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配樂是如何崛起的?從摸索到創造自己的音樂,網友:太勵志了

2020-09-03 小橙日語記事簿

1924年,日本交響樂團的創始人山田耕筰首次為一部叫作《靈樂堂》的電影創作了配樂,自此之後,日本電影開始有了配樂。


無聲電影時期的日本配樂一直處於摸索的階段,1930年,作曲家松平信博提出,要探尋日本化的電影音樂,將日本音樂的元素融入到配樂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新音樂。


△ 山田耕筰


於是,一場關於創造「新音樂」的實踐就這樣展開了。這一時期,伊福部昭、早坂文雄等作曲家對日本電影配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配樂的探索與發展一直持續到二戰以前,二戰的爆發使得日本電影、音樂等文化產業的發展停滯不前,日本的作曲家們也失去了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進入了「冰期」。


01 復甦與舞臺的誕生


1952年,日本結束了戰後七年的文化審核期。藝術家們迎來了久違的自由創作時代。蟄伏許久的日本電影人們紛紛重返舞臺,國際電影節上很快出現了黑澤明、溝口健二等日本導演的身影。


東映、東寶、松竹等電影公司紛紛發力。1954年電影《哥斯拉》獲得巨大成功,日本電影業如同「哥斯拉」猛獸一般,在小小的日本捲起巨大的浪潮。國內觀影人數、電影票房年年刷新紀錄,加上威尼斯電影節上日本電影入選佳作頻出,國內與國際上的成功無不向大家宣布著,日本電影的「第二次黃金時代」已經正式到來。


△ 《哥斯拉》(1954)


經濟復甦與對文化的需求導致20世紀60年代日本影像作品呈現爆炸式發展。1964年東京奧運會等大事件加速電視普及,社會對精神娛樂、影像的追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發展不僅為許多年輕導演提供了機會,也為日本眾多作曲家提供了絕佳的平臺,讓他們得以走向普羅大眾。


△ 黑澤明《七武士》(1954)


正當五大電影公司你爭我搶,以極快的速度產出電影來填飽國民的精神需求的同時,電視機的普及,讓電視臺也加入了這場生產精神食糧的競賽。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戰時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提前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文化界也不例外。


交響樂等「嚴肅音樂」與流行音樂不同,一直以來就與普羅大眾隔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普通百姓去音樂廳主要以欣賞大師的經典作品為主。年輕作曲家的作品,也許偶爾可以從廣播中聽到,但受眾實在有限,可以說,「嚴肅音樂」離大家的日常生活仍非常遙遠。


這一現狀,直到電影與電視臺的進步與普及才逐漸改變。電影與電視臺對「配樂」的大量需要,讓20世紀50年代高速復甦時期的日本作曲家們,終於有了除音樂廳外更加廣闊的舞臺。


02 影像日本——電影、大河劇、動畫


20世紀50年代後半葉,日本駛上了經濟復甦的高速路。為了觀看轟動全國的皇太子婚禮直播,以及即將召開的東京奧運會,電視機開始成為日本家家戶戶的必備電器。


△ 1959 年,明仁皇太子大婚


△ 日本申奧成功當天的讀賣新聞


電視所催生出的力量遠超想像,社會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連接感。「觀看電視」也逐漸成為日常活動,而經過20世紀50年代大量電影作品的洗禮,觀眾已不滿足於只在電視上看新聞和體育節目。


這讓電視臺嗅到商機,開始模仿電影公司,競相製作自己的電視節目、電視劇等,以吸引觀眾。這個突然出現的市場單靠現有的藝術家和導演是遠遠不夠的,老一輩的藝術家、導演創作的電影作品遠遠無法滿足饑渴的觀眾。



陷入膠著競爭中的各大電視臺,必須起用當時30歲甚至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因此,許許多多的學徒製作人、新人、獨立導演得到了晉升的機會。新鮮血液的注入,為後來日本電影、電視劇佳作頻出的騰飛時期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


當時「專職配樂」的職業概念還未誕生,影視配樂與藝術音樂間隔很小。對於導演以及製片公司來說,電影的「配樂人」,名正言順地與「作曲家」畫上了等號。電視的普及緩緩拉開了作曲家們展現自我才華的舞臺帷幕,音樂人們期待的閃耀時刻正以他們難以想像的速度到來。


△ 富田勳


1961年,NHK高層萌生了製作大河劇的想法,找來當時為NHK的廣播、美食節目創作過主題曲的年輕人富田勳,讓他幫忙寫一些曲子。這個29歲、鍾愛電子合成器的年輕人點點頭,完全沒有想到,伴隨著兩年後第一部大河劇《花之生涯》(花の生涯)的開播,他創作的音樂響遍了全日本,富田勳這個名字也逐漸被大眾所熟知。當然就連剛剛創立動畫公司的「動畫之神」手塚治虫也被富田勳的音樂所打動,決定請他合作......


同一時間,30歲出頭的年輕作曲家武滿徹通過與小林正樹、勅使河原宏等著名導演合作,在電影配樂界嶄露頭角。

相關焦點

  • 日本配樂是如何崛起的?
    《靈樂堂》的電影創作了配樂,自此之後,日本電影開始有了配樂。無聲電影時期的日本配樂一直處於摸索的階段,1930年,作曲家松平信博提出,要探尋日本化的電影音樂,將日本音樂的元素融入到配樂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新音樂。
  • 聆聽,那些經典的日本配樂
    整部紀錄片糅合了中國和日本兩個不同的視角,內容生動而翔實。《大黃河》的配樂由宗次郎負責,這位日本的陶笛大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所作的《故鄉的原風景》,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曲子。在《大黃河》的配樂中,宗次郎也大量地使用了陶笛的元素,整張原聲專輯充滿著歷史的厚度,大氣而雄渾。而宗次郎也因為這次配樂,一躍成為日本知名的作曲家,廣為人知。出崎統是日本知名動畫導演,代表作有《明日之丈》等。
  • 湖南衛視出品的紀錄片《中國》,為什麼請日本人配樂?
    其實,活躍於中國配樂界的日本音樂製作人,不止梅林茂。巖代太郎(Taro Iwashiro)曾為吳宇森導演的《太平輪》配樂,在《赤壁》中則以鼓、長號、提琴等交響元素,模擬了三國時期宏偉的戰爭氛圍。原因之一,日本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深遠,並且進行了很好地傳承和發揚。原因之二,日本在重視傳承古代音樂的同時,廣泛吸納了西洋樂文化,進行了融合和創新。於是,日本的音樂既蘊含深厚的東方神韻,也能夠與國際接軌,特色明顯,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 音樂監製於飛談《八佰》配樂:做戰爭片,音樂要克制
    之前她從沒有做過這種純戰爭題材的電影配樂。看完順剪版後,她開始研究各種戰爭片,尋找參考音樂,思考如何用音樂呈現影片情節的起伏,最後發現自己引用最多的音樂就來自於《血戰鋼鋸嶺》和《敦刻爾克》。讓音樂在電影中「聽不出來」和英雄主題寫作相對,於飛意識到關於日本人的場景也需要一套黑暗的背景配樂,於是有了黑暗主題Dark Theme,這個部分也差不多15分鐘左右,更多是音效化氛圍的鋪墊。
  • 僑胞宅家太無聊?從電影《風之谷》走入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世界
    僑胞宅家太無聊?>讓我們從電影《風之谷》開始認識久石讓感受他的電影配樂久石讓(Joe Hisaishi)1950年12月6日出生於日本中野市,音樂人、作曲家、鋼琴家,畢業於日本國立音樂大學。
  • 日本男生減肥50斤,胖哥變美男,網友看後直呼:太勵志!
    日本男生減肥50斤,胖哥變美男,網友看後直呼:太勵志!眾所周知,減肥這件事,做得好,就能夠成功逆襲,從醜女到美女,從胖男到型男。每次當自己想要偷懶的時候,就會默默刷新這張照片,重新激勵著自己堅持下去。減肥的路上,雖然少不了要留下辛酸的淚水,和無懼的汗水。但是,當你瘦下來之後,你會發現整個世界,都為你在喝彩!
  • 配樂大師莫裡康內:用音樂創造電影的靈魂 | 逝者
    2020年7月6日,享譽全球的義大利作曲家、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在羅馬溘然長逝,享年91歲。莫裡康內去了「天堂」,而他動人的音樂卻將「影院」永遠留給了世人。《天堂之日》2016年,莫裡康內因昆汀·塔倫蒂諾( Quentin Tarantino)的《八惡人》中的配樂,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成為當時獲得此獎的最年長者。
  • 電視劇配樂現狀:導演偏愛好萊塢音樂
    >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播出後,引起網絡熱議,有不少網友表示不少段落的配樂「實在太熟」。最容易被挪來使用於國產電視劇的多是外國大片配樂,《辛德勒的名單》、《燃情歲月》、《珍珠港》、《加勒比海盜》、《勇敢的心》、《與狼共舞》、《壯志凌雲》、《生化危機》、007系列,美劇《兄弟連》、《24小時》,日本動畫《天空之城》、《幽靈公主》等影視作品的配樂都是中國電視劇的「常客」。
  • 日本偶像劇的音樂魔術師
    日本偶像劇依照各位編劇不同的個性,發展出不同流派,因而也奠定了不同風格的配樂大師的位置,如擅長營造輕柔樂風的千住明,足以激勵人心的服部隆之,對愛情劇有催化效果的日向大介與日向敏文,以及清新靜謐「神思者」(S.E.N.S),他們如今都佔據了日劇配樂的大半市場。
  • 松巴版權音樂|日本ACG音樂「出海」記
    6月22日,日本著名配樂大師久石讓正式入駐新浪微博。他的許多經典配樂作品深受中國樂迷們的喜愛。除了《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菊次郎的夏天》和《讓子彈飛》等幾部影視配樂,久石讓最令樂迷喜愛的是他與老搭檔宮崎駿合作的幾部經典動畫電影配樂。
  • 演出推介 | 向世界電影配樂大師「用音樂創造電影的靈魂詩人」莫裡康內致敬
    埃尼奧·莫裡康內,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歐洲電影音樂巨人,與尼諾·羅塔並譽為「歐洲電影音樂領航者」。他先後為超過500部電影電視製作配樂,主要作品有《海上鋼琴師》《美國往事》等,曾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金球獎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獎等殊榮。
  • 《創造營2021》日本爆紅,被節目時長嚇到,看看日本網友如何評價!
    對於廣大網友來說,都認為這一次《青你3》首期內容質量要高於《創4》,畢竟節目將笑點和舞臺表演都做到了完美,不僅如此,從選手的顏值方面來看,也是碾壓一般的存在,這一點也得到了大部分網友的認同。,這種低情商的表現也遭到很多網友的吐槽。
  • 日本超人氣動畫《寄生獸》配樂大神Ken Arai首度來華公演!
    劇中的配樂充滿了Ken Arai的風格,有些曲目還被頻繁地用在快樂大本營等國內綜藝中,更有無數網友表示:為了BGM我又看了一遍... ...古靈精怪的電子樂和松鬆軟軟的少女心結合得極好,每一首曲子裡創造出的獨特的音樂氣場,就算沒有看過原劇的人也能夠被勾起許多往日酸甜的回憶。微信自媒體用戶:本來以為KenArai的曲風是不適合月九愛情劇的,但竟然也還是契合了男主的心情每一個細小變化。
  • 為什麼國產電影喜歡請日本配樂家?
    日本是世界音樂的重要市場,也是亞洲地區音樂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無論是古典音樂、民族音樂、流行音樂還是新世紀音樂,日本都擁有世界級水平的大師。並且這些豐富的細分領域,都能在日本國內擁有穩定的聽眾群體,音樂市場幾乎沒有盜版現象,這些都為支持不同門類的音樂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
  • 訪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亞洲古典應貼近靈魂
    Q:三十年來,久石讓的音樂對於聽眾而言,意味著無所不在的優美主題,以及如詩歌般的純淨旋律。尤其與好萊塢當今許多的電影配樂者不同的是,您的音樂沒有「工廠製造」的感覺。您是如何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下,卻能夠持續創造出數量龐大卻又極富獨創性的作品?  A:當我在作電影音樂的時候,首先,我一直認為影像與音樂必須對等。
  • 《哥斯拉2:怪獸之王》史詩級配樂盪氣迴腸
    影片今日發布「王者戰歌」版特輯,揭秘幕後配樂實況,導演攜手艾美獎得主貝爾·麥奎瑞聯手打造「怪獸歌劇」,讓每隻怪獸出場都自帶酷炫BGM!歷時近兩年的配樂工程浩大,數百名音樂家通力合作,既有極富磅礴史詩感的西方管弦樂,又有融合日本太鼓合奏、吟唱等獨特的東方元素,致敬日版首部哥斯拉電影主題音樂的同時,大膽創新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令網友不禁驚嘆「如此用心,不枉五年等待」「史詩級配樂滿分!
  • 日本超人氣動畫《寄生獸》配樂大神 Ken Arai 首度來華公演! 福利
    ▼網易雲音樂評論網友評論說一張 OST 就把國漫秒成渣!▼ B 站網友評論劇中的配樂充滿了 Ken Arai 的風格,有些曲目還被頻繁地用在快樂大本營等國內綜藝中,更有無數網友表示:為了 BGM 我又看了一遍... ...
  • 她如何同時為「小丑」「車諾比」配樂?
    作曲家[希爾迪·居茲納多蒂爾]又進一步把電影配樂的這種多樣性,擴大到了更廣闊的範圍。她是一個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大提琴家,曾經跟Pan Sonic、Throbbing Gristle、Stórsveit Nix Noltes等知名樂隊一起演奏、錄音。
  • 她如何同時為"小丑""車諾比"配樂?
    ,擴大到了更廣闊的範圍。  最近,時光網記者有機會在洛杉磯當面採訪到了希爾迪,與這位37歲的音樂家聊了聊她的創作過程,也知道了《小丑》背後她的靈感來源於哪裡,以及她對未來電影配樂發展的看法等等。  希爾迪:的確,我不是很喜歡解釋音樂——儘管我現在已經為了你而竭盡所能了。(大笑)但我不太擅長用語言描述我對音樂的感受和體會,你明白吧?因為有些事就是自然而然的,它本身就非常美麗——就像這部作品一樣,因為我們都強烈地認同故事所想表達的內容。
  • 電影鑑賞:王小帥就曾言自己不懂音樂,執導的影片也很少用到音樂
    洋和尚好念經,其實九十年代之前,日本配樂在香港影視劇中的應用就很成熟,比如橫山菁兒的《英雄的黎明》等,就在那時被國內許多人熟知,因緣際會,日本配樂師也因此成了首批被國內電影人和觀眾注意到的音樂人。所以,雖然不能說是王家衛憑一人之力逆轉了配樂在中國電影裡的地位,但改變的確在那個時間發生,比如喜多郎與《宋家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