲曲衍化、具有戲曲雛形的說唱形式,俗稱「對對戲」。韓城秧歌歷史悠久,因地域特色不同而形態各異。
  • 春節民俗餃子,祭祀,社火蘊含哪些主題?生命永生、靈魂不死
    春節最為我國歷史最悠久,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其民俗活動是對基本文化意識的鮮明體現。例如,春節期間,祭神靈、放爆竹、賀新年,吃餃子,吃餛飩、吃年糕……,那麼,在春節中都有哪些民俗體現上述思想呢?生命之誕生——餃子、餛飩在所有的春節食俗中,餃子可能是最普遍的食物了,關於春節為何吃餃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餃子」意味「交子」,兩年之交,半夜之時吃之意,也有的地方認為除夕吃餃子有「更歲交子」之意。
  • 麥積區2017年「金雞迎春」社火匯演非常精彩 「DF-41」震撼亮相
    龍騰舞獅鬧新春,社火聯歡拜大年。2月9日,正月十三,麥積區2017年「金雞迎春」社火匯演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熱鬧舉行,把濃濃的過年氣氛再次推向高潮,獻上了一道豐盛的節日文化大餐,為全區人民送上了一場最精彩、最有味兒的新春祝福。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的城鄉群眾,個個笑逐顏開、喜氣洋洋、鼓勁助威,爭相觀看一年一度的大型民俗社火匯演。
  • 冰雪小鎮爆發文化魅力,秧歌大賽舞出紅紅火火中國年
    雪道上除了雪友飛滑而過的身影之外,還有身著五彩斑斕衣服的秧歌隊、威風的舞獅、金光閃閃的舞龍、搞笑逗樂的二師兄、民俗花棍舞、喜慶的大頭娃娃……雪友們在雪道上暢滑之餘,看紅綢彩扇在白雪之間起舞,聽銅鑼大鼓在藍天之下喧鬧,賞萌獅金龍在四季小鎮炫嗨……小萌娃也來感受「時尚」的雪場扭秧歌啦!開學之後就可以做全幼兒園最有「文化味兒」的崽兒啦!
  • 呼和浩特最全的過年攻略來了,社火展演、冰雪運動等260餘項...
    期間相繼開展非遺中國年系列活動、呼和浩特市首屆傳統民間社火展演巡遊活動、劇場系列文化惠民演出活動、百人百組社區烏蘭牧騎文化志願者走基層活動、公共文化場館文化惠民活動、旗縣區春節文化旅遊體育活動,主要內容包含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文藝演出、非遺展示、冰雪運動、烏蘭牧騎惠民演出、圖書閱讀、社火展演、書法筆會等多個大類。
  • 民俗文化綻放異彩 ——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黃河燈陣是甘州區鹼灘鎮古城村獨有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最初由宋末元初的民間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古城村及周邊鄉鎮的村民紛紛前來遊陣,並根據自己所祈禱的願望,將松樹上懸掛對應的神靈燈悄悄摘走,以此避邪、避難,所空之處的燈由布陣者填補懸掛。後來,這一原始的祭祀活動漸漸演變成一種春節期間的文化娛樂活動,深受群眾喜愛。
  • 陝西大荔縣:西陽秧歌舞起來
    來源:渭南學習平臺西陽秧歌主要流行於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官池鎮西陽村,於2010年5月獲批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官池鎮地處沙苑腹地,是沙苑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他們身軀偉岸、熱情豪放,秧歌舞就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社火舞蹈,每年正月十五鬧社火,秧歌舞是全村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的群眾活動,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至今一直興盛不衰。紅色與綠色是西陽秧歌的主色調。
  • 隴西社火——財神圖
    圖/雨點隴西社火——財神圖  王  健 《財神圖》是社火玩龍後的第一折。財神民間敬奉的很多,商家多敬奉號稱「陶朱公」的範蠡,一般敬奉關雲長和劉海等。隴西秧歌中所演《財神圖》,是趙公明在四川峨嵋山浮羅洞修煉時降伏成道的黑虎,並收為自己坐騎的故事,和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情節大有出入。
  • 【甘肅民樂●沈富民】追尋「年」味(九)《敲鑼打鼓妞秧歌真高興,耍獅舞龍劃早船好開心》
    春節期間的鬧社火活動既是社火盛會,同時又傳遞和凝聚了本地區勞動人民農耕文化的深層次文化基因 ,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特徵、活動形式和主體內容,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勞動人民厚重的文化觀念和審美思想,是「活態」的民間藝術瑰寶,在中華民族艱難而輝煌的發展歷程中,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始終為國人提供著精神的支撐和心靈的慰藉,是傳統文化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而廣大農村便是傳統文化最根本的承載地。
  • 慢談榜羅社火(三)|南彥江
    社火隊在社火壇逆時針轉了兩圈後,前呼後擁出了社火壇院門,浩浩蕩蕩向接神的地方湧去。鄉親們則緊隨後面看著熱鬧,操心著自家耍社火的娃娃。探高燈的此時跑在隊伍的最前面,高燈時高時低,時左時右,旋轉著,舞動著一路探跑,引領著社火隊來到燒香焚裱接神的地方。頭人們、春官和方便跪的人一齊下跪,燒香點燭,焚裱叩頭,迎接神靈到社火壇。
  • 【文化長島】鶯歌燕舞正月天|民俗文化代代傳
    喜慶的秧歌我們讀懂了文化的傳承民俗文化傳的精民俗文化唱大戲龍騰虎躍迎雞年民俗文化代代傳=============================⊙ 文章版權歸《滔哥話長島》《長島旅遊畫報》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 那些年我們曾經跟過的社火
    演畢,打起鼓鈸唱大旗,作為告別歌:「初九、十九、二十九,鄉親們緩著秧歌走!」東家放炮歡送,接社火者,要送禮酬謝,多少不拘,隨東家意願而送,禮品有現金、菸酒、糖果等。社火的形式有彩燈、獅子、龍燈、皮影、旱船等,這些形式的舞姿、體態,各地大同小異。但是說起渭源的夜社火,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 塔提讓鎮迎新春社火文藝演出圓滿落幕
    為了歡度新春佳節、歌頌家鄉發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近日,塔提讓鎮2019年迎新春社火文藝演出在鎮政府大院拉開了帷幕,鎮黨政班子成員、第一書記以及鎮村全體幹部、各族群眾觀看了此次演出。舞龍在鑼鼓的節奏聲中上下歡騰,色日克布央村的大紅綢子舞起來了,歡快的秧歌扭起來,引發了觀眾的陣陣掌聲;阿亞克塔提讓村給大家帶來了民族團結一家親舞蹈和歌曲「我愛你中國」,舞蹈熱情優美,歌聲響亮動聽;巴什塔提讓村帶來的集體舞《國家》,整齊劃一,輕盈柔美,充分展現了當地群眾高漲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
  • 民俗文化綻放異彩——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豐富...
    黃河燈陣是甘州區鹼灘鎮古城村獨有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最初由宋末元初的民間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古城村及周邊鄉鎮的村民紛紛前來遊陣,並根據自己所祈禱的願望,將松樹上懸掛對應的神靈燈悄悄摘走,以此避邪、避難,所空之處的燈由布陣者填補懸掛。後來,這一原始的祭祀活動漸漸演變成一種春節期間的文化娛樂活動,深受群眾喜愛。
  • 膠州秧歌「三彎九動十八態」驚豔世界 山東秧歌了解下?
    膠州大秧歌屬於中國三大秧歌之一,至今有230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國家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起膠州秧歌,大家首先會想到廣場舞。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是黃河文化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北方漢民族男性傳統舞蹈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