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軍事世界》網站的一名印度撰稿人刊文稱,有人通過商業衛星圖像發現,解放軍在洞朗地區修建了一處規模不小的設施。國外軍事分析人士通過這處設施的特徵認為,這是一處用於部署地空飛彈的預設陣地。還有分析人士認為,解放軍很可能在這裡部署紅旗-9和S-400一類的遠程防空飛彈。
【外媒發布的衛星照片和解讀】
解放軍擁有先進遠程防空飛彈這種事情,已經不是什麼新聞。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官方媒體就公開展示解放軍從俄羅斯引進的S-300遠程飛彈。隨著國內電子和飛彈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解放軍開始大規模裝備各種類型的國產先進防空飛彈,覆蓋了遠、中、近、超近程防空需要,國內科研部門還實現了中段反導能力。
因此,這次外媒對於解放軍地空飛彈部隊在洞朗附近的活動,關注重點也不是飛彈武器系統本身,而是「基礎設施」。
地面防空作戰可以大致分為野戰防空和要地防空。兩者的區別是「跑」和「住」。野戰防空是伴隨著機動部隊開進,在行軍和展開過程中,為友軍提供防空保護傘。所以,野戰防空突出機動性,最好能做到邊開邊打,至少要做到停車就能打。
【解放軍地空飛彈部隊】
要地防空也要求能「跑」。但要地防空一般採用高性能遠程防空飛彈、體積大、威力大、操作複雜。「打」的時候,就要停車,展開雷達和飛彈發射架,站穩了打。因為要地本身是不會跑的,作為解放軍要地防空保護目標的若干大城市,不可能跑到其他經緯度去。因此,要地防空部隊即使「跑」,機動範圍也遠不如野戰防空部隊。
這就為要地防空部隊提供了一些便利條件,可以在要地附近修建一些條件比較好的預設陣地,具有比較好的設施,例如堅固的掩體、維修維護廠房、指戰員宿舍、油料和彈藥庫房、低空警戒雷達和防空彈炮陣地,等等。這樣,飛彈部隊可以在多個預設陣地之間靈活選擇,讓潛在對手難以判斷。
當然凡事有例外。我們要說的第一個例外就是著名的空軍地空飛彈二營。他們裝備的S-75飛彈實際上是要地防空型號。當時中國財力薄弱,只能從蘇聯引進很少的裝備,無法充分保護遼闊的領土。因此,飛彈二營就用要地防空飛彈在全國「打遊擊」,創造了多次擊落美蔣偵察機的戰績。第二個例外就是我國臺灣地區的「愛國者」部隊,在這個狹小的島嶼上,臺軍沒有條件修建大量預設陣地,只能把飛彈「一個蘿蔔一個坑」地部署。
當然,世界上最有名的要地防空體系,當屬前蘇聯圍繞莫斯科建立的防空反導一體化網絡。
要地防空飛彈陣地本身也是對方的攻擊重點,因此它的修建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需要布置在陣地內的有搜索雷達、火控雷達、飛彈發射車、指控通信車、電源車等型號。要確保兩種雷達互相不會干擾,還要確保各發射車能充分發揮火力。陣地附近還要有設施來隱蔽備用飛彈、發射車和備用雷達。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開鑿洞庫或者修建混凝土工事。條件比較差的時候,可以用輕便偽裝設施。
【臺軍的愛國者飛彈固定陣地】
在所有軍隊的要地防空飛彈陣地上,都要用環形或直線型的工事把飛彈發射車保護起來。這些工事看起來很低矮,它們能管用嗎?這主要是為了防禦對方的空對地彈藥。特別是,如果對方直接命中了某一輛發射車,低矮工事可以防止飛濺起來的土石和破片毀傷旁邊的發射車,減少損失。
以上特徵,是人們從衛星圖像上判斷要地防空飛彈陣地的最明顯特徵。這也是為什麼國外分析人士認為,解放軍在洞朗地區修建的設施就是用來部署遠程防空飛彈的。
要地防空飛彈陣地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納入區域部署的大體系,與空軍航空兵、陸軍各單位,乃至電子戰和遠程飛彈部隊彼此配合。在某個地區修建要地防空飛彈陣地,就意味著打算拿出足夠力量堅決保衛這裡,絕不放棄。一旦飛彈的防空傘撐開,對方的航空兵如果不擁有絕對的隱身或者電子戰優勢,很可能就此被剝奪了行動自由,也休想越雷池一步。
(作者:孔新 版權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