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音圖小故事
中國在很久很久以前,為了標註讀音從而發明了一套元、輔音系統。反切技術因此順應而生,反切的意思是用兩個漢字來表示一個漢字的讀音,前一個漢字取聲母,後一個漢字取韻母,如,壇為徒幹切,徒的聲母為T,幹的韻母為an,拼起來就是壇的讀音為 tan。
一個叫明覺的和尚發明了日本的五十音圖,他還借鑑中國的反切技術寫了一本叫《反音作法》的書, 同時他也把日語的所有發音也進行了歸類,5個元音和10 個輔音,然後組成了現在所說的五十音圖。
五十音圖的最初叫五音圖,明覺的五十音圖對應五音即:アワヤ行為喉音,サタラナ行為舌音,ハマワ為唇音,所以日本人見到五十音圖,就覺得這是把五音概念圖解化了,因此就稱之為五音圖,直到江戶時代,五十音圖的叫法才開始出現,並且這種叫法被正式的確定下來,一直流傳至今。
每日·勉強
いくらですか。
(i ku la de s ka?)多少錢?
毎日、頑張って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