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長
擁有蜘蛛俠、鋼鐵俠、美隊、雷神、綠巨人、黑寡婦等眾多漫畫角色的漫威漫畫公司最早成立於1939年,1961年正式命名。在1944年時,漫威首次將漫畫《美國隊長》改編為電影搬上了大銀幕。但遺憾的是,當時的漫威出師不利,這個嘗試並沒有給漫威帶來很大的改變,並致處境一度陷入困難之中。
1998年漫威在完成破產重組後,迫不得已開始出售擁有的漫畫角色。在看到索尼和福克斯拍攝《蜘蛛俠》和《X戰警》取得火爆票房後。 2008年,不甘心的漫威也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 —漫威電影工作室,同時推出了「漫威電影宇宙」計劃。自2008年的《鋼鐵俠》始,綠巨人、雷神、美國隊長等超級英雄一個個驚豔亮相,並通過《復仇者聯盟》將英雄們集結起來,在2019年4月24日推出了第一階段無限宇宙的終章——《復仇者聯盟4》。
漫威電影有多成功我不再贅述,就今年五一檔全國票房15億,僅僅《復仇者聯盟4》就佔了大半,由此可見一斑。在此我們試著討論一下它為何如此成功。可以說從始到今,漫威一直遵循著一樣一個思路,那就是先拍超級英雄個人電影,而後再拍超級英雄集合成戰隊拯救地球的故事。每一部電影中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劇情互有銜接,進而形成了如今這樣一個有著統一價值觀和故事線的龐大漫威電影宇宙。
現如今,隨著「漫威電影宇宙"的愈發完善,漫威迷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多。不僅在美國擁有眾多粉絲,在中國漫威粉絲們的瘋狂也是不惶多讓,這樣一個以動漫為形式,以電影為載體的奇幻故事,在全球收割了無數的粉絲和不菲票房,取得了巨大成功。
漫威電影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備受粉絲喜歡,在我看來與其故事結構的親民化密不可分。縱觀2008年到2019年所有的漫威超級英雄電影,主要的故事結構都是大致相同的,那就是一個普通人在機緣巧合中獲得了某種超能力,得到這種能力之後平靜的生活被打破,面對隨之而來的挑戰和不公挺身而出,最終獲勝的故事。這樣的一種結構,不論是美國觀眾也罷還是中國影迷也好,都會激起一種情感的共鳴。每個人都曾幻想過自己可以去懲惡揚善、為和平而戰鬥,而漫威電影則給了一種具象化的情感映射。生活是真實的平凡,而電影的角色得以讓大家擁有精神擺脫平凡的滿足感。同時,雖然故事主體結構類似,但具體情節又截然不同,不同人物的喜怒哀樂牽引著觀眾的情緒,引發了相關的討論,熱度不減,魅力不散,也讓漫威電影到現在經久不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美國英雄電影的代表,漫威電影一直以來都承載了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宣揚。從《鋼鐵俠》到《美國隊長》,這種價值觀無處不在。而隨著漫威電影的火爆全球我們也可以看到,越多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並接納了這種價值觀。
除了美國固有的個人英雄氣質彰顯之外,漫威電影的戰鬥主題都是取材於如今美國在全世界主導地位的現實基礎。在選題方面,漫威電影的題材大部分都是反抗不公,打敗邪惡為主要的敘事邏輯。所以在電影中,不論是人類世界的納粹組織,還是阿斯加德的反派人物,超級英雄們對於這些挑戰和危機都義不容辭的。這也在側面反映的是美國的所謂大國責任和領袖擔當。這些文化價值基礎在超級英雄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也讓粉絲們在為英雄們勝利高呼的同時,對於美國的價值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看不見摸不著的價值觀被超級英雄們符號化,不僅利於民眾的接受,也實現了自己的文化輸出。
漫威電影漂洋過海,在收穫本土民眾認可的同時也俘獲了中國影迷們的心,這種跨文化傳播的現象也值得我們深思。在《復仇者聯盟4》上映之初到現在,很多影迷的呼聲都是「拒絕劇透」,同時很多影評內容也沒有對電影內容有過多的介紹,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漫威電影的強大統治力。現代消費社會中的文化消費規則是一種循環,這種循環的原則支配著今天所有的大眾文化。實際上,所有適應了新環境文化的人並沒有權力參加到文化當中去,他們有權參與的僅僅是文化的循環。他們能做的不過是「熟知內情」、「了解目前的情形」,但就這一點,也往往足夠讓影迷們為之瘋狂和買單。在這個物質豐富的世界裡,物質的多重選擇與靈魂的無處安放,都被電影以符號化的消費巧妙地、隱秘地遮蔽了,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把自己的情懷和夢想寄託到了漫威勾畫的虛擬故事上。
正如鮑德裡亞的《消費社會》說的:「消費者正是在符號區別層次上被馴化為消費力,被牢牢地控制,其無意識且無組織正如19 世紀初的工人。」一樣,漫威電影跨文化傳播的現象也給了中國電影思考和借鑑,人家可以十年布一局,我們又何嘗不可以這樣做。
畢竟我在看《復仇者聯盟4》的時候,有觀眾來買其他的電影票,影院工作人員說:「不好意思,我們現在就放這一部電影」。
你說,怎麼和人家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