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日本交響樂團的創始人山田耕筰首次為一部叫作《靈樂堂》的電影創作了配樂,自此之後,日本電影開始有了配樂。
無聲電影時期的日本配樂一直處於摸索的階段,1930年,作曲家松平信博提出,要探尋日本化的電影音樂,將日本音樂的元素融入到配樂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新音樂。
△ 山田耕筰
於是,一場關於創造「新音樂」的實踐就這樣展開了。這一時期,伊福部昭、早坂文雄等作曲家對日本電影配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配樂的探索與發展一直持續到二戰以前,二戰的爆發使得日本電影、音樂等文化產業的發展停滯不前,日本的作曲家們也失去了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進入了「冰期」。
01 復甦與舞臺的誕生
1952年,日本結束了戰後七年的文化審核期。藝術家們迎來了久違的自由創作時代。蟄伏許久的日本電影人們紛紛重返舞臺,國際電影節上很快出現了黑澤明、溝口健二等日本導演的身影。
東映、東寶、松竹等電影公司紛紛發力。1954年電影《哥斯拉》獲得巨大成功,日本電影業如同「哥斯拉」猛獸一般,在小小的日本捲起巨大的浪潮。國內觀影人數、電影票房年年刷新紀錄,加上威尼斯電影節上日本電影入選佳作頻出,國內與國際上的成功無不向大家宣布著,日本電影的「第二次黃金時代」已經正式到來。
△ 《哥斯拉》(1954)
經濟復甦與對文化的需求導致20世紀60年代日本影像作品呈現爆炸式發展。1964年東京奧運會等大事件加速電視普及,社會對精神娛樂、影像的追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發展不僅為許多年輕導演提供了機會,也為日本眾多作曲家提供了絕佳的平臺,讓他們得以走向普羅大眾。
△ 黑澤明《七武士》(1954)
正當五大電影公司你爭我搶,以極快的速度產出電影來填飽國民的精神需求的同時,電視機的普及,讓電視臺也加入了這場生產精神食糧的競賽。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戰時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提前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文化界也不例外。
交響樂等「嚴肅音樂」與流行音樂不同,一直以來就與普羅大眾隔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普通百姓去音樂廳主要以欣賞大師的經典作品為主。年輕作曲家的作品,也許偶爾可以從廣播中聽到,但受眾實在有限,可以說,「嚴肅音樂」離大家的日常生活仍非常遙遠。
這一現狀,直到電影與電視臺的進步與普及才逐漸改變。電影與電視臺對「配樂」的大量需要,讓20世紀50年代高速復甦時期的日本作曲家們,終於有了除音樂廳外更加廣闊的舞臺。
02 影像日本——電影、大河劇、動畫
20世紀50年代後半葉,日本駛上了經濟復甦的高速路。為了觀看轟動全國的皇太子婚禮直播,以及即將召開的東京奧運會,電視機開始成為日本家家戶戶的必備電器。
△ 1959 年,明仁皇太子大婚
△ 日本申奧成功當天的讀賣新聞
電視所催生出的力量遠超想像,社會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連接感。「觀看電視」也逐漸成為日常活動,而經過20世紀50年代大量電影作品的洗禮,觀眾已不滿足於只在電視上看新聞和體育節目。
這讓電視臺嗅到商機,開始模仿電影公司,競相製作自己的電視節目、電視劇等,以吸引觀眾。這個突然出現的市場單靠現有的藝術家和導演是遠遠不夠的,老一輩的藝術家、導演創作的電影作品遠遠無法滿足饑渴的觀眾。
陷入膠著競爭中的各大電視臺,必須起用當時30歲甚至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因此,許許多多的學徒製作人、新人、獨立導演得到了晉升的機會。新鮮血液的注入,為後來日本電影、電視劇佳作頻出的騰飛時期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
當時「專職配樂」的職業概念還未誕生,影視配樂與藝術音樂間隔很小。對於導演以及製片公司來說,電影的「配樂人」,名正言順地與「作曲家」畫上了等號。電視的普及緩緩拉開了作曲家們展現自我才華的舞臺帷幕,音樂人們期待的閃耀時刻正以他們難以想像的速度到來。
△ 富田勳
1961年,NHK高層萌生了製作大河劇的想法,找來當時為NHK的廣播、美食節目創作過主題曲的年輕人富田勳,讓他幫忙寫一些曲子。這個29歲、鍾愛電子合成器的年輕人點點頭,完全沒有想到,伴隨著兩年後第一部大河劇《花之生涯》(花の生涯)的開播,他創作的音樂響遍了全日本,富田勳這個名字也逐漸被大眾所熟知。當然就連剛剛創立動畫公司的「動畫之神」手塚治虫也被富田勳的音樂所打動,決定請他合作......
同一時間,30歲出頭的年輕作曲家武滿徹通過與小林正樹、勅使河原宏等著名導演合作,在電影配樂界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