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想第一時間看到音樂人攻略的推送的文章,請記住這兩個操作:1.把音攻微信號「標星」;2.文末右下角點「在看」。
10月20日,被音樂耽誤的電競選手林俊傑終於發布了全新專輯《倖存者·如你》,距離上一張專輯《偉大的渺小》的發表已時隔三年。
不難發現今年的JJ一直在追求科幻,平行時空,不同維度等等概念,歌曲色彩對比也很強烈,元素更加豐富。
新專輯《倖存者·如你》主要想帶領大家討論:「如果時空轉換,原本的自己會怎樣。
例如此前發布的《交換餘生》講述的是一對戀人就算是在平行時空,丟失了記憶從頭來過,也註定會相遇和相戀的故事。「平行時空」這個關鍵詞可以說是貫穿了一整張專輯。
JJ一直被被譽為「行走的CD」,實力自然不用說;But一直的情歌調調一直有聽眾吐槽,甚至後來他自己也拿來調侃。
比起周董的一首mojito點燃朋友圈,JJ的這張專輯和之前作為先行曲推出的《交換餘生》,都讓人感覺不溫不火,甚至和朋友提起時,還有人不知道他出了新歌……
JJ在紀錄片裡調侃自己老是寫情歌
而之前推出《交換餘生》的時候,從歌詞故事,到曲式走向,都出現了許多爭議,甚至出現了:「林俊傑是不是已經江郎才盡」,「林俊傑只會寫情歌?」「林俊傑的歌都是一個味」……等等言論。
對於JJ來講這已經是他當歌手的第十七個年頭了,優秀的唱功和創作能力是毫無疑問的,實力派一直是他的標籤。
每一次出現他的唱功都會登上熱搜,近年來對於他曲風和主題局限的話題更是一直備受爭議。
但很多人其實並沒有細緻的對他的作品進行過客觀的分析,也沒有真正地提出過對比例子,更多是一刀切的下定論,導致評論經常兩極分化。
今天我們就以《倖存者·如你》專輯中的《交換餘生》為主線,結合JJ過去的許多作品,來分析一下,他的「芭樂情歌」,難道就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嗎?
A.前奏是一首歌曲很重要的一環
它決定了聽眾對這首作品的第一印象,所以前奏一般要結合歌曲的選題、定位來寫,而林俊傑很多歌曲的前奏都極具風格特性。
這種風格特性,或者說是「氣質」,就是由和聲選用以及樂器和音效的編配手法決定的,這首《交換餘生》的前奏,使用的和弦就很有新意:
D-Am-C-G
D-Am-C-A
我們可以看到,在D大調的基礎上,這個走向出現了不屬於D自然大調的和弦(含有還原C的和弦),如果用級數和性質來理解的話,這個走向就是:先從和弦本身看,出現了兩個帶變化音的和弦——五級小和降七級大,用首調來說,就是出現了b7這個音(固定調的還原C)。此處應該是使用了借用和弦,將D混合利底亞調式(Mixo-Lydian)裡的和弦借用到D大調中使用,所以才會出現還原C這個音。為了能給聽眾帶來更富有變化,色彩更加明確的旋律,將帶有迷離色彩的調外和弦,搭配上迷幻的合成器音色、龐大編制的弦樂、猛烈的打擊樂和電吉他,精確地給聽眾展現了這首歌「科幻」、「平行時空」的要素。同樣使用了變化音和弦的歌還有JJ和鄧紫棋共同演繹的《手心的薔薇》,這首歌講述的是朋友之間故鄉傾訴感情問題,彼此傾聽鼓勵。這樣的編排最恰當的表達了對話式的主題。前奏用的和弦為:一級和弦和降七級和弦交替,配合簡單而柔和的鋼琴織體,給人帶來一種清新脫俗氣質。接下來就讓我們以耳熟能詳的《江南》《修煉愛情》與新鮮出爐的《交換餘生》為例:對於流行歌來說,曲式結構大多由四個部分組成:主歌(Verse)、預副歌(Pre-Chorus)、副歌(Chorus)、橋(Bridge)。一般來說,主歌部分負責講故事,副歌負責留下印象和強調主題,而預副歌則是夾在主歌和副歌之間做連接,大部分流行歌有主歌和副歌部分就夠了,那橋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橋的音樂內容可以寫的很獨立,與主歌和副歌的對比會很明顯,簡單來說就是怕聽眾聽累,寫一段新的來洗洗耳朵。我們來看幾個例子(注釋:A主歌、B副歌、C預副歌、D橋)1.《江南》:前奏——ACB——間奏——CB——間奏——B——尾奏(金字塔式)整首曲子唱的部分有三大段,而且一遍比一遍短,那這樣的曲式究竟是怎麼設計出來的呢?歌曲創作時,寫的東西往往很少,有時只是一兩個主題,有時是兩到三段旋律,剩下的無非是排序和重複,所以編排更加重要,一般重複次數最多的段落是副歌,其次是主歌。《江南》這首歌的曲式很明顯是精心設計過的:每一次重複都要比上一次短,像金字塔一樣,可以理解為縮減再現。 點擊放大查看首先是主歌——預副歌——副歌;間奏過後的重複,刪掉了主歌,直接從預副歌開始,接到副歌;第二次重複時,直接從副歌的後半段開始。這樣安排段落,既達到了強調主題的作用,又不容易讓人聽累,因為段落的每一次重複出現都是新面孔。
除了這種「金字塔」型的曲式,還有一種曲式也很有特點。
2.《交換餘生》:前奏——ACB——間奏——ACB——D——B——尾奏唱的部分有四大段,主歌副歌都是完全再現,這種曲式,最大程度地讓主歌副歌充分綻放,從而達到讓聽眾聽一遍就能記住的效果。
橋的加入,產生了比副歌還要強烈一層的情緒,使整首歌的高潮點落在了黃金分割點(整首歌時常的四分之三處)上,也讓最後一遍副歌出現得更加酣暢淋漓,聽眾聽完下來一定是「有被爽到」的狀態。聽完整張《倖存者·如你》專輯,《交換餘生》確實是裡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首。
同樣採用了這種曲式的還有《修煉愛情》,這種情緒宣洩很到位的曲式,通常會更多地運用在Live(現場)的演出裡,達到引燃全場的效果,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這首歌是各大比賽的常備曲目吧。其實無論是什麼曲式,基本都會出現段落重複,而段落重複的作用就是強調,強調主題旋律、強調歌詞內容,為了達到強調的目的,重複時會遵循一個規律——每重複一次,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就好像跟別人吵架一樣,會不停地重複自己的觀點,越說越激動。
既然重複的時候會產生變化,那重複的次數、位置和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這些都會引導聽眾聽歌的情緒起伏,一但把控得當,便可以將聽眾的喜怒哀樂「把控於股掌之中」,反之便會讓人感到無聊。所以雖然曲式的設計不太能被人察覺到,但是由它給人帶來的感受卻對歌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主歌副歌的功能不同,它們的情緒和為歌曲提供的能量也不一樣,主歌的字數往往比較多,負責的是鋪墊情緒和講故事,所以往往會平緩一些;而副歌作為情緒的宣洩和主題的表達,往往會更加激烈。比如《可惜沒如果》這首歌,主歌和副歌的情緒對比就很明顯:主歌旋律使用的音以級進為主,基本沒有什麼跳進,從音高看來較為平穩,而且音區比較窄,最高音都沒有超過小字二組的E。從節奏來看,句子比較長、節奏較為穩定,有時會有一點點切分。主歌整體的情緒都比較緩和,冷靜地在講述著故事的細節。B.而到了副歌,旋律音開始出現大跳,起伏很大,音區也變寬了
從到小字一組的G到小字二組的A。句子比起主歌變短了,每一句的子也變少了,整體的節奏風格簡短而有力。
大跳和精簡的句子使得整體情緒比起主歌要強烈許多,配合歌詞展現了自己「後悔」的主題。而《交換餘生》中也運用了類似的手法,讓在平行時空丟掉回憶,又重新相愛的主題以及科幻感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主歌旋律流暢而平穩,演唱音區也比較低;到了預副歌,音區變高,句子變短,演唱情緒也在逐漸遞增;副歌使用弱起的四個十六分音符引入,快速的四個字接到正拍上的長音符,這種時值快慢的變化,加上長線條、大跳的旋律,會給人帶來一種大聲呼喊、宣洩的快感。
而副歌的主要音區也比主歌高了整整一個八度,更加凸顯出主副歌的情緒對比。看完了上面兩個例子,我們知道主副歌之間需要有很鮮明的對比,也就是說他們的音樂形象必須得不同,音符走向、使用的音區、節奏疏密、句子長短,都要做出區分。然而,主副歌之間的關係,不一定只有對比,也可以悄悄地藏入內在聯繫,使它們在對比的前提下,還能保持關聯。
簡單地舉個例子,《不為誰而作的歌》主歌和副歌的開頭,雖然在音區、節奏上都明顯不同,但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它們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主歌旋律前半部分A和#F交替出現,旋律落音在#C上。副歌旋律前半部分也是#F和A交替出現,只是提高了八度,落音同樣在#C上。
那麼除了讓旋律在音區、走向、節奏上產生對比,還有什麼辦法能讓主副歌的情緒和畫面拉開呢?在《醉赤壁》中,林俊傑不僅將主歌副歌的旋律寫的截然不同,還把它們放置在了不同的調上,主歌在B大調上進行,而副歌卻轉到了#G(bA)大調上進行。而且銜接處巧妙地運用了等和弦,將前調的三級大和弦當作後調的五級大和弦,接到後調的四級——D#(Eb)接到Db。我們從曲式結構安排、主副歌旋律寫作上都可以看出,林俊傑創作絕非只是哼唱式創作出來的「好聽」旋律,藏在動聽歌曲背後的,全都是精妙的、有邏輯的設計和構思。這些類型明確的歌曲一般都需要有很強烈和明顯的風格特徵。拿《心牆》來舉例,這首歌說的是一個追求者追求喜歡的人,希望用真心打開TA心牆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的設定本就很小清新,比較甜,所以編曲上,這首曲子採用了人聲合唱和吉他來伴奏,給人一種愉悅、輕鬆的感受。從旋律上看,先用四個十六分音符引入,再接長音,會有很明顯的宣洩感(弱起旋律的特點),而後面「一道牆」和「一扇窗」的節奏,總的來說是前長後短的節奏型(「一」接到「道」要比「道」接到「牆」時間長一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順分型節奏,這樣的節奏使用在這裡,會有一種推動感(順分型節奏的特點),另外還隱隱約約有種期待感(「一」拖得很長,總感覺有要往後接的傾向)。當然,如果開始討論節奏型,就會越說越玄學了,就像解釋不同的和弦應該有什麼色彩一樣,這是一個非常主觀且很容易受各方面因素影響的話題,很難真的去給出「正確的解釋」。此處只是筆者的個人理解。林俊傑的主題旋律帶有深刻的含義、而且抓耳,作為創作者在創作中可以怎樣理解運用?
首先,抓耳的旋律必須足夠獨特,獨特才能吸引到聽眾。但是在獨特的前提下,又要足夠好記,那如何足夠好記呢?答案是:less is more,不必堆疊太多的音符,寫短一點,一般寫不超過一個小節的主題動機,可以讓你的旋律更好記。例如《曹操》的主歌第一句,十分有國風的味道,正好符合《曹操》的標題立意。
選用了很高的音,而且節奏拖得很————長,會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威嚴感,開幕雷擊,一下把聽眾給震懾住了。我們再看它選用的音:#F E D B,在G宮系統裡用首調唱就是7653(xi la sol mi),也就是運用了帶有偏音的角調式。接著,我們可以不斷地重複和發展主題旋律,《交換餘生》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和第二句是典型的「同頭變尾」寫法,第二句開頭保留了第一句的前6個音「交換餘生是我」,而後半部分便是對前一句旋律(四分音符)的發展。
宏觀上看這四句,開頭其實都是四個十六分音符弱起,接兩三個四分音符,這便是所謂的主題重複——「交換餘生是我」這六個字的節奏(主題動機)不斷出現,不停地強化它在聽眾心裡的記憶。
我們再來看看這四句中旋律音的走向:旋律音有很多長音大跳,是一種呼喊式的寫法;前兩句的走向比較像,基本上都是在往下跳。而第三句開始,旋律往上大跳,情緒更為激動和強烈。第四句的跳進幅度變小,音區也低了下來,情緒恢復回來。
整個副歌的情緒變化就是按照標準的「起承轉合」寫的。這種流傳了幾百年的寫作技巧百試不厭,就像4536251的和弦走向一樣,正是因為有效、好使,才會被廣泛運用。所以總結一下,林俊傑很多歌曲的旋律都有類似的特點:1、大量使用音符的跳進,尤其是5、6度大跳,大跳可以很好地把歌手和聽眾的情緒激發出來。2、主歌音符較為平穩、銜接流暢,旋律走向迴環曲折,配合林俊傑的演唱,聽起來十分婉轉。3、「林俊傑式節奏型」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林俊傑有很多歌,其實節奏型都是相似的,這並不說明他在偷懶,相反,這是一種個人風格的體現,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正是這些穿插在不同歌曲裡的相似節奏型,才形成了林俊傑獨特的風格。下面列舉一下林俊傑的歌裡出鏡率比較高的幾個節奏型: 《可惜沒如果》 《不為誰而作的歌》 《交換餘生》 《修煉愛情》 《心牆》 《交換餘生》 《修煉愛情》同樣的節奏片段體現在不同風格的歌曲裡,讓大家潛意識裡就能認出這是林俊傑的歌。
最後,無論是哪一路風格、哪個流派的流行歌曲寫作,講究的都是獨特和重複的不斷運用,獨特也可以翻譯成「量身打造」,先確定歌曲的風格定位,然後根據這個定位來決定旋律選用的音和旋律的走向,以及節奏的疏密和句子長短。旋律寫作從來就不是純粹的感性工作,靈感迸發寫出來的東西確實很美妙,可是靈感很容易靠不住,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更多時候其實還是靠理性思考和設計,才能真正寫出合理的、經典的旋律。雖然此次林俊傑新專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毋庸置疑,他通過保持個人特色,將大眾化風格寫好寫精,仍有不少出彩點可尋。其實不用擔心一位出色的音樂人會不會所謂的江郎才盡,因為靠他們的專業技能,足以寫出一首讓你覺得好聽的歌,但真正有講究的,是歌曲所表達的東西。也不用擔心華語樂壇到底會不會越來越好,因為只怕好好聽歌評歌的人會越來越少。願聽眾多份理性,對音樂人多份尊重,聽到歌曲背後的故事,享受它帶給你的片刻能量,足矣。
投稿/合作:137 1880 8747(MS Muse) * 本文圖/文來自網絡或經授權轉載,版權(圖/文/音/視頻)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引用此文僅用於學習交流,觀點屬於作者個人,僅供讀者參考。我們對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