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麗絲·門羅
西班牙情色大師佩德羅·阿莫多瓦
一個內斂,一個濃烈,
他倆能擦出什麼火花?
他們的融合會有什麼驚喜?
入圍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躋身國際多家權威電影雜誌2016年度十佳的《胡麗葉塔》給了你答案。
說起西班牙鬼才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你想起的或許是女人和情色。咱們說得高大上一點,就是超風格化,又超級帶感!
看完他的電影,你會不自覺感嘆恐怕只有阿莫多瓦才會拍這樣的故事,多線敘事、美術、配樂和奇情畸戀已經被他玩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
國王死後,王后在花園裡曬紅袍,是張藝謀;
王后在花園裡獨自囈語,是王家衛;
王后坐在花園裡一下午一動不動,是侯孝賢;
王后和哥哥人馬火拼,是馬丁·斯科塞斯;
王后找到變性舊情人,告訴兒子他(她)才是正牌爸爸,這樣玩轉畸形虐戀和重口味的就是阿莫多瓦。
在過去的許多年裡,阿莫多瓦代表了克制、內斂、樸素的對立面,他的作品奔放、濃烈、極致,並且常常還帶有某些私人的「惡趣味」,尺度在他的電影中從來都沒有界限。
對了,爆個料。當年他辭導《斷背山》的原因是好萊塢無法接受他的大尺度和重口味,比照一下他令人咋舌的《欲望法則》,你可以腦補一下阿莫多瓦拍攝的《斷背山》畫面……
而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愛麗絲·門羅的作品卻與他的風格恰恰相反,不以情節見長,纖巧,瑣碎,簡約,克制到寡情。
當然,他倆都偏愛女性題材,都愛不動聲色地敘事。
此前,皮下君在【愛看4G】公眾號上曾經介紹過阿莫多瓦的《吾棲之膚》,在那部沒有尖叫卻令人冷汗涔涔的驚悚片中,被囚禁的女主捧著門羅的《逃離》在讀,沒想到幾年後阿莫多瓦真的改編了此書,不得不說,這是緣分天註定的合作了。
當然,與其說電影《胡麗葉塔》改編小說,不如說汲取了門羅小說中《機緣》《匆匆》和《沉寂》的靈感,電影內人物的內心暗湧、速寫式的戲劇性和同性糾葛、紅藍色塊以及隱喻意象都是阿莫多瓦擅長的。
電影採用了倒敘的方式,胡麗葉塔偶然在馬德裡遇見了女兒安西亞從前的密友,從此燃起了再次尋找12年不曾相見的女兒的渴望。她提筆寫信,在回溯中不斷地解構記憶,卻發現,她對自己的女兒幾乎一無所知。
一直以來,胡麗葉塔的生活總是內疚感包圍。從多年之前火車上那個搭訕她卻被拒絕後來臥軌自殺的男人,到丈夫蘇安出海去世前的爭執,最後又是女兒安西婭不告而別12年。
她的父親愛上了服侍她病重不能自理的母親的護工,她的丈夫長期和其他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其中還有她的好朋友艾娃。她的女兒從小和她不甚親密,丈夫的離世,使得母女倆在無形間愈加疏遠,在她18歲那年,終於離家出走。
母親去世,丈夫去世,女兒離開,艾娃病入膏肓,胡麗葉塔卻迎來了她生命中的一抹亮色——藝術家Lorenzo,決定和他搬去葡萄牙開始新的生活。
但突然得知安西婭和她一樣,這些年來一直在沉默中承受著蘇安離去的疼痛,自責,內疚。胡麗葉塔決定一直在馬德裡等候下去……
電影大致就是這樣,親情在等候和解的過程中備受煎熬。阿莫多瓦是營造氣氛的高手,構圖、音樂、攝影、色彩無一不精緻,即便是影片結束也要挑這樣一首如泣如訴的歌曲煽情。
胡麗葉塔一夜衰老
小說中女主在孤寂無望的回溯中慢慢理解了女兒,也找回了自己。小說最末女主仍在等待女兒,隻言片語也好,原諒也好,回歸也好,像懷揣著非分之想一般,留足了空間。
或許是阿莫多瓦年紀漸長,心態更加溫和的緣故,他改了小說的結局,添了一個溫暖的結尾,失去了兒子的安西婭終於理解了子女離去的母親胡麗葉塔的心情,寫來了一封填寫著住址的信件。
這部電影在坎城公映時飽受爭議,甚至有人批評這是阿莫多瓦最平庸的作品。
的確,這不是他最出色的電影,卻是給人帶來驚喜的作品。
阿莫多瓦依然是這個世界上最懂女性的男導演。
他總能在鏡頭中道盡了關於女性的一切細節,入微的觀察與體驗,當他將題材回歸到女性時,鮮亮的色彩映照著胡麗葉塔波折又流離顛沛的一生,而這種波折又是人人皆會心,女人作為女兒與她的父母,以及作為母親與她的女兒的關係,猶如在行進的火車旁追逐的鹿。
火車邂逅蘇拉,紅藍色
初為人母的胡麗葉塔和迴光返照的母親薩拉
片中的幾位女性
即便《胡麗葉塔》不是十全十美的五星電影,即便你可能不習慣這被改編後的溫情脈脈,但電影背後站著的依然是最懂女人的阿莫多瓦,四星推薦。
我是萌妹(才怪)?御姐(大概吧)!
玻璃心(見鬼)三觀正(Bingo)的小翼!
讓我們一起發現佳作、踩死爛片吧!
往期精彩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下載天翼視訊客戶端
電信用戶免費看