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軍工榜評選12月9日正式開始,點擊下圖,為「年度十大軍工風雲人物」投票,向中國的軍工英雄們致敬!
紅毯頒獎典禮初定2021年1月22日在深圳或珠海舉行,特邀軍工風雲人物候選人、親友團、粉絲團及軍迷參會,請在點擊下圖進入文章後,在留言區發送姓名+聯繫方式留言報名參會。
繼連續掉飛機、造船廠事故之後,臺軍方面又出事了!
12月9日,臺軍一兵工廠在調製「天弓2型」飛彈的彈藥鋁粉時發生閃燃爆炸,3人嚴重灼傷。
臺媒稱,事故發生在高雄的「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205廠」光復營區,事發時正在806廠房執行「天弓二型」防空飛彈發動機延壽定更作業,但在鋁粉秤裝時卻發生閃燃意外,現場3名操作人員當場被炸傷。
205廠資料圖
據初步了解,受傷人員為盧姓士官長、王姓中士及洪姓員工,3人分別有不同程度燒燙傷,目前正在醫院搶救。其中29歲王姓中士有60%燒燙傷,而47歲盧姓士官長則有80%燒燙傷。
這是臺軍方今年第二起彈藥裝配爆炸事故,今年3月6日,臺灣「中科院」大樹院區化學研究所,在執行火工作業時,因不明原因引起爆炸火警,火勢都已由場內撲滅控制,造成3死1傷的悲劇,初步分析是飛彈裝配廠進行藥柱火工作業時發生意外。
今天來聊聊引發昨日事故的臺軍天弓系列飛彈,奇葩的是,它雖然以解放軍的飛機和飛彈為目標,但卻不是第一次「炸自己」了。
今年9月24日,1枚飛彈在臺東成功鎮升空,這是臺「中科院」進行的「強弓項目」——「天弓三」增程型防空飛彈驗證,號稱「臺版薩德」,據稱可有效攔截大陸的「東風-21」型中程彈道飛彈。
「中科院」近年都在進行該增程型防空飛彈驗證,今年4月9日及6月11日也曾在同一區域進行飛彈測試。
上世紀中美建交後,對岸的軍購途徑瞬間被堵上了大半,而這時島內為數不多的遠程防空力量是已經非常落後的MIM-14「奈基大力神」。而很顯然,這種早期的防空飛彈在進入70年代後已經顯得落伍了,而如果繼續使用到80年代那恐怕就是大號煙花。
美方同意將「愛國者」防空飛彈技術中的85%轉移給臺灣當局,但不含最關鍵的TVM制導技術,故臺「中科院」在1982年決定另起爐灶,成立「天弓飛彈計劃室」,整合「愛國者」與「中科院」自身發展的技術研製全新的防空飛彈。
1985年3月22日,「天弓一型」飛彈首次成功試射,1989年9月,「中科院」又公開延伸射程的「天弓二型」飛彈。
天弓-2地空飛彈有一定的反飛機能力,但反飛彈能力相對較弱。有軍事專家甚至認為,天弓2性能僅僅略微優於美制愛國者PAC-2的水平,根本不具備攔截現代飛彈的能力,
實際上,由於天弓2的射程和令人懷疑的戰鬥部質量,並沒有太大的討論價值。不過,臺軍至少在天弓2上成功試驗了主動雷達導引頭和垂直發射,這就為天弓3做好了準備。
其實天弓3的誕生與解放軍頗有淵源,那是1996年的夏天,隨著局勢的惡化,7月21日、22日、23日這三天內每天都對臺灣附近海域實施了東風-15戰術彈道飛彈的試驗打擊行動。
緊接著在對岸1996-2000年度的預算內,「中科院」就編列了研發天弓反飛彈系統基礎研究計劃,當時稱為「低空層反戰術彈道飛彈」(ATBM)。
有理由相信,該飛彈的設計還是考慮到了,甚至可以說是優先考慮了反彈道飛彈的要求。
在2011年,天弓3就通過了測試,成為了對岸現役中最先進的飛彈。「天弓」3型增程型飛彈彈徑約460毫米,彈長7米,彈重1635千克,最大速度4馬赫。
但「中科院」宣稱新的天弓3有著高達7馬赫的極速和最大50G的過載。
2017年,「天弓」3型增程型飛彈首次納入漢光演習,並號稱在模擬演習中攔截了數架大陸的戰鬥機。
2018年6月5日在「漢光演習」時,「天弓」3型增程型飛彈發射時,出現火箭推進器在發射架前數公裡處脫落,引燃山坡草地、樹木的意外狀況。
天弓-3採用主動雷達和紅外雙模製導方式,提高了抗幹擾能力,它也是美軍抑制我國彈道飛彈能力的所謂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的重要一環。
不過該型飛彈的最初型號射程僅45公裡,想用它來攔截飛彈簡直就是做夢。
於是就有了增程型的設計,通過採用兩級火箭發動機的設計和部分彈體採用FRP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進行減重,採用垂直發射的方式,這款飛彈的射程終於提高到了70公裡左右,射高據說也能達到50公裡,能在對方飛彈剛進入大氣層時進行攔截,攔截高度可達4萬米,勉強算是摸到了反導的邊界,未來還將更換更先進的衝壓發動機,使其射程達到100公裡以上。
不過說實話,不管天弓-3再怎麼改進,它的性能也終究是上不去的。該型防空飛彈的設計一開始就是在愛國者PAC-2基礎上研發的,本身使用的就是空氣舵,並不具備高空機動所需的燃氣舵和側向姿態調整噴口,所謂的4萬米高度別說攔截彈道飛彈了,就是完成轉向都有困難。
因此,「天弓」3型增程型飛彈雖然可以反飛機、反飛彈和反巡航飛彈,不過由於攔截高度較低,且採用破片殺傷式戰鬥部,因此可以預見對彈道飛彈彈頭的殺傷效果十分有限。
不過,天弓3的最大進步其實並非是其終於有了反導能力,而是在於其終於實現了「自行化」。
此前的天弓1、2要麼需要固定陣地,要麼就極度依賴固定的「長白雷達」,天弓3總算全部都搬上了拖車,雖然天弓3增程型的發射平臺採用的還是美式的半掛拖車機動。
這種發射平臺發射準備時間長,機動性差,如果是在戰場上,那基本上就屬於一次性產品,飛彈打出去以後沒來得及拖走就被人家給炸了。
事實上臺軍在防空方面的最大問題就是,早就被滲透成了篩子,解放軍倒著都能把臺軍防空陣地的坐標背出來。
再加上,對岸的機動部署學的是美國,然而眾所周知,美國人的野戰防空就是垃圾,其拖車機動和中、俄的車載防空相比,簡直就是牽引炮兵遇上了自行火炮。而臺軍就繼承了美軍拖車部署麻煩耗時、需要高等級公路等等的一系列的缺陷。
目前,臺空軍已正式編列748億元新臺幣預算,預定於2024年前採購12套天弓3增程型,在全臺陸續完成部署。
因此,雖然天弓3和其增程型的出現標誌著對岸對自己未來可能遭受的打擊方式有著很清楚的認識,但顯然還是對自己的生存能力有著較為天真的自信。
近期,蔡英文加緊以武謀「獨」準備,促臺軍頻繁演習並加速試射及量產飛彈,對大陸耀武揚威。重壓之下,臺軍屢屢發生墜機、自爆等各種事故。
冤有頭債有主,關鍵時刻,別做「臺獨」炮灰!
軍工黑科技評論區由原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夏良華大校值守,歡迎向夏大校提問。
軍工黑科技小商店 雙12店慶來襲
今日特別奉上兩款國產航母
並有多款來自軍工風雲人物
設計的大國重器高度仿真模型
點擊下圖購買吧!!!
量子防務第二期軍工資質辦理線下培訓12月18日在深圳舉行,專為有志於民參軍的企業量身打造精華課程
報名本周五截止,只剩最後幾個名額
請點擊以下連結報名
12月18日在深圳舉辦第二期軍工資質辦理線下培訓,報名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