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朋友圈裡關於《八佰》的文字成了一種見多不怪。
有人高度讚揚,說《八佰》還原了一段殘酷的歷史,啟發我們珍惜和平。
有人略感失望,說影片難以承載盛名,對歷史的藝術的加工,追求了視覺的刺激,強行灌入了情懷的因素。
但,無論怎樣,不得不承認的是:
點映場2億,排片首日票房1.35億,上映七天,斬獲票房11億,《八佰》讓疫情重災的影院嘗到了復業以來的第一杯甜羹。
影片《八佰》以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為原型,講述了日軍攻打上海時,&34;堅守四行倉庫,用智慧、勇氣和鮮血,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
不同於以往戰爭大片聚焦於個人英雄主義,《八佰》將更多的鏡頭給了戰爭裡那些平凡的普通人,準確說,是那些絕境中的肉體戰士, 刻畫了絕境中,底層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聯想剛剛經歷了疫情災難的中華大地,在苦難與困境面前,我們一樣惶恐,迷惘,但不能失去信仰。
而這,恰巧引起了觀影者對於影片表達內容的精神共鳴。
端午(歐陽飾),在四行倉庫多次伺機逃跑。可當他看到老葫蘆被日本人處死,終於選擇英勇抗戰。
失親之痛,讓他在戰爭中清醒:災難面前,消極逃避只會導致更大危險,甚至生命不保。
電影《後會無期》的製片人方勵曾說:惜命的方式,不是拿來養生,而是拿來折騰的。只有將生命淋漓盡致地燃燒透了,你才算沒有白活。
成功學擅長將人分為普通人和成功人。但,區分標準無一而論。
我想,對於痛苦的感知力和承受力是其中之一。
普通人對痛苦的感知和反應更多的局限於或逃避,或忍受,所以他們一生平庸,從不主動挑戰自我。
而那些站在了精英塔中高層的人對於痛苦的感知往往來的更直接: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被更厲害的人超越,都會帶來心理上的焦灼不安。 於是,他們從不消極避戰,總是一副隨時出徵的準備。
阿里集團湖畔大學高管梁寧,說:&34;
恐懼給你帶來痛苦的同時,也帶來了動力。
痛苦,是一種天分,會驅動一個人去做巨大的成就。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成功是需要付出等價,甚至多倍的代價的。
影片中陳樹生為了粉碎敵人炸牆的企圖,身捆炸藥,從高樓一躍而下,充當人肉炸彈……
留下的只有一封血書:&34;
中華民族的崛起史,同樣也是一部災難史。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剛剛經歷的抗疫防洪,危險的一線總有一群人迎難而上,英勇無畏,不惜用生命守護生命。
我們敬他們為勇士,但,名號之下,何嘗不是肉體凡胎。
我們無法設身處地的去感受那種直面災難的惶恐,也無法體味隨時面臨生命危險的殘酷。
害怕,都會有,但不能後退,因為苦難與祥和之間,只隔著他們。
我們敬畏勇士,但,在這場生活歷練裡,每一個都是勇士。
我們都在經歷苦痛與意外,那些難言的悲傷只能默默的留在自己的心底,那些放不下的重擔只有悄悄扛起。
因為不幸與幸福之間,只隔著我們,只能迎難而上,無路可退。
哲學告訴我們,質變是量變的積累。而成功,更是無數量變的積累。
有人曾說,付出不一定成功。
是的,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會有對等的回報,因為付出和成功從來都不是1:1的幸運。
但,那些十年磨一劍的故事從來沒有讓我們失望,當代價的量變積累到足夠時,成功的質變不會缺席。
美團創始人王興,在他40歲生日時發表感言:&34;
成功,需要巨大的代價量變,痛苦時應該慶幸,因為你正在累計成功的代價。
阿里集團創始人馬雲說,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裡。
一念之差,一步之遙,天壤之別。
生活,從來沒有一蹴而就。
正如影片裡,儘管勇士們堅守陣地不退縮,但,淞滬會戰還是以失敗而終。
一個故事結束了,但故事沒有完結。新中國的成立是對八年抗戰的獎賞。
勾踐臥薪嘗膽十餘載,方興國成霸。
忍辱負重,從不言棄,是成功的必須。
人生的戰場沒有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都是日積月累的呈現。
棋盤擺米的故事不止告訴我們知識很重要。換個角度,你會發現,擺滿棋盤需要的時間,不是總耗時的一半,而是接近總耗時。
我們都容易在路途被黑暗困擾,困惑於光明的到來,但,殊不知,光明沒有延期,只是在趕來的路上,那最難熬的時間,恰巧是光明拼命擠進黑暗的努力,我們要做的,是再堅持一下。
成功是對堅持到最後的肯定。
人生幾十年,我們不是短跑的衝刺,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
動力、決心與自我堅守,是撞線獲得掌聲的必備因素。
生活是一場戰爭,我們直面的是無法預料的意外與困難,狀況慘烈不亞《八佰》勇士守四行,但,扛起的重量,承受的痛苦,走過的艱辛,未曾放棄的努力,都是勝利曙光的催化劑。
你要相信,那些黑夜裡獨自感知的痛苦,那些坎坷路途中孤單行進的疲憊,那些用盡全力的自我堅守,總能讓你打一場漂亮的生活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