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古典
「Stussy的創始人是誰?」
「以下哪款鞋是Travis Scott設計的?」
「Supreme在全世界有多少家門店?」
如果答不上這些問題,你可能無法在edge上發布第一篇筆記。在這個潮牌社區,想發筆記要先連續回答16道題,答對10題才有資格。而此前的門檻是66道題答對60道。
隨便點進一個edge用戶的頁面,他都可能有上百件潮牌藏品,還能在筆記裡對品牌歷史頭頭是道。創始人化邁給edge起了一個標語:「讓一部分人先酷起來。」
edge的前身是嘿市,最初是一個C2C潮牌電商交易平臺,50%的SKU是二手閒置商品。今年3月,edge的社區功能上線。對標小紅書,edge想通過社區內容解決男性的消費決策問題。
日前,edge已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真格基金、源來資本、韓國未來資產,德迅資本跟投。創始人化邁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和電子工程專業,曾在Amazon Lab 126和美國勞倫斯實驗室工作。除去這些光鮮的履歷,他也是一位資深潮牌玩家。
註:化邁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內容真實性負責。鉛筆道作客觀真實記錄,已備份速記錄音。
大學倒騰潮牌賺到100萬美金
化邁是個比較內向的人。上高中時,他喜歡參加物理競賽,與朋友討論尼採,更願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但他發現那些穿五顏六色球鞋的人「說話音量都比別人大兩個度」。他開始好奇,自己穿上這樣的鞋會變成什麼樣。
在老家西安的Nike旗艦店,化邁買到了人生第一雙球鞋「Air Force 1"。從此,他走哪兒都穿上它。
「哥們,鞋不錯呀!」學校裡有男生走過來拍他的肩。化邁忽然意識到,除了精神上的共振,他也渴望這些外在的肯定。漸漸地,他入了潮牌的坑,成為了一些小眾品牌的早期玩家。
在伯克利讀書期間,化邁倒騰潮牌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經常光顧買手店,和銷售混熟之後,可以第一時間從他們那裡拿到新款。原價895美元的Fear of God限量牛仔褲,讓他一下子買到斷碼,轉手就可以賺10萬元。大學四年,這個「小生意」給他賺了將近100萬美元。
化邁收藏的潮牌
畢業後,化邁進入亞馬遜工作,每天早上10:30到辦公室,下午4點下班健身,拿著百萬年薪。「你能清晰地看到10年後、20年後自己在做什麼,所有的事情都是高度確定的。」
他想起大學的一堂量子力學課,聽完之後才明白,自己可能努力一輩子都在驗證前人的理論。於是當時他轉專業去了計算機系,覺得自己能創造出些什麼。畢業後進了矽谷的大公司,他才發現自己不過是龐大系統裡的一顆螺絲釘。他恐懼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創業的想法開始在他的腦中浮現。
沒有多少人願意用灣區中產的生活置換創業的風險。「回國創業太瘋狂了,瘋狂到你都不知道自己會失去什麼。但換個角度想: What's there to lose? 20多歲就活成了50多歲的樣,難道50歲就能突然放飛自我回到20歲去拼了?」
想清楚這個問題之後,化邁做了一個決定。2018年11月,他裸辭回國。不到一年,他創辦的edgeApp正式上線。
讓玩家看見彼此
其實在離開亞馬遜之前,化邁已經做出了一個產品demo,並已經在小範圍內驗證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做買手期間,化邁積累了2000多個微信群。他發現群裡的人除了交易之外基本不發言,大家隱匿在一個個id後沒什麼交集。當時的市面上雖然有了「毒app」(現名為「得物」),解決了潮牌圈閒置交易的痛點,但在C2B2C的商業模式下,玩家還是看不見彼此。
「為什麼買賣潮貨不能讓賣家和買家建立超出匿名交易的關係?」化邁覺得,潮牌圈需要一個C2C模式的交易平臺,讓用戶交流起來。
有了想法之後,化邁做了兩件事:學理論,做產品demo。他特地把家搬到距離公司40分鐘車程的地方,通勤時間正好能聽完一節方法課。
他把這個過程叫做「搭框架」:產品、市場、運營、技術,他用一年的時間把這些環節的方法論摸了一遍。他還花了1萬美元找了一個印度團隊寫demo的代碼,還需要隔著時差和國內各方溝通。那段時間,他白天上班,晚上創業,幾乎每天凌晨三點睡。
2018年5月,App的demo做了出來。化邁把它轉到微信群裡,兩個月裡積累了幾千用戶,成交額約為30萬元。
產品雖然簡陋,但化邁收到不少用戶的反饋。「中國終於有了一個Grailed(一家美國C2C潮牌電商交易平臺)。」這給了化邁回國創業的底氣。
籌備edge的過程中,化邁給產品定了調:不做流量型電商。他不希望平臺的流量被幾個專業性賣家瓜分,而是有更多個人賣家上傳優質的閒置商品,去營造豐富的差異性。
「流量型電商通過算法讓用戶找到商品,我們則希望通過人讓用戶找到商品。」為此,運營團隊找到微信群、閒魚、淘寶等渠道,和個人賣家一個一個聊,甚至還幫他們上貨。
2019年9月,edge app帶著100個初始賣家正式上線了。平臺上50%的SKU是二手閒置商品,在售商品近百萬,覆蓋近500個品牌。
社區的精神氣質
在edge app上,衣服賣完即止,但化邁卻發現,用戶找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化邁團隊在對早期用戶的調研中,提煉了兩個高頻詞:「發現」和「學習」,這也就有了後來edge社區產品的出現。
「用戶在edge上把看商品當成了看內容,對品牌形成認知之後產生消費決策。」化邁覺得,需要有一個內容社區告訴男性用戶該買什麼,就像小紅書可以教女生種草美妝一樣。
edge社區早期瞄準的是「見多識廣,有一定品牌偏向性」的人。他們往往跨過了買爆款球鞋的階段,對自己壓箱底的寶貝也很有分享欲。這群人成為了edge社區最早的內容創作者。
想在edge社區發布筆記的門檻不低。早期的社區用戶,需要先回答66道題,裡面包含大量潮牌圈的知識。用戶答對60道題,才有資格發布筆記。「願意做60多道題的人,其實蠻閒的,他們大概率也願意配合我們摸索內容。」
2020年3月,edge社區功能上線.在筆記裡,用戶可以找到穿搭攻略,也能翻到品牌歷史的科普貼。
edge的社區
一直以來,化邁和團隊都在摸索用戶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內容。剛開始,平臺上一些玩家發的筆記全是中高端品牌,圖片也很精美,但數據表現並不是很好。「用戶買不起這些東西,他可能壓根就不想看。」
在反覆的用戶調研中,化邁發現男性用戶相較女性用戶目的性更強,對於自己不喜歡的風格和品牌的排斥性也更強。
edge還在探索,用風格和品牌把用戶歸類,讓他們形成一個個活躍的社群。它還嘗試建立品牌之間的相關性或互斥性,通過品牌關係的計算推送用戶想看的內容。
化邁表示,這些環節在技術上不難實現,但需要大量的用戶反饋去完善它們。「社區是需要慢慢去養的。」
在品牌實現規模化之前,化邁仍然注重社區的精神氣質。「好的社區是有人情味的。它會創造一些心理上的東西,而不是直接效率上的東西。但是心理上一些東西,會讓用戶保持較高的粘性,最終能然產品實現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