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你沒看到的是比戰爭更殘酷的生活

2020-08-31 粉面書生



近段時間,朋友圈裡關於《八佰》的文字成了一種見多不怪。

有人高度讚揚,說《八佰》還原了一段殘酷的歷史,啟發我們珍惜和平。

有人略感失望,說影片難以承載盛名,對歷史的藝術的加工,追求了視覺的刺激,強行灌入了情懷的因素。

但,無論怎樣,不得不承認的是:

點映場2億,排片首日票房1.35億,上映七天,斬獲票房11億,《八佰》讓疫情重災的影院嘗到了復業以來的第一杯甜羹。



影片《八佰》以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為原型,講述了日軍攻打上海時,&34;堅守四行倉庫,用智慧、勇氣和鮮血,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

不同於以往戰爭大片聚焦於個人英雄主義,《八佰》將更多的鏡頭給了戰爭裡那些平凡的普通人,準確說,是那些絕境中的肉體戰士, 刻畫了絕境中,底層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聯想剛剛經歷了疫情災難的中華大地,在苦難與困境面前,我們一樣惶恐,迷惘,但不能失去信仰。

而這,恰巧引起了觀影者對於影片表達內容的精神共鳴。



01.痛苦,是一種天分



端午(歐陽飾),在四行倉庫多次伺機逃跑。可當他看到老葫蘆被日本人處死,終於選擇英勇抗戰。

失親之痛,讓他在戰爭中清醒:災難面前,消極逃避只會導致更大危險,甚至生命不保。

電影《後會無期》的製片人方勵曾說:惜命的方式,不是拿來養生,而是拿來折騰的。只有將生命淋漓盡致地燃燒透了,你才算沒有白活。

成功學擅長將人分為普通人和成功人。但,區分標準無一而論。

我想,對於痛苦的感知力和承受力是其中之一。

普通人對痛苦的感知和反應更多的局限於或逃避,或忍受,所以他們一生平庸,從不主動挑戰自我。

而那些站在了精英塔中高層的人對於痛苦的感知往往來的更直接: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被更厲害的人超越,都會帶來心理上的焦灼不安。 於是,他們從不消極避戰,總是一副隨時出徵的準備。

阿里集團湖畔大學高管梁寧,說:&34;

恐懼給你帶來痛苦的同時,也帶來了動力。

痛苦,是一種天分,會驅動一個人去做巨大的成就。


02.成功,是代價累計的質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成功是需要付出等價,甚至多倍的代價的。


影片中陳樹生為了粉碎敵人炸牆的企圖,身捆炸藥,從高樓一躍而下,充當人肉炸彈……

留下的只有一封血書:&34;

中華民族的崛起史,同樣也是一部災難史。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剛剛經歷的抗疫防洪,危險的一線總有一群人迎難而上,英勇無畏,不惜用生命守護生命。

我們敬他們為勇士,但,名號之下,何嘗不是肉體凡胎。

我們無法設身處地的去感受那種直面災難的惶恐,也無法體味隨時面臨生命危險的殘酷。

害怕,都會有,但不能後退,因為苦難與祥和之間,只隔著他們。

我們敬畏勇士,但,在這場生活歷練裡,每一個都是勇士。

我們都在經歷苦痛與意外,那些難言的悲傷只能默默的留在自己的心底,那些放不下的重擔只有悄悄扛起。

因為不幸與幸福之間,只隔著我們,只能迎難而上,無路可退。

哲學告訴我們,質變是量變的積累。而成功,更是無數量變的積累。

有人曾說,付出不一定成功。

是的,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會有對等的回報,因為付出和成功從來都不是1:1的幸運。

但,那些十年磨一劍的故事從來沒有讓我們失望,當代價的量變積累到足夠時,成功的質變不會缺席。

美團創始人王興,在他40歲生日時發表感言:&34;

成功,需要巨大的代價量變,痛苦時應該慶幸,因為你正在累計成功的代價。


03.生活,是一場長期戰爭



阿里集團創始人馬雲說,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裡。

一念之差,一步之遙,天壤之別。

生活,從來沒有一蹴而就。

正如影片裡,儘管勇士們堅守陣地不退縮,但,淞滬會戰還是以失敗而終。

一個故事結束了,但故事沒有完結。新中國的成立是對八年抗戰的獎賞。

勾踐臥薪嘗膽十餘載,方興國成霸。

忍辱負重,從不言棄,是成功的必須。

人生的戰場沒有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都是日積月累的呈現。

棋盤擺米的故事不止告訴我們知識很重要。換個角度,你會發現,擺滿棋盤需要的時間,不是總耗時的一半,而是接近總耗時。

我們都容易在路途被黑暗困擾,困惑於光明的到來,但,殊不知,光明沒有延期,只是在趕來的路上,那最難熬的時間,恰巧是光明拼命擠進黑暗的努力,我們要做的,是再堅持一下。

成功是對堅持到最後的肯定。

人生幾十年,我們不是短跑的衝刺,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

動力、決心與自我堅守,是撞線獲得掌聲的必備因素。



生活是一場戰爭,我們直面的是無法預料的意外與困難,狀況慘烈不亞《八佰》勇士守四行,但,扛起的重量,承受的痛苦,走過的艱辛,未曾放棄的努力,都是勝利曙光的催化劑。

你要相信,那些黑夜裡獨自感知的痛苦,那些坎坷路途中孤單行進的疲憊,那些用盡全力的自我堅守,總能讓你打一場漂亮的生活之戰。


相關焦點

  • 《八佰》:在殘酷的戰爭中,貪生怕死是種常態,視死如歸也是
    我相信這可能不是最初的八佰,但是絕對也不會是最將就的八佰。甚至有些方面遠遠超出我的期待,我沒想到這麼多的角色,幾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弧光,甚至一些市井角色都在一些細節的輔助下展現出來了不一樣的色彩,這使得後面戰爭的殘酷變得更為感人。
  • 「含劇透」《八佰》影評:戰爭,遠比你我想像中的殘酷
    而《八佰》則給了我們答案:真正的戰爭遠比許多影視作品中呈現的要殘酷得多,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影視作品中那般英勇無畏。電影的開頭講述的是歐豪飾演的端午與弟弟、叔叔三人加入湖北保安團,前往上海支援。本以為是去打掃戰場,還能順便看一眼繁華大都市。
  • 帶著孩子一起看《八佰》,讓蜜罐裡的孩子們看到歷史的殘酷
    影片講述了一段發生在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的故事:湘籍新兵二狗和小長沙意外與留守蘇州的國民黨軍相遇,面對殘酷戰爭和民族大義「想讓更多人看到」是整個團隊拍《八佰》的初心。從最早搭景時遇到雨季停工,到一年前突然撤檔,再到今年遭遇疫情,等待《八佰》上映的人越來越多。到最後,《八佰》已經成了一個檢驗全行業信心的試金石,背負的壓力和想像越來越重。八百壯士的事跡,不是典型的「不成功便成仁」的英雄故事,更多的,帶著悲劇的色彩。在實力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他們的堅守和不屈,才更令人動容。
  • 戰爭巨作《八佰》,體現出軍人職業的哪些殘酷真相?
    作者 / 垃圾桶內你與我戰爭,永遠是影視片熱愛的主題。《八佰》這部影片,講述了淞滬會戰期間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影片放棄了國產電影喜歡使用的宏大敘事,反而以一種更貼近後現代的手法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軍人的無奈。
  • 電影《八佰》的意義:向國人證實戰爭是殘酷的
    以前看中國抗日體題材的電影,總是感覺矯揉造作,根本看不到戰爭的殘酷性,要不就是一槍斃命,要不就是飛簷走壁、手撕鬼子,純屬無稽之談。電影《八佰》摒棄了這些噱頭巴腦的東西,第一次向我們展現了戰爭的殘酷。保衛戰打響後,有三名學生被戰爭氣氛感染,不顧生命危險,從租界跑出來,立志參軍打日本人。可是當戰爭真的打響了,三個學生徹底傻眼了,他們根本不會用槍,不會隱蔽,被嚇破了膽子,一心只想回到租界裡,最後他們都死了,何等的悲慘。這就是說明了一個問題,國人根本就不知道戰爭的殘酷性,空有一腔熱血,卻毫無還手之力。
  • 走進《八佰》背後的真相,現實遠比你看到的殘酷
    據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八佰》是經過刪減的版本,電影中的片段很多都被刪減掉了。比如影片中開賭場的蓉姐送了戰士們一面國民政府旗,在完整版本中這裡有兩處特寫,一個是在倉庫內的展示,另一個是士兵在倉庫外進行升旗的片段,上映後將兩處特寫刪掉了。還有阮經天是第一個被曝出參演《八佰》的演員,他演的是一個臺灣籍平民,看到日軍屠殺中國百姓便在河邊用日文大罵日軍。群眾以為他是日本間諜於是就吊死了他。
  • 電影《八佰》,展現了一場真實的戰爭
    電影院復工以來最火的電影非《八佰》莫屬,根據貓眼數據,《八佰》是影院復工以來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產新片,是以淞滬會戰中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的戰爭電影。截止至8月29號,電影總票房已突破8億。電影《八佰》在質量上來說,應該可以排在國內的抗日戰爭題材影視劇中的前列。首先是在電影鏡頭的調度上,《八佰》的鏡頭和畫面都是有過設計的。
  • 《八佰》何以能成為中國戰爭電影的新標杆?
    當然,《八佰》不負眾望,好評如潮,吸金十足,成為中國戰爭電影的新標杆。今天就來聊聊,《八佰》何以能成為中國戰爭電影新標杆?這麼說不是為了販賣血腥,而是想說,我們的祖國如今已經非常強大,和平年代我們只有在鏡頭下才能看到戰爭這麼血腥的一面,也只有在電影裡讓觀眾切實看到、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才能真正使得我們的民眾珍惜今天這份來得極為不易的和平。就像作家魏巍所寫:「請你意識到這是一種幸福吧,因為只有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們的戰士奮不顧身的原因」。
  • 八佰:比電影更殘酷的歷史事件
    走出電影院,腦海裡不斷閃現出「八佰」壯士跳樓護牆時的吶喊、是蘇州河對岸同胞振奮人心的鼓舞、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陰險和西方列強的漠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尾彩蛋上一張張真實、淳樸的面容。作為疫情以來的第一部大製作,《八佰》給了我太多驚喜。比電影更動人的是其背後更動人的歷史背景。
  • 《八佰》:不一樣的戰爭電影,一樣的殘酷現實
    《八佰》是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故事發生的背景是淞滬會戰時期。國軍打算全面撤退,但不甘心放棄上海,就留下一支部隊與日軍對抗,也藉此為國際談判爭取時間,爭取贏得國際上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支持。弱國無外交,把心思寄托在國際幫助上,只能是幻想。看看上海平安無事的租界,看看上海其他地方的戰火紛紛,就明白了。
  • 《八佰》: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
    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它的主角叫「八佰」不經過點波折首映當天,在IMAX大銀幕上看《八佰》,最先讓我肅然起敬的是它作為一部電影、一部戰爭電影所達到的製作水準。雜亂紛繁的四行倉庫、來來回回的官兵跑動、南腔北調的對白聲音、搖晃緊張的鏡頭運動、複雜多變的場面調度、若明若暗的光影構圖,從一開始就將我置入故事現場,80多年前的歷史場景歷歷在目、感同身受。這種高能量的視聽強度從始到終都沒有鬆懈。
  • 《八佰》戰爭電影的目的都是反戰
    《八佰》上映四天,目前票房已超9億大關,去影院看過《八佰》的觀眾,很大一部分人對影片質量是肯定的。我也首映當日就先睹為快。確實被戰爭的殘酷和悲壯所震撼到。從上映幾日的趨勢看《八佰》無疑是2020年國產電影最有價值的一部。
  • 《八佰》還沒開打就輸了,一場殘酷悲壯的表演
    時隔七個月,沉寂已久的影院終於重新煥發生機,而《八佰》的定檔上映,絕對稱得上是最令人驚喜的「喜上加喜」。就是因為主力一旦要撤退,必然需要一部分士兵殿後,一方面為大部隊爭取更多時間,更重要的則是迷惑日軍,使其對實力捉摸不透。四行倉庫內的守軍僅剩四百餘人,如何是好?謝晉元對外聲稱仍有八百名守軍戰士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四行倉庫的戰爭實質,一場殘酷悲壯的表演。
  • 《八佰》等戰爭片中人的魅力
    八佰》上映,戰爭片成為電影界的熱點話題。特別是《八佰》,票房超出各種專業人士的預測,成為今年第一部爆款電影。有人在研究《八佰》為何爆款時,認為它拓寬了戰爭片的邊界,聚焦抗戰危局中一群普通的中國軍人,他們盡一己之力頑強抵抗的精神,猶如「最黑的夜」裡「最亮的光」,深深地感動了觀眾。
  • 戰爭從來沒讓女性後退!細數《八佰》裡的女性形象
    但也有塑造得好的正向例子,比如這部將於8月21日全國上映的《八佰》。作為一部戰爭片,《八佰》中的女性角色基本集中在對岸的民眾中。她們讓觀眾看到了,當民族陷入苦難時,女性從沒後退過。更多時候,《八佰》用三兩鏡頭就完成一個豐滿角色的塑造。
  • 《八佰》:直面生死 在殘酷的戰爭中蛻變重生
    來源:新華網新華網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張淳)電影《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的是「八百壯士」堅守四天四夜的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場景的真實與否對故事能否成立至關重要,黃志忠對此深有感觸:「演員如果要建立一個強大表演信念的話,首先場景這一塊你得相信,服裝造型你得相信,才會讓你產生代入感,仿佛身臨其境一樣,這樣才能很快找到當年的感覺。」電影《八佰》將鏡頭對準了絕境中的戰士,向觀眾展現了一幅戰場上的眾生相。
  • 《八佰》中的小角色為何好看?都是精心設計的「戰爭觀眾」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八佰》時長很足,人物眾多,戰爭片的各類元素一網打盡,也延續了近些年來戰爭題材影片的低姿態、平民視角。《八佰》的好看與它的豐滿的人物有關,與它佔據很大比例的文戲有關。片中的這些女性形象,讓觀眾在感悟戰爭的殘酷中看到勇氣和美,象徵著戰爭廢墟中的開出的勇敢之花,這也是很多戰爭影片中,常用的女性塑造手法。
  • 你有多久沒看國產戰爭片了?《八佰》對得起萬眾期待?
    《八佰》應該是能夠鎖定年度最佳影片了。八百壯士的背水一戰,也是電影復工的回歸之戰,很多意義不言而喻。沒有特別的主角,但人人又都是主角。它從開場便表現出這類戰爭片中應有但鮮能體驗到的浸入效果,使觀眾跟隨主角們迅速身入其境。這種體驗也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深深陷入到影片極為強烈的情緒之中。它的宏大不單體現在戰爭場面上,還有其處理非常穩妥的群像表演上。
  • 《金剛川》比《八佰》更能打?
    前有《八佰》四行孤軍奮戰在前抵抗日本侵略者,現在又是金剛川志願軍戰士抗美援朝。今年是戰爭電影大年啊!金剛川,朝鮮金剛山下的一條河流,是當年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赴朝作戰必經之地,我軍能否順利支援前線,保住這條路線至關重要。
  • 評分下滑的《八佰》,比起對歷史的無知,更可怕的是無意義的謾罵
    我關注的並不全是歷史事件中的民族英雄,我更關注那些身處絕境的小老百姓,希望讓觀眾看到中國人骨子裡的硬氣和血性。——管虎。《八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構思而成的,沒有宏大的場面,沒有明顯的個人英雄,有的只是一群無名之輩,為保衛國家揮灑熱血,這樣的場面發生在彼時中國的每一片土地上,就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才有我們今天。故事的情節來源於現實生活,而現實,往往比故事更加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